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新中式”服飾大熱以來,新中式妝容、新中式家居、新中式茶飲、新中式婚禮、新中式建築、新中式旅拍等等,組成了遍地開花的“新中式”跨界組合,堪稱當下最為熱門也頗具争議的話題與現象。
“新中式”在學界并不是一個新詞。早在21世紀初,“新中式”設計已掀起繼“中國風”“中式風格”“中國主義”等之後的又一理論前沿探讨。那麼到底何謂“新中式”?綜合各類評述,可将“新中式”要義概括為:一是将具有中國古典文化風格與現代藝術潮流相碰撞後所産生的結果;二是将華夏傳統之精萃與時代發展之創新結合,并賦予更強的文化審美性與生活實用性;三是物質與文化發展到一定水準的新時代,國民對于中國式哲學審美需求與文化自信不斷提升的表現。毋庸置疑,“新中式”已成為當下一種時尚的表達方式,更成為一種實踐的生活風格、生活理念與生活景觀。
“新中式”生活景觀正在全面建構
“新中式”服飾穿搭:向年輕化、大衆化滲透
孔穎達在《春秋左傳.正義》中雲:“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華夏素有“衣冠上國、禮儀之邦”之美譽,輿服與禮儀制度一脈相承。新中式服飾是繼唐裝、國潮、漢服之後,又一次出現的傳統審美之華麗轉向。
“新中式”服飾多通過提煉古代服飾的形制與結構要素以及傳統紋樣符号,在服飾形制上多采用立領、交祍、對襟、百褶等,面料上多采用絲、麻、葛、棉等有機面料,紋飾多強調傳統吉祥寓意,裝飾上加以盤扣、系結、刺繡、染印等。通過傳統要素與新材料、新工藝及現代科技的融合,将東方傳統美學與深厚文化底蘊凸顯。
《文心雕龍》中“珪璋挺其惠心,英華秀其清氣”一句,十分貼切地表述出中式服飾穿着者“靈慧的心思宛如美玉,清秀的氣質有似奇花”的審美意象。最初新中式服飾的追随者,多以行業精英、文化學者、都市白領與藝術工作者為代表的城市中高收入群體,他們擁有相對較高的經濟收入,崇尚自然,對生活品質、品味、格調有一定的要求,通過新中式服飾标簽,展現的是其背後一種區分于大衆審美與趣味的辨別。
新媒體時代,随着知識大V或時尚偶像的垂直傳播,“新中式”穿搭迅速蔓延,并向年輕化、大衆化、市民消費滲透。從年輕學子、上班白族、帶貨主播再到退休社團等,成為一種不區分時間、場合、地點、年齡、背景穿着的新風尚。2024年5月資料顯示,“馬面裙”話題在小紅書平台上總浏覽量達14.59億,“新中式穿搭”話題的短視訊播放量超過100億次;抖音中“馬面裙”播放量為228.1億次,累計參與人數達159.35萬;B站“馬面裙”播放量2.51億,釋出視訊達1.02萬條,蔚為大觀。
大量年輕人青睐帶有“新中式”風格的服飾,一是出于對傳統文化的喜愛,二是對于日常通勤便捷的要求,這也是新中式風靡年輕群體的原因。例如,傳統旗袍講究的是修身線條與款款而行的韻味,為了适應快速且大幅度的行動,新中式的設計師便對旗袍腰線和下擺做寬松處理,在面料上使用了更為耐磨與伸縮彈性的代替品,不僅友善人們日常穿着,更極大降低了面料做工成本。同樣大火、有着國民第一裙之稱的新式“馬面裙”,一是對繁缛的壓褶工藝進行了簡化,二是省略了精工刺繡的裝飾,多采用印染圖文,這樣一來既友善機洗打理,又可大膽加入個性化的潮流标簽。
總之,“新中式”服飾是在現代審美和流行元素的基礎上對傳統服飾進行解構與再設計。弱化了古代服飾的隆重、繁缛與嚴謹,更為追求日常穿搭的簡約、實用與個性化,大膽地在傳統基礎上融入了現代風格和技術工藝,既不失複古優雅的質感,更平添了時尚活力,好看又好穿,賦予了中式服裝新的生命活力。
“新中式”生活方式:進一步撬動文化消費潛力
除去服飾,“新中式”以更加貼合國人“味覺、視覺、聽覺”感官體驗的方式,悄然滲透到了生活消費的更多領域。
衆所周知,茶是中國人的“國飲”。自古以來,飲茶不僅調節身心健康,更是調适生活與社交的良好方式。茶人們醉心于茶品與時令、環境、文學、藝術的創意,充分調動五感,将視覺、味覺、嗅覺的享用發揮到極緻。在特殊的時空節點,立春書貼、谷雨觀芍、夏至聽荷、秋分賞月、大雪圍爐等,三五好友應時相聚,精心布置茶席,佐以精緻茶點、雅樂,可謂是“一壺清茶香,杯盞溢芬芳”。
“新中式”茶飲的出現,讓肉桂、龍井、鴨屎香、碎銀子、福鼎白茶、正山小種等傳統的茶品成為時尚頂流,更推動“神奇的中國樹葉”成為世界飲品,迅速領跑于咖啡、奶茶、果飲占據的飲品市場。如雨後春筍般湧現街頭商圈的新中式茶鋪,從沖泡、品飲再到包裝,似乎發現了一條将潮流元素完美地嵌入至原本是“老一輩”茶客才耳熟能詳的名品之中的新道路,新中式茶飲标準化了純茶飲的茶湯品質,讓喝茶變得更為簡易、時尚且頗具品味。中國連鎖經營協會新茶飲委員會聯合美團新餐飲研究院釋出的一份新茶飲研究報告顯示,全國新茶飲市場規模到2025年有望突破2000億元。新式茶飲已成為年輕人傳播茶文化的視窗。
“新中式”建築與家居,為品茶、焚香、插花、賞畫等雅事,打造出沉浸式中式景觀。新中式風格的室内設計,巧妙地将傳統建築營造與文人書房布局要素與現代生活方式有機融合。裝飾材料上多采用天然石材、木料、竹制、棉麻、陶瓷等來造景,強調中式生活中所凸顯的“天人合一”與“道法自然”理念。在室内軟裝上,又多運用博古架、花窗、隔斷、挂畫、屏風等中式元素,對空間進行功能劃分,兼具實用與美觀的雙重屬性。這種點睛式的傳統文化元素裝飾既營造出了典雅、簡約的新中式風格,又盡享現代材料為生活起居所帶來的舒适、便捷與現代感。
“新中式”家具亦是在延續中國文人士族引領的“懷素抱樸”審美風尚基礎上,大膽地對傳統中式家具進行創新設計。“閑依農圃鄰,偶似山林客”,其不尚雕镂,強調平淡自然、線條流暢、簡約經濟的風格,一是展現在對樹木、竹器、古藤、陶瓷、漆藝等自然天成材質與紋理的喜好上;二是保留、沿襲了中國傳統榫卯結構或傳統手工編織技藝進行再設計。如新中式的圈椅、書桌、幾案、床榻等,多融入國人對“禅、道”思想的追求,凸顯“溫柔、敦厚、簡素、空靈、寂靜”的設計理念,閃耀着一種溫潤含蓄的東方精神與審美哲理。
另一值得關注的現象是,“新中式”為中國文旅融合的新業态打開了思路。随着知名古都、古鎮、古村落的旅遊開發,國潮、古風、“新中式”的旅拍業務,與服裝租賃、寫真、直播、劇本殺、演繹劇等周邊産業共同勃興發展,為消費者帶來全新的文旅消費體驗。例如,在陝西西安的大唐不夜城,漢服館星羅密布,在街頭賞玩的遊客早已化妝造型齊整,全程跟拍攝像;河南洛陽應天門遺址博物館打造的沉浸式演藝劇目《唐宮樂宴》,可讓遊客變裝,一夜穿越大唐,不僅以唐人樣貌體驗“詩、樂、茶、禮”等文旅項目,更以現代人的心态來追劇、購買文創周邊。新中式文旅,重在業态創新、場景創新、産品創新,既要讓傳統文化“活”起來,更要大力挖掘中式審美與文化消費的潛力,進一步拓展市場空間。
“新中式”熱潮推崇怎樣的美學境界
正如上文所展示的種種“新中式”生活,折射的是中國傳統審美趣味的認同、适應與趨合,其重構了當下群眾的文化觀念與生活風尚,值得我們認真審度其背後的文化邏輯與消費心理,理當溯源最初的“傳統中式”之審美根植何處。
首先,是“自然”之美。在中國哲學思想的發展脈絡裡,“自然”一直是中式審美或者說東方審美的核心要義。中國傳統美學以“儒、釋、道”為精神核心,追求“天人合一”“和諧共生”,面對不同的審美差異,隻要尋找共性,也可以做到兼收并蓄、和諧共生。是以“自然與和順”之美,是中式審美意象之首要。
其次,是“樸素”之美。《莊子·天道》雲:“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争美。”“樸素”之為美,是莊子想要印證的“大美”存在于平凡之中,萬物之存在一直如其所是,也正是這種關乎天地萬物之平凡本真的美,才能為心靈提供永恒的家園。中國式審美亦強調面對萬物,不僅要欣賞物之“形式美”,更要欣賞物之“形上”價值,追求物之本然狀态。中式之美的“抱樸歸真”,也是東方哲思在日用之間感悟“大美”的典範。
再次,是“意境”之美。“意境”一直是中國傳統美學的最高境界,主要指主觀内在情感與客觀外在世界的有機統一,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意境”不僅僅是各類藝術創作的外在表象,更需強調的是透過形式表象去感受創作者想要傳遞的内在精神氣韻。
最後,是“崇禮”之美。國人對“尚雅”與“崇禮”精神的追求,成為人格修養和文藝創作的最高境界。中式審美注重精神陶冶、關注人的存在價值和生命意義。“尚雅”與“崇禮”是人與自身心、性的構成,是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在互相對待、互相造就中的構成。
中式審美展現于日常生活方式的最好例證,可從明代文人文震亨的《長物志》中一窺。文氏以“長物”為審美對象,表述了典型的中國文人生活美學态度。生活之“物”被賦予了審美趣味,也就意味着将“物之享用”提升至“審美之用”的高度。“長物”,是“以物為尺”,顯現“性出天然”“和諧生趣”的審美原則,旨在借“長物”之隐喻,規約人之品性,以達遵循本性,堅守本心的目的。通過物與物的和諧布置,人之身心與物和諧的調适,使之達到“天人合一,物我和諧”的境界。
然而,随着工業化程序發展,工業時代以機器生産逐漸取代手工勞動,産品表現為規格統一、消除差異,進而導緻審美上缺乏情感溫度與人文關懷,工業時代産品與消費審美同中國傳統審美割裂。重拾“追求閑适、平淡與中庸”的中國傳統美學思想,重視“以理節情,情理結合,傾心于超出物形之外”的精神意蘊,适得其時迎來了新形态的重生。
“新中式”美學生活所指涉的器物、衣飾、家居、空間等等,均以中國傳統哲學與審美為指向,敦促将工業時代“以洋為美,以洋為時尚”的觀點,扭轉為“以中式為正統,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新中式生活樣态,不僅是對中國審美經驗與中國傳統智慧的彰顯,更通過新中式生活的建構,樹立起對中國傳統文化審美的自信,而此種自信也促進了優秀中國傳統文化基因重新煥發生命活力。
“新中式”生活方式倡導中國傳統審美的複興與日常生活的回歸,是東方哲思和東方氣質的集中展現,它倡導雅緻之風,形塑了都市生活一道新風尚與新景觀。對自我修養、理想追求、精神安頓和生命體驗的珍視,對于人的生存意義、存在價值與人生境界的思考與追尋,才是中國人追求審美的極緻。
警惕過度商業化消解“新中式”審美内涵
我們對“新中式”大行其道、廣泛傳播予以支援同時,也應看到隐于其背後強大的消費話語與市場邏輯,警惕過度商業化的新中式,有可能導向中國傳統美學及其知識異化的困擾。
法國哲學家讓·鮑德裡亞曾提出“符号消費”這一概念,認為當生産力發展到物質充足的社會階段,人們的消費行為與消費觀念将不再拘泥于商品的使用價值,而更在乎其符号價值。德國美學家沃爾夫岡·韋爾施提出“審美化”四個分層的論斷,其中“日常生活表層審美化”充斥于當代日常生活之經緯。社交媒體迅捷的符号與影像之流,成為審美消費社會發展的助推,也就是說,審美正不斷地被日常化、表層化、符号化。通過審美消費,呈現為一種自我展演的社會景觀,這些由影像構成的關于現實日常生活的美化被拟像,消費者從中獲得某種審美的滿足感。
在“網紅經濟”與“直播帶貨”等經濟行為引導下,“新中式”通過社交媒介圖文、短視訊等多樣形式,營造出一種具有誘惑性和導向性的審美消費,繼而通過這種日常生活表層審美的方式建構了一種拟像的社會景觀。此時,傳統審美對象泛化為日常生活審美消費,審美與商業性和功利性産生關聯,而商家、廣告主在社交媒體平台利用這一關系制造流行,進而刺激閱聽人産生消費。
反觀“馬面裙”“宋錦馬甲”等直播間内幾乎人手一件,日常生活中隻用于打卡擺拍,真正能深入了解馬面裙的儀禮規制、宋錦吉祥圖案及其織造技藝的文化認知與審美的少之又少。面對傳統中式服飾高昂的成本,市場就以人造絲、聚酯纖維來代替絲綢面料,用印染圖案來代替手工織繡,這種降級替代是為了實作批量化的市場消費,成為剝離了藝術審美的商品。換言之,如果“新中式”功利太強,又未必願意為更高的開發成本埋單,那麼這種支離破碎或是生硬拼湊的中式美學圖景,将被誤讀成為中式美學的全部意涵,勢必對公衆造成一定程度的誤導進而産生認知偏差,而此又将影響其代際傳播。
是以,需要審視“新中式”風行之後,過度審美泛化所帶來的消極影響:
首先是要提升中式審美及其正确知識的傳播。警惕“新中式”審美泛化的下一步,将淪為以符号消費為主導的功利型審美建構,擁有某件商品就能滿足社交之中他人關于自己的特定的符号想象。“人雲亦雲,人有我有”的盲目跟風,從不考量知識傳播的正确與否,導緻中式審美真正内涵與價值的扭曲。
其次是要提升對中式審美深層意義的追求。當審美泛化到空有漂亮的形式而沒有内容,成為一種無所指的符号形式,很難持續成為審美對象。新中式如不能從中國傳統文化的寶庫中源源不斷地汲取養分,隻一味追求膚淺的漂亮,中式審美深厚的曆史文化内涵反被抛棄,那麼定會出現新質産品無以為繼的危機。
最後是要提升中式審美在生活實踐中的道德升華。避免單純的感官與物質享用上的沉淪,而是轉向追求中式審美精神世界的豐沛與情感升華。新中式幫助我們以一種生活實踐的樣态去發現中國傳統之美,以日常物品所折射散發出來的獨特美學魅力打通五感,調動情緒,進而積極地去想象、體驗和感受,達至“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的情感交流,最終實作自我修養與人生境界的提升。
“新中式”是一個從系統、技術、制造乃至思維觀念上,對日常生活審美的一種創新突破,它強調當今國人的生活狀态、文化心理與消費需求,是為新時代生活品質提升尋求理論依托的實作路徑。唯有重拾中國傳統美學之精髓,用中國人的審美理想去構築當代文化與精神雙重生活,重新找回屬于中華民族獨有的精神氣質,去創造真正屬于中國的新中式生活景觀,才可在這愈發同一化的社會景觀面貌裡保持自身的獨特性與創造性。
“新中式”的爆火,希望不是昙花一現,雖然其背後有着供需互動、文化價值、市場定位和消費趨勢的交織影響,但也令人可喜地看到,新型消費模式下中國本土文化品牌的發展與成熟,有利于國民文化自信心的提振。此外,在全球化語境中,“新中式”亦将成為講好中國故事,促進中國文化品牌走向國際舞台的有利助推。
文:方雲(上海工藝美術職業學院非遺理論與應用創新基地研究員、華東師範大學非遺傳承與應用中心特聘研究員)
編輯:範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