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海珊烈士血灑泉城 ,雖死猶榮。“趵突泉邊,建軍節,緬懷英烈。清溪畔,當年鏖戰,山搖地裂。炸藥雷鳴堅壁破,去梯直立高城越。古城頭,殺氣映紅天,英雄血。孤城破,湯池竭,甕中鼈,何從脫!看洪流直瀉,土崩堤決。淮海潮吞西楚國,長江浪卷金陵阙。慰忠魂,千古照丹心,湖山月。”一首蕩氣回腸的《滿江紅 趵突泉故戰地巡遊》訴說着一段曆史,也表達了我對濟南戰役的再次回顧和對徐海珊烈士的深深悼念之情。徐海珊烈士血灑泉城 ,雖死猶榮。
密林深處,硝煙滾滾;水際灘頭,風急浪高。第73集團軍某旅在多個點位組織實戰化訓練,參訓官兵精神飽滿、士氣高昂。訓練間隙,各點位架起野戰影音裝置,一堂特殊的黨史學習教育課随即展開。
打開野戰影音系統,螢幕上出現一段文字:73年前,我旅前身部隊華東野戰軍第13縱隊第37師第109團,因解放濟南立下大功,被中央軍委授予“濟南第二團”榮譽稱号。
接下來,視訊中展現的既不是該旅建設成果,也不是令人熱血澎湃的練兵畫面,而是一封字迹斑駁的遺書。官兵們神情莊重,屏息注視着螢幕。
“這是華東野戰軍第13縱隊第37師第二任政委徐海珊留下的遺書,寫于第37師奉命攻打濟南前夕。”徐海珊烈士的感人事迹,通過旁白娓娓道來。
“徐海珊政委一生征戰沙場,多次負傷。濟南戰役前,他的肺病已經非常嚴重,黨組織決定調他到後方休養,他卻堅定地說:濟南還沒解放,我想留下來繼續戰鬥。”
當時,敵人在濟南城屯兵10餘萬,國民黨軍守将王耀武狂妄叫嚣:外圍能守半個月,市區至少能守一個月。面對敵人頑固的防守,徐海珊在戰前誓師大會上發出動員令:不惜任何犧牲,堅決打下濟南!
戰鬥打響前,他給妻子寫下了這封遺書。這一仗,徐海珊做好了犧牲的準備。
緊接着,一幕幕戰鬥場景通過視訊滾動呈現。解放濟南的戰鬥異常慘烈,戰局幾度膠着。看着先輩們浴血奮戰的場景,官兵們時而淚眼婆娑,時而熱血沸騰,思緒被拉回到那段戰火連天的歲月。
“濟南戰役打了8天8夜,徐海珊不幸犧牲于第8天,沒能親眼看到濟南解放的那一刻。1948年9月24日,擔負坤順門主攻任務的第37師冒着猛烈的炮火,與敵人反複争奪,終于在拂曉前突入内城。但就在師指揮所準備轉移時,敵轟炸機突然來襲,正在指揮戰鬥的徐海珊壯烈犧牲。戰後,官兵們在整理他的遺物時,發現了他留給夫妻張傑的遺書。遺書中寫道:張傑同志,這次任務很艱巨,我是準備犧牲的……”
看到這裡,許多官兵眼中的淚水已開始打轉,不由自主地握緊了身上的戰鬥裝具。
“我們的曆史使命還沒有完成,革命先輩付出的巨大犧牲必須牢記!”視訊結尾,螢幕上出現這樣一段文字。
“先輩為了革命勝利甘願抛頭顱、灑熱血,我們也要奮勇拼搏、不辱使命!”看完視訊,各點位官兵站起身來,齊聲喊出旅魂、連訓,震天的呼聲響徹演訓場。
馬達轟鳴,浪花飛濺。授課結束,該旅幹部骨幹挺立排頭,帶領官兵以昂揚士氣投入新的訓練,向着重難點課目發起新的沖鋒。
崇尚英雄才會産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輩出。在人民軍隊波瀾壯闊的發展曆程中,留下了許多永不褪色的紅色記憶、震撼人心的英雄故事,這些都是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寶貴資源和鮮活教材。徐海珊烈士抱着視死如歸的革命信念,為解放濟南獻出了寶貴生命,功勳彪炳史冊,精神感召後人。第73集團軍某旅以烈士遺書為主線開展黨史學習教育,激發了官兵的血性膽氣,取得了較好的教育效果。
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開展黨史學習教育過程中,各級應着力挖掘好、整理好黨史軍史中的英烈故事,在官兵靈魂深處埋下崇尚英雄的種子,接力傳承英雄志,赓續那股英雄氣,真正把官兵培養成有靈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四有”新時代革命軍人。
徐海珊,1910年7月28日生于湖北省黃安縣(今紅安市)二程區徐屋榨村的一個貧苦農民家裡。幼時失去雙親,跟随叔父、兄嫂度日。9歲起在本村私塾讀書,三年後辍學,在家種田。
少年時代的徐海珊,受到了哥哥共産黨員徐壽珊的革命影響。當蔣介石、汪精衛相繼背叛革命,對共産黨和革命者實行-,黃麻地區的許多共産黨員和革命人民慘遭敵人殺害的時候,徐海珊心裡充滿了對國民黨的仇恨。不久,徐海珊家三間房屋被燒掉,叔父被燒死,他悲恨交加,決心跟着共産黨走,同敵人進行堅決的鬥争,為叔父和鄉親們報仇。
1927年11月,黃麻地區的人民在中國共産黨的上司下舉行了武裝起義,黃安縣建立了工農民主政權。年僅17歲的徐海珊擔任了村裡的青年村長。他帶領大家貼智語、撒傳單,發動群衆,開倉分糧。經過暴風雨般階級鬥争的洗禮,1928年4月,徐海珊由董志林、董志興介紹加入了共産主義青年團,并擔任村蘇維埃主席兼赤衛隊長。
1929年至1931年,徐海珊先後擔任赤衛軍連政治指導員、少共桃區區委會組織部長、紅一軍政治部少共團委會委員、中共河口縣委宣傳幹事等職。他對黨一貫忠誠,工作幹得很出色。在第一次反“圍剿”的鬥争即将取得勝利的時候,他帶領地方武裝,摸崗哨,割電線,除奸細,截捕敵人零散外出人員,繳獲馬匹辎重,配合主力紅軍打了許多勝仗。1931年5月,徐海珊在河口縣轉為中國共産黨黨員。
在國民黨反動派對我鄂豫皖根據地實行第三次“圍剿”期間,河口被敵人占領。中共河口縣委機關率領地方武裝迅速轉移到孝感地區。為了繼續配合主力紅軍開展反“圍剿”鬥争,縣委立即組織了一支20多人的手槍隊,傳回河口打遊擊,徐海珊任手槍隊黨支部書記。他帶領手槍隊回河口後,一面将部隊轉移時存下的1000多支槍收藏好,一面發動群衆,鎮壓罪大惡極的反動分子。
1932年6月,蔣介石親率五六十萬部隊撲向鄂豫皖根據地,發動了第四次“圍剿”。10月間,紅四方面軍主力離開鄂豫皖後,隻留下一部分紅軍和少量的地方武裝堅持老區鬥争。敵人在“駐盡山頭,宰盡豬牛,見影就打,雞犬不留”的反動口号下,對鄂豫皖根據地實行了極為殘酷的燒殺政策。根據地到處狼煙滾滾,房舍為墟,屍橫遍野,婦孺号啕,緻使有的地區竟成了無人區。徐海珊帶領手槍隊于年底從河口撤到老君山、天台山、淩雲寺一帶,在山區打遊擊,繼續堅持同敵人鬥争。
1933年3月,中共鄂豫皖特委訓示,要堅持原地鬥争,恢複蘇區,并将河口縣委改為河口特委,徐海珊任組織部長兼便衣隊指導員。在特委的上司下,徐海珊帶領便衣隊活動在河口縣境内,與群衆保持密切的關系,打擊反動土豪劣紳。便衣隊在惡劣的環境中,不便集體活動,就采取時來時去、時分時合的遊擊方式。徐海珊同李世焱、錢運華三人組成一組,以河口龍王山、佛塔山為基地開展活動。當時,河口附近的龍王山、佛塔山一帶,土豪劣紳、地主惡霸-倒算,反動民團配合國民黨軍隊用殘酷的剖腹、活埋等手段殺害共産黨員、紅軍親屬和積極分子,并強化保甲制度,逼迫群衆搜山、打更放哨。一天夜晚,徐海珊帶領便衣隊到一個村子去活動,剛摸到村口,突然從草叢中鑽出一個人,喝問密碼,還沒來得及答話,那家夥便敲起鑼來叫喊抓人。民團聽到鑼聲和喊聲,開槍擁了過來。這時,徐海珊急中生智,一槍打死了那個團丁,奪過鑼邊敲邊喊:“ 跑了! 跑了!”等敵人追遠了,他把鑼一扔,飛步鑽到山林裡隐藏起來,躲過了敵人追捕。
在嚴重的形勢下開展工作,困難重重。徐海珊心中很着急,就和李世焱、錢運華分析了當時的情況,決定先建立一個立足點,然後再鎮壓一批首惡反動分子,迅速打開局面。一天深夜,徐海珊三人摸到龍王山半山腰,離敵人據點較遠的龍王寺。寺裡的和尚是個大地主,蘇維埃政權曾沒收過他家的财産,他兒子在民團裡當團丁。和尚一見徐海珊三人,不禁心裡打了個寒戰,但很快又強作笑臉打招呼。徐海珊向他交待了黨的政策,并警告他不要與共産黨為敵,教育他要為紅軍辦事,争取立功,和尚連連點頭。從此,徐海珊三個吃住在寺裡,隐蔽的開展秘密活動。過了幾天,和尚的兒子從民團回來,向徐海珊提供了附近據點民團的人數和活動情況。徐海珊立即向特委彙報,并帶領便衣隊50多人巧妙地化裝成民團,混入敵穴,消滅了據點裡的敵人,槍決了幾個首惡分子。
徐海珊和便衣隊經過艱苦卓絕的鬥争,同群衆有了廣泛的密切的聯系。後來,徐海珊經常沿着通往河口的公路,到張學良東北軍駐防的河口鎮各據點散發傳單,群衆都主動配合,接應。許多群衆冒着生命危險幫助便衣隊傳遞情報、掩護傷病員。敵人打聽到徐海珊的消息後,便把他的哥哥、妻子和惟一的兒子抓到谌家寺據點,揚言要斬草除根,但徐海珊堅貞不屈。敵人無計可施,喪心病狂地殺害了他4歲的兒子。對敵人的暴行,徐海珊異常氣憤,決心化悲痛為力量,堅決與敵人進行長期鬥争,誓将革命進行到底。
1934年11月,堅持鄂豫皖地區鬥争的紅二十五軍主力長征後,留下少數部隊和地方武裝堅持敵後鬥争。徐海珊上司的河口便衣隊擴大編成的特務營和黃安五區便衣隊,編入了鄂-團。1935年5月,獨立團在孝感地區編入了紅二十八軍。徐海珊調手槍隊任文書。紅二十八軍決定去陝南找紅二十五軍,行至河南桐柏山地區時,同國民黨軍遭遇,徐海珊的胳膊負傷。随後,高敬亭派他任便衣隊長,負責掩護安置傷員,發展革命武裝。
1936年4月,徐海珊率皖西舒城便衣隊到潛山活動,被敵人包圍。激戰中,敵人的子彈從他的下颚穿過,打掉了半邊牙齒。在潛山便衣隊的掩護下,他住在山洞裡養傷。
1937年春,國民黨軍隊對我大别山區堅持鬥争的紅軍遊擊隊,進行了三個月的極為殘酷的“清剿”。敵人燒屋搜山,移民并村,修築碉堡、妄圖困死、餓死紅軍遊擊隊。到了六七月間,敵人調動大量部隊,并動員地方政權和民團、保安隊等反動武裝,對便衣隊進行了前所未有的全面“清剿”。在這嚴峻的形勢下,多數便衣隊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失。徐海珊上司的鹞落坪便衣隊二分隊在人民群衆的支援掩護下,白天鑽墓穴躲藏,晚上潛伏到周圍的寨子邊,用暗号同群衆聯系,解決吃飯問題,機智巧妙地對付敵人的搜山,堅持了敵後鬥争,儲存了革命力量。
7月的一天,徐海珊接受了特委交給的任務:到鹞落坪的最高峰探頭尖的山溝裡接應八路軍西安辦事處回來的交通員。當時,敵王學森的第三十二師駐紮在鹞落坪及附近地區,他們修炮樓,築工事,仔細搜尋每條山溝,每座山頭,見野菜就鏟掉,見溪水就投放 。徐海珊和其他兩位同志在嚴重的困難面前,忍饑挨餓,終于接到了交通員姜書堂,并乘黑夜越過敵人的-線,趕到了特委所在地。姜書堂向特委負責人傳達了黨中央的口頭訓示,并帶來中共中央關于發展抗日民族運動的《告全黨同志書》和《關于抗日救亡運動的新形勢與民主共和國的決議》兩份檔案,這使與黨中央失去聯系三年之久的特委負責人高敬亭等,得到了黨的訓示和檔案。根據中央訓示精神,特委負責人代表在大别山堅持三年遊擊戰争的紅二十八軍和地方遊擊隊,在安徽嶽西與國民黨衛立煌的代表進行了談判,并與國民黨鄂豫皖邊區當局達成停戰協定。
1937年8月,在國共合作的形勢下,徐海珊遵照特委決定,将活動在皖西一帶的各便衣隊集合于鹞落坪,然後到黃安縣七裡坪整訓。當時,有些同志對紅軍改為八路軍和新四軍想不通,特别是摘下五星換上國民黨帽徽時,不少人都哭了。徐海珊耐心地做說服,使許多同志提高了思想認識,加深了對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政策的了解。
1939年3月,新四軍第四支隊第七團東進到安徽鳳陽一帶。由于日僞軍不斷進攻抗日根據地,我軍給養奇缺,加之連續作戰,部隊情緒不穩,處境十分艱難。當時任團政治處主任的徐海珊立即同參謀長秦賢安一起分頭下到連隊,一面采取措施做穩定部隊的工作,一面想方設法解決部隊的給養困難。徐海珊和同志們研究後,決定打一仗,向敵人要補給。經過偵察,他親自帶一個營的兵力,在淮河邊上打沉了一艘日本汽艇,消滅了幾十名日兵,繳獲大批0彈藥和物資,補充了部隊,鼓舞了士氣。
1941年1月,國民黨頑固派制造了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新四軍遵照黨中央的指令進行統一整編,原第四支隊改編為新四軍第二師第四旅,徐海珊任第四旅第十二團政委。為接應一部分在皖南事變突圍時沖散的部隊,徐海珊團接受了占領兩個渡口的任務。徐海珊分析了敵人的情況,決定以教育争取和軍事強攻兩手對付敵人。十二裡岔渡口頑軍一個連進行頑抗,我團立即将其消滅,占領了渡口。這對八裡橋渡口的頑軍震懾很大,經過教育,他們讓出了渡口,使我軍順利地接應了500多名北渡長江的新四軍指戰員。
3月,徐海珊帶領第十二團參加了由羅炳輝指揮的金牛山戰鬥,打擊了日軍對我淮南根據地的蠶食活動。在開辟儀(征)揚(州)新區的鬥争中,部隊給養奇缺,隻能天天吃黃豆,很多人肚子脹,嚴重影響部隊的戰鬥力。徐海珊建議并支援通過關系到敵占區用黃豆換取大米,進而解決了部隊生活的困難,保證了部隊的戰鬥力。
5月,徐海珊調任新四軍第二師組織部副部長,并任師黨委委員。1944年8月,他到中共華東局舉辦的華中黨校學習。這期間,他以嚴肅認真的态度和光明磊落的胸懷,寫下了一萬多字的“檢討自傳”,實事求是地剖析了自己參加革命以來所取得的進步,檢查了自己的思想,總結了經驗教訓,字裡行間充滿着對黨的熱愛和對中國革命的勝利的信心。
1945年8月,八路軍、新四軍及其他抗日部隊向日僞軍展開了全面進攻。徐海珊帶領第四旅同兄弟部隊一起在羅炳輝率領下,北上魯南,向敵占區挺進,殲滅了韓莊的日僞軍,保衛了魯南。
1946年12月,徐海珊率部先後參加了萊蕪戰役和孟良崮戰役。1947年8月,在部隊短期休整中,徐海珊對部隊及時進行了形勢教育,使廣大指戰員明确認識到全國大-的形勢,提高了奪取最後勝利的信心。在水溝頭一帶阻敵打援戰中,徐海珊指揮廣大指戰員,英勇頑強,浴血奮戰,一直堅持到攻克萊陽城。
1948年春,在艱苦的戰鬥生活中,徐海珊得了肺病,他帶病仍堅持工作。7月上旬,在山東兵團挺進津浦路中,部隊攻打兖州。這時已任第十三縱隊第三十七師政委的徐海珊身體極度虛弱,但卻繼續随隊做好戰前政治動員群組織工作。戰鬥中,他堅持和師長一道指揮戰鬥,直到取得最後勝利。
兖州戰役後,徐海珊病情加重,夜晚行軍連馬都不能騎,因而組織上準備讓他休養一段時間。他知道後說:“濟南還沒解放,我不能離開部隊去休養。”8月中旬,華東野戰軍開始進行濟南戰役的準備工作,徐海珊拖着重病的身體,帶領機關幹部到連隊進行戰前動員群組織工作。
9月16日,濟南戰役打響,徐海珊不顧病體虛弱,堅持指揮戰鬥。18日,部隊奉命向白馬山和丁家莊方向進攻,徐海珊不顧危險,從師部騎馬直跑到先頭團,參加師前線指揮所的指揮工作。從攻擊丁家莊、突破南埠西南角卡子門,直到攻破外城永綏門的連續六天六夜的戰鬥中,他一直同師長高銳一起指揮戰鬥,很少休息。根據戰鬥的發展變化,徐海珊适時鼓舞士氣,激勵部隊克服困難。他很注意部隊之間的團結及作戰時的互相配合。發現問題,就協助解決。這對迅速取得 戰鬥的勝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9月23日,濟南戰役進入最後決戰階段。第十三縱隊-把突破坤順門的任務交給了徐海珊所在師。
坤順門是濟南内城西南角的一座城門,敵人加強了這裡的兵力和火力配備,妄圖在這裡阻止我軍進攻。
下午6時,響起了驚天動地的大炮聲,攻城戰開始。經過一番鏖戰和反複争奪,突破口終于被第三十七師打開。9月24日午後,圍攻内城的西路大軍,源源不斷地從坤順門突破口進入内城,會同從東南角攻入内城的東路大軍一起,迅猛地向敵省府展開攻擊。第三十七師指揮所設在趵突泉西側張家公館西北角小樓上,指揮所正準備向城内轉移時,突然遭到敵機轟炸,師政委徐海珊和幾位參謀,為解放濟南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濟南戰役結束後,參加解放濟南立下戰功的英雄、模範們受到了毛澤東和黨中央的嘉獎,授予第三十七師步兵第一○九團以“濟南第二團”的光榮稱号。在追悼徐海珊的大會上,第三十七師全體指戰員流着眼淚,舉槍宣誓。原華東野戰軍第十三縱隊司令員周志堅于1948年10月10日在縱隊《進軍報》上題詞,深切懷念徐海珊及犧牲的同志。同志們整理徐政委的遺物時,在他随身的挎包中找到了一個袖珍的日記本,裡面是他1945年3月在華中黨校學習時寫得自傳,還夾着一張在濟南戰役前寫給他夫妻張傑的字條,上面寫着:“張傑同志,這次任務艱巨,我是準備犧牲的,沒有别的東西留給你,隻有這本自傳,留你永久的紀念。”署名,海珊同志……
1948年9月23日,徐海珊烈士光榮犧牲,是濟南戰役中我軍犧牲的最高指揮員之一,戰役結束後,戰友們在濟南西郊為徐海珊同志舉行追悼大會。1952年,徐海珊政委葬入濟南革命烈士陵園墓區。
2004年至2006年間,陵園對23座著名烈士墓改用花崗岩石材構築,紅色碑石上锒嵌着烈士遺像,塗金碑文介紹烈士生平事迹。目前,濟南革命烈士陵園墓區安葬烈士1614名,其中有名烈士875名,無名烈士739名。
清明節前夕,濟南革命烈士陵園、濟南戰役紀念館迎來兩位特殊的客人,祭奠緬懷濟南戰役中犧牲的最高指揮員13縱隊37師政委徐海珊。他們是專程從北京趕來的徐海珊烈士之子張愛民(随母親姓)、孫女徐淩,在烈士墓區憑吊革命先烈,并在父親徐海珊墓前敬獻了鮮花,以表達無限思念之情。
随後,他們來到紀念館,面對着父親的照片和遺物張愛民百感交集,向從業人員和觀衆講述了父親一些鮮為人知的感人故事。
“父親犧牲時我還年幼,對父親的印象大都來自媽媽和父親戰友的口中。父親一生征戰無數,身上多次負傷。特别是1936年4月與敵人的一場遭遇戰中,身中數彈,其中有一顆子彈從他的下颚打進,從脖子上穿出,牙齒被打落一半。這次重傷對他的身體損害最大,不僅滿口的牙齒打掉了一半,連肺部都受了損傷。打濟南前,他每天都會咳出大量的濃痰。沒有辦法,他隻好每天手中拿着一個搪瓷杯子接痰。這種情況下,組織上照顧他,決定提拔他到淮南軍區任政治部副主任。如此一來,從戰鬥機關轉到了機關,工作的壓力就會小很多,對他病情的恢複有好處。但父親卻沒有接受這個任命。父親一直不願意離開戰鬥部隊,每一次戰鬥他們都是有犧牲的準備。那時他的身體已經很不好了,夜晚行軍他已經騎不了馬,完全靠擔架。譚震林等上司和一些戰友們都勸他離開部隊去療養,他說要療養也要等打完這一仗。
濟南戰役從1948年9月16日開始打響,一共打了8天8夜。父親就是犧牲在第8天,濟南破城的那一刻。那一天,13縱首長把突破坤順門的任務交給了父親所在的37師。部隊冒着敵人猛烈的炮火,在突破口處與敵人反複争奪,終于在24日拂曉前突入内城。這時,敵人的飛機對西南角狂轟濫炸,設于趵突泉西側小樓上的37師指揮所被炸翻了。據當時參與救援的原37師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丁钊說,指揮所炸翻後,高銳師長埋得較淺,幸免于難。而我父親埋得太深,是以等部隊将他從坍塌的指揮所裡挖出來時,早已經斷了氣。丁钊在清理烈士遺物時,發現他随身的挎包裡有個小本子,就是現在在展櫃裡展出的父親1945年3月在華中黨校學習結業前夕所寫的自傳。本子中間還夾着一張紙條。這張紙條是他在濟南戰役戰鬥打響前所寫,但來不及交給我母親的。信中寫道:“張傑同志,這次任務很艱巨,我是準備犧牲的,沒有别的東西留給你,隻有這本自傳,留你永久的紀念。”很可惜的是,筆記本保留下來了,那張字條卻遺失了。
父親之是以留下這封遺書,是他十厘清楚,他們對面的國民黨部隊裝備的武器全部是美式的,火力相當強,指揮位置遭遇火力襲擊是經常的。他在紅二十八軍的戰友,原二縱五師政委秦賢安,四師師長殷紹禮都是犧牲在了解放戰争的戰場上。戰前他和母親曾說起這次戰鬥危險性很大,特别他們部隊要在飛機場一帶活動。母親感到特别不一樣的是,那次母親到前方探望父親後,父親堅持要警衛員送她回到後方駐地,這是以前從來沒有的。實際上父親是完全做了犧牲的準備了。母親接到父親最後的一封信的時間是濟南戰役之前,兖州戰鬥結束後。當時父親除了讓人從前線帶回一封信外,還有幾斤餅幹。信的大概意思是,他們在前線很緊張,要媽媽在後方要好好學習,帶來的餅幹是從敵人那兒繳獲的。父親還讓媽媽将帶回來的餅幹分一半給高銳師長家。沒想到時隔不久,父親就真正的,永遠地離開了媽媽和我們。”
張愛民還在千裡尋親的展櫃前找到了于恒嘉老同志在濟南戰役60周年前夕捐獻給紀念館的她當年的戰地筆記。在這本早已蟲蛀了的筆記中,記錄了華野13縱37師政委徐海珊和副政委丁钊關于如何“邊打邊補充”俘虜兵的一整套工作部署,其核心内容是通過開展“訴苦運動”,提高俘虜兵的階級覺悟。
“大戰之前,華野13縱的團政委和團政治處主任通常都要舉辦黨小組長教育訓練班,教育訓練内容很多,其中之一是如何消化、教育“解放戰士”。濟南戰役和淮海戰役期間,戰場上的俘虜兵随抓随補,補充到連隊後,就在戰壕裡,由老同志領着開訴苦會,控訴舊社會,控訴舊軍隊。13縱109團在攻城後,其3、9連突入内城來回沖殺,孤軍戰鬥7個小時就是靈活運用了“即俘即補即教即戰”的政策。他們随身帶了很多軍帽,抓來的俘虜重新編制,能立刻補充到戰鬥的隊伍中。”
上面照片中的文物是陳列在濟南戰役紀念館的袖珍筆記本,這是華東野戰軍37師政治委員徐海珊在濟南戰役中壯烈犧牲後留下的遺物,裡面是他在華中黨校學習時寫的自傳。中間還夾着一張在參加戰役前留給夫妻的字條,上面寫着:“張傑同志,這次任務很艱巨,我是準備犧牲的,沒有别的東西留給你,隻有這本自傳,留你做永久的紀念。”署名,海珊同志。雖然這個筆記本隻有巴掌大小,但對張傑來說,徐海珊留給她的是整個人生。令人感動的是,徐海珊把自己獻給了革命和人民,卻也不曾放下自己的夫妻。裴多菲說:“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抛。”徐海珊給出了英雄本色的另外一個答案,那就是:既有家國大愛,又有兒女情長。徐海珊烈士,謝謝您,亂世戰火中,教我們怎樣去愛。
濟南戰役紀念館,陳列着一個精緻的袖珍筆記本,打開的本子上,是清秀的藍色鋼筆字迹。筆記本的主人,是時任華東野戰軍十三縱隊第三十七師政委徐海珊。
徐海珊是在濟南戰役中犧牲的我軍兩名師職幹部之一。戰役打響後,徐海珊很少休息,然而就在戰役迎來勝利的曙光時,1948年9月24日中午,三十七師設在趵突泉西側的指揮所遭敵機轟炸。當戰士們從瓦礫堆裡把受傷的師長和活着的同志救出來時,發現徐海珊政委和幾名參謀警衛人員不幸犧牲了。徐海珊時年38歲。就在幾個小時後,濟南内城守軍全部被殲滅,濟南戰役勝利。
這個袖珍的小本子就夾在徐海珊的随身挎包裡,戰役之前,他給夫妻張傑留下了字條:張傑同志,這次任務很艱巨,我是準備犧牲的,沒有東西留給你,隻有這本自傳,留你永久的紀念。
據濟南戰役紀念館從業人員介紹,今年清明節前夕,徐海珊烈士之子張愛民(随母親姓)來到濟南革命烈士陵園,據他講,父親之是以留下這封遺書,因為他做好了犧牲的準備。
戰前徐海珊和妻子曾說起這次戰鬥危險性很大,妻子感到特别不一樣的是,那次她到前方探望丈夫後,丈夫堅持要警衛員送她回到後方駐地,這是以前從來沒有的。
走訪中,類似的英模故事比比皆是,而在濟南戰役紀念館的英雄模範陳列牆上,一些戰功顯赫的英模連一張照片都沒有留下,一張張留白留給後人無盡緬懷。
解放閣班長王霄記得,去年6月,一名外地男士來到解放閣,“他知道爺爺參加了戰役,但一直不知道爺爺埋在哪兒,什麼時候去世的,在多方尋找無果的情況下,把希望寄托在了解放閣展櫃裡的登記冊上。”
男子拿着《華東野戰軍第九縱隊濟南戰役烈士犧牲登記冊》,翻了一頁又一頁,幾乎要放棄了,然而就在翻至最後一頁時,突然瞪大眼睛:“快看,快看,在這!”他仔細對比着部别和籍貫,突然“砰”的一聲跪到地上,磕了三個響頭,眼含熱淚喊:“爺爺,我終于找到您了,終于完成了奶奶的遺願。”一段跨越70年的等待,終于迎來了回響。
盛夏的濟南英雄山革命烈士陵園,莊嚴肅穆,松柏長青,我第三次來到這裡,祭拜長眠在齊魯大地的紅安籍革命烈士王吉文、徐海珊。在陵園大門口,我買了兩紮黃色的菊花,捧在胸前朝英雄山的第二排墓地走,來到王吉文、徐海珊烈士墓前,我代表家鄉的親人獻上鮮花,按照鄉人的最高禮節,向二位為國捐軀的烈士行三叩頭禮,祭奠安息在齊魯大地的湖北省紅安籍革命烈士英靈。
濟南英雄山革命烈士陵園依山而建,松柏環抱,一片郁郁蔥蔥。北部山巅矗立着革命烈士紀念塔,通高34.64米,平面呈長方形,為乳白色花崗石砌成,碑塔南北,镌刻毛澤東題寫的"革命烈士紀念塔"七個大字。陵園東部是革命烈士紀念館,館内陳列着山東省22萬多位革命烈士名錄和80位著名烈士遺像,以圖表、照片、實物等資料介紹了王盡美、鄧恩銘、劉謙初等烈士的事迹,以及濟南戰役中榮獲中央軍委命名的"濟南第一團"、"濟南第二團"的英雄業績。南部為烈士墓地。在蒼松翠柏掩映下,安葬着1502名革命烈士,其中有中國共産黨山東早期負責人王盡美、魯伯峻、劉謙初等,還有濟南戰役中犧牲的有名烈士786人、無名烈士716人。
在革命烈士紀念館内,我懷着崇敬的心情,了解到王吉文、徐海珊二位烈士的英雄事迹。王吉文烈士1916年生于 湖北省黃安(今紅安)縣高橋鎮王興祿村一個貧苦農民家庭。他13歲時加入共産主義青年團,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2年由團轉入中國共産黨。大革命時期任少先隊長、兒童團長,1935年随紅四方面軍參加長征。抗日戰争時期,王吉文任八路軍第115五師教導2旅團長,随部隊到山東創立抗日根據地。1942年他率部夜襲僞軍司令部,生俘國民黨軍支隊司令兼僞軍司令張顯榮及以下400餘人;歸途中,又威迫張顯榮部1個團投降。1943年11月帶領全團指戰員奔襲東柱子,聚殲慣匪劉桂棠部。還以兩個連設伏攻擊國民黨軍第142師師部,挫其銳氣。1944年5月指揮部隊實施連續爆破,攻克龐莊,全殲僞軍1個大隊及來援日本侵略軍1個小隊。1945年2月王吉文又率部遠距離奔襲泗水城,激戰一晝夜,全殲僞十軍殘部1500餘人,擊斃其軍長榮子恒,斃日軍20名、生俘2名。12月在進攻滕縣時,王吉文胸部被彈片擊中負傷,住院手術切除了一葉肺。
解放戰争時期,王吉文于1946年春任華東野戰軍第3縱隊第8師副師長,1947年升任師長,在魯中作戰時,他率部攻打泰安,親臨前沿陣地告誡戰士們:“準備要充分!爆破要快,突擊要猛,攻上去就要像釘子,釘在城樓上。”,第8師突擊攻進西門後,與兄弟部隊一起,全殲守敵第72師2.8萬餘人。l948年3月王吉文又率部參加洛陽戰役取得勝利。
1948年9月,濟南戰役打響了,王吉文率領全師一舉攻克鳳凰山、簸箕山、大青山等外圍據點,攻入商埠。九月二十一日拂曉,他随突擊部隊進入商埠,深入到二十一團一營指揮所,指揮戰鬥,上午9時許,他聽說緯八路敵人的一所碉堡封鎖很嚴,部隊難以前進,便不顧王六生政委的勸阻,親自到前沿和團、營幹部一起布置火力。 他在離火線不足百米的巷口與團營幹部一起部署火力,指揮部隊打掉了敵人的督戰隊。當他傳回師指揮所時,一顆炮彈在身旁爆炸,他和身體的人員一起倒在血泊裡,他的左肺嚴重受傷,一度昏迷過去,當他蘇醒過來後,知道自己的傷勢很重,就對醫官說:“不要打針了,你趕快去治療那些戰士,治好了,他們還可以為人民服務!”當擔架隊前來擡他時,他嚴厲地說:“先擡戰士!”最後,王吉文竭力掙開眼睛,對趕來看他的縱隊政委丁秋生說“政委!我沒有完成黨交給我的任務,請快些派人來指揮!”下午五時,王吉文這位赤膽忠心的革命戰士流完了最後一滴血,走完了光輝而短暫的人生曆程,壯烈犧牲,時年32歲。
徐海珊烈士1938年1月任新四軍第四支隊九團秘書、四支隊七團二營副營長。1939年1月任新四軍七團政治處主任,3月他帶領一個營的兵力,在淮河擊沉一日軍汽艇,消滅日軍幾十名,繳獲大批槍支彈藥。
1941年1月“皖南事變”後,徐海珊任新四軍四旅十二團政治委員,同年5月調二師任組織部副部長。 1945年8月任新四軍第二師第四旅政治部主任,10月北上魯南,率部向日僞占領區進攻。 1946年12月,徐海珊任山東野戰軍二縱政治部副主任,1948年2月調任十三縱隊三十七師政治委員。五月下旬,山東兵團挺進津浦路,在艱苦的戰鬥生活中,徐海珊同志得了肺病,身體很弱,但他經常堅持工作。八月中旬,我華東野戰軍開始進行濟南戰役的準備工作,徐海珊同志拖着重病的身體,帶領機關幹部到連隊進行戰前動員教育群組織工作。他和指戰員們一起,舉手宣誓,不惜犧牲個人生命,要堅決“打開濟南府,活捉王耀武”。
九月十六日二十四時整,濟南戰役打響了,徐海珊同志顧不得病痛體弱,堅持指揮戰鬥。九月十八日夜,部隊奉命向白馬山和丁家山方向進攻。行進速度很快,徐海珊同志不顧危險,從師部騎上馬,越過部隊,直跑到先頭團,參加師前進指揮所的指揮工作。從攻擊丁家山,突破商埠西南角卡子門,直到攻破外城永綏門,連續六天六夜,他一直同師長高銳同志在一起,很少休息。他根據戰鬥情況的發展變化适時提出政治鼓動口号,鼓舞士氣,激勵部隊克服困難。九月二十三日,濟南戰役進入最後決戰階段。中午十二點,兵團指令第十三縱隊從坤順門突破,然後協助三縱九縱等攻打王耀武的指揮中心——國民黨省政府。十三縱隊首長把突破坤順門的任務交給了徐海珊同志所在的三十七師。
坤順門是濟南内城西南角的一座城門,緊靠的突泉東北角,往北不遠是西門,向東是南門。城上城下碉堡林立,城牆外有護城河,鐵絲網等障礙物。敵人很重視這裡的兵力和火力配備,妄圖阻止我軍進攻。下午六時,響起了驚天動地的大炮聲,攻城戰開始了。我軍各種槍炮齊向城上城下的敵射擊,爆破英雄們手握爆破筒,懷抱炸藥包,象離弦的箭,沖向爆破目标。敵人像挨打的瘋狗,拼命地抵抗,手榴彈一束束,一批批地從城牆上飛落下來,經過一番鏖戰,反複争奪,突破口終于被我軍三十七師打開了。九月二十四日下午,圍攻内城的西路大軍,源源不斷從坤順門突破口進入内城,會同從東南角(解放閣一帶)攻入内城的東路大軍一起,迅猛地向敵省府展開攻擊。我軍三十七師指揮所設在趵突泉西側張家公館西北角小樓上,正要向城内轉移。突然,飛來兩架“B-29”轟炸機,拼命地轟炸坤順門附近我軍陣地,三十七師設在趵突泉西側小樓上的指揮所被炸,整個樓房被炸翻,指揮所埋在瓦礫中,徐海珊政委不幸當場犧牲,時年38歲。
此時,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紅安走出了無數的進階将領,王吉文、徐海珊二位烈士是他們當中的傑出代表,為了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二位烈士倒在黎明前的硝煙之中,雖然為他們的生命感到惋惜,但更為他們的精神有感到驕傲,青山處處埋忠骨,齊魯大地息英魂啊!
離開烈士墓後,我順道遊覽了英雄山風景區。英雄山風景區位于濟南市市中心位置。
英雄山舊稱赤霞山,俗稱四裡山,由濟南市中心向南到山下四裡路。為何改為英雄山呢?,據說與毛澤東主席有關,解放初期,毛澤東主席于1953年到濟南專程悼念革命烈士,當時的濟南軍區司令許世友陪同老人家上山憑吊,許世友介紹說,濟南戰役時犧牲的戰士基本上都埋葬與此,有不少烈士連姓名都沒有留下,毛澤東主席不由感慨,“這真是一座英雄山啊!”從此英雄山的名字就叫開了。
英雄山風景區擁有十分優越的自然環境,風光秀麗、是一座名副其實的城中山,秋日的英雄山麗日晴空,登峰遠眺,遠處的黃河大橋、鵲山水庫,近處的趵突泉、大明湖、千佛山等盡收眼底,蜿蜒的山勢曲線悠然眼前,大片大片的青黛翠綠就在你的身旁靜靜的注視着你,一陣涼風吹來,夾帶着山風的清爽、松柏的清香,體會着城市山林的舒适,令人心曠神怡,通體舒泰。這裡矗立着毛澤東主席題詞的革命烈士紀念塔,不僅安葬着“一大”山東代表王盡美、鄧恩銘,還安葬着當年濟南戰役的烈士們,更有我的鄉親王吉文、徐海珊二位烈士, 英雄山真是當之無愧啊!望着英雄山上的王吉文、徐海珊二位烈士墓,從内心發出一陣回聲,安息吧,烈士,你們在齊魯大地安息吧,你們的精神不朽,山東的人民是不會忘記你們的。
我們進入墓園後表情肅穆,從業人員給每人分發了一朵祭奠白色胸花,所有人在墓前排列整齊,我向徐海珊做《紀念烈士,愛國愛黨》悼念講話。随後,我宣布全體人員開始擦拭烈士墓碑。我們有序走到烈士碑前,悉心擦拭烈士因九生灰的墓碑。墓碑擦拭完畢後,全體人員在烈士紀念碑前低頭默哀三分鐘,追念烈士精神。
默哀儀式結束後,所有人員到烈士紀念碑後瞻仰烈士生平事迹,銘記愛國精神。最後全體人員在烈士紀念碑前合影留念,記錄下這次珍貴而有意義的祭掃活動。
此時,我感到一種莫名的震撼,通過這次清明祭掃活動,我更加體悟到我們如今的幸福生活是由一個個烈士們的生命堆出來的,我們要更加珍惜現在,把握将來,永懷一顆愛國和感恩之心。”
此時,身邊的一位在山東曹縣人社局工作過的林姓同志,向我們講述了濟南戰役的全過程:
濟南戰役,卓越戰略戰役統籌典範之戰,我軍戰士争相沖向城牆東南口的突破口。九縱七十三團率先攻入城垣,被授予“濟南第一團”榮譽稱号。“中國革命曆史是最好的營養劑”,要“從曆史中得到啟迪、得到定力”。“新形勢下,我們要堅持和運用好毛澤東思想活的靈魂,把我們黨建設好,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繼續推向前進。”毛澤東主席曾發30多封電報,以科學、及時、精心和全局性、戰略性、科學性、準确性的指導,使人民解放軍曆史上戰略決戰的首戰即開創新局之戰,僅用8個晝夜就取得徹底勝利,這是中國人民解放軍戰争史上敵我雙方投入60萬兵力的大戰役,是人民革命武裝力量第一次取得殲敵10萬以上并攻克堅固設施的大城市,這是中國革命戰争在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上,發展到了奪取大城市的重要轉折點,也是從“以殲滅敵人有生力量為主要目标,不以保守或奪取城市和地方為主要目标”的戰略方針前進到“既殲滅敵人有生力量,又奪取大城市并永久占領之”,争取前所未有的更大勝利,迎接全中國解放的新的時代節點。這個極其重要的節點,發生在濟南,戰略指揮和統籌者是毛主席,戰場戰役完成者是華東野戰軍和支援作戰的山東省黨組織和人民群衆。濟南解放的偉大勝利已經過去四分之三世紀了,為紀念革命前輩彪炳千秋的豐功偉績,講述濟南戰役的故事,溯源分析偉大的濟南戰役卓越的戰略指揮和精彩用兵的來龍去脈。
3天連發8封電報
日理萬機,指導我黨國内外工作、各大戰場工作的中共中央主席、中央軍委主席毛澤東3天連發8封電報,從1948年7月14日夜半1時到7月16日下午,向華東局、粟裕、陳士渠、唐亮、張震、許世友、譚震林與中原局連發8封電報。主題是:山東兵團許世友司令員、譚震林政委要“不惜疲勞(剛剛完成解放兖州的作戰),搶占濟南飛機場,并迅速完成攻占濟南之準備,以期提早奪取濟南。”
這8封電報的戰場形勢背景:先回溯一下山東戰場,在中央軍委的上司和部署下,華東人民解放軍從1947年1月起在山東戰場進行魯南戰役、萊蕪戰役、泰安戰役、孟良崮戰役、南麻臨朐戰役、沙土集戰役、膠河戰役、萊陽戰役、膠濟路西段戰役、膠濟路中段戰役(濰縣戰役)、津浦路中段戰役(兖州戰役);華東野戰軍西線兵團等部還進行了殲敵達9萬多人的豫東戰役,戰後大部兵力北上山東;這樣,除濟南、青島、煙台等城市外,山東省全境基本解放。在1948年4月奪取濰縣徹底切斷膠濟鐵路後,1948年7月14日山東兵團又解放了津浦路中段的兖州。至此,濟南市的國民黨守軍成了“甕中之鼈”,被東西南北的解放軍所包圍。
就在1948年7月14日夜半1時,毛澤東主席電示許世友、譚震林并告華東局和粟裕、陳士渠、唐亮、張震:“兖州戰役已攻占三分之二”,9縱立即用兵于濟甯、汶上,泰西分區由華北局劃為華東局,兖州、濟甯、汶上3地解放後,立即休整15天或更多,并大量補充俘虜兵,目的“以利爾後奪取濟南”。這就是最早的中央軍委毛澤東主席發出的攻占濟南、奪取濟南的電報指令。
僅僅過去4個小時,淩晨5時,沒有睡覺的毛澤東,仍然在思考奪取濟南,又發兩封電報。第一封近400字,意:華東野戰軍南線各部隊,争取休整,因雨季時間來了,但可能不會安心休整,敵人會利用你們疲勞,集中兵力壓迫你們,拟分散敵人,方能實行大休整。分散敵人:“拟以許、譚攻擊濟南為最有效,拟令許、譚于攻克兖、濟後,休息兩星期,即向濟南攻擊,迫使邱、黃(注:邱清泉、黃百韬)兩兵團分兵北援(敵非北援不可)。此時,你們則尋敵一部攻擊,使敵既被迫分散,又首尾不能相顧,利于我之各個擊破及爾後之大休整。”毛澤東主席認為,拿下兖州、濟甯後,山東兵團休息兩周,立即進攻濟南,而華東野戰軍西線兵團等部則在敵增援途中尋敵殲之,通過山東兵團攻打濟南,調動敵人北上,毛主席認為“敵非北援不可”,這樣,變敵人主動攻擊我華東野戰軍南線各部為逼敵被迫北上救援濟南,在增援途中,可尋機殲敵,敵隻得分兵,首尾不能兼顧。而我軍可于戰役用兵上實作“一舉兩得”。
同時,即7月14日淩晨5時,毛澤東主席思索未盡,又發電給許世友、譚震林并告粟裕的電報,“攻克兖州甚慰”。此時毛澤東主席已收到了兖州解放的電報,毛澤東主席的電報中再要求,山東兵團迅速截擊敵吳化文部84師,最好能殲滅回師濟南的84師,為解放濟南創造更好的條件;還要求山東兵團“立即以主力北上,占領濟南飛機場,築工固守,使敵不能從空中(陸路已斷)向濟南增兵,以利爾後奪取濟南”。從夜半1時到淩晨5時,4個小時内,毛澤東主席為奪取濟南,深刻思慮,用電文勾畫了解放濟南的英明部署,用心之苦、考慮之細、迫切之急、部署之全,令人敬佩、使人感動。
“攻城打援”的嶄新戰法
7月14日淩晨5時,毛澤東主席電報中提出了:“許譚攻濟南”,華東西線兵團等部則尋邱清泉、黃百韬增援兵團之一部進行攻擊,但這個攻擊是正面殲擊,還是側面攻擊,或尾擊,毛澤東主席未具體部署。8月10日早4時,華東野戰軍粟裕(代司令員)、陳士渠(參謀長)、唐亮(政治部主任)、張震(副參謀長)、鐘期光(政治部副主任),用過千字的篇幅細緻緻電軍委,提出了三個作戰方案。一是包括山東兵團在内的華東野戰軍全軍南下至隴海鐵路以南,積極尋殲國民黨軍主力(五大王牌之一)新五軍。二是主力攻打濟南,估計需 20天左右,但敵徐州等處主力部隊會北上增援,甚至可能重占兖州、濟甯,如敵守,我需再攻敵城,如敵不守,将破壞兩城。三是攻占濟南與打援同時進行,既綜合了一、二兩個作戰方案,既攻占濟南又殲滅北上增援的新五軍敵主力。這一方案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2個縱隊攻占敵人飛機場,餘11個縱隊(華東野戰軍共使用13個縱隊計算)打援,力求殲滅敵人新五軍;第二階段,殲滅敵增援一路後,留下兵力阻援,抽打援部隊北上攻占濟南。這樣,既有運動戰也有攻堅戰,兵力先打擊與阻擊敵援,得手殲敵一部後,穩定阻援陣地,主力北上奪取濟南,穩妥又可行,攻占濟南後,還考慮回師南下,進行孤立徐州之作戰。存有個困難就是:大戰在山東,須挨過這最後一次的重大負擔。
對于華東野戰軍8月10日電示的作戰方案,中央軍委、毛澤東主席經過兩晝夜研究,8月12日也用超千字的長篇文回電華東野戰軍指揮部:要将“重點放在真打濟南。這種中途改變計劃,雖然沒有什麼很大的不好,但喪失了一部分時間,并讓敵人推進了一段路程,可能給予戰局以影響。”要求華野不要分兩個階段作戰,就是“一箭雙雕”真打濟南也真正打援,而華野作戰計劃中隻安排2個縱隊攻占濟南的機場,集中11個縱隊的兵力打援,敵人會緩緩前進,那時,調整部署增加兵力真打濟南,對戰局的發展會有負面的影響。是以,一開打就要奪占濟南,僅2個縱隊奪占機場是不行的。葉飛兵團(3個縱隊)也不能尾敵邱清泉、黃百韬兵團之後,夾擊邱、黃部,要把一切主力兵力位于正面,先阻擊,再殲敵幾部。為保證糧食,令華東局、冀魯豫負責幹部參加,以協商運籌解決糧食等需要解決的其他問題。
中央軍委、毛澤東主席對濟南戰役作戰方案的高度統籌和高屋建瓴的解析,指出華東野戰軍上報作戰方案的不足,使華野的首長茅塞頓開,信心大增。“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不打無準備之仗,不打無把握之仗”,毛澤東主席經常這樣講,更在實踐中這樣做。他總會出其不意地提出一些别人想不到的思路,克服不足,擺脫困局,變被動為主動,進而克敵以制勝。濟南戰役中“攻城打援”的作戰方針,就是在我軍傳統的“圍城打援”和“攻城阻援”戰法基礎上的嶄新開創。這是在雙方投入兵力60萬人的戰役中,首次運用,是人民解放軍作戰方略的轉變提升,作戰力量的大大增強,以及戰鬥力顯著提高的輝煌展現。
絕妙“足夠兵力攻城,主力打援”之兵力運用
濟南戰役的作戰方案和方法确定以後,最迫切的就是兵力的運用與部署了。在中央軍委和毛澤東的戰略謀劃與啟示下,華東野戰軍指揮機關于1948年8月31日電告中央軍委:“以原東兵團(即山東兵團)之九縱、十三縱及渤縱(六個團)共二十四個團組成攻堅之東兵團,沿膠濟線及其以南,由東及東南向濟南攻擊。”另以原西兵團(即外線兵團)之三、十兩縱隊及魯中縱隊之四個團,共十九個團組成攻堅之西兵團,由徐濟鐵路線與濟南西南郊及正西集力向飛機場及陸軍營房攻擊,務必迅速于攻擊之第2日達到攻占之目的(至少應達到以炮火壓制機場,使敵人無法增援)。後又調整十三縱隊為戰役預備隊,戰役第3天投入了西兵團作戰,對迅速奪取商埠和攻擊西方向外城、内城發揮了重大作用。而打援集團這樣安排:由原西兵團之一縱、六縱、十一縱,東兵團之七縱,以及韋(國清)吉(洛)兵團之七個旅并魯南四個團,共計大小五十二個團,位于徐濟鐵路線及其以東地區準備打援,并拟于鄒縣以南實行一次殲援。這樣,華野在這次彙報中,部署攻城部隊43個團,打援部隊52個團。同時,請示中央軍委“攻堅戰鬥,拟于九月十六日開始發起。以上部署是否妥當,請即示複”。
1948年9月2日,中央軍委、毛澤東主席給粟裕、譚震林、陳士渠,并告華東局、中原局回電21個字:“完全同意8月31日電所提攻濟及打援之整個部署。”至此,根據變化了的戰役格局和特點,以總兵力的44%弱約14萬人組成攻城兵力;以總兵力的56%強約18萬人組成打援阻援兵團。戰役企圖是,以一部分足夠兵力真攻濟南,華野最大兵力于阻援打援方向,因為,能否攻克濟南,取決于時間,攻濟南城用20天、還是1個月或2個月時間,中央軍委和華東野戰軍是無法确定的,但遲滞援敵時間長和殲滅援敵多,是保證攻占濟南的底線。時間的保障在于打援阻援中真正殲滅和阻擊住敵人,是以,用超過攻城兵力4萬人組成了打援阻援兵力。集中主力打援,使作戰攻城之目的,通過打援來保證,是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原則的辯證靈活運用和發展,對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起了示範引導作用。對戰略決戰首戰和開局攻堅大戰的極其重視和速戰速決,使濟南戰役取得勝利,确實改變了1948年秋以後的全國戰略格局,加快了國民黨軍的迅速失敗和斷崖式崩潰的曆史程序。
“三種可能”與“三種結果”
十分難能可貴的是,毛澤東主席對攻克濟南,還預計了“三種可能”和“三種結果”,共六種可能出現的局面,進而使華野部隊胸有成竹,完全可以把握作戰節奏,以掌握戰役的發展和可能出現的變化。戰略指導濟南戰役,毛澤東主席罕見論述三種可能是:九月作戰,預計結果有三種可能。第一,打一個極大的殲滅戰,這裡即是你們所說既攻克濟南,又殲滅五軍等大部分援敵。第二,打一個大的但不是極大的殲滅戰,這即是攻克濟南,又殲滅一部分但不是大部分援敵。第三,濟南既未攻克,援敵亦不好打,形成僵局,隻好另尋戰機。
“三種結果”是毛澤東主席8月26日緻電華野指揮部,此次戰役必須預先估計三種結果:(一)在援敵距離尚遠時攻克濟南;(二)在援敵距離已近之時攻克濟南;(三)在援敵距離已近之時尚未攻克濟南。我軍應争取第一、第二種可能,在第三種情況下應臨時改變作戰計劃,由以攻城為主,改變為打援為主,待打勝援敵後再攻城。8月28日,毛澤東主席又電示華野,此戰役關系甚大,戰役計劃應以能應付最壞的情況為出發點,準備用20天到2個月的時間完成作戰任務。幾乎出乎國共雙方所有軍事指揮者和軍事評論者的意料,攻打濟南僅用了8晝夜,殲敵10萬餘人(内有2萬餘人起義),第二綏靖區司令官、濟南國民黨軍總指揮王耀武被俘。戰役謀劃時,戰區總指揮粟裕向中央軍委建議推遲濟南戰役發起時間到9月,避開山東雨季,同時,華野西線兵團、東線兵團合兵進攻濟南,以確定濟南戰役的勝利;軍事民主的毛澤東主席,肯定了粟裕的建議,适時調整了戰役部署;這與國民黨軍統帥蔣介石武斷專橫形成了鮮明對比,蔣介石怎能不敗呢?
深化對濟南戰役偉大勝利的認識
濟南戰役對解放戰争全局的影響極大,這是:(一)奪取敵10萬以上重兵據守的堅固大城市的第一仗;(二)奪取解放戰争戰略決戰全面勝利即戰略決戰的突破口;(三)解放戰争戰略決戰階段首個重大戰役;(四)我黨永久奪占的10萬守軍的首個省會城市;(五)中央軍委決策與華野部隊建議共濟互補的範例;(六)毛澤東軍事思想最成熟階段運用的傑作;(七)割裂國民黨軍南京與華北、東北、南北防禦主軸的節點之戰;(八)大規模戰役即攻城與打援“雙打”“雙殲”戰役計劃的首例,非常成功;中央軍委派出的戰場觀察指導小組,剛準備來濟南前線,在石家莊就聽到了濟南解放的消息,驚喜感歎;(九)濟南戰役的勝利開始了人民解放軍從農村包圍城市戰略到奪占大城市解放全中國戰略的實施,是一個标志性的、開局性的、指導性的戰役;(十)濟南戰役是首次瓦解敵2萬以上兵力的第二戰場成功實踐,給了全國所有國民黨軍以心理的巨大震動;(十一)濟南戰役的迅速勝利是共産黨統帥毛澤東和國民黨總裁蔣介石都沒有預料到的;是華東野戰軍第一次實施大城市的攻堅戰,展示了巨大的戰鬥力和部隊智勇雙全的内在品質;(十二)濟南的解放使國民黨東北集團,隻能從營口海運兵力,南下逃竄,其華北集團隻能從塘沽南下撤兵,使南線敵人無從得到東北、華北軍事集團的有力支援和援助,為爾後渡江戰役,解放南京、武漢、上海等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十三)濟南戰役中人民子弟兵表現的有我無敵的勇氣,得到中央軍委高度評價,用語為高度覺悟和自我犧牲的精神是舉國無敵的。解放戰争中,一次戰役有兩個團即“濟南第一團”、“濟南第二團”獲中央軍委命名,是唯一一次;(十四)山東省黨、政、民支援民工50萬人,是敵守軍的4倍多,準備糧食三億斤,證明了人民是靠山這個真理;(十五)濟南戰役使國民黨1948年8月确定的據守大城市、建立解放軍“啃不動”的機動兵團的重點防禦計劃,僅僅1個月内就破滅了。濟南戰役迅速幹淨打斷了國民黨軍完整的防禦鍊節,使斷了一節的整個防禦鍊,四分五裂,散落一地,毫無完整形态。
中央軍委毛澤東主席在新華社起草的《慶祝濟南解放》社論題目後邊加了“的偉大勝利”,成了《慶祝濟南解放的偉大勝利》;而在1949年5月上海解放時,毛澤東主席将新華社起草的《慶祝上海解放的偉大勝利》社論題目改為《慶祝上海解放》,這一增一删,足以顯示出毛澤東主席對濟南戰役破局之戰的肯定和高度評價,而到了渡過長江解放南京、杭州、上海、武漢都是戰略追擊中的事,遠不比戰略決戰中激烈、困難、複雜、艱苦、變化多端,難以有把握和最不容易指揮。在這篇新華社社論中,毛澤東主席親自加上“這是證明人民解放軍強大的攻擊能力,已經是國民黨軍隊無法抵禦的了,任何一個國民黨城市已無法逃脫人民解放軍的攻擊了”。中央軍委副主席兼總參謀長周恩來為中共中央起草的濟南戰役勝利賀電中指出“這是兩年多解放革命戰争發展中給予敵人的最嚴重的打擊之一”。
蔣介石在自己的日記中寫道:三夜來未得安眠……濟南失陷,對外對内關系太大,有損于政府威信莫甚……軍事尤為劣勢,自覺無顔立世矣。
國民黨原總參謀長陳誠回憶錄中說:戡亂時期的剿共軍事,以三十七年9月下旬濟南的失陷,作為一個轉折點,在此之前,可以說勝敗之機,猶未大定,國軍努力的機會,還有争取的可能。但在此以後,顯然已成江河日下之勢,狂瀾既倒,無可挽回矣。美聯社電訊說:人民解放軍二十四日解放濟南全殲守敵的偉大勝利,已使國民黨最高統帥部“驚得目瞪口呆”,這是一個動搖蔣介石政權根基的軍事勝利。說明戰役的大勝也具有世界影響。
濟南戰役是山東省革命曆史的制高點,是人民解放戰争戰略防禦、戰略進攻、戰略決戰、戰略追擊4個作戰階段中,從進攻轉入決戰的關鍵節點,首戰大捷創造了諸多第一,影響全國戰略格局變化發展極大,我們要深入研究,弘揚其精髓,發揚其精神,在偉大的新時代創造新的輝煌業績。
濟南戰役犧牲3千人,傷員超預期
集中主力打大仗,光糧食和副食供應問題還遠遠不夠,其他物資保障跟不上,一樣會影響作戰。
山東地區9月份天氣就已轉涼,夜間尤其溫度低。是以1948年濟南戰役發起前,華野南線打援集團得到了10萬套棉衣,5萬床被子,20萬雙棉鞋的補充,攻城集團各部門也補充了10萬套棉鞋。其他諸如棉襪、手套等禦寒物品,也統由華東軍區予以發放和補充。
為了壘工事,華野攻城、打援集團各需麻袋10萬個,共計20萬個。這批物資統由地方負責購買收集。
在戰鬥中,部隊還需要大量的鍬、镢、木料、門闆、筐等物品,華野後勤司令部規定各部隊以縱隊為機關,通過地方向駐地群衆籌借,所需費用由支前委員會負責解決。并規定凡群衆賴以謀生的物品,一委不能籌借(如染布房之曬布架、大餅店之案闆等);凡文化古迹及交通器材(如枕木、電路(線)杆等),必須請示兵團後方能調用。
各部隊在籌借戰勤物資時,配合地方,對群衆進行動員宣傳,并出具收據給區、村,并在籌借來的木材、門闆上寫上主人姓名及所在村莊,以便事後歸還。遇有損壞,則與主人協商賠償事宜。
據統計,僅鍬和镢,負責攻城的9縱、13縱就各需要8000把,人數較少的渤海縱隊需要6000把,數量可謂龐大。而山東群眾的支前熱情很高,僅魯中南第一、第七分區,就籌集了門闆21710萬塊,木杆41632條,鍬、镢27797把,麻袋29085條,筐2050個。新解放區曆城東梧區各村聽說打濟南,迅速将鍬、镢、門闆籌送前方。農民齊孝炳拿出12塊門闆。南部12個村向前線運去木闆8500塊,杆子3500條,镢1500張,鍬千餘張。其他諸如橋、梯子、鐵絲、鐵釘等物品,也都滿足了部隊需求。
在彈藥供應方面,戰役發起前,華東後勤司令部将所儲存彈藥進行統籌,盡可能給各部隊補足2個基數彈藥。因華東是蔣軍重點進攻地區,戰事頻繁又激烈,是以華野的彈藥供應很吃緊。為保證濟南戰役彈藥供應,一方面,大連建新公司加班加點生産彈藥,通過海路運到山東;另一方面,總指揮部協調華北局,向華野供應一部分彈藥。此外,各部隊間也根據情況互相調劑。接連攻克要地,繳獲頗多的山東兵團,就向轉戰外線,損耗頗大的華野外線兵團撥付了大批彈藥。
濟南戰役打響前,華野發至各縱隊的2個基數彈藥,縱隊均控制1個基數,另1個基數彈藥則補足基層連隊。華野後勤司令部向上級申請撥付4個基數彈藥,以備連續作戰所需。
以上僅為一般情況,對于擔負攻城重任的部隊,山東兵團還控制了3個基數的炮彈,以根據戰役進展情況作有重點的補充。各縱、師軍政首長直接掌握炮彈使用情況,并要求将用過的彈殼全部收集起來上交,以便兵工廠重複裝用。為防止敵機破壞,各部隊的彈藥倉庫和前沿彈藥所均按要求分散隐蔽,每處彈藥囤積量均不多,以便盡可能減少無謂損失。
華野後勤司令部戰前預計,整個戰役部隊将傷亡約5萬人(南線3萬人,北線2萬人)。其中有20%犧牲,20%的輕傷員留在部隊中,估計需要送醫院救治的傷員約為3萬人(南線1.8萬人,北線1.2萬人)。按照這一估計,華野事先為預計有1萬名烈士(北線4000,南線6000),準備了一尺二寸寬的包屍布5萬丈(北線2萬丈,南線3萬丈)。還準備了1000口棺材(北線400口,南線600口)。
華野衛勤部門派出2個後方醫院,部署在位長山、鄒平之間地區,負責北線東路各縱之傷員收容,可收治7000名傷員。還有4個野戰醫院在以仲村、太平邑展開,負責接收兖州、濟甯以南,運河以東各縱隊傷員,可收治8000人。韋國清、吉洛率領的蘇北兵團帶來1個醫院,在梁邱、白彥一帶展開,可收治蘇北兵團3000名傷員。華北軍區從河北調來4個醫院,在在黃河東岸東阿、肥城、彭家集、袁口地區展開,可收治約12000名傷員。袁口醫院向巨野派出轉運站,接收運河以西各部傷員轉運。
以上醫院,共計可收治3萬餘傷員。為應付意外情況,華東軍區從渤海、膠東各抽調2個收容所,共4000人的收容量,在沂水附近展開,作為預備醫療力量。
華野後勤司令部還規定,傷員的火線搶救工作,由各部隊的擔架兵、衛生兵負責。在戰役發起前,華野各縱隊都補足了500副常備擔架,每副擔架配6名常備民工,負責将傷員運往後方醫院。各作戰地區的支前委員會在傷員後送路線上,每30裡設擔架接力及茶水站,沿運河則設拉船站。每站均備有相當數量的擔架及支前民工,傷員随到随送。力争每天後送六十裡。衛生部每隔60裡設一換藥、食宿站。支前委員會動員一批炊事人員,負責供應傷員飲食及住宿,衛生部則派人負責給傷員換藥。
在醫療器材及藥品方面,山東軍區統一調配,并派人秘密赴青島采購部隊急需的藥品及醫療器材。
在濟南戰役中,攻城集團實際損失人數如下:山東兵團直屬炮兵團85人(傷44人,陣亡10人,失蹤2人,逃亡29人);9縱9806人(傷8631人,陣亡1060人,失蹤115人),其中尤以第25師傷亡最大,第73團(濟南第一團)僅剩3個連;13縱5907人(傷5140人,陣亡581人,失蹤164人,逃亡22人),該縱第37師傷亡最大,第109團(濟南第二團)建制幾乎全被打亂;3縱3333人(傷2915人,陣亡355人,失蹤63人);10縱傷亡4631人(傷4023人,陣亡568人,失蹤40人);渤海縱隊1929人(傷1683人,陣亡233人,失蹤13人);渤海軍區部隊237人(傷217人,陣亡20人);魯中南縱隊1032人(傷924人,陣亡105人,失蹤3人)。
以上總計,華野攻城集團犧牲3縱8師師長王吉文,13縱37師政委徐海珊以下共2932人(其中包括團級幹部2人,營級幹部28人,連級幹部115人),傷13縱37師師長高銳以下23577人(包括團級幹部25人,營級幹部193人,連級幹部736人),失蹤400人,逃亡51人。
打濟南有多難?4000人在一百米城牆上拼殺4個小時!2700人隻剩1200
1948年9月,華野打濟南是一場罕見的硬仗。激戰到第七天時,陳毅司令員親自打電話給攻城集團總指揮許世友,建議他先将部隊撤下來,休整一段時間再來打。
陳毅打仗,從不退縮,為何這次到了關鍵時刻要許世友撤軍呢?
因為這一仗打得太激烈,太艱難了。有多艱難?且看9月24日攻城部隊攻城受挫後的再一次攻城。
第三次攻城戰鬥于淩晨1時開始,華野勁旅13縱37師負責攻打濟南城的坤順門,負責突破後殺入城内。
戰鬥一開始,帶傷而又倔強的13縱37師109團3營8連,仍然擔任爆破任務。爆破開始了,全連戰士争送第一包炸藥。年僅17歲的副班長周元志利用炸藥爆炸的硝煙掩護,往返送炸藥包11次,全連在10分多鐘内,送上炸藥包70多個,終于将城牆炸開了一個口子。縱隊司令員周志堅見狀,立即大聲下令:
“突擊部隊立即登城,堅決搶占突破口!”
擔任突擊隊的7連不失時機地迅速登上了城牆,鞏固和擴大突破口——坤順門,爾後分頭向南北兩側攻擊。北側攻擊順利,還打下幾個碉堡。可是,他們南側的攻擊,遭到守敵頑強的抗擊,雙方形成對峙。
随7連之後登城的9連趁勢攻入城内,進入巷戰,緊接着1營登城,1連、2連協助7連鞏固和擴大突破口,3連則随9連之後也攻入了城内。
但是,兩軍争奪突破口的惡戰卻在坤順門上開始了。
敵軍在敵将王耀武的親自指揮下,以城内制高點和南側城牆上的輕重機槍火力,鋪天蓋地般向坤順門突破口打去。接着,敵守軍77旅旅長錢伯英親自督戰,幾千敵兵在各級軍官的威逼下,一批又一批地擁上城牆。機槍、沖鋒槍和手榴彈在密集的人群中爆響,雙方的傷亡蹭蹭地增加,城頭流動着血水。在突破口上的7連、1連和2連頑強地抗擊着敵軍的瘋狂反撲。情況十分危急。
“炮啊,炮啊!”37師師長高銳向縱隊司令員周志堅大聲呼喊:“炮火支援啊!”
周志堅回答:“我立即指令炮火支援你們,登城部隊要死死守住突破口,後續部隊繼續登城,把你們110團甩上去,配合109團攻城。”
13縱的榴炮和野炮全響了,炮彈呼嘯着打出去,但沒有落到城牆上和敵群中。
突破口上的争奪戰越打越激烈。兩個小時過去了,敵軍依然疊次擁上,兩軍的屍體慢慢填平了齊腰深的“之”字形戰壕。你在前面倒下,成為我的“砂袋”與“土坎”,沒戰死的人馬上又成為身後來人的擋身之物。國共兩軍,彼此都一樣。
這是一場慘烈的血肉搏鬥。攻守兩軍4000人在僅有100米長的地段上進行人海戰術!
37師登上城的100多名傷員甯死不下火線,用自己的殘體阻擋敵人攻擊,又讓攻城的戰友從自己身上踏過。最後,他們一個個全部都犧牲。
戰士曲光喜在突破口拼命與敵人對抗。敵軍反擊好幾次,硬是被他打垮。曲光喜的胳膊受了傷,2連長要給他包紮,他說:“現在不能包紮,包紮敵人就上來了。”他帶傷與敵人對打,子彈打光了,敵人上來了,他想把槍扔下城去,但胳膊受傷扔不動,怕敵人得去,他把機槍艱難都扔了下去給2連長。敵人一上來,他便與敵人同歸于盡了。
1連8班是“青年戰鬥模範班”,全班13人,年齡全都不過18歲,在城頭苦戰兩個多小時,最後隻剩下戰士姜炳啟一人。
兩軍在突破口上拼殺,一分鐘一分鐘過去,4個多小時還不分勝負,屍骨成山。進攻時,37師上來2700多人,到天亮時隻剩1200人了。部隊打了一夜,又饑又餓,又沒了彈藥。各團的炊事班把包好的包子,用力往城牆上扔,幾百人扔包子,扔手榴彈。城上的戰士一邊打仗,一邊吃包子。包子掉在血裡,他們拾起,扒皮就吃。包子和手榴彈在空中亂飛。
37師登城部隊與十倍于己的敵人,在不到100米的城頭上反複沖殺。守敵對付登城部隊的,是王耀武的嫡系手槍旅。
最後,37師終于因傷亡過大,在早晨7點40分時,使得突破口又被敵人奪去。攻進城裡的3連和9連也被卡在城内的房子裡,動彈不得。
坤順門的得而複失,不是攻城部隊的過錯,而是敵我力量太懸殊了。王耀武派上的手槍旅,是國軍精銳的精銳。幾十年後,高銳少将談起此戰說:
“敵手槍旅決死一搏,終于沒有辜負王耀武多年來的苦心栽培。”
濟南戰役打得有多殘酷?濟南戰役曆時八天八夜,守敵10萬(其中兩萬起義),解放軍斃傷俘敵84296名,其中敵重傷61873名,斃22423名,國民黨軍政黨主官及将校的軍官生俘513名,内計中将2名,少将32名,上校59名,中校123名,少校288名,黨政主官9名。
華野自己傷亡人數也不是少數,總計26991人,其中傷13縱37師師長高銳及團級幹部25名、營級193名、連級736名,加上戰士,共計23610人。陣亡的有8師師長王吉文、37師政委徐海珊及團級幹部2名、營級28名、連級115名及戰士,共計2930人,失蹤386人。
盡管戰鬥如此激烈,傷亡如此大,最終,華野大軍還是勝利地攻進了濟南城。其中,坤順門由37師109團和111團成功突破。
濟南解放的消息傳到西柏坡,毛主席說:“8天,10萬,這是了不起的勝利。這是兩年多來革命戰争法中給予敵人最嚴重的打擊之一。我認為,濟南戰役已經揭開了我們同國民黨戰略決戰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