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你以為的釋放情緒就是不憋着了?可以随意向别人發洩?完全不是

你以為的釋放情緒就是不憋着了?可以随意向别人發洩?完全不是

姐妹最近出去學習,回來後告訴我說:她以前一直壓抑情緒,現在老師說,不要壓抑情緒,我以後就不憋着了,不開心了就發洩​掉。

聽到她的了解後,我就決定寫一篇關于釋放情緒的文章,和大家聊聊釋放情緒和發洩的差别。

一、你以為的釋放情緒就是不憋着了,完全不是

很多人簡單地認為釋放情緒隻是不再壓抑自己,把心裡的感受直接表達出來,而不考慮方式和後果,但這種了解是片面和不準确的。

真正的釋放情緒并非僅僅是不再強行忍耐或抑制。如果隻是毫無顧忌地把内心的感受一股腦地傾倒出來,而不加以适當的管理和引導,往往可能會帶來更多的問題。

比如,在工作中遇到不公平的待遇,隻是沖動地向同僚或上司大喊大叫,這種方式可能在當下讓人覺得把情緒“釋放”了,但實際上可能會破壞工作關系,影響自己的職業聲譽,甚至可能讓自己面臨更不利的局面。

又比如,在家庭中,與親人發生沖突時,如果隻是毫無保留地發洩自己的不滿和憤怒,可能會傷害親人之間的感情,導緻關系疏遠。

不憋着情緒隻是釋放情緒的一個初步階段,但更重要的是要以恰當、合理和有益的方式來處理和表達情緒。

這需要我們學會控制情緒的強度和表達方式,考慮到他人的感受和具體的情境,以達到既能宣洩情緒,又能解決問題或避免産生新問題的效果。

例如,當一個人在工作中遭遇了不公平的對待,如果隻是當場對同僚或上司大發脾氣,這看似是釋放了情緒,但實則可能會引發更多的問題,不僅無法解決根本沖突,還可能影響自己的職業形象和人際關系。

二、釋放情緒不是找當事人表達或發洩

很多時候,當我們産生強烈的情緒時,可能會本能地認為直接向當事人表達自己的不滿、憤怒或其他強烈情緒,就是在釋放情緒。然而,這種做法往往并非是真正有效的釋放方式,甚至可能帶來更多負面的影響。

當我們處于情緒激動的狀态下找當事人發洩,往往難以保持理性和客觀。我們的言語和行為可能會被情緒所主導,變得具有攻擊性和傷害性,進而加劇雙方之間的沖突和沖突。

比如,在一場激烈的争吵中,一方沖着另一方大聲指責和抱怨,這可能暫時讓發洩的一方感覺情緒得到了釋放,但卻可能引發對方的強烈反擊,導緻局面更加難以收拾。

此外,直接向當事人發洩情緒并不一定能解決根本問題。情緒的産生往往是由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如果隻是簡單地将情緒傾倒給當事人,

而沒有深入思考問題的本質和根源,那麼很可能隻是暫時緩解了表面的情緒,而深層次的問題依然存在,甚至可能因為不當的發洩方式而使問題變得更加複雜。

而且,即使我們向當事人表達情緒,也需要以一種建設性和溫和的方式,而不是純粹的發洩。

比如,以平和的語氣溝通彼此的想法和感受,共同探讨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樣才能真正有助于情緒的釋放和問題的解決。

綜上所述,釋放情緒不是盲目地找當事人進行無節制的發洩,而是需要我們以更加明智、成熟和有效的方式來處理自己的情緒。

你以為的釋放情緒就是不憋着了?可以随意向别人發洩?完全不是

三、我為我的情緒負起完全的責任

我們需要明白,自己的情緒是由自身的認知和解讀産生的,不能将責任歸咎于外部環境或他人。

要為情緒負起完全的責任,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 自我覺察:時刻留意自己的情緒狀态,當情緒出現時,能敏銳地感覺到它。正如蘇格拉底所說:“認識你自己。”隻有先認識到自己的情緒,才能更好地管理它。

例如,在與同僚交流中感到憤怒時,馬上意識到自己正在憤怒。

2. 反思根源:分析情緒産生的原因,是自己的期望未達成、價值觀受到挑戰,還是對事情的解讀存在偏差。

亞裡士多德曾言:“人生最終的價值在于覺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隻在于生存。”比如,因為工作成果未得到上司認可而沮喪,反思是自己期望過高,還是工作确實存在不足。

3. 調整認知:改變對事情的看法和解讀方式,避免過度主觀和片面。戴爾·卡耐基說過:“要改變人而不觸犯或引起反感,那麼,請稱贊他們最微小的進步,并稱贊每個進步。”

比如,被朋友拒絕聚會邀請,不要立刻認為朋友不在乎自己,也許朋友有其他重要事情。

4. 控制反應:在情緒激動時,克制沖動的行為和言語,不讓情緒主宰自己的行動。

柏拉圖說:“自制是一種秩序,一種對于快樂與欲望的控制。”例如,在與家人争吵時,想要摔東西時先深呼吸,冷靜下來。

5. 積極行動:通過實際行動來改善情緒産生的情境。愛默生講道:“一個朝着自己目标永遠前進的人,整個世界都給他讓路。”

如果因為工作壓力大而焦慮,制定合理的計劃,逐漸解決工作中的問題。

6. 自我成長:不斷學習情緒管理的知識和技巧,提升自己的心理素質和應對能力。

歌德說:“不管努力的目标是什麼,不管他幹什麼,他單槍匹馬總是沒有力量的。合群永遠 是一切善良思想的人的最高需要。”

7. 接受不完美:承認自己會有情緒波動,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不因為産生負面情緒而過分自責。老子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總之,為情緒負起完全的責任需要不斷地自我修煉和調整,逐漸成為自己情緒的主人。

我們需要明白,自己的情緒是由自身的認知和解讀産生的,不能将責任歸咎于外部環境或他人。

你以為的釋放情緒就是不憋着了?可以随意向别人發洩?完全不是

四、釋放情緒三部曲

首先,覺察情緒。在情緒産生的當下,意識到自己的感受,不逃避也不否認。比如,當感到憤怒時,第一時間察覺到自己正在憤怒。

其次,接納情緒。無論情緒是正面還是負面,都給予它存在的空間,不批判自己。如同泰戈爾所言:“不要讓時光在黑暗中逝去。”我們不應抗拒負面情緒,而應接納它們。

最後,轉化情緒。通過積極的思考和行動,将負面情緒轉化為正面的動力。例如,把工作中的挫折轉化為提升自己能力的機會,把人際關系中的沖突視為改善溝通技巧的契機。

總之,釋放情緒是一門藝術,需要我們用心去領悟和實踐,以實作内心的平和與成長。

五、如何判斷自己的情緒是真正得到了釋放?

要判斷自己的情緒是否真正得到了釋放,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觀察和評估:

1. 身體感受:如果情緒得到釋放,身體通常會感到放松,例如肌肉不再緊繃、呼吸變得平穩、心跳恢複正常節奏,不再有頭痛、胸悶等身體不适的症狀。

2. 心理狀态:内心感到平靜、安甯,不再被之前的情緒所困擾,思維清晰,能夠專注于當下的事務,不再反複回想引起情緒的事件。

3. 行為表現:情緒釋放後,行為會變得更加積極和有建設性,例如能夠正常地工作、學習、社交,不再出現逃避、拖延或過度沉溺于某種不良行為(如過度飲食、酗酒等)來逃避情緒。

4. 睡眠品質:如果能安穩入睡,不再因為情緒問題而失眠、多夢或頻繁醒來,說明情緒可能得到了較好的釋放。

5. 對事物的看法:看待引起情緒的事件或相關的人時,能夠更加客觀和理性,不再充滿強烈的偏見或負面評價。

6. 後續反應:在相似的情境再次出現時,不再産生同樣強烈的負面情緒,或者能夠更有效地應對和處理,表明之前的情緒已經得到了适當的釋放和處理。

總之,通過綜合觀察身體、心理和行為等方面的變化,可以較為準确地判斷自己的情緒是否真正得到了釋放。

你以為的釋放情緒就是不憋着了?可以随意向别人發洩?完全不是

推薦幾本有助于釋放情緒的書籍:

1. 《情緒急救:應對各種日常心理傷害的政策與方法》(作者:蓋伊·溫奇博士):書中介紹了多種應對常見情緒傷害的方法,幫助讀者處理和釋放各類負面情緒。

(此處已添加書籍卡片,請到今日頭條用戶端檢視)

2. 《我的情緒為何總被他人左右》(作者:阿爾伯特·埃利斯):介紹了如何避免被他人的不良情緒影響,進而更好地掌控和釋放自己的情緒。

(此處已添加書籍卡片,請到今日頭條用戶端檢視)

3. 《情緒自由,人生更輕盈》(作者:張德芬):通過作者的親身經曆和感悟,引導讀者認識和釋放情緒,擁抱輕盈的人生。

我是氧子,一個陪你成長的中年少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