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熱愛表達的你##長文創作激勵計劃##頭條創作挑戰賽#
83歲“核武”功勳遺囑刷屏!兒子智力障礙,女兒精神分裂:抱歉,這還不是最殘酷的
▼
前兩天,鳳凰網《旅途》欄目釋出記錄短片《83歲核彈科學家與53歲精神障礙女兒的日常》。
片子在各大平台刷屏的同時,強烈的反差感瞬間侵襲無數人:
原來,現實中還有一位功勳的晚年生活是如此的無奈……
這是片中的一段對話,即便不了解背景也會被震撼。
83歲的魏世傑問胡子花白但智力隻有六七歲的兒子:
“我要是哪天不在了,誰照顧你?”
魏剛答:
“不在了還得我自己想法找飯,我整天在家吃點便宜的。”
說“無奈”,這個詞也實在是無法形容。
我更想用“無解”。
因為這不是一個個人問題,而是千萬人正在面對的無法解答的社會性難題。
01
▼先說說魏老的“窘境”
魏老有多牛?
他獲獎無數,家裡的牆上卻隻挂着一張獎狀。
獎狀右下方的蓋章是機關“中共九院委員會”(中國實體工程院)。
1978年,他因為完成“具有内熱源的炸藥部件的溫度場分布和應力場分布”的研究,獲得了全國科學大會獎。
隻此一項,足矣。
關于“核武”研究,我們聽過很多熟悉的名字。
魏世傑這個名字應當與他們并列。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魏老踏上了開往青藏高原的列車。
他隐姓埋名,參加了中國第一顆原子彈、氫彈及飛彈核武器的研制工作。
26年間,他主持了 17 項有關第一代、第二代核武器的科研項目。
自小夢想成為作家的他,還撰寫了大量科普文章,并出版了反映核武器研制過程的長篇紀實小說。
1970年,魏老與同僚陳位英相識相戀。
婚後3年,兩個孩子相繼出生,兒女雙全。
雖然無法陪伴在孩子身邊,但魏老的家庭挺讓身邊人羨慕。
如此優秀的人,也值得所有人尊敬。
然而。
人生有高光便有低谷。
拿到那張獎狀後不久,魏老發現兒子魏剛智力發育有些問題。
女兒海燕到了少女時代,也被确診為偏執型精神分裂症。
雪上加霜的是,妻子陳位英也在晚年精神失常,這與常年操勞和承受精神重壓有關。
照顧這樣的兩個孩子實在是太難、太苦、太遭罪了!
海燕的另一個人格名叫“老神”。
“老神”經常交代海燕做一些事情。
是以,她可能做出許多出格的事。
比如自殺。
海燕自殺過兩次,一次跳海,一次吞了100片安眠藥。
這個大姑娘得時刻有人盯着。
身邊有人提醒魏老,她要自殺就讓她去吧。
也是一種解脫不是?
魏老聽完心裡很不是滋味。
魏剛倒是還好。
他現在能做到基本的自理,最讓他開心的是每天拿到那5塊的零花錢。
然後他就可以去買零嘴,吃吃喝喝。
魏剛飯量很大,糖尿病找上了他。
魏老嘗試過幫他控制食量,戒掉喝飲料的習慣。
可是這很難。
他的靈魂終歸是個小孩子。
沒有人在身邊,他一樣活不下去。
紀錄片裡有一幕,真實地記錄了魏老的窘迫:
海燕有嚴重的強迫症。
嚴重到她每次吃藥都要找到一個“對的位置”。
魏老也必須跟着找對位置站定,然後才可以把藥盒打開,把藥拿出來。
吃完藥,海燕還要問一句“藥盒關上沒有?”
魏剛今年已經50歲,海燕則是53歲。
到了本應享受天倫之樂的年級,魏老卻要像照顧嬰孩一樣養育這兩個頭發花白的孩子。
是以。
魏老不在了怎麼辦?
魏剛的回答是自己找飯。
即便魏老已經寫好了遺囑,安排好了後事。
可是,哪個當父母的能聽得了這樣的話?
他給兩個孩子找好了兩個監護人,買了兩份保險,一個是醫療保險,一個是養老保險。
他名下的房産也留給了孩子,讓他們能有個地方住。
還有他寫的書,也算是遺産的一部分。
父母之愛,為之計深遠。
這恐怕已是最好的結局。
02
▼再說說魏老代表的群體
看到這,你可能想問這還不是人間疾苦?
是的。
這還不是。
魏老功勳卓著,他的孩子一定能夠獲得不錯的保障。
這期紀錄片的意義,也不僅僅是讓大家看到個人的困境。
真正的苦,是數以千萬計的普通家庭。
說個很恐怖的數字:
大陸大緻有2000萬名心智障礙者。
由于他們不常出現在公衆場合,公衆會忽視他們的存在。
畢竟這個世界從來都是為普通人設計。
可是他們也會長大、老去、死亡……
假如這些“孩子”沒了父母,他們能活下去嗎?
益美君想起了小時候的玩伴貝貝。
第一次認識他是在幼稚園,可是那會兒他已經比我們高一頭。
身邊的孩子都是五六歲,隻有他是八歲。
後來聽說,他憨憨的是因為小時候生病被治壞了腦袋。
每次上學,他的父母都會囑咐我們,“多跟他玩玩”。
但是,他一直融入不了。
一段時間之後,他被接回了家。
我也逐漸遺忘了他。
幾年前,我媽問我還記得貝貝嗎?
我問我媽他怎麼樣了?
我媽說他都30多歲了,還跟小朋友一樣。
我突然記起,原來我身邊也有這麼一位心智障礙者。
而且,他不止比我大3歲。
過去這些年,他的父母一直在很努力地在賺錢、攢錢、要二胎。
原因也很簡單:
給貝貝的未來鋪路。
這幾句話聽得我心頭一酸。
雖然這麼做對二胎很不公平,但他們也沒有什麼更好的辦法。
同樣的,貝貝也是相對幸運的那個。
至少他的父母沒有放棄他。
有部很小衆的老電影——《太陽傘》:
阿呆出生就被抛棄。
爺爺奶奶在路邊撿到了他,将他帶回家悉心撫養。
可阿呆長到三歲,還講不出一句完整的話。
原來他是個“有問題”的孩子。
爺爺奶奶沒有嫌棄他,依舊疼愛他。
阿呆就這麼健康快樂地成長着。
可是爺爺奶奶太老了。
爺爺走了,奶奶的身體也一天不如一天。
無奈之下,奶奶開始教阿呆賣報。
她隻想在臨走前,讓阿呆學會賺點零花錢。
等到她走後,阿呆也不至于餓死。
從那開始,阿呆每天早上都會提着一兜報紙和一個闆凳,穿過熟悉的胡同來到街角,大聲吆喝着“報”。
雖然賺錢不多,但每賣出一份他都開心不得了。
他把錢高高舉過頭頂,在太陽下看着手心裡的錢癡癡地笑。
阿呆似乎是“長大了”。
但奶奶也要走了。
那天,他用賣報賺來的所有零花錢,為奶奶買了一碗泡面和兩個蘋果。
那是他能做給奶奶吃的最好吃的東西。
阿呆把蘋果咬成小塊,喂到奶奶嘴裡。
奶奶眼裡滿是眼淚。
奶奶不怕死。
就怕這個傻孫子照顧不好自己。
奶奶走了。
家裡隻剩阿呆一個人。
好在報攤旁賣水果的吳嬸見阿呆懂事,主動擔起了照顧他的責任。
……
這個故事裡滿是苦難,隻有阿呆是被眷顧的那個。
可是。
現實不是童話。
心智障礙者不都像阿呆這麼乖巧可愛,世人也不都如爺爺奶奶、吳嬸這般善良。
阿呆的命運從開始就已注定——
被抛棄。
03
▼寫在最後
是以。
益美君說“無解”。
大多數不了解真相的人,看到這些“孩子”的第一反應就是好奇、恐懼、躲避……
他們隻能靠父母。
也有隻有父母靠得住。
隻有父母會不厭其煩地照顧他們,一心一意地疼愛他們。
愛,從來不是問題。
愛,不會枯竭。
如果可能,他們願意始終将孩子呵護在懷中。
時間才是他們最大的敵人。
最近兩年,我接觸過不少心智障礙者的父母。
最觸動我的是:
任何人都可以說無解,但是他們不能。
他們将這稱之為自救。
比如:
教會孩子自己坐公交;
教會孩子在公共場合控制情緒;
謀求一份簡單但能支撐他們生存的工作……
還記得“喜憨兒洗車行”嗎?
那就是一個典型,一個自救的典型。
父母。
真的是這個世界上最偉大的角色。
無法用語言形容的偉大。
那些盡職盡責的殘障人士的父母尤其如此。
除了緻以敬意。
益美君希望大家可以給予了解和幫助。
哪怕是一個善意的眼神。
通過這個角度,相信每一位父母、子女都會了解。
這從來不是什麼小衆的關懷,而是人間最質樸的愛。
作者 | 青銅
(摘編自微信公衆号益美傳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