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頭一回做懶媽,竟然把孩子養成了這個樣子…

一個懶孩子身後應該有個勤奮的媽!

  中國家長總是大包大攬,别怪孩子懶,是你的溺愛導緻的。

  很多家長喜歡說:孩子太小,不會做。

  其實小孩比你想象的厲害得多。父母要學會“懶”,給孩子“勤”的機會。

  家庭裡,如果老婆太勤快,什麼都能幹,丈夫會覺得:哦,我娶的不是老婆,是個戰友。

  老公在家庭中大包大攬,生活上照顧得無微不至,久了,你會發現,你嫁的不是老公,而是多了個兒子。

  尤其生了孩子後,媽媽們除了照顧孩子的吃喝拉撒,妻子的角色也被抹去了,你成了個全職保姆。

  家庭中,“懶”其實是一種智慧。所謂:懶妻有人疼,柔弱有人護!

頭一回做懶媽,竟然把孩子養成了這個樣子…

  一

  懶娘出孝子,慈母多敗兒!

  有個媽媽,别人都在為孩子的教育操心,她卻總是一臉輕松。

  沒人見過她罵孩子,她和孩子的對話就像朋友一樣:

  媽媽:寶貝,媽媽上班好累啊。

  孩子:那我幫你捶捶背,捏捏腿。

  媽媽:媽媽餓了。

  孩子:你就是不聽話,等着,我給你買個面包。

  媽媽:寶貝,我看看你作業吧,需要我幫忙嗎?

  孩子:媽媽,你别操心了,我作業哪用你管?你照顧好自己吧,上班夠累的了。我會照顧好自己的。

  不得不說,這個媽媽真是太幸福了!

  你可能會說:那是人家孩子聽話,基因好。

  基因不好,也能改。孩子就像小樹苗,要修剪,關鍵時刻,讓他挺直腰闆,靠在他身上。

  《媽媽是超人》中,胡可對安吉兒和小魚兒說:“今天我特别累,你們倆能不能幫我做點事?”

  兄弟倆一聽,馬上開始做家務。

  這對暖萌兄弟圈粉無數,不嬌氣、不矯情、懂事且有擔當,讓觀衆對胡可的教育方式贊不絕口。

  胡可分享育兒經驗時說:“媽媽要學會示弱,讓兒子成為真正的男子漢!”

  生活中,我們對孩子的态度往往是這樣的:

  媽媽:寶貝,把玩具收一下吧。

  寶貝:媽媽,我不想收,你自己收吧。

  媽媽:那好吧,你歇着,媽媽來。

  媽媽:寶貝,吃飯了。

  寶貝:媽媽,我不要自己吃。

  媽媽:好吧,來,媽媽喂。

  媽媽:寶貝,幫媽媽一個忙行嗎?給我遞個東西。

  寶貝:媽媽,我不想動。

  媽媽:好吧,那我自己來.......。

  孩子很多時候無法成長,是因為媽媽太“勤快”了。

  我們忽視了孩子的成長需求,那就是鍛煉他,因為勤快是他成功的必備品質。

爸媽越強勢,孩子越依賴

“作業做了嗎?還沒做完,好好玩一下。”

“作業做得差不多了?還差那麼點,玩完這局再做吧。”

“做作業呢,都這麼晚了,困了?别抱怨,趕緊做。”

“打起精神來,快點做完,媽媽要生氣了……”

樓下這位媽媽家的動靜總是這樣,看似對孩子期望很高,其實孩子學業上的懶惰,都是媽媽的溺愛導緻的。媽媽要讓孩子明白,做作業就是做作業,玩就是玩,等他養成習慣,媽媽就能放手了。

有時候,我們太焦慮,忽略了溺愛下的全權包攬,帶來了很多麻煩,也讓媽媽們更累。

作家劉墉說:孩子不懂珍惜,因為他已經變成籠子裡的小鳥,天天等你喂。

你都喂慣了,從來沒讓它飛過。

突然有一天,你打開籠子,卻怪鳥怎麼不飛?

有個家庭,總能聽到或看到她那14歲的孩子這樣的日常:

懶洋洋地坐在沙發上看電視,一聲:媽,我餓了……

媽媽馬上端飯過來。早上一睜眼,又是一聲長長的“媽”……

媽媽趕緊過來幫她穿衣服。

伸手向爸爸要錢,要一百爸爸給三百……

很多家庭,愛孩子,總習慣了竭盡所能而事事代勞。卻忘了,要放手讓孩子獨立,教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克服困難的勇氣,讓他們真正長大。

父母隻有懂得放手,孩子才能學會獨立。

作為父母,不教孩子獨立,往往是最殘忍的無知!

頭一回做懶媽,竟然把孩子養成了這個樣子…

幹涉型家庭,容易養出問題孩子!

曾經有段時間,網上被一個事件刷屏,一個男人向媽媽要2萬塊錢還銀行貸款,媽媽說沒錢。

男人就讓媽媽去向親戚借,媽媽不同意,他就動手,在街上對媽媽又拖又打。

這個事件真的很吓人,但兒子被抓後,媽媽卻去求情,說不追究兒子的行為。

甚至還有70多歲的阿婆,每天頂着大太陽在街上跑,她見人就問,隻為了幫兒子找份工作。

中國有很多這樣的父母,溺愛下,養出了一堆巨嬰。

其實這些看似不孝子的背後,總有一個喜歡幹涉的媽媽。

媽媽的溺愛,其實是幹涉,是背後的包攬。

父母想給孩子自由,鍛煉他們的獨立能力,但總是忍不住幹涉。但幹涉型的父母養出來的孩子,更容易低能、神經質。

幹涉型家庭養出來的孩子都有以下毛病:

心眼小;愛抱怨;脾氣暴躁;懶惰;不思進取;

這樣的孩子,他們沒有獨立能力,喜歡坐享其成,一味索取,久而久之,就成了白眼狼……

中國父母的“不放手”源于不信孩子!

羅振宇在解讀《巨嬰國》時舉了個生動的例子:

有個男孩,幹什麼事之前媽媽都要說一遍,比如出門喊穿鞋;進門叫洗手;掉了東西要撿;打破東西要收拾等等......

這些事,孩子明明馬上就能搞定,為啥父母非得把孩子主動承擔,變成收到指令才行動?因為你們不信,孩子自己能做好。

父母的信任能給孩子強大的支援,激發孩子内心的動力。

仔細想想,懶媽出勤兒,這句話挺有道理的,真的!

媽媽們可以從下面幾個方面學着放手:

1.懶于照顧

同僚小葉,孩子一歲多就會用筷子,夾菜、扒飯,一會兒就吃完了。那熟練的動作,太厲害了。

我都驚呆了。小葉說:三個孩子一起吃飯,給他一雙筷子,别管他,管不過來,注意别讓筷子傷到就行,小擦傷、小痛之類的别在意,時間長了,他自然就會用了,知道怎麼避免危險,保護自己。

看來,孩子的自理能力很強,會學習,會避開危險,隻是你沒給他機會鍛煉,他強起來,小宇宙會爆發的。

是以,媽媽們要盡量給孩子安全的環境,讓他多鍛煉。

2.懶于保護

還是安吉兒和小魚兒,為了搶玩具吵架,一般家庭都是大讓小,但胡可是讓他們自己解決,沒特别保護小的,直到問題解決,兩兄弟又和好了。

可見,媽媽學會放手,孩子的潛力無限,反而更有利于他們成長。媽媽不能包辦一切,要學會放手,讓孩子學會解決問題,自立自強。

3.懶于管涉

很多父母在家裡總是對孩子指手畫腳,控制決定權,這無形中扼殺了孩子的創新精神和探索欲望。

孩子喜歡這個,父母卻覺得那個更好。

我自己就走過這樣的彎路。

有次給孩子在圖書館買書,我覺得他小,應該看繪本或低齡書。

可孩子卻要看《宇宙探索》、《十萬個為什麼》,我看了看書的内容和形式,覺得那至少是國小生才能看懂。

買單時我剝奪了孩子的選擇權。

孩子哭着說:我就喜歡這樣的書,因為我想探索宇宙,當科學家,我不識字,我希望爸爸媽媽每天能讀給我聽,給我解釋。

原來,孩子的世界,有你大人看不見的夢想,孩子的主見,藏着一顆好奇又想探索的心。

孩子思維活躍,喜歡思考,善于提問,探究意識和能力強,隻是我們平時對孩子管太多,掩蓋了孩子的本質和需求。

頭一回做懶媽,竟然把孩子養成了這個樣子…

父母們如果試着放手,尊重孩子的想法,也許能給他更大的探索空間。

好長時間沒聽到樓下媽媽的河東獅吼了,我好奇地問她:現在不用管孩子學習了?

她的回答卻讓人大跌眼鏡,說:我真覺得懶得很舒服,還悟出個道理。

當個懶老婆,老公對我好了不少,更關心我了。

做個懶媽媽,兒子也懂事了,會幫我做事,作業也基本獨立完成,不用催。不會的,稍微輔導一下就行了。

問她咋懶的?

答:裝病,各種不适,就成了懶得理由,啥活不幹,啥事不管,如果想我快點挂,就使勁氣我.......。

聽完真是笑噴了,這得有多深的領悟,才能這麼痛快地“懶”啊。

不過,“懶”真是門大學問,媽媽們不妨試試做個懶媽媽,别讓孩子的聰明才智在媽媽的“勤”中埋沒了。讓孩子從小做點力所能及的事,讓他們用自己的手去創造生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