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活青蛙上、水果上長蘑菇,還有哪不能長?!

蘑菇的生境能有多讓人意想不到?花盆、牆角、家具、拖把上的蘑菇咱就不說了(文末有回顧連結)

近期更是刷到了一些十分“奇異”的蘑菇,例如活青蛙上的小菇、埋在沙土裡面的中國美味蘑菇、喜歡海水的堪多脆柄菇以及長在蘋果上的裂褶菌,這簡直是在瘋狂重新整理我們對蘑菇生長環境的認知……

長活青蛙身上的小菇

2023年6月,科考人員在印度卡納塔克邦路邊池塘中觀察金背蛙時,發現其中一隻金背蛙上長有一朵小小的蘑菇!高清的像機拍攝下了這隻青蛙,可以看到這朵蘑菇緊緊地“沾”在青蛙的一側。

活青蛙上、水果上長蘑菇,還有哪不能長?!

圖檔右側有朵迷你白色小菇

圖源:Lohit Y.T.

就算這隻青蛙從樹枝的中心移動到頂端,期間不斷變換位置,蘑菇卻都完好無損。

從照片可以看出,這個蘑菇是某種小菇(Mycena sp.)。小菇屬的蘑菇體型一般比較小,而且通常是腐生的,喜歡長在腐爛的木頭上,當然也有長在活樹根部的小菇,而長在活動物體身上的小菇,甚至是蘑菇,都是聞所未聞的事情。

活青蛙上、水果上長蘑菇,還有哪不能長?!

金背蛙成了小菇的移動巴士

圖源:Journals@KU網站

所有蘑菇的發生都需要适宜的溫度和濕度,而更重要的前提是,基質中的菌絲吸收了足夠的營養。

PS:其實我們所看到的蘑菇是真菌的生殖結構,真菌平時都是以菌絲的形态當“隐士”,當基質中的營養菌絲吸收了足夠的營養,環境條件适宜時,才會萌發出子實體(我們所稱的蘑菇)進行繁殖,變得引人注目。

一種合理的推測是:青蛙的皮膚下留有一小塊木質碎片,它被卡在了皮膚裡,然後從那裡長出了蘑菇。

遺憾的是,科考人員隻是拍攝了照片,并沒有将青蛙和蘑菇帶回去研究。這個小菇具體是哪一種?蘑菇菌絲侵染青蛙到何種程度?青蛙身上是否有傷口和木屑殘留等等這些問題都是未知的。

留下這麼多疑問着實令人抓狂,何時再能觀察到這種奇特的“活青蛙身上長蘑菇”的現象也是個未知數……我們還是來看下面這個已經被送進了實驗室的“蘋菇”。

蘋果上的裂褶菌

2024年7月,浙江德清縣的鄧女士在網上發了一個文章,說自家遺忘多日的蘋果“發黴”了,黴得長出了蘑菇!

活青蛙上、水果上長蘑菇,還有哪不能長?!

外觀完好的蘋果頂部長出了幾朵白色的蘑菇

圖源:小紅書@沛容

咦?蘑菇不是基本都長在土壤和腐木上,以腐爛的有機質為營養嘛,這蘋果明明好好的,怎麼就長蘑菇了?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許博士刷到這個被網友戲稱為“果菌王”的蘋果後私信求購做研究(後來鄧女士熱情贈送)。原來,這個蘑菇是裂褶菌(Schizophyllum commune),商品名為“白參”,這是裂褶菌屬中最常見的一個物種,生命力極為頑強,是廣泛分布的著名食用菌。幾乎一年四季,你都能在野外的樹枝、木樁上看到它們的身影。

活青蛙上、水果上長蘑菇,還有哪不能長?!

腐木上的裂褶菌

圖源:wikipedia

裂褶菌被認為是一種植物病原菌,它可以侵染蘋果、柑橘和橄榄等活樹,造成木材腐爛,樹皮變黑,葉片壞死。

這種木腐病害的發生主要集中在衰老的、抗病力弱的樹木上,國内外均有報道蘋果樹的裂褶菌病害。是以,可能是裂褶菌的孢子從蘋果的傷口處侵入,也可能是裂褶菌首先侵染了蘋果樹,蘋果是以攜帶了裂褶菌的孢子或者菌絲,待到環境條件合适(梅雨季節),就長出了蘑菇。

活青蛙上、水果上長蘑菇,還有哪不能長?!

許博士已經替大家嘗過了,這白參沒有蘋果味兒

圖源:小紅書@沛容

生活經驗告訴我們,蘋果本身就是一種非常耐儲藏的水果,有時候放好幾個月都不會壞,這歸功于蘋果在生長的過程中分泌的一層果蠟,它可以有效防止外界微生物入侵果肉。而蘋果菌柄的凹陷處是一個突破口,它可以直達果核,是以也最容易被微生物入侵,裂褶菌自然也選擇了這個地方生長。

活青蛙上、水果上長蘑菇,還有哪不能長?!

從切開照片可以看到,裂褶菌已經侵染到蘋果的内部

魯金榮攝

活青蛙上、水果上長蘑菇,還有哪不能長?!

緊接着許博士又收到了四川泸州網友寄去的大蒜等

魯金榮攝

值得一提的是,黴菌和蘑菇雖然都是真菌,但它們是兩類不同的東西,一般呈現灰塵狀子實體的叫“黴菌”,産生大型子實體(大型真菌)的為“蘑菇”。

無論是活青蛙上的小菇,還是蘋果上、大蒜上的裂褶菌,都是比較罕見的,需要天時地利人和。下面所要介紹的這種蘑菇則不一樣,它們已經完全适應了特殊的栖息環境。

埋土裡的中國美味蘑菇

近兩年,大家還可能在網上刷到過這樣一個視訊:幹旱的沙地上微微隆起了一個大包,撥開表層厚厚的細沙,裡面竟然埋藏着幾朵碩大的蘑菇!

活青蛙上、水果上長蘑菇,還有哪不能長?!

“會卧沙”的蘑菇

視訊來源:抖音@新疆山珍三農(小黑)

這就是著名的新疆沙地蘑菇——中國美味蘑菇(Agaricus sinodeliciosus)。一聽這名兒就知道它能吃,好吃!中國美味蘑菇是2015年在大陸新疆發現的新物種,目前其他國家也有這個物種的分布記錄。為什麼這麼碩大的傘狀的蘑菇會埋在幹燥的沙土裡面生長呢?

當地人把中國美味蘑菇稱之為“葦菇”,這個名字來源于與其生長環境有關的蘆葦。腐爛蘆葦構成了松軟、透氣且營養豐富的草塌,為菌絲提供了理想基質,草塌之上往往就會有葦菇生長。

除了蘆葦,它們還常常紅柳生活在一起,是以也被稱為“紅柳菇”。紅柳是新疆荒漠裡極為常見的灌木,有紅柳的地方,通常水分和濕度是比較高的。總的來說,中國美味蘑菇所埋生的沙土地并沒有我們以為的那麼幹燥。

活青蛙上、水果上長蘑菇,還有哪不能長?!
活青蛙上、水果上長蘑菇,還有哪不能長?!

紅柳是俗名,指的是柽(chēng)柳科柽柳屬的幾種植物,烤串最常用的,是華北、西北的“多枝柽柳”。圖源:圖蟲創意

中國美味蘑菇的一生大部分都埋在沙土中,這可以減少水分的喪失,保證自身的正常發育。繁衍後代是所有蘑菇的職責,随着蘑菇成熟,孢子會散落到沙土中,風會把它們帶到更遠的地方。

新疆是大陸鹽漬化土壤面積最大的分布區,不僅植被面臨着鹽堿環境的考驗,蘑菇也是如此。葦菇可能通過增強碳氮利用、提高細胞膜穩定性來适應堿性環境,并且堿性環境可能能夠促進子實體形成。

如果說在戈壁上挖蘑菇給人一種“趕旱海”的感覺,挖的是會“卧沙”的蘑菇,那下面這位就是“趕真海”了。

海洋蘑菇

其實,生活在海洋或河口環境中的真菌并不少見,這類真菌已經發現了有2000多種,大多為直徑不超過2毫米的微小真菌。

而2023年12月,兩名華南農業大學的大學生在中國廣東省深圳西灣紅樹林公園和廣州海鷗島紅樹林公園發現了兩種更符合人們傳統觀念的“海洋蘑菇”,兩種蘑菇分别被命名為褐果漂泊堪多脆柄菇和白果漂泊堪多脆柄菇,其中堪多脆柄菇為屬名。

活青蛙上、水果上長蘑菇,還有哪不能長?!

褐果漂泊堪多脆柄菇(Candolleomyces brunneovagabundus)的生境,寄主海桑,及其擔子果。圖源:參考文獻[1]

盡管這兩種蘑菇最大的隻有17毫米,但也要比以前發現的海洋真菌大得多。它們生長在紅樹林中的腐木上,海水時常能将其淹沒,帶走成熟的産孢組織,以此來傳播孢子。

此外,一些動物會将這兩種蘑菇作為食物,未消化的孢子可能随其糞便排出,這是另一種傳播孢子的妙招。盡管堪多脆柄菇屬的物種大多呈典型的傘狀,這兩種海洋蘑菇為了适應高鹽、浸水的環境,均變身成了半封閉的近球狀,這樣有利于保持水分和保護産孢組織。

活青蛙上、水果上長蘑菇,還有哪不能長?!

白果漂泊堪多脆柄菇(C. albovagabundus)的生境,寄主無瓣海桑以及擔子果。圖源:參考文獻[1]

研究人員進一步用淡水和海水進行這兩種蘑菇的菌絲培養,發現它們在海水中的萌發率和生長速度明顯高于淡水,暗示它們為嗜鹽真菌,已經适應了海洋環境,而不是被海洋“困住”的陸地真菌。

也許看到蘑菇在海洋、沙漠、甚至活的動植物身上都可以長,在感歎其環境适應性和生存智慧之餘會覺得十分不可思議。然而,當我們将蘑菇放回到微生物或者真菌中去認識,這些令人驚異的現象似乎會變得容易讓人了解了。

畢竟雖然微生物通常難以肉眼觀察,但它們卻無處不在,甚至可以栖息于沙漠、岩石、深海、間歇泉等你意想不到的極端環境中。而真菌作為一類我們比較熟悉的微生物,對環境的适應力自然也不在話下。

參考文獻:

[1] Yang K L, Lin J Y, Li G M, et al. Mushrooms Adapted to Seawater: Two New Species of Candolleomyces (Basidiomycota, Agaricales) from China[J]. Journal of Fungi, 2023, 9(12): 1204.

[2] Lahbib A, Chattaoui M, Aydi N, et al. First report of Schizophyllum commune associated with apple wood rot in Tunisia[J]. New Disease Reports, 2016, 34: 26-26.

[3] Maliye, C. C., & Lohit Y., T. (2024). Mushroom Sprouting out of a Living Frog. Reptiles & Amphibians, Vol. 31 No. 1 (2024)(31: e20966 2024). Retrieved from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377805302_Mushroom_Sprouting_out_of_a_Living_Frog

[4] Ling, Z.-L., Cao, B., Hu, S.-N., Geng, J.-N., Liu, F., Liu, D.-M., Zhao, R.-L., 2023. Insights into the genomic evolution and the alkali tolerance mechanisms of Agaricus sinodeliciosus by comparative genomic and transcriptomic analyses. Microbial Genomics 9, 000928. https://doi.org/10.1099/mgen.0.000928

Wang, Z.-R., Parra, L.A., Callac, P., Zhou, J.-L., Fu, W.-J., Dui, S.-H., Hyde, K.D., Zhao, R.-L., 2015. Edible species of Agaricus (Agaricaceae) from Xinjiang Province (Western China). Phytotaxa 202, 185. https://doi.org/10.11646/phytotaxa.202.3.2

[5] Hola B, Murshed R, Jbour M. Chemical composition and antioxidant activity of some Syrian wild mushroom (Agaricus spp) strains[J]. Scientific Reports, 2023, 13(1): 15896.

9.9元抽博物文創福袋盲盒啦👇

撰文 | 饒固

微信編輯 | 未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