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談論中國的殲擊機,兩款戰機總會浮現在人們的腦海中——殲-7和殲-8。盡管時間已經推進到了高科技飛速發展的21世紀,五代機已成為空中力量的主流。
但令人驚訝的是,殲-7這款較老的戰機,依然在中國空軍中占據着重要的地位。那麼,有人問了,為何在技術進步的背景下,明明更先進的殲-8已經淘汰了,部隊卻還保留了240架殲-7呢??
從技術特點看。殲-7,作為中國制造的第一代超音速噴氣式戰機,于1966年首飛。其外觀緊湊、輕便靈活、作戰效率高,雖然機載雷達和飛彈系統不如後來的戰機先進,但它的機動性和速度在當時是具有一定的優勢的。
而殲-8,是在殲-7基礎上更新而來的第二代戰機,自然在技術上更為先進,搭載了更尖端的雷達、飛彈系統,具備超視距作戰能力。
但技術的先進性并不意味着一切。在軍事戰略中,數量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殲-7由于研發時間早,其生産曆史悠久,是以積累了大量的現役機群。且生産成本相對較低,這使得中國能夠大規模生産并裝備這款戰機。在戰場上,數量優勢有時能轉化為決定性的戰術優勢。
再來看造價方面。殲-8雖然技術先進,但其成本也更高。造一架殲-8需5400萬元,可以頂兩架殲-7了。相比之下,殲-7的結構簡單,零部件少,工藝成熟,維護成本也更低。
在有限的軍事預算下,如何平衡性能和成本是一個必須考慮的問題。在滿足戰略需求的情況下,留下更多的殲-7,空軍可以節省大量預算,用于新一代戰機的研發與采購。
最後,從作戰需求的角度來看,殲-7仍然寶刀未老,其具備2倍音速飛行能力,可爬升1.8萬米的高空,在某些戰略環境下,仍有實用價值。例如,在近距離空戰中,殲-7憑借其高效的機動性和強大火力仍能構成有效的威脅。此外,它還能勝任巡邏、偵察等任務。
此外,殲7還承載了另一個重要角色——教練機。其傳統的機械結構和駕駛原理,使其成為新手飛行員理想的教學平台。通過駕駛殲7,新飛行員可以更快地掌握飛行基礎,為日後駕駛更先進的戰機打下堅實基礎。要知道,如果殲-8作教練機,其使用成本達到一小時14萬,是殲-7的兩倍有餘,可見殲-7成本效益更香一些。
除了作為教練機外,殲7還有着廣闊的出口市場。經過改裝、加裝更先進的電子系統後的殲7M型号,已經成功出口到多個國家,給中國帶來了不小的經濟利益。
可見,中國選擇保留大量的殲-7戰機并非偶然。這一決策背後是對數量優勢、造價成本、實用成本和作戰需求等多方面的綜合考慮。盡管殲-7在技術上可能已不再是頂尖水準,但它在空軍中的地位依然不可動搖。
這也再次證明了,在軍事戰略中,最先進的技術并不總是決定性的因素。有時候,老舊的武器也能在新的戰術體系中找到屬于自己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