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供應鍊管理在企業營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對企業成本控制、效率提升和市場響應速度具有顯著影響。在現實生産與營運過程中,企業往往面臨需求預測不确定、供應鍊成本上升、物料供應不穩定以及産品傳遞延遲等挑戰,對企業的穩健經營構成潛在風險。為了應對這些挑戰,企業需根據自身實際情況,謹慎地制定與優化供應鍊管理政策,以更好地管理風險并確定營運的順暢,進而提高核心競争力。
基于豐富實踐經驗和前沿理論研究,中大咨詢推出供應鍊戰略系列文章,旨在為企業提供全面的供應鍊管理架構和實用的改進政策:第一篇,針對企業常面臨的供應鍊管理實際問題,提出企業加強供應鍊頂層設計的路徑(點選閱讀:《供應鍊戰略|企業統籌規劃供應鍊管理的三大步驟》);第二篇,從供應鍊戰略模式出發,探讨不同模式下管理政策的側重點(點選閱讀:《供應鍊戰略 | 對症下藥,企業選擇合适的供應鍊戰略模式》)。本文将進一步闡述供應鍊管理的執行要點,圍繞需求計劃管理、采購管理、供應商管理、庫存管理等具體次元,為企業優化和改進供應鍊管理提供方向。
一、需求計劃管理
需求計劃管理具體包括需求預測和計劃制定兩個方面。需求預測是對未來商品需求和變化趨勢的預估和判斷,預測結果是企業管理層制定和調整包括采購、供應商選擇、生産負荷計劃、工藝選擇、庫存、裝置布局等決策的重要依據。是以,提高需求預測精準度是企業要重點應對的難題。為提高需求預測精準度,企業一方面需做好基準預測,通過建立規範的預測流程,確定預測工作科學、合理地進行,以最大程度地減小預測偏差。需求預測的一般步驟包括明确需求預測目标、收集預測的參考資訊資料、識别影響預測的主要因素、選取合适的預測方法、建立預測績效和誤差衡量标準;另一方面需做好判斷調整,即動态地調整基準預測,通過判斷随機因素對需求的影響,對基準預測進行調整,以減少預測與市場實際需求之間的差異。
▲圖1 需求預測流程示意圖
計劃制定是根據預測結果,結合企業目前庫存水準、生産能力等基礎制定合理的采購、生産、庫存等計劃,促進企業在成本最低的前提下對資源進行合理配置設定,降低企業供應鍊壓力。計劃是具體實施和落實,企業可在需求預測的前提和基礎上搭建自身的供應鍊計劃體系,做好采購、生産、庫存、物流、傳遞等活動的提前規劃。計劃制定過程中,企業需重點關注跨部門之間對各項計劃的協同,充分考量不同部門的意見;另外根據需求預測的動态調整,實施滾動計劃,推動計劃根據實際情況變化進行靈活調整和修訂,提高計劃的準确性和可操作性。
▲圖2 供應鍊計劃體系架構
二、庫存管理
需求預測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優化庫存管理。在企業中,庫存相當于“蓄水池”,調節着生産和需求之間的不平衡,保證企業供應鍊具有一定的柔性,但同時庫存會占用資金,并産生額外管理成本。是以,加強庫存管理是企業需重點解決的又一難題。庫存管理的核心是管理庫存水準,最終達到有效平衡服務水準和庫存水準的目的,具體而言,合理庫存數量是既能保證生産正常運作、訂單按時傳遞,同時避免庫存積壓,減少現金資源占用。
管理庫存水準,企業要挖掘問題根源,根據自身情況制定相關政策、建立有效管理模式、探索先進管理方法。例如針對資訊共享不足,庫存管理面臨較大需求波動性問題,企業可通過與鍊上企業加強合作來解決,目前常見的供應鍊庫存管理模式有供應商管理庫存(VMI)、聯合庫存管理(JMI)、即時生産(JIT)等,各種庫存管理模式均有其特定的應用場景和優缺點,企業可在考慮業務規模、經營政策、供應鍊結構、客戶需求波動等因素的基礎上,采納适合自身的庫存管理模式。針對庫存産品種類多,控制政策“一刀切”問題,企業可采用ABC分類法對庫存品進行歸類,進一步對不同類型庫存提出差異化的管理措施。
▲圖3 供應鍊計劃體系架構
三、采購管理
采購管理旨在通過綜合管理手段,在恰當的時間,以合理的價格、恰當的數量和良好的品質,從合适的供應商處采購物料、服務和裝置。采購成本和品質是企業在采購環節關注的重點,以較少資金支出擷取高品質的供應産品是企業追求的主要目标。是以,在面臨多樣化采購物料需求而資金有限的實際問題時,企業有必要從源頭做好采購物料分類管理,依據不同采購品類特點制定适宜的采購政策,在保證品質的前提下竭力達到降低成本目的。
企業可依據“供應市場複雜度”“對業務的影響”兩個次元對采購物料進行整體的評估、分類,明晰所有采購物料的定位。其中“供應市場複雜度”次元具體包括進入門檻、供應市場競争、來自替代品的壓力、買方的議價能力、賣方的議價能力等五項細分标準,“對業務的影響”次元具體包括支出影響(采購成本占企業總支出的比例)、客戶價值影響(為客戶提供的價值)、産品差異化影響(能造成産品差異)、領先技術影響(讓客戶體會到産品的領先技術)、采購不成功影響(采購失敗會短缺影響客戶滿意度)等五項細分标準。
▲圖4 采購品類定位示意圖
在分類的基礎上,企業可進一步根據不同品類的特點和屬性采取不同的管理政策。對于具有高業務收益、低供應風險特征的利用型采購品類,采購管理政策應以在降低成本的基礎上,選擇品質好的供應商為基本原則,具體可采用采購量集中、最優價格評估、全球采購等政策組合方法。對于具有低業務收益、低供應風險特征的次要型采購品類,采購管理政策應以減少人力、時間等相關投入為基本原則,具體可采用采購量集中、最有價格評估政策方法。針對具有高業務收益、高供應風險特征的戰略型采購品類,采購政策以建立于供應商的緊密戰略合作夥伴關系,實作垂直整合資源為基本原則,具體可采取産品規格改進、聯合程式改進、重建關系的政策組合方法。針對具有低業務收益、高供應風險特征的瓶頸型采購品類,采購管理政策以確定供應的連續性和安全性為基本原則,具體可采取産品規格改進、聯合程式改進、重建關系的政策組合方法。
▲圖5 采購品類-采購政策組合示意圖
四、供應商管理
與采購管理緊密相關的活動之一便是供應商管理。作為企業重要的供應鍊資源,強化供應商管理是推動企業高效營運不可或缺的職能活動。供應商管理旨在通過供應商篩選、分級分類、考核、激勵等手段,與供應商建立良好合作關系,確定企業從供應商處擷取高品質的産品或服務,減少采購支出,降低供應風險。供應品質、成本、安全、準時是企業進行供應商管理的核心目的,在不同時期内外部環境形勢下,目标各有所側重。要實作這些核心目标,企業需立足長期可持續視角,強調供應商的“管理”,重點在供應商評估篩選、供應商績效考核、分級分類管理等方面發力,通過創新管理方案、優化名額體系、完善相關制度等措施形成與企業實際相符合的、有效的供應商管理政策。
供應商評估篩選。評估篩選的目的是從決策階段開始最大程度選擇出符合需求的供應商,進而避免頻繁的淘汰。操作層面,企業可建立全面的供應商選擇評價體系,針對不同的采購類别從中選擇合适的評估标準,進而明确各個評估标準的權重和評分規則,最後搭建形成供應商評估架構模型,用于對候選供應商的評估篩選。
▲圖6 供應商評估架構模型示意圖
供應商績效考核。績效考核的目的是對供應商保質、準時、穩定的供應行為進行監督,進而避免供貨不及時、斷供、品質不穩定等對生産經營造成影響。操作層面,企業應結合供應商特性,建構供應商績效考核名額體系,用于動态地、适時地對供應商進行考核,評價供應商是否實作預期績效。
▲圖7 供應商績效考核名額體系示意圖
供應商分級分類管理。分類分級的目的是摸清現狀,為配置設定管理資源提供依據。操作層面,一方面,企業可結合供應商績效評價結果,将供應商劃分為A、B、C、D四級,另一方面,可依據物資類型、采購金額、風險大小等次元将供應商分為戰略供應商、瓶頸供應商、杠杆供應商、一般供應商四類,結合分級分類結果,針對性地提出差異化管理措施,促進供應商的高效管理。
▲圖8 供應商分級管理示意圖
結語
在當今快速變化的市場環境中,企業供應鍊體系的核心組成部分——需求計劃管理、庫存管理、采購管理和供應商管理——對企業整體營運的高效性和響應性起着決定性作用。是以,企業必須對供應鍊管理的每一個環節進行精确掌控。
其中需求計劃管理是供應鍊管理全過程的起點,企業制定需求計劃管理政策時需明确預測無法實作100%準确,隻有通過建立規範的預測流程、采用有效的預測方法、建立滾動預測機制等舉措來盡可能地減小預測偏差、提高預測品質,進一步在預測的基礎上編制計劃,以此來指導生産實踐。庫存管理是企業快速響應市場的重要手段,企業制定庫存管理政策時需重點關注庫存水準管理,着重實作庫存在滿足市場需求和保持低成本之間的平衡。
采購管理活動瑣碎、繁雜,同時又處于重要地位,企業制定采購管理政策時需着重做好采購物料分類,然後根據不同采購類别特點提出不同的采購政策。供應商管理與采購業務協同,影響着企業的日常生産營運,在制定供應商管理政策時企業需明确“重在選擇、重在管理”的基本理念,通過加強供應商評估篩選、績效考核、分級分類管理等與供應商建立長期良好合作關系,為支援企業穩定營運打造可靠、品質優秀、創新能力強的供應商夥伴團隊。
通過持續優化上述的供應鍊管理政策,企業才能夠建構一個靈活而高效的供應鍊體系、加強與供應鍊各方的協同效應,進而提升企業對市場變化的适應能力,在激烈的市場競争中保持領先地位,實作可持續發展。
作者:中大咨詢研究院
來源:中大咨詢
版權聲明:中大咨詢不止于解決問題,更緻力于充分釋放個人與組織潛能。本文為原創文章,如需轉載,請給小編(mpeditor)留言,否則作侵權處理,謝謝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