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烏鞘嶺:河西走廊的門戶,絲綢之路的咽喉要沖,更是中國第一界山

正我們打開中國地形圖,尋找祁連山時,往往會在祁連山的甘肅中部發現有這樣一條山脈:它是中原通往西北邊疆怎麼也繞不過去的坎兒,蘭新鐵路、甘新公路從這裡經過;同時它也是中國三大自然帶的交彙點,更是中國多條自然與人文分界線的途經之地,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這條堪稱中國第一大“界山”的山脈就是烏鞘嶺。

烏鞘嶺:河西走廊的門戶,絲綢之路的咽喉要沖,更是中國第一界山

烏鞘嶺的地緣價值有幾何?

烏鞘嶺位于甘肅省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縣中部,屬祁連山脈北支冷龍嶺的東段,東西長約17公裡,南北寬約10公裡,主峰海拔3562米,南臨馬牙雪山,西接古浪山峽,雖然山勢峻拔、地勢險要,但在群山連綿的隴西地區可以說毫不顯眼。

烏鞘嶺:河西走廊的門戶,絲綢之路的咽喉要沖,更是中國第一界山

不過廣義上的烏鞘嶺則是包括了代乾山、雷公山和毛毛山。其中雷公山、代乾山向西同祁連山東部的冷龍嶺主幹山脈相接,最高海拔達4326米,為所在代乾山的山峰。烏鞘嶺向東經毛毛山、老虎山延伸數十公裡後,進入了黃土高原。

烏鞘嶺:河西走廊的門戶,絲綢之路的咽喉要沖,更是中國第一界山

甘肅的黃土高原區,從南邊的隴南山地算起,東邊到甘陝省界,西面便是至烏鞘嶺,面積約11.3萬平方公裡,占全省面積的24.9%。也就是說烏鞘嶺是隴中高原與河西走廊的天然分界,也是保持這兩個地緣闆塊聯系的必經之地,要知道甘肅的簡稱甘或隴,前者正是源自河西走廊的甘州張掖,而後者的隴則是源自甘肅東部黃土高原上的隴山。

烏鞘嶺:河西走廊的門戶,絲綢之路的咽喉要沖,更是中國第一界山

換句話說,烏鞘嶺就是維系河西走廊與隴中高原連通的必經之地,要知道甘肅的省會蘭州,就是處在中國黃土高原上黃土堆積最厚的地方——蘭州的九洲台黃土堆積厚度達到了336米。自漢至宋的1000餘年間,蘭州一直都以“屏障中原、聯絡西域、襟帶萬裡”之勢成為絲路重鎮,到明代曾為肅王“藩都”,清代則是西北重鎮。

烏鞘嶺:河西走廊的門戶,絲綢之路的咽喉要沖,更是中國第一界山
烏鞘嶺:河西走廊的門戶,絲綢之路的咽喉要沖,更是中國第一界山

盡管烏鞘嶺這條山脈在衛星地圖中顯得并不那麼起眼,在一些小比例尺的地圖上甚至還找不到它的名字,但在地理學上,在人文社科領域、在大陸偌大的版圖上,烏鞘嶺卻有着極為重要的、無法被輕視的意義:由于獨特的地理位置以及具有一定的海拔高度,大陸多條自然與人文的分界線都經過烏鞘嶺。

烏鞘嶺:河西走廊的門戶,絲綢之路的咽喉要沖,更是中國第一界山

從地形上看,烏鞘嶺是黃土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三大高原的交彙處;從氣候環境的角度看,它又是半幹旱區向幹旱區過渡的分界線,高原亞幹旱區、中溫帶亞幹旱區、中溫帶幹旱區三大氣候區在烏鞘嶺相交,也是東亞季風到達的最西端,是以西北部的内陸河和東部的外流河也自此分野。

烏鞘嶺:河西走廊的門戶,絲綢之路的咽喉要沖,更是中國第一界山

在烏鞘嶺,高原與山地、牧場與農田、幹旱裸露的黃土與植被豐茂的草場,不同類型的景觀交錯着結合在一起,很是多樣。最為重要的是,大陸劃的三大自然區:青藏高寒區、西北幹旱區、東部季風區中,作為對大陸地理環境最宏觀、最簡潔、最有概括力的劃分,烏鞘嶺恰好就處在這三大自然區的交會點。

烏鞘嶺:河西走廊的門戶,絲綢之路的咽喉要沖,更是中國第一界山

是以有評論這樣形容烏鞘嶺的重要性:烏鞘嶺是中原大地通向西北邊疆怎麼也繞不過去的坎。相傳曆史上張骞出使西域、唐玄奘西天取經、林則徐受貶戍邊……都曾路過此地。是以烏鞘嶺上原建有韓湘子廟,香火甚旺,“過往者皆駐足禮拜,并求簽語,祈求一路平安。”可惜,1958年被損毀。

烏鞘嶺:河西走廊的門戶,絲綢之路的咽喉要沖,更是中國第一界山

烏鞘嶺長城,自古兵家必争之地

至于河西走廊,這個位于黃河以西,形如走廊的地緣闆塊,其範圍正是西至玉門關,南北介于南部的祁連山和北山(龍首山、合黎山、馬鬃山)之間。是以烏鞘嶺可以說是河西走廊的門戶,東望隴東,西驅河西,也是古絲綢之路上河西走廊通往長安的重要關隘,曆史上東西往來的商旅征夫及遊子使者,均需在這裡交驗文書,方可通過。

烏鞘嶺:河西走廊的門戶,絲綢之路的咽喉要沖,更是中國第一界山
烏鞘嶺:河西走廊的門戶,絲綢之路的咽喉要沖,更是中國第一界山

作為内地和河西地區的安全屏障,烏鞘嶺曆來便是兵家必争之地。西漢時,霍去病率軍出隴西,擊破匈奴右部,将河西走廊納入西漢版圖,修築令居(今永登縣西北)以西長城,經莊浪河谷跨越烏鞘嶺。這些夯土闆築的漢長城在經曆千年風雨侵蝕後,多以成土埂,沿長城有多處烽燧,多倒塌,現天祝境内也僅存一座。立于古烽燧下,朔風獵獵,思緒萬千。

烏鞘嶺:河西走廊的門戶,絲綢之路的咽喉要沖,更是中國第一界山

烏鞘嶺東西兩邊的山腳下,分别還遺留有兩座古城,嶺北為安遠,嶺南為安門。安門古城依嶺邊地形而建,東西長130米,南北寬100米,城門向南,現存殘牆已成為兩米高的土埂,建于漢代。安門古城緊靠漢長城邊,向西過河就是金強驿。漢代這一帶長城之外為羌族居住,在這裡設城是為守護長城的軍隊所設的住所。

烏鞘嶺:河西走廊的門戶,絲綢之路的咽喉要沖,更是中國第一界山

雖然烏鞘嶺的長城已經風化、倒塌,但留下的殘垣斷壁,依然證明着它就是萬裡長城中海拔最高的一段。由于極端惡劣的自然環境和落後的生産工具等條件,當年在烏鞘嶺上修築長城的艱難程度可想而知。到了明代,漢長城已經倒塌,于是明朝廷再次修築新長城。

烏鞘嶺:河西走廊的門戶,絲綢之路的咽喉要沖,更是中國第一界山
烏鞘嶺:河西走廊的門戶,絲綢之路的咽喉要沖,更是中國第一界山

是以漢、明長城同時在烏鞘嶺相會,穿越草原,綿延至高山之巅,蜿蜒西去。如今曆經千年風霜,登上烏鞘嶺遠望,隻見山勢綿延,宛若一條巨龍,頭西尾東,西高東低,披雲裹霧,蜿蜒曲折,其上的烏鞘嶺長城冷峻蒼茫,逶迤起伏,古浪峽壁立千仞,關隘天成,懸岩危石,天開一線,烏鞘嶺四面山河如畫。

烏鞘嶺:河西走廊的門戶,絲綢之路的咽喉要沖,更是中國第一界山

作為中國東西部重要的交通要道,兩千年前,絡繹不絕的絲路商旅和使團途經這裡連通了中國和世界,直到陸上絲綢之路因奧斯曼帝國堵塞中途,以及海上絲綢之路的興盛,這裡的城鎮和驿站才逐漸衰落。

烏鞘嶺:河西走廊的門戶,絲綢之路的咽喉要沖,更是中國第一界山

不過,在商業喧嚣落幕時,烏鞘嶺的地緣價值并未減損分毫,今日的蘭新鐵路、甘新公路(312國道)依然還是從烏鞘嶺翻山而過。隻是不同的是,烏鞘嶺長城已不再需要防禦威脅,殘垣斷壁将會在歲月無聲的風化下,塵歸塵土歸土。

上期回顧:焉支山:控扼甘涼咽喉成就兵家必争之地,涵養水源成全千年軍馬場

備注:本文是《西北五省合集》系列的第109章原創作品,僅為一家之言,轉發請注明【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及出處】,嚴禁抄襲。另文中配圖部分引自網絡,如有版權私聯請删。#長文創作激勵計劃#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