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溪 唐 · 張旭
隐隐飛橋隔野煙,石矶西畔問漁船。
桃花盡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處邊。
此詩創作于唐玄宗天寶年間,當時唐朝已經由繁榮鼎盛走向逐漸衰敗。張旭借東晉陶淵明《桃花源記》中的意境,創作了這首七絕寫景詩,表達了對世外桃源的向往和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詩歌開篇“隐隐飛橋隔野煙”,以遠景入手,描繪了一幅深山野谷、雲煙缭繞、飛橋若隐若現的幽深畫面,營造出一種朦胧而神秘的仙境之感。“石矶西畔問漁船”,鏡頭拉近,詩人伫立在古老的石矶旁,向溪中漂流的漁船詢問,将讀者帶入了一個富有生活情趣的近景之中。
詩人通過詢問漁人,表達了對世外桃源的深切向往和對理想生活的追求。他明知桃花源是虛構的,卻仍忍不住發問,這種明知故問的背後,透露出詩人對現實的不滿和對理想境界的渺茫難求之感。末句“洞在清溪何處邊?”以問句結尾,不僅留下了懸念,引人遐想,也表達了詩人内心的惆怅與無奈。
詩歌構思婉曲,布局新穎。詩人由遠及近、由實入虛地描繪景物,層層推進,引人入勝。用詞精煉,意境空靈。如“隐隐”、“飛橋”、“野煙”等詞,都給人以朦胧美之感;而“盡日随流水”則形象地描繪了桃花随水漂流的景象,寓意深遠。
山行留客 唐 · 張旭
山光物态弄春輝,莫為輕陰便拟歸。
縱使晴明無雨色,入雲深處亦沾衣。
“山光物态弄春輝”,詩人以生動的筆觸描繪了春天山中萬物複蘇、光彩奪目的景象。這裡的“弄”字用得極為巧妙,賦予了山光物态以人的情态,使得整個畫面活靈活現,充滿了春天的生機與活力。
“莫為輕陰便拟歸”,詩人在此處進行了情感的轉折。他告誡遊人,不要因為一點點輕微的陰雲就打算離去。這裡既是對遊人的挽留,也透露出詩人對山中美景的深深喜愛,不願因小小的天氣變化而錯過。
“縱使晴明無雨色,入雲深處亦沾衣。”這兩句進一步闡述了詩人留客的理由。即使天氣晴朗,沒有雨意,但當你深入到雲霧缭繞的山中,也會因為山中的濕氣而沾濕衣裳。這裡詩人用了一種誇張的手法,強調了山中景色的獨特與迷人,同時也隐含着一種哲理:真正的美景往往隐藏在不易察覺之處,需要我們去深入探索。
春遊值雨 唐 · 張旭
欲尋軒檻列清尊,江上煙雲向晚昏。
須倩東風吹散雨,明朝卻待入華園。
“欲尋軒檻列清尊”,詩人開篇即表達了春遊的初衷,想要尋找一處高雅的亭台樓閣,擺上美酒佳肴,享受春日的惬意。這裡的“軒檻”指的是高敞的亭台,“清尊”則指美酒,共同營造出一種閑适而高雅的春遊氛圍。
“江上煙雲向晚昏”,然而,詩人的春遊計劃卻遭遇了不期而遇的雨天。江面上煙雲彌漫,傍晚時分天色漸暗,春雨綿綿,給原本期待的春遊帶來了一絲遺憾。
“須倩東風吹散雨,明朝卻待入華園。”面對春雨,詩人并未完全失望,而是寄托希望于東風,希望它能吹散雨雲,讓明天的天氣轉好。因為詩人還期待着明天能夠順利進入那美麗的花園,繼續他的春遊之旅。
這首詩通過描繪春遊遇雨的情境,展現了詩人對美好春光的向往和追求。盡管遭遇了雨天的小插曲,但詩人依然保持着樂觀的心态,期待着明天能夠繼續享受春遊的樂趣。這首詩既表達了詩人對自然美景的熱愛,也展現了他面對困境時的積極态度。
春草 唐 · 張旭
春草青青萬裡馀,邊城落日見離居。
情知海上三年别,不寄雲間一紙書。
“春草青青萬裡馀”,開篇即描繪了一幅春草茂盛、綿延萬裡的壯闊景象。春草青青,生機勃勃,給人以無限生機與希望之感。然而,這廣袤的春草也寓含着離愁的廣闊與深重。
“邊城落日見離居”,詩人将視角轉向邊城,落日餘晖中,離人的居所顯得格外凄涼。邊城的荒涼與落日的孤寂相結合,進一步烘托出離愁别緒的氛圍。
“情知海上三年别”,詩人直接表達了離别之情。海上三年,時間漫長,離别之苦愈發深沉。這裡的“海上”可能寓指遠方的離别,也可能象征着難以逾越的隔閡。
“不寄雲間一紙書”,結句以書信未寄的遺憾收尾。雲間,寓意高遠、難以觸及之地,也象征着書信的難以傳遞。離人之間,書信未通,更添一份愁緒與無奈。
#原創詩歌##原創詩詞##唐詩宋詞##詩詞##頭條創作挑戰賽##七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