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段曆史都是當代史,我們關注曆史首先是為了未來。
關注頭條@不負人生優雅,為您講述别開生面的曆史軍事故事。
這張照片,幾乎成為豫湘桂大潰敗的象征了。
逃亡中的中國
“在1944年11月時,唯一還在潰敗、逃亡的盟國軍隊就是重慶政府上司的中國軍隊了。這是同盟國遭受的最慘重的失敗之一。
日本人的目标是美國第14航空隊的基地,這支由陳納德将軍指揮的航空隊擊沉了五十多萬噸的日本船隻,并無情地攻擊了日本的陸軍和空軍。日本人還想進一步攻占美國第20航空隊的B-29 轟炸機的前進基地。除此之外,他們還想分裂中國,打通一條聯通中國大陸南北的鐵路線,并在關鍵時刻動搖蔣介石政府,并阻止盟軍在中國沿海會師。
日本人于10月27 日向西江上遊的桂林和柳州發動了進攻。桂林是中國最堅固的防禦城市之一。守軍的火炮來自美國、蘇聯甚至德國,炮兵部隊就部署在城市周圍山上的洞穴中。上周,日本人宣布他們已經占領了位于鐵路沿線的柳州和桂林。後來他們又改口說已經“包圍”了桂林。8萬中國守軍将對抗大約35萬進攻的日軍部隊。
慌亂的市民已經開始撤離——步行、坐人力車、馬車和火車。體弱者倒在路邊,死在那裡,無人注意。一旦上了車,無論出于什麼原因,沒有人下車,因為害怕失去自己的位置,車廂裡惡臭難當。擁擠的人群一層又一層地堆疊在一起,一些最裡面的人窒息而死。哭鬧的嬰兒被綁在電線杆上防止走丢。
在中國老百姓撤離之前,軍事方面的撤退和破壞無疑更加凄慘——14航空隊炸毀了桂林基地昂貴的全部設施——摧毀的大約550棟建築物和機場設施,花費了美國大約7億美元。供戰鬥機和轟炸機使用的緊急跑道直到最後都完好無損,撤退的軍隊在跑道上埋滿了炸彈。
逃難的兒童在撿車頭下的熱煤灰和未燃盡的煤炭殘渣,用來做飯和取暖。
日軍進攻後,先頭部隊很快就來到了距離最後一座機場大約25公裡遠的地方,克林頓·文森特将軍下令炸毀最後一座機場,美國的工兵炸毀機場後,乘坐六輛吉普車撤退了。
這不僅僅是屬于中國人的慘敗,同時也是屬于美國人的。”
上述這段文字,是1944年11月20日刊登在美國《時代》周刊上的一篇新聞報導。雖然關于中日軍隊的數量無疑是毫無根據的猜測,但是寥寥數語間,豫湘桂大潰敗的凄慘景象就被描述得淋漓盡緻。
接下來的内容,都是來自那個時期的國外報導,本人也不打算做什麼修飾和删減,畢竟,真實的曆史不管你喜不喜歡,接不接受,它是不會變化的。
至于那些将頭塞在牆洞裡,隻會閉眼蒙耳為蔣總司令搖旗呐喊的果粉們,這篇文章注定會讓你們心驚肉跳,坐立不安——因為,這全是你們的美國爸爸親筆寫下的真實記載。
轟炸和漢奸
撤退前的桂林空軍基地,被“鋸齒狀”的山頭包圍。
距離日本占領的中國廣州西北方向僅僅400公裡遠的地方,在一片由花崗岩的鋸齒狀露頭形成的綠色小山谷中,是被燒毀、炸毀和撤離的桂林空軍基地的殘骸。
桂林空軍基地和第14航空隊附近其他空軍基地的失守,是美軍在中國大陸遭遇的一次嚴重的軍事挫敗,這意味着對日戰争的時間可能會大幅延長。
衣衫褴褛、裝備簡陋的中國軍隊仍在東部各省和日軍作戰,進攻的日軍得到了坦克、重炮和騎兵的支援,而中國軍隊隻有少量的輕型機關槍、迫擊炮,士兵手中的步槍有的比他們的年齡還老。
第14航空隊的前沿基地已經被放棄并炸毀,這些基地的丢失,意味着再無使用陸基戰鬥機和中型轟炸機支援盟軍登陸中國海岸的任何希望。
記者最後一次見到桂林時,日軍已經攻占衡陽,當日軍大軍壓境後,這座城市裡的非戰鬥人員全部都逃走了。
日軍進攻初期,距離空軍基地不到10公裡的桂林這座小城仍然是一個安靜宜人的地方。街道上雖然已經修築了混凝土碉堡,但中國人的生活似乎很正常。人力車在鵝卵石上颠簸不已。小竹筏在蜿蜒的漓江上來來往往,小城就分布在漓江兩岸。
桂林被稱為自由中國的巴黎,這在當時也并非完全名不副實。桂林的氣氛愉快而悠閑。它仍然是自由中國最開放的城鎮。這裡的女孩子快樂又漂亮。當地的桑葚酒不但價格便宜,品質也不錯。而且這座小城已經有兩年多沒有遭到日軍轟炸了。
美國飛行員手繪的座駕
但在附近的空軍基地裡,士兵和軍官們都疲憊不堪、神經緊張、嚴重掉秤。過度勞累、在掩體和工事裡度過的不眠之夜、被日本飛機不斷轟炸以及食物不足(必須靠維生素藥丸補充)的壓力,都對美國人造成了沉重的負擔。
桂林的空軍基地一直在堅持作戰,基地裡的B-25轟炸機和破舊的P-40戰鬥機平均每天都要出動4-5次,攻擊沿海的船隻和從長沙和衡陽向桂林進發的日軍部隊。
當第14航空隊突然攻擊了位于嶽陽的日本空軍基地并大獲全勝的當晚,日本人對桂林發動了空中反擊。
晚上大約7點半的時候,機場上一片寂靜,悶熱難耐。天空中萬裡無雲,繁星點點。一輪明亮的半月懸挂在夜空裡。一些美國官兵在娛樂廳裡看一部關于大學橄榄球的無聊電影,名叫《我們從未被打敗過》。還有幾個人已經在蚊帳下拍打着床單,試圖在炎熱的夜晚安然入睡。
突然,負責機場守衛的中國士兵開始用力敲打他們的銅臉盆,四周的田野裡也傳來了細微的警報聲——這是“一球警報”(注1)。
官兵們三五成群地圍着吉普車。年輕的中國士兵從一個房間跑到另一個房間,關燈,用“警報!警報! ”的喊聲喚醒那些沉睡的士兵。
距離桂林約16公裡處的鐵路橋被14航空隊炸毀了。
洗臉盆再次被敲響,但節奏不同,田野裡的警報也再次響起來了。這次是雙球警報。吉普車裝滿了人,許多人趴在引擎蓋和備用輪胎上,駛向機場周圍的防空炮位。這些人中的多數都是辦公室文員和地勤人員,他們自願充當防空火力手。
沒有戰鬥崗位的士兵躲進了狹長的戰壕,或者躲進了花崗岩山谷壁上的天然洞穴。中國士兵和炊事人員排成長隊,爬上了機場周圍陡峭的山坡,記者也跟在後面,他們在山地附近的一塊突出的岩石下面停下腳步,這裡可以清楚地看見下方的機場和田野。
空軍基地一片漆黑。月光照在跑道和建築物的屋頂上。大約八點時,附近的一座山上突然飛出一枚紅色信号彈,斜斜地飛過了機場一角;緊接着,另外一座山上也同樣發射了信号彈,兩枚信号彈正好在機場的主要燃料儲存區上方交叉,形成一個顯眼的拱形。
毫無疑問,就和過去一樣,中國人中間的叛徒(中國人稱之為“漢奸”)或是偷偷潛入的日本人向日本飛機發出了“歡迎信号”。
看見信号彈的美國人都在破口大罵,而山頂上的中國官兵則是悲憤地看着這一切,發出了無奈的歎息。
很快,天空中就傳來了低沉的轟鳴聲,聲音越來越大。機場周圍沒有高射炮,隻有12.7mm的高射機槍,幾具探照燈也開始在在夜空裡劃來劃去,機槍聲響徹山谷,一串串曳光彈飛向了夜空。
一架日軍飛機突然從黑夜中顯現出來,它低空掠過機場,發動機的轟鳴聲震耳欲聾,一枚炸彈在跑道上炸響了。
日軍的飛機漸漸飛遠了,機場又陷入了一片黑暗和寂靜,隻有偶爾響起的步槍或卡賓槍的射擊聲。那是士兵們正在追捕發射信号彈的日本人和漢奸。
桂林沒有失守前,基地的美軍士兵在積極防空。
幾分鐘後,日軍的轟炸機又飛回來了,雖然發動機的噪音很大,但是在夜空裡啥也看不見。這次日軍的飛機從幾個不同的方向飛過來,有幾架就從山頂上空飛過。跑道上的探照燈和機槍又開始“歡迎”它們,機場上到處都突然迸發出一小團白光,爆炸聲和沖擊波随後才會傳過來。
當日本飛機飛走後,機場上幾處火焰在持續燃燒。
日本人第三次飛過來時,将炸彈全都丢在了信号彈訓示的燃料區,橙色的火焰猛地蹿上半空,火焰的高度都超過了周圍的小山頭。
第四批飛過來的轟炸機,繼續将炸彈投進了熊熊燃燒的燃料區,火焰越來越高,越來越亮,半個機場都被照得如同白晝,周圍山頭的細節清晰可見。可怕的高溫連待在遠處山頭上的人們都能感覺到。
第五批飛過來的日軍飛機沒有再投彈,他們隻是在機場上低空來回盤旋,顯然是在檢查自己的空襲效果。
很長一段時間裡,沒有人離開戰鬥崗位或避難所。巨大而熾熱的火柱不時地噴湧而出,形成新的可怕的熱浪。
當火勢漸漸減弱,月亮也落到山腳的時候,“一切正常”的警報聲響起,田野上有幾盞燈開始閃爍。
回到燈火通明的軍營後,一切看起來都很正常。士兵們坐車或者從防空機槍射擊位上走回來。所有人都在互相詢問損失情況,并争論着到底來了幾架轟炸機,數字出入很大,大緻在4-12架之間。
伯爾·奎蘭中士是一名飛機機械師,他自願操作一挺防空機槍。此時他坐在門廊邊,夾着煙的手指仍在顫抖——就在剛才的戰鬥中,一枚炸彈就落在距離他不到30米的地方。他一直操縱機槍射擊,直到槍管過熱才停下來。奎蘭中士覺得自己将好幾發子彈打進了一架低空飛行的轟炸機機腹。
晚一會兒,比爾·古爾德中士從桂林城裡面趕了過來,他告訴了大家更多的關于背叛的故事:就在轟炸機飛過之前,他看到城市上空升起幾枚紅色信号彈,一棟相當大的房子着火了。古爾德接着說,受此指引,轟炸機直接飛過了城鎮,掉頭直奔桂林空軍基地投下了炸彈。
“很快,”聽完這些後,一名士兵說道,“漢奸們就會向我們射擊。之後我就要帶着槍進城了。”
第二天早上,機場看上去和以前一樣,隻是跑道上有幾個彈坑。天黑前,一群苦力用夯實的泥土填滿了彈坑。一架B-25變成了殘骸。沒有建築物被擊中,但有些屋頂被彈片打穿,還有一些窗戶被震碎了。
美軍焚毀了機場的所有設施。
燃料區和周圍一大片土地和岩石都被燒焦了,燒壞的油桶随處可見。除了兩名中尉腦震蕩外,沒有人傷亡。最可惜的就是那些被燒毀的燃料了,隻能等待飛機從“駝峰”航線來補充了。萬幸的是,其他小型儲存點還有一些燃料,桂林的飛機仍然可以繼續戰鬥。
駐守桂林基地的美軍官兵最不滿意的,不是轟炸、不眠之夜、過度勞累和糟糕的夥食,而是機場近似于無的防空措施。這裡沒有足夠的探照燈,沒有裝備齊全的夜間戰鬥機,也沒有大口徑高射炮。所有人都說:“如果我們有幾架博福斯就好了。”
但他們知道為什麼補給和物資如此缺乏:滇緬公路被切斷了,自由中國(注2)沒有一個沿海港口剩下,全部被日軍占領了。桂林基地所有的人員、炸彈、彈藥、槍支和汽油都是從中國後方的昆明基地空運過來的,而昆明基地的物資又必須通過駝峰航線從印度運過來,而印度的所有物資又必須從遙遠的美國運過來。
不久後,桂林空軍基地便被美軍廢棄和摧毀,附近桂林城裡的平民也被疏散。
桂林大撤退
“史迪威将軍和陳納德少将最後一次通路了該基地,”弗蘭克·塔特威勒中士在描述空軍基地最後的日子時說道。“到那時,大型炸彈已經按照計劃埋在了跑道上。将軍們離開後不久,拆除工作就正式開始了。
所有人日夜不停的幹活。日本飛機在白天不會來騷擾我們,但它們卻讓我們夜複一夜地躲在散兵坑裡。這些飛機雖然沒炸到什麼人,但它們讓人們無法入睡,疲憊不堪的人在白天都無法有效地工作。”
“最後撤退那天的淩晨一點,我們就被中國士兵從床上叫了起來。不到一小時,兩座宿舍就被點着了,淩晨4點的時候,戰鬥機跑道、降落傘塔、另外兩座宿舍和許多雜物都化為了灰燼。”
最後一批趕過來的飛機滿載各種被搶救出來的物資,起飛離開了桂林基地。
“當跑道最終被炸毀、建築物被燒毀時,我們都以為日本轟炸機會飛過來。因為和漢奸、日本特工發射的信号相比,火焰無疑是更好的指引。但不知道為什麼,日本飛機沒有出現。”
從美軍開始放棄桂林基地,并炸毀、燒毀基地的各種設施時,桂林的居民就開始向柳州逃亡,“一長串悲傷的難民日夜跋涉在田野和跑道上,背着可憐的包裹和小玩意,試圖背負起他們的世界。”
美軍将重磅炸彈埋在跑道上引爆,用炸出的巨大彈坑暫時阻止日軍繼續使用機場。
“道路上擠滿了難民,我們不禁想到,如果第14航空隊沒有了,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但至少我們的飛機阻止了日本人飛過來掃射難民,就像納粹在歐洲許多國家所做的那樣。”
“火車站的情況也一樣。中國人把車廂擠得滿滿的,他們擠在火車頭上,挂在車廂之間的聯軸器上,甚至挂在車廂下面的杆子上。到處都可以看到攜帶着捆紮得嚴嚴實實的笨重行李的人,他們不得不在每樣東西上寫上自己的名字。”
“煤炭短缺,一些火車裝車後必須在車站停留長達八個小時。周圍的氣味令人難以忍受,成群的黑色蒼蠅爬得到處都是,但人們還是照常做家務和生活。”
“政府為處理難民而設立的疏散機構反應遲緩,而且疏散工作開始得太晚了,這些機構很快就在大批湧來的人潮下徹底失靈。最初,乘坐火車撤退還需要預先支付費用,但最後的20000人撤走時,鐵路部門隻是簡單問一句你去哪裡,車次也沒有更多的選擇。”
“回到這座半燒毀的城市時,街道上寂靜無聲,除了偶爾出現的士兵和到處搶劫和砸毀商店的人之外,空無一人。”
最後兩名離開桂林的美國士兵是軍士長威拉德·戈爾比和下士弗蘭克·J·凱萊赫:“我們在埃爾通站上車離開桂林,在那裡等了六天,”戈爾比說。“這是桂林開出的最後一班火車。我們當時正在運送裝備,必須派人守衛,防止平民進入我們的車廂。
第六天晚上,我們聽到爆炸聲,天空被燒毀的旅館和機場的火光照亮。我們原本應該乘火車去柳州,但交通官員告訴我們,鐵路上發生了脫軌事故,火車可能無法開走。我們把要看守的裝置裝上兩輛卡車,沿着小路前行。途中,我們遇到了一大群難民,他們都朝着同一個方向前進——遠離桂林。
但是我們看到了另一支軍隊——中國軍隊——正在朝相反方向前進,我們感到很振奮。他們要為桂林而戰。”
再多的巧言令色、歪曲修飾,在真實的曆史面前,就是那麼的蒼白和無力。
1、右下角的衛兵坐在小凳子上警戒,而車上的難民下車來做飯、洗漱。
2、擠滿了難民的車廂。
3、一戶殷實人家的“豪華包廂”,不過是在車皮的連接配接處。
4、這名男孩試圖在距離車輪隻有幾厘米的地方睡上一覺。因為火車開動時,他一動都不敢動。
5、一家人用繩索綁住木闆,在貨車的車廂底部搭出了一個勉強栖身的平台。
6、車頂上的位置都被占滿了。
7、一名着急在成堆的行李中找尋自己箱包的女士。
8、坐在火車頭上的家庭。
9、這個姑娘就守在自家的行李邊做飯,否則就會被人偷了。
10、逃離桂林的老百姓。
11、等待購買車票的百姓。
12、每當被塞得滿滿的火車停下後,周圍就會變成一個巨大的廁所,惡劣的衛生環境對于難民的健康威脅很大。
13、趁着火車靠站的時候,這個年輕的媽媽趕緊給孩子洗澡。
14、滿是難民的車站。
15、逃出桂林的難民在山坡上用竹子搭建臨時窩棚。幸好,竹子這東西滿山遍野都是,他們不用額外花錢。
16、在金城江滞留的難民窩棚,他們等待着向西撤離的車輛。
17、這些占據了車廂的難民,在等待不知何時才能到來的火車頭。
18、難民們帶上了自己的全部家當。
19、這個中國家庭,在車頭挂上毯子以防蒸汽灼傷,盡管曆經苦難,他們面對美國人的鏡頭,仍然打起精神,展現出自己最佳的狀态。缺乏交通工具不過是他們逃亡途中的困難之一,嚴重的食物匮乏和肆虐的疾病,才是難民們最大的威脅。
20、更多的人連火車都沒有扒上,隻能沿着鐵路和公路步行撤退。
21、三個和父母走散的孩子,他們身後用木頭搭在車廂下面的簡易木架,就是他們的火車鋪位。看着鏡頭的小女孩盡管自己還是個孩子,卻像個母親一樣緊緊抱着熟睡的弟弟,他們要逃往何處,到達安全的地方後如何生存,誰也不知道。
對于此時的他們而言,山河無恙,盛世長存,僅僅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奢望。
注1:這是當時從遭遇頻繁空襲的重慶流傳開的一個特有的預警方法,因為在轟炸中經常斷電,無法保證警報器順利工作,防空人員就采用了在高處懸挂紅球的辦法進行示警。挂一枚表示預行警報,再串一枚即為警報,此時市民要緊急躲入防空洞;當挂上第三枚時就是緊急警報,這時候行人不準在路上走動。
注2:“自由中國”是二戰時期的特指,用來區分國統區和淪陷區。解放戰争期間,美國對中國的稱呼就是“蔣介石中國”,“自由中國”隻有少部分親蔣的美國官員和蔣家王朝要美援的時候會使用,因為絕大部分的美國記者,都不認為蔣介石統治下的中國和“自由、民主”有什麼關系。
本文為不負人生優雅原創,謝絕任何媒體轉載。
各位朋友們,都看到這裡了,點個贊再轉發一下呗?
#文章首發挑戰賽##二戰##軍事##我要上頭條##頭條創作挑戰賽##曆史冷知識##曆史##精品長文創作季##戰争##頭條首發大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