深山内,一個不算大的院壩裡,一群老人略有一些擁擠地坐在一起,杯、碗、筷的碰撞聲和大家的歡笑聲,越過青瓦一房又一房傳出來,在院子上方回蕩。
這是兩罾鄉金絲楠村4組的老年食堂助餐活動現場,前後共7桌,每桌10多個菜,壓軸的是軟糯可口的紅燒肉。
“這個像在吃席哦。”一位老人笑呵呵地說。
在筆者無意間拍下的一張現場照片裡,這群平均年齡近70歲的老人,有的頭上包着頭巾、有的戴着草帽、有的一邊吧唧着旱煙一邊夾菜,歲月的滄桑和經曆的迥異,讓照片裡的他們形象各異。而相同的是,他們中絕大多數人都有一個共同的稱謂——“空巢老人”。
“細娃們(孩子們)都在外頭打工,基本上要過年才回來,感覺好久沒有這樣子鬧熱過了!”吃完飯,77歲老人冉崇池一邊喝着老鷹茶一邊向筆者傾訴。
“那你的生日他們會回來嗎?”筆者問。
“遠得很哦,來返一趟不劃算。”冉崇池答。
“其實這樣的熱鬧并不容易”
“平均下來,除了固定的老年食堂外,這樣的助餐活動每個月都會在金絲楠村組織一次。”兩罾鄉黨委書記吳斌坦言。
兩罾鄉金絲楠村位于酉陽西北部山區,背靠阿蓬江,山和樹是那兒最大的土特産,山是綿綿青山,樹是金絲楠木。與諸多傳統古村落一樣,年輕人外出務工比例大,孤寡老人數量多,老年食堂助餐活動的開展成為大山深處一道别具一格的熱鬧風景線。
兩罾鄉一直在探索如何讓老年食堂以及流動型助餐活動健康營運和常态化開展,讓這份歡樂和熱鬧在鄉野間更為持久。金絲楠村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成為一個助餐活動的試點。而試點之初,助餐活動也曾幾度“停擺”,最大的困難是經費來源。去年開始,兩罾鄉就通過多種形式,積極号召廣大愛心人士為老年食堂捐款,籌得善款數萬元,但老年食堂“造血”功能弱的痛點卻始終未能破除。
“脫離經濟基礎談民生服務是典型的空中樓閣。”吳斌介紹,近年來,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關心和支援下,金絲楠村憑借厚重的曆史文化底蘊和豐富的金絲楠木資源,立足生态、鄉村、文旅三大優勢,圍繞實作共同富裕目标,培育旅遊觀光、村居康養、黑豬養殖、耕讀研學四大産業,打造了楠木灣國家4A級旅遊景區。共富鄉村建設如火如荼,村集體經濟日漸充實和壯大,成為老年食堂重要的經濟來源之一。同時,積極探索農村老年食堂從純公益到微盈利的模式轉變,即從“輸血”向“造血”的轉變,拓寬資金來源管道。
“實際上,任何的單一形式都隻能勉強維持老年食堂及其助餐活動的開展,“慈善捐贈+集體經濟+政府補助+群衆互助”是我們目前在逐漸探索和完善的複合型籌資長效機制。”吳斌補充道。
“隻要老人們滿意就好”
“今天給各位老人家過一個集體生日,大家吃好、玩兒好!”夕陽下,人群間,金絲楠村4組組長冉隆衛滿臉紅光,好像在操辦自家喜宴一般。
冉隆衛坦言,為了今天的助餐活動,他已經忙碌了好些天——買菜、收拾屋子、尋找下廚和蒸飯的人,以及和其他村幹部去通知組内近70名孤寡老人。
經費能省就省。冉隆衛不僅動員親屬充當此次助餐活動的“大廚”和“服務員”,還讓妻子陳瓊欣做了後廚“總管”。
從老人們口中得知,今年,他們還沒有吃上新鮮的野松菌。冉隆衛在助餐活動開展當天的一大早,就跑遍了附近的好幾座山,為老人們撿來了一大桶松菌。
“松菌一定是越新鮮越好吃。”冉隆衛說,既然老人們想吃,那就盡自己最大的能力滿足。
傍晚來臨,庭院安靜了下來,冉隆衛一邊收拾着庭院一邊說:“忙是忙了些,但其實自己挺開心的。父母已經離世多年,但是今天卻有一種菽水承歡的幸福感。”
“希望這樣的活動更多一些”
在助餐活動現場,72歲的冉崇武老人胃口大增,添了好幾次飯。
“政策好,味道好,又熱鬧,還不用花錢。”冉崇武一邊夾起一朵松菌一邊和身邊的老夥伴們開着玩笑。
育有一兒一女的冉崇武是金絲楠村典型的“空巢老人”。他的妻子早年因病去世,自己好不容易将孩子們拉扯長大,孩子們卻迫于生計越走越遠。和絕大多數“空巢老人”一樣,冉崇武的兒女基本上也是過年才回來一趟。
用完餐後,不少老人趁着天還沒黑就回去了,冉崇武卻戀戀不舍地在院子裡拉着村幹部聊天。
“老人家,對這個助餐活動你有什麼意見沒得哦?”
“好得很,好得很!”
“隻是……”冉崇武輕輕地歎了一口氣。
“不怕,老人家你放心大膽地說嘛。”
“隻是希望今後這樣的活動更多一些……”
筆者手記:
為老年食堂注入更多溫暖
鄒文川
時代的塵埃平等地落在每一個迫于生計或向往更好發展的年輕人身上,也平等地落在每一個孩子們不在身邊的孤寡老人身上,最終平等地以“一座大山”的形式壓得年輕人喘不過氣來。
助餐活動當日,在與活動現場僅一條馬路之隔的一棟民房内,已是耄耋之年的冉崇直、王霞琳夫婦,一個卧病在床,一個獨坐床前。打破這份孤獨的是鄉、村兩級幹部為他們端去的熱騰騰的紅燒肉和燒豆腐。得知衆人的來意後,夫婦倆很高興,淳樸的冉崇直老人幾次嚅動嘴唇卻始終沒有說出什麼話來,直到衆人快要離開之時,才動情地說了一句:“我們兩口子活了90多歲,你們要活到120歲。”
或許有客套,但更多是真心地祝福。
直到那一刻,筆者才真正意識到,老年食堂或許從來就不隻是一個供老年人堂食的地方,而更多的是一個彙聚愛和溫暖的地方。于冉崇池、冉崇武、冉崇直、王霞琳等“空巢老人”來講,比桌子上的紅燒肉夠不夠入味更重要的是組織夠不夠用心、活動夠不夠細心、氛圍夠不夠暖心。
當下,在各方力量的支援下,老年食堂越辦越好,群衆認可度也越來越高。資金來源不穩定、選址和開辦形式脫離村情實際等問題也在逐漸解決,整體呈欣欣向榮趨勢。“暖胃更暖心”不僅是老年食堂的建立初心,更應該是不變的堅持。
End
作者:鄒文川 李 鑫 ▏編輯:邱文藝值班:任桂容 ▏總編輯:陳 傑酉陽自治縣融媒體中心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