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神經元病、脊髓炎病在中醫中被歸為痿症範疇。該疾病的典型症狀包括肌無力、肌肉萎縮、肢體麻木、行走不穩以及呼吸困難等。
陽明扶正湯|專治痿症
在《黃帝内經·素問·痿論》中就明确指出痿症的病因及治療。
黃帝問道:五髒都能使人發生痿病,是什麼道理呢?
岐伯回答說:肺主全身皮毛,心主全身血脈,肝主全身筋膜,脾主全身肌肉,腎主全身骨髓。是以肺髒有熱,灼傷津液,則枯焦,皮毛也呈虛弱、幹枯不潤的狀态,熱邪不去,則變生痿躄;心髒有熱,可使氣血上逆,氣血上逆就會引起在下的血脈空虛,血脈空虛就會變生脈痿,使關節如折而不能提舉,足胫弛緩而不能着地行路;肝髒有熱,可使膽汁外溢而口苦,筋膜失養而幹枯,以至筋脈攣縮拘急,變生筋痿;脾有邪熱,則灼耗胃津而口渴,肌肉失養而麻木不仁,變生不知痛癢的肉痿;腎有邪熱,熱灼精枯,緻使髓減骨枯,腰脊不能舉動,變生骨痿。
黃帝問道:痿症因何而起?
岐伯說:肺乃諸髒之首,亦是心之華蓋。若遇不如意之事,或個人之求未得滿足,緻肺氣郁滞不暢,遂現喘息有聲,進而氣郁化熱,使肺葉幹枯焦痿,精氣因而無法遍施周身,五髒皆因肺熱葉焦未獲滋養而發痿躄,此即其中之理。倘若悲哀過甚,會因氣機郁結緻使心包絡阻隔不通,心包絡不通則緻陽氣于内妄動,逼迫心血下崩,于是屢屢小便出血。
故而《本病》言:“大經脈空虛,引發肌痹,進而演變為脈痿。”若無盡地胡思妄想而欲望不達,或意念受外擾而惑亂,房事不加節制,皆可令宗筋弛緩,形成筋痿或白濁、白帶之類病症。是以《下經》中講:筋痿之疾起于肝,乃因房事過度損傷精氣所緻。有人漸受濕邪侵體,比如從事水濕環境之工作,水濕滞留體内,或居處潮濕,肌肉受濕邪浸漬,緻使濕邪痹阻而肌肉麻木不仁,最終發展為肉痿。
因而《下經》中說:“肉痿乃久居濕地所引發。”若長途奔波,勞累過重,又逢炎熱之日而口渴,于是陽氣化熱内擾,内擾之邪熱侵入腎髒,腎為水髒,若水不勝火,灼耗陰精,就會骨枯髓空,緻使雙足難以支撐軀體,形成骨痿。是以《下經》中稱:“骨痿是因大熱所緻。”
黃帝問道:用什麼辦法鑒别五種痿症呢?
岐伯說:肺有熱的痿,面色白而毛發衰敗;心有熱的痿,面色紅而淺表血絡充盈顯現;肝有熱的痿,面色青而爪甲枯槁;脾有熱的痿,面色黃而肌肉蠕動;腎有熱的痿,面色黑而牙齒枯槁。
黃帝道:先生以上所說是合宜的。醫書中說:治痿應獨取陽明,這是什麼道理呢?
岐伯說:陽明是五髒六腑營養的源泉,能濡養宗筋,宗筋主管限制骨節,使關節運動靈活。沖脈為十二經氣血會聚之處,輸送氣血以滲透灌溉分肉肌腠,與足陽明經會合于宗筋,陰經陽經都總會于宗筋,再會合于足陽明經的氣銜穴,故陽明經是它們的統領,諸經又都連屬于帶脈,系絡于督脈。是以陽明經氣血不足則宗筋失養而弛緩,帶脈也不能收引諸脈,就使兩足痿弱不用了。
黃帝問道:怎樣治療呢?
岐伯說:調補各經的荥穴,疏通各經的輸穴,以調機體之虛實和氣血之逆順;無論筋脈骨肉的病變,隻要在其所合之髒當旺的月份進行治療,病就會痊愈。
黃帝道:很對!
在治療運動神經元病、脊髓炎病上,需要因人而異,具體辨證,是以還需要結合“扶正”的治療思路。
邪正的盛衰變化,對于疾病的發生、發展、變化、轉歸有很重要的影響,疾病的發生、發展實際上就是正氣和邪氣鬥争的過程,如果人體正氣充沛,機體就有足夠的抗病能力,疾病就會不發生或少發生,但如果人體正氣不足,則疾病會經常發生。同時,發病後正氣不足,而邪氣過盛,可能會導緻疾病惡化。是以,中醫認為治療疾病的關鍵就在于扶助正氣、祛除邪氣,即扶正祛邪。扶正就是使用扶助正氣的藥物或其他治療方式增強體質,提高人體的抗病能力,以達到戰勝疾病的目的,而祛邪是通過祛除體内的邪氣,幫助機體恢複健康。
“治痿獨取陽明”結合“扶正”使正氣增強,提高機體抵抗和祛除病邪的能力,即可達到控制痿症發展,減輕症狀的效果。
中醫對于疾病的見解在後期藥物配伍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對于疾病了如指掌,長期接觸治療,自然在用藥配伍上就能夠更加精準,取得較為理想的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