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顧命八大臣為什麼鬥不過慈禧?一場政變就全被端掉了

世人皆知慈禧太後權傾朝野,卻不知她的權力之路竟是如此驚心動魄。鹹豐帝駕崩之際,本想以顧命八大臣輔佐年幼的皇太子,誰料這八位大臣卻成了慈禧權力之路上的絆腳石。一場看似不可能的較量,一個後宮佳麗與八位朝廷重臣的對決,竟以慈禧的勝利而告終。這究竟是怎樣一場驚天動地的政變?八大臣為何會在一夜之間全軍覆沒?慈禧又是如何在這場權力角逐中脫穎而出,成為大清帝國實際上的統治者?

顧命八大臣為什麼鬥不過慈禧?一場政變就全被端掉了

鹹豐十一年(1861年)8月22日,年僅31歲的鹹豐帝在承德避暑山莊溘然長逝。臨終前,這位飽受内憂外患折磨的皇帝做出了三項關鍵決定,這些決定不僅影響了大清帝國的未來,也為後來的辛酉政變埋下了伏筆。

首先,鹹豐帝立下了他的長子載淳為皇太子。載淳,也就是後來的同治帝,當時年僅五歲。這個決定看似順理成章,卻暗藏玄機。載淳的生母是鹹豐的寵妃懿貴妃(後來的慈禧太後),而非皇後鈕祜祿氏(後來的慈安太後)。這一選擇既展現了鹹豐對懿貴妃的寵愛,也為日後兩位太後之間的權力平衡埋下了隐患。

其次,鹹豐任命了八位重臣作為顧命大臣,負責輔佐年幼的皇太子。這八人分别是:禦前大臣載垣、端華、景壽,大學士肅順和軍機大臣穆蔭、匡源、杜翰、焦祐瀛。這些大臣都是鹹豐帝信賴的重臣,他們的任命本意是為了確定政權的穩定和延續。然而,這一決定也意味着權力的分散,為日後的政治鬥争埋下了種子。

最後,也是最關鍵的一點,鹹豐帝授予了兩枚印章:一枚"禦賞"印章給予皇後鈕祜祿氏,另一枚"同道堂"印章給予皇太子載淳,但由其生母懿貴妃掌管。鹹豐規定,顧命大臣拟定的聖旨必須同時加蓋這兩枚印章才能生效。這一安排看似是為了制衡八大臣的權力,實則為後宮幹政開了一道口子。

鹹豐帝的這三項安排,表面上是為了確定皇位順利傳承和朝政穩定,實則暗藏玄機。他可能預見到了後宮幹政的風險,是以試圖通過印章制度來限制懿貴妃的權力。然而,他低估了懿貴妃的野心和能力,也高估了八大臣的團結和忠誠。

鹹豐帝駕崩後,朝廷按照遺诏行事。載淳被正式立為皇帝,年号同治。皇後鈕祜祿氏被尊為慈安皇太後,懿貴妃那拉氏被尊為慈禧皇太後。表面上,一切都按照鹹豐帝的遺願進行,但實際上,一場激烈的權力争奪正在暗流湧動。

八大臣開始執掌朝政,他們認為自己肩負着先帝的重托,理應掌握大權。然而,他們很快發現,每一道聖旨都需要兩位太後的印章才能生效,這嚴重制約了他們的權力。特别是慈禧太後,她借着蓋章的機會,開始幹預朝政,這引起了八大臣的強烈不滿。

與此同時,慈禧太後也意識到,僅僅擁有蓋章權并不足以滿足她的野心。她開始謀劃如何獲得更大的權力,而垂簾聽政成為了她的首要目标。然而,要實作這一目标,她必須面對八大臣的強烈反對。

就這樣,鹹豐帝的最後安排,本意是為了平衡各方勢力,確定大清帝國的穩定,卻反而成為了引發政治風暴的導火索。八大臣、兩位太後、年幼的皇帝,以及朝中其他勢力,都被卷入了這場即将爆發的權力鬥争之中。

而這場鬥争的結果,将徹底改變大清帝國的命運,也為近代中國曆史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鹹豐帝駕崩後,朝局看似平靜,實則暗流湧動。慈禧太後雖已貴為皇太後,但她的權力欲望遠未得到滿足。她深知,要在這個男權主導的朝廷中站穩腳跟,僅憑一個"蓋章權"是遠遠不夠的。于是,她開始精心布局,展開了一系列巧妙的政治謀劃。

首先,慈禧明白單槍匹馬難以成事,她需要一個強有力的盟友。而這個盟友,恰恰就在她的身邊——慈安太後。慈安太後雖為先帝正宮,但性格溫和,對朝政并無太大興趣。慈禧看準了這一點,開始主動親近慈安,表現出極大的尊重和友善。她經常邀請慈安一同用膳,商讨宮中事務,甚至主動請教一些禮儀細節,以示謙遜。

這種示好很快收到了效果。慈安太後感受到了慈禧的誠意,兩人的關系逐漸親密起來。慈禧更是巧妙地利用"為年幼皇帝着想"這一借口,提議兩人共同垂簾聽政。這一提議既符合慈安的身份,又給了慈禧參與朝政的機會,可謂一箭雙雕。

然而,要實作垂簾聽政的目标,僅有慈安的支援還遠遠不夠。慈禧深知,她還需要朝中大臣的支援。為此,她開始尋找可能的盟友。

在衆多朝臣中,慈禧看中了禦史董元醇。董元醇雖然官職不高,但口才出衆,在朝中頗有影響力。慈禧通過宮中太監向董元醇傳話,暗示如果他能在朝堂上提議太後垂簾聽政,将會得到重用。

董元醇看準了這個上升的機會,很快在朝堂上提出了請求。他以皇帝年幼為由,懇請兩位太後暫時垂簾聽政,以穩定朝局。這一提議立即在朝中引起了軒然大波,八大臣自然是極力反對,但也有一些官員表示支援。

與此同時,慈禧也沒有忽視宮中的力量。她深知,在這個封建社會裡,後宮雖不能明目張膽地幹政,但卻可以通過各種方式影響朝政。她開始拉攏宮中的太監和宮女,特别是那些能夠接觸到重要資訊的人。她對他們格外優待,時常賞賜銀兩和物品,使這些人逐漸成為她的耳目,為她傳遞朝中的動向。

顧命八大臣為什麼鬥不過慈禧?一場政變就全被端掉了

慈禧的這些舉動,雖然謹慎而隐蔽,但還是引起了八大臣的警惕。特别是大學士肅順,他多次在朝堂上暗示後宮幹政的危害,甚至直接反對董元醇的提議。但慈禧并不是以而退縮,反而更加堅定了奪取大權的決心。

為了進一步增加自己的影響力,慈禧開始關注軍權。她注意到了一位名叫勝保的将領,此人在軍中頗有威望。慈禧通過各種管道向勝保示好,暗示如果他能支援太後,日後必有重用。這一舉動為日後的政變埋下了重要伏筆。

與此同時,慈禧也沒有忽視皇族的力量。她特别注意到了恭親王奕訢,此人不僅是鹹豐帝的親弟弟,在朝中也有一定影響力。慈禧通過各種方式向奕訢示好,暗示如果他能支援太後垂簾聽政,将會得到重用。這一舉動為日後的政局變化埋下了伏筆。

慈禧的這些舉動,表面上看似零散,實則環環相扣。她在後宮中拉攏慈安太後,在朝堂上通過董元醇發聲,在軍中籠絡勝保,在皇族中拉攏奕訢,同時還不忘經營宮中的耳目。這一系列行動,為她日後的大動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然而,慈禧的這些舉動并非沒有風險。八大臣雖然尚未察覺她的全盤計劃,但已經對她的一些行為産生了警惕。特别是肅順,多次在朝堂上暗示後宮幹政的危害。這種局勢,預示着一場更大的沖突即将到來。

随着慈禧太後的暗中布局,朝廷内部的沖突日益加劇。八大臣作為鹹豐帝臨終前指定的輔政大臣,原本應該團結一緻,共同輔佐年幼的同治帝。然而,現實卻遠非如此簡單。在面對慈禧的步步緊逼時,八大臣内部出現了嚴重的分歧和沖突,這最終成為了他們失敗的關鍵因素。

八大臣中,以肅順、載垣和端華為首的強硬派堅決反對慈禧太後垂簾聽政。他們認為,這不僅違背了鹹豐帝的遺诏,更會導緻後宮幹政,危及國家根本。肅順多次在朝堂上公開反對董元醇的提議,甚至直接指出後宮幹政的危害。他們堅持認為,應該嚴格按照鹹豐帝的遺诏行事,由八大臣共同輔政,直到同治帝親政。

然而,另一派以穆蔭、杜翰為代表的溫和派則持不同意見。他們認為,在目前的局勢下,适當讓步可能更有利于朝廷的穩定。穆蔭甚至私下表示,如果兩位太後真的要垂簾聽政,也未嘗不可接受。這種态度無疑給了慈禧可乘之機。

兩派的分歧不僅展現在對待慈禧的态度上,在其他政務上也常有争執。例如,在對待太平天國餘部的問題上,強硬派主張繼續強力鎮壓,而溫和派則認為應該采取懷柔政策。這種分歧導緻八大臣在朝堂上經常發生激烈争論,大大削弱了他們的整體力量。

更糟糕的是,八大臣中還出現了"牆頭草"。景壽和焦祐瀛雖然名義上屬于八大臣,但實際上并不積極參與朝政。他們往往采取觀望态度,既不明确支援強硬派,也不公開贊同溫和派。這種态度進一步加劇了八大臣内部的不團結。

顧命八大臣為什麼鬥不過慈禧?一場政變就全被端掉了

除了内部分歧,八大臣還犯了一個緻命的錯誤:他們低估了慈禧的能力和野心。在他們看來,慈禧不過是一個年輕的寡婦,雖然是太後,但對朝政一無所知。他們認為,隻要堅持原則,慈禧終究會知難而退。這種輕視導緻他們在很長一段時間内都沒有采取有效措施來遏制慈禧的勢力擴張。

八大臣的另一個重大失誤是忽視了宮中力量的重要性。他們專注于朝堂上的鬥争,卻忽視了後宮中的暗流湧動。慈禧通過拉攏宮中太監和宮女,獲得了大量的情報,而八大臣對此卻毫無察覺。這使得慈禧能夠在暗中精準布局,而八大臣卻總是被動應對。

此外,八大臣還犯了一個戰術性錯誤:他們過于依賴鹹豐帝的遺诏。雖然遺诏确實賦予了他們輔政的權力,但在現實政治中,僅僅依靠一紙遺诏是遠遠不夠的。他們沒有積極拉攏其他朝臣,也沒有努力争取軍方的支援。相比之下,慈禧卻在這些方面做得面面俱到。

八大臣的分裂和失誤還展現在他們對待恭親王奕訢的态度上。奕訢作為鹹豐帝的親弟弟,在朝中有着重要影響力。然而,八大臣中的強硬派卻對奕訢頗有戒心,認為他可能會威脅到他們的地位。這種态度使得奕訢逐漸傾向于支援慈禧,為日後的政變埋下了伏筆。

最後,八大臣還犯了一個緻命的錯誤:他們低估了慈禧的決心和手段。當董元醇在朝堂上提出請太後垂簾聽政的建議時,八大臣雖然反對,但并沒有采取更強硬的措施。他們可能認為,隻要堅持反對,慈禧就不敢輕舉妄動。然而,他們沒有意識到,慈禧已經做好了不惜一切代價奪取大權的準備。

這些分裂和失誤最終導緻了八大臣的失敗。當慈禧決定發動政變時,八大臣已經失去了有效抵抗的能力。他們内部不團結,外部缺乏支援,對慈禧的實力又估計不足,這些因素共同造就了他們的覆滅。

鹹豐十一年八月十七日(公元1861年9月21日),一場改變大清王朝命運的政變悄然展開。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辛酉政變,也被稱為"祺祥政變"。這場政變不僅徹底改變了清朝的權力格局,更為慈禧太後長達半個世紀的專權統治奠定了基礎。

政變的導火索是八大臣中的肅順、載垣和端華三人決定采取行動,阻止兩位太後垂簾聽政。他們認為,如果再不采取果斷措施,朝政大權就将落入後宮之手。于是,他們秘密草拟了一道奏折,準備在次日早朝時呈遞給年幼的同治帝。

然而,他們的計劃還未付諸行動,就已經被慈禧的眼線探知。慈禧得知這一消息後,立即召集心腹商議對策。她意識到,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可以一舉鏟除異己,徹底掌控朝政。

慈禧首先派人秘密聯絡了恭親王奕訢。奕訢作為鹹豐帝的親弟弟,在朝中有着重要影響力。慈禧向奕訢表示,如果他能在這關鍵時刻支援太後,日後必有重用。奕訢權衡利弊後,決定站在慈禧一邊。

顧命八大臣為什麼鬥不過慈禧?一場政變就全被端掉了

接着,慈禧又派人聯系了軍機大臣桂良和大學士周祖培。這兩人雖然不屬于八大臣,但在朝中頗有威望。慈禧許諾他們重要職位,換取他們的支援。桂良和周祖培權衡再三,最終也決定支援慈禧。

同時,慈禧還沒有忘記拉攏八大臣中的溫和派。她通過太監向穆蔭和杜翰傳話,暗示如果他們能在關鍵時刻支援太後,将會得到重用。穆蔭和杜翰本就對強硬派的做法有所不滿,此時更是倒向了慈禧一方。

在確定了足夠的支援後,慈禧開始了她的行動。她首先派人秘密逮捕了肅順、載垣和端華三人。這一行動迅速而果斷,三人甚至來不及做出任何反應就被控制住了。

緊接着,慈禧召集了支援她的大臣們,包括恭親王奕訢、桂良、周祖培等人,在養心殿舉行秘密會議。會議上,慈禧宣布了肅順等人"圖謀不軌"的罪狀,并提議由兩位太後垂簾聽政。與會大臣紛紛表示支援。

第二天清晨,慈禧派人召叢集臣上朝。在朝會上,慈禧宣讀了一道"诏書",聲稱這是鹹豐帝的遺诏。诏書中指出肅順等人"圖謀不軌",應當嚴懲。同時,诏書還宣布由兩位太後垂簾聽政,輔佐年幼的同治帝。

面對這突如其來的變故,朝中大臣們反應各異。支援慈禧的大臣自然是表示贊同,而那些原本支援八大臣的官員則大多保持沉默。少數幾個想要為肅順等人辯護的官員,也被慈禧派人迅速控制住了。

就這樣,在短短一天之内,朝廷的權力格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八大臣中的肅順、載垣和端華被以"圖謀不軌"的罪名處死,其餘幾人也被革職查辦。而慈禧和慈安兩位太後則正式開始了垂簾聽政。

政變成功後,慈禧立即開始了一系列的人事調整。恭親王奕訢被任命為議政王,實際上成為了朝中最有權力的大臣。桂良和周祖培也如願以償,獲得了重要職位。而那些在政變中保持中立或者支援慈禧的官員,也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拔。

同時,慈禧還下令嚴查肅順等人的親信和支援者。一時間,朝中人心惶惶,許多官員為了自保,紛紛表态支援新的政權。

辛酉政變的成功,标志着慈禧正式登上了權力的頂峰。從此以後,她以太後的身份,實際掌控了大清王朝近半個世紀。這場政變不僅改變了一個王朝的命運,更深刻地影響了中國近代史的程序。

顧命八大臣為什麼鬥不過慈禧?一場政變就全被端掉了

然而,政變的成功并不意味着慈禧的統治就此穩固。相反,她還面臨着諸多挑戰。如何鞏固權力,如何應對内憂外患,如何處理與慈安太後的關系,這些都是慈禧接下來需要面對的問題。而這些問題的處理,也将直接影響大清王朝的未來走向。

辛酉政變的成功,标志着大清王朝權力格局的徹底重塑。慈禧太後通過這場精心策劃的政變,不僅鏟除了反對勢力,還重新安排了朝廷的權力結構。這場權力重組對清朝後期的政治走向産生了深遠影響,同時也為慈禧的長期統治奠定了基礎。

政變後的第一項重要舉措是重新任命朝廷要職。恭親王奕訢被任命為議政王,實際上成為了朝中最有權力的大臣。這一任命既是對奕訢在政變中支援的回報,也是慈禧為了平衡朝中勢力的政策性安排。奕訢作為皇族成員,既有足夠的威望,又不至于威脅到慈禧的地位。

同時,慈禧還提拔了一批在政變中支援她的官員。桂良被任命為軍機大臣,周祖培被擢升為内閣學士。這些任命不僅是對他們的獎賞,更是慈禧在朝中培植自己勢力的重要舉措。通過這些人事安排,慈禧逐漸建立起了一個以她為核心的權力網絡。

然而,慈禧并沒有完全抛棄八大臣中的溫和派。穆蔭和杜翰雖然沒有得到重要職位,但也沒有受到嚴厲懲處。這種做法既顯示了慈禧的寬宏大量,也為日後可能的政治鬥争保留了回旋的餘地。

在鞏固自身權力的同時,慈禧也沒有忘記處理與慈安太後的關系。雖然兩位太後名義上是共同垂簾聽政,但實際上慈禧才是真正的決策者。慈禧通過一系列巧妙的安排,既讓慈安太後保持了體面,又確定了自己的主導地位。例如,在處理政務時,慈禧總是先征詢慈安太後的意見,但最終的決定權仍掌握在自己手中。

政變後的權力重組還展現在政策的調整上。慈禧意識到,要鞏固自己的統治,僅僅依靠宮廷政變是不夠的,還需要在政策上做出一些改變。是以,她開始推行一系列新政。

首先是對内政的調整。慈禧下令減免了一部分賦稅,以緩解民間壓力。同時,她還指令各省加強對貪官污吏的查處,以樹立新政權的清廉形象。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赢得了民心,為慈禧的統治提供了民意基礎。

在外交方面,慈禧采取了一種更為靈活的政策。她意識到,面對西方列強的壓力,單純的抵抗已經不能解決問題。是以,她開始嘗試與西方國家進行有限度的合作。例如,她準許了設立總理衙門,專門負責處理與西方國家的外交事務。這一舉措既顯示了清政府對外開放的姿态,又為慈禧掌控外交大權提供了制度保障。

在軍事方面,慈禧也做出了一些重要決策。她加大了對新式軍隊的支援力度,同時也注意平衡各方勢力。例如,她既支援了左宗棠的湘軍,又不忘扶持李鴻章的淮軍。這種平衡政策既增強了清軍的整體實力,又避免了某一方勢力過于強大而威脅到中央權威。

顧命八大臣為什麼鬥不過慈禧?一場政變就全被端掉了

政變後的權力重組還展現在對知識分子态度的變化上。慈禧意識到,要長期穩定統治,必須争取知識分子的支援。是以,她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籠絡士大夫階層。例如,她恢複了因太平天國動亂而中斷的科舉考試,給予了更多知識分子入仕的機會。同時,她還鼓勵開辦新式學堂,培養新型人才。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赢得了知識分子的支援,為清朝的統治注入了新的活力。

然而,辛酉政變後的權力重組并非一帆風順。雖然慈禧成功掌控了大權,但她仍然面臨着諸多挑戰。首先是如何處理與慈安太後的關系。雖然表面上兩位太後和睦共處,但暗地裡的權力較量從未停止。其次是如何應對日益嚴重的内憂外患。太平天國雖然被鎮壓,但地方動亂此起彼伏。同時,西方列強的壓力也日益加大。

此外,慈禧還面臨着來自保守派的挑戰。雖然通過政變鏟除了主要反對勢力,但朝中仍有不少人對後宮幹政心存芥蒂。這些人雖然不敢公開反對,但在具體政策的執行上常常采取消極态度,這給慈禧的統治帶來了不小的麻煩。

總的來說,辛酉政變後的權力重組是一個複雜而漫長的過程。慈禧通過一系列巧妙的安排,逐漸鞏固了自己的統治地位。然而,這種權力結構的變化也為清朝的未來埋下了諸多隐患。權力過度集中導緻決策機制僵化,而倚重親信則加劇了朝廷的派系鬥争。這些問題在短期内或許不會顯現,但随着時間的推移,它們最終成為了動搖清朝統治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