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平襄 編丨半梳
7月7日,當老牌壽險公司新華人壽重磅抛出營銷隊伍煥新的“XIN一代”戰略,并定下三年萬人IDA的“軍令狀”時,所有人的目光還都集中在這家巨頭終于在大個險上的大動作上,以至一度忘記追問什麼是IDA?為什麼要以IDA為目标?不是現在還有一個更火的,MDRT嗎!
幾天後 ,MDRT官網釋出2024年最新會員前100名的保險機構;随即而來的IDA也高調釋出2024國際龍獎IDA會員公司首屆全球排名資料公告。
這又是卷王個險戰場的一場戰争,硝煙彌漫。
近年,MDRT得到行業越來越多的熱捧,甚至被譽為全球壽險精英的最高盛會,每年榜上有名的保險機構無不大力宣傳自身入選人數,以彰顯營銷隊伍的高收入、高産能、高素質,乃至帶動相當部分的保險機構皆以MDRT人數作為個險轉型與發展的成果和追求。
尤其近幾屆,外資險企與頭部中介以驚人的表現名列前茅,而以“老七家”為代表、隊伍基數龐大的大型險企要麼排名、人數與自身地位相去甚遠,要麼完全在榜單上看不見,以至行業中“大公司産能極其低下”、“巨頭隊伍嚴重落後”等言論四起……
于是乎,我們看到了很多自诩高品質銷售人員及相應的團隊、機構,紛紛制造聲勢,意圖重塑格局、倒反天罡,大有“彼可取而代之”。
傳統老牌大型壽險公司新華突然抛出萬人IDA目标,及随後IDA此次少有地釋出自身25年來的曆史彙總資料,不禁令人憶起曾經具有一定行業影響力的IDA。尤其是榜單中各色熟悉的名字,大公司消失的那批頗有影響的代理人都藏在此間。
對比兩大榜單幾乎完全不同的機構排名,老七家等大公司悉數上榜IDA,僅國壽平安新華合計約萬人,另一邊友邦明亞為核心的外資機構、國内大型經代則馳騁MDRT,其中這兩家近八千人。
有意與無意之間,兩個都不屬于中國大陸本土又以内地市場為最大會員區域的獎項,和各自背後泾渭分明的梯隊,似乎也訴說了各方參與者不同的姿态。
這或許即是巨頭們對挑戰者的一種回應,也是各類壽險榮譽體系一場愈發明面化的暗戰,尤其是在個險“報行合一”落地傳聞不斷,行業規則重新面臨洗牌的現實環境下,這一領域更加激烈。
無獨有偶,還是7月,号稱中國版百萬圓桌的CMF也開幕了,如上兩者,這皆在怒刷壽險榮譽體系的存在感。
從曾經的千萬銷售軍團,到如今200萬出頭的隊伍,曾經動辄萬人規模、六七千人規模的榮譽表彰大會們,紛紛縮水三分之二,甚至五分之四,票價也相對宜人了很多。
如今壽險榮譽體系的競争可能比個險主戰場激烈得多,這也正是目前環境下主戰場的縮影。
1 是榮譽也是生意:報行合一的當下,會費也是不小的負擔
和MDRT對傭金、收入等代表産能的要求一樣,IDA入會标準也以銷售人員的FYC(首年傭金)為重要依據。不過對比兩者來看,MDRT的要求明顯要更高一些。
在MDRT對2024年各類會員的主要标準中:
MDRT(普通會員)為傭金21.84萬,保費65.52萬,收入37.83萬;
COT(内閣會員)為傭金65.52萬,保費196.56萬,收入113.49萬;
TOT(頂尖會員)為傭金131.04萬,保費393.12萬,收入226.98萬。
這其中,傭金、保費及總收入滿足一項便可申請。在2025年,各項标準也再次進行了提升。
MDRT上調為傭金24.57萬,保費73.71萬,收入42.56萬;
COT上調為傭金73.71萬,保費221.13萬,收入127.68萬;
TOT上調為傭金147.42萬,保費442.26萬,收入255.36萬。
IDA則分為4個檔次,在疫情期間下調了各檔次FYC的标準,并沿用到了2024年。
其中,硬性要求至少36單長期壽險。FYC方面為銅龍獎11.25萬,銀龍獎33.75萬,金龍獎67.5萬,白金獎101.25萬。
即便在2025年的申報中回調了各項名額,FYC方面為銅龍獎銅龍獎15萬,銀龍獎45萬,金龍獎90萬,白金獎135萬,都可以看出在整體要求,尤其是在入會門檻上都低于MDRT。
不過,相較MDRT,IDA更加紮根于亞洲地區,尤其是儒家文化圈輻射下的華人保險營銷從業者——盡管中國大陸也同樣已經是MDRT會員數最多的市場,除注重個人績優的傑出獎外,IDA還設定相應的優秀主管類,并以此進階CIA500世界華人保險500強團隊各獎項,直至國際龍獎IDA百人、IDA千人團隊。
加之個人與團隊各個條線的終身會員、名人堂,都讓IDA更加接近當今國内壽險機構對于營銷人員的經營管理現狀。
畢竟,内地壽險市場在起步之時,可以說正是從IDA所起源的地區市場借鑒了大量的運作模式,以至相當數量的壽險公司、中介機構即使在高品質轉型的當下,還會參照IDA搭建自身的榮譽體系,并每年不厭其煩地進行相應的表彰會、高峰會、啟動會。
本身就源自大陸市場的CMF雖然看上去有些“縫合怪”,但除名稱碰瓷“圓桌會員”外,體系設定與IDA更像,并且也有團隊系列的獎項設定。其個人業務類主要獎項在2024年的标準中,包括:
HIS(榮譽星獎),要求FYC12萬,年度綜合收入14.4萬;
SIS(銀星獎),要求FYC18萬,年度綜合收入21.6萬;
GIS(金星獎),要求FYC54萬,年度綜合收入64.8萬;
DIS(鑽星獎),要求FYC72萬,年堵綜合收入96萬。
并在更高層級上設定了TMC(千萬圓桌會員獎)系列,
POC(标準會員獎),要求年度綜合收入108萬;
COC(進階會員獎),要求年度綜合收入324萬;
SOC(超級會員獎),要求年度綜合收入648萬;
TOC(至尊會員獎),要求年度綜合收入1000萬。
當然也應該看到是,目前行業銷售人員仍在持續流失,大組織、大團隊的金字塔模式已經大大松動,MDRT相對簡單、且更加注重績優個人的規則體系,的确也更符合行業的趨勢,在營銷力量的推動下,受到越來越多追捧也是自然現象。
而且MRDT本身更高的門檻,也必然會讓入選的會員油然而生優越感,更能有身份認同、認為自己更能代表保險績優。
隻是,除收入、傭金标準的門檻外,申請會費是另一個必要條件。
MDRT價格不菲的會費已經不是秘密,并且随着級别的提升遞增,具體為普通MDRT550美元,COT600美元,TOT1100美元。按照目前的匯率,折成人民币至少也會将近4000元,TOT更是達到8000元上下的水準。
IDA的銅龍、銀龍、金龍獎會費均為400美元,白金也達到800美元,隻能說相對MDRT便宜一些。
從會費上而言,CMF看上去更加親民,非TMC系列會費一律1200元人民币,TMC系列1800元。隻是少了海外的進階感與國際範兒,到底能讓代理人們在多大程度上感到榮譽與體面,又能否能對壽險榮譽的最高峰發起挑戰呢?
但不管怎麼樣,會費必然都是榮譽必不可少的組成。如果說往昔多有公司埋單,可以拿下所有榮譽體系,如今在報行合一、預定利率下行的費差損疊加利差損的經營現實下,這筆不小的開支已是個負擔,把資源投向誰,需要一個更經濟的選擇。
2 到底選擇IDA,還是MDRT?這是由什麼決定的?看大公司與風頭正勁者的選擇
從近年MDRT公布的百強榜看,一些主要外資險企與頭部中介公司不但在全球市場排名極其靠前,且幾乎瓜分内地市場的榜單。
單就2024年榜單而言,上榜的16家保險機構中,有5家外資險企和6家中介公司,傳統意義上象征壽險業最頭部的“老七家”公司,隻有平安人壽和太保壽險,且在16家機構中分列第3和第8。以壽險老大中國人壽為代表的其他巨頭更是連面都沒露。
這一局面也令大公司成為業内宣傳MDRT的背景闆,甚至一些會員代理人、經紀人也在個人社交平台上對大公司的營銷人模式或拉踩、或陰陽怪氣,發出些諸如傳統隊伍已經被淘汰、大公司僵化落後的聲音,且營造出MDRT才是王道标準的行業氛圍。
不明是以的一些中小公司新晉個險亦效颦期間,将入圍MDRT的人數作為衡量隊伍的成果。
然而就像之前所述,包括MDRT在内的各類榮譽,都是需要交費申報的,換言之,如果不申報,做得再好也不會入選。
如有頭部大公司代理人表示,很多外資公司、中介公司,及部分中小險企,多由公司組織推動績優人員申報MDRT會員,而一些大公司則不會組織,要麼代理人自行申報,要麼根本不許申報,自家公司雖然沒人上榜,但實際上符合标準的有上萬人的規模。
看起來很有道理,也的确解釋了MDRT榜單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格局。不過,這些大公司代理人不申報MDRT,并不代表其他榮譽會員也不會申報。
在IDA官方公布的2024年會員榜單中,公司排名看上去似乎合理了很多,明顯更加符合行業的市場格局和認知。
中國内地市場19家會員人數超過100人的公司中,中國人壽、平安人壽、新華人壽、人保壽險、太平人壽、太保壽險、泰康人壽這“老七家”悉數在内,且都在前10名之列。
其中的外資險企隻有中信保誠、中美聯泰大都會以及中意人壽3家。至于中介公司更是等沒有會員數超過100人的,整個榜單中排名最高的是位列第28的隽天保險經紀。
按理說,IDA的入圍名額要低于MDRT,MDRT人數多的公司在IDA中一定隻會更多,至少IDA會員肯定會多于MDRT會員,那些MDRT人數動辄大幾百甚至數千的外資險企和中介公司,在IDA中的會員數基本都沒有超過100的,排名較為靠後。而中資中小險企,既有IDA人數多于MDRT的,也有MDRT人數多于IDA的。
如上所言,無論MDRT還是IDA,都需要申報入選,既然如此,某些獎項人數的多少,無非跟申報人數的多少有關。
大公司真要硬拼MDRT,或者是反過來,主要外資與頭部中介投向IDA,自然都會對榜單格局直接産生質的影響,不過考慮到本身不菲的會費,這是一道涉及資源的經濟與效率的選擇題。
再看看MDRT首頁中主要贊助方的熟悉名字,及直接将IDA劃入戰略的大公司,很難說不是陽謀。
坦率的講,這幾年的績優改革程序,及一些外資險企和中介公司的強勢表現,讓MDRT的影響力扶搖直上,更高的硬性業績門檻,對高業績代理人而言确實更能産生身份上的優越。且随着内地經濟的不斷發展,IDA濃厚的港台風格更多屬于上一輩的記憶,MDRT更簡潔的畫風與更偏營銷的導向,的确也符合這一階段的一些特征。
2024年,世界百強中内地市場入圍MDRT的人數達到19465人,而門檻更低的IDA,2024年内地市場總會員數17971人,且還包括580名自身業績不計入考量的主管獎。
當然,如果新華人壽真能像立下的“軍令狀”那樣做到萬人IDA,相當于貢獻了近8000名增量會員,倒是有希望能直接将IDA單屆會員總人數拉升到MDRT之上,對自身也是一大壯舉。
3 到底是誰需要榮譽?“報行合一”全面落地後,還能有多少人留在榜内?
無論是MDRT還是IDA,背後保險機構的推動力量都極為明顯。
如随着MDRT近年的熱度升溫,不少公司将之作為銷售隊伍的營銷支援方案獎勵,有頭部中介也會為達到業績标準的銷售人員補貼會費,1100美元的TOT會費可補貼一半。
一些中小公司的新代理人隊伍建設中,也将MDRT人數作為戰略任務,有的公司甚至提出了MDRT孵化的概念。而IDA前列公司中,同樣數千會員人數的險企,要說沒有總部組織估計也不會有人信。
這一過程中,會員人數自然成為名額任務,一些公司拆單、湊單、拼單的情況不可避免,大量會費的投入實質上也是羊毛出在羊身上。
縱然有個險人士直言保險銷售的特殊性,榮譽體系的特殊性,是超越物質價值的,象征着職業的認同、榜樣的力量、客戶的信任、企業及行業實力的提升,及個人事業的成功,且也是向世界展示中國保險業的舞台。
不過諷刺的是,在會員人數的不斷增長下,無論MDRT還是IDA,内地都已經是會員數最多的市場,而以歐美為代表的市場比重急劇萎縮,中國内地加上中國其他地區市場,基本上已囊括大半江山,看到這些企業的名字還以為是一個立足國内的獎項。
不可否認,榮譽的确是自我實作的一部分,且MDRT、IDA乃至CMF也都是一代一代保險銷售從業者的勳章,從入圍到追求更進階别獎項,再到成為終身會員、進入名人堂,對任何代理人而言都是真正意義上逐漸成長、走向人生巅峰的勵志故事。
實際上,很多從業者對榮譽獎項也同樣重視,不少績優人員同時持有多個會員稱号獎項。隻是為代理人做出選擇的是誰?自己還是背後的公司?
對大多數剛剛爬過入圍門檻的代理人而言,數千元的會費相對自身傭金收入并非小數目,畢竟銷售人員有着大量的隐性展業支出,令之實際收入情況大打折扣,再看上述實質上的虛名與稱号,對不對得起自己付出的成本,能不能吸引更多的客源,也是需要盤算的事情。
尤其是對目前崛起的擁有高客資源的高績優營銷人員而言,各類稱号更是多此一舉,甚至會因樹大招風影響自身的經營。
更重要的是,上述榮譽最重要的示範效應來自收入,這也與保險公司、中介公司宣揚的高收入隊伍形成統一,但如果“報行合一”真正實作全管道落地覆寫,那銷售人員的收入情況銳減将無法避免,并直接擊穿保險機構津津樂道的各類合夥人、企業家以及各種規劃師的故事。
事實上,在中介管道實行“報行合一”以來,銷售從業人員的收入銳減,市場普遍反映營銷人員傭金收入減少超過50%,有的公司靠補貼維持隊伍,有的小公司陸續推出市場,而一些隊伍開始靠向個險隊伍“飛單”保持收入水準。
參照中介管道的情況,一旦全面推行起來,規模更大、人數更多的個險隊伍将出現明顯的收入下滑,是可以預期的走勢。
截至2024年5月,壽險公司個險營銷員還有約262萬人,同比下滑約13.7%,環比已基本持平,在“報行合一”的視窗期增員成果尚可。這一時期,壽險傭金收入同比下降17%,降幅大于代理人脫落,意味着目前行業代理人已經面臨收入減少的情況。
雖然依靠各類方案政策,及目前尚可行使的獎勵激勵,人力架構及各類高學曆、高素質、高品質團隊仍然能在表面上推動,甚至一些小公司也動起重建個險隊伍的念頭,但一旦石頭落地,所受到的影響可想而知。
那時的MDRT或者IDA們,還能剩下多少意義?也許,這個行業一直在督促銷售隊伍做強、做大、做成功,卻從來沒告訴過任何人,一個足以安身立命,或者說能夠養家糊口的正常程度,會是什麼樣子;行業永遠在宣揚着優秀與卓越,卻一直沒能講清,一個合格普通從業者,可以依靠這個行業生活的普通銷售人員,會是什麼樣子。
如果無法解決這一問題,縱有太多的TOT、COT等不過錦上添花,解決不了最基本的生存問題、發展問題。這個行業最需要的不是花之刹那芳華,而是默默無聞的長青之木。無限放大刹那芳華的虛幻,或許從根本上就失去了行業的“道心”。
當然還有一個更殘酷的現實:可能隻有這四五萬人才有能力能在這行業下活下去,MDRT或者IDA,是活下去最低的門檻,那麼其他200多萬人幹什麼?猶如我那個保險大學畢業的朋友,懷着為更多人帶去保險保障的夢想,最後僅僅為保住工号就拼盡了全力,成為TOT榮譽者的架構與收入中,那毫不起眼的點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