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曬! 翻!沒有“科技與狠活”的古法缸釀醬油是怎樣制作的?

三伏時節,上午10點到下午3點是一天中最熱的時段。此時,為了躲避烈日直曬,人們都會躲到陰涼處。在沂水縣崔家峪鎮磨峪村,卻有這樣一撥人,專挑這個時候在太陽底下幹活,他們是廣盛醬園的師傅,要在上午10點時,騎車到2裡外的山上去翻缸。

廣盛醬園始于1814年的廣盛商号,後來先後更名為沂水醬園、沂水食品總廠等,眼前的廠子建于2023年,是廣盛醬園的分廠,其主要業務是傳承古法缸釀醬油。

曬! 翻!沒有“科技與狠活”的古法缸釀醬油是怎樣制作的?

占地5畝多的曬場排滿了醬缸。

“走,帶你們去看看我們的曬場。”43歲的楊治華是廣盛醬園的銷售經理,畢業于南開大學計算機專業的他,先前從事的行業與醬油風馬牛不相及,但如今說起醬油制作,已經頭頭是道。

曬場在廠區東北方向的一個山上。“這裡地勢開闊,空氣流通順暢,容易出好醬油。” 楊治華說。

此時的氣溫是31℃,曬場上,兩位師傅頭頂烈日已經開始忙碌。他們分别是磨峪村的村民張升達和楊玉增,都是50多歲的人了。張升達小心揭開一口醬缸上的鋼化玻璃,舉起醬耙,從缸的中心位置緩緩探入缸底,将底部的醬醅小心地翻到上層,上層的翻到底部。“這個攪動的動作看似簡單,但每一缸搗多少下,搗多深,都是有講究的。”張升達說,這麼做,是為了讓醬醅能夠更加均勻地分布在缸内。

曬! 翻!沒有“科技與狠活”的古法缸釀醬油是怎樣制作的?

張升達在翻缸。

三伏天是曬醬的最好時候。這時候的日頭最猛,醬缸表面溫度最高可達50℃以上,此時翻缸,可以利用高溫,讓酶更快速地将大豆裡的蛋白質分解成氨基酸。氨基酸含量高,醬油就會更鮮更香,色澤也更加透亮。同時,兜底翻攪,可以讓醬醅的溫度、濕度和色澤保持一緻,保證發酵均勻,進而釀出傳統醬油醇厚的味道。

“現在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曬!曬!曬!一直曬! 翻!翻!翻!一直翻!”楊治華說,豆子入缸的第一個月,基本要天天翻,一個月後就可以3天翻一次,再後往,間隔可再延長。

但對翻缸師傅來說,間隔并不存在。“醬醅入缸時間不同,今天這些缸不翻,那些缸要翻,基本上除了下雨天,怕雨水進到缸裡醬醅發黴,我們幾乎天天在翻缸。”楊玉增說。

“一口缸要翻半分鐘,活倒不算累,就是在三伏天翻,太熱。”沒翻幾缸,張升達已滿臉通紅,汗透衣衫,但想起每月6000元的收入,他還是滿意的。醬園職工10人,全部來自磨峪村。

曬! 翻!沒有“科技與狠活”的古法缸釀醬油是怎樣制作的?

翻缸師傅仔細檢視醬醅發酵情況。

“春準備、夏制曲、秋翻曬、冬成醬”,一年四季不得閑。在廣盛醬園,古法釀造的醬油,隻用大豆、小麥、食鹽和水四種原材料,經過去雜、清洗、浸泡、蒸煮、制曲、發酵、曝曬和壓榨等環節,這種傳統制作方式成本高,但釀出來的醬油原汁原味、醬香醇厚。“我們都秉持着一個信念,‘祖輩怎麼釀,我們就怎麼釀’,絕對沒有‘科技與狠活’。”楊治華說。

寒來暑往,一缸缸醬油在烈日下逐漸變得發黑泛紅,散發出獨有的醬香。楊治華邀請我們看看成品:舀起一勺醬油傾倒而下,醬油質地清爽;蘸上一滴放入口中,鹹鮮的感覺在口腔裡蔓延。“這種傳統制作方式一缸要投300斤豆子,隻能出200斤醬油,但味道完全不同于市場流水線上生産的普通醬油。”說起醬油品質,楊治華底氣很足。

由于場地限制,廣盛醬園的醬油年産量隻有20多萬斤。“以後我們會逐漸擴大規模,希望讓更多的顧客品嘗到古法釀造的醬油。”楊治華說。

大衆報業·農村大衆記者 郭傑 通訊員 田寶宗 周彥君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