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聚焦國家重大經濟和社會改革議題,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有力制度保障。要素市場是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核心環節,要素市場化改革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關鍵一招,是建構統一大市場的内在要求,有助于增強中國式現代化的活力。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建構全國統一大市場,深化要素市場化改革,建設高标準市場體系”。6月27日,中央政治局會議強調,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還是建構高水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深化要素市場化改革對于繼續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至關重要。
發展:加快推進要素市場化改革
深入推進要素市場化配置綜合改革,是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加快建設高水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與高标準市場體系的重要内容。市場體系是由商品市場、服務市場和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資料等要素市場構成的多層次有機整體。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任務,實質是資源配置方式的選擇與不斷完善。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的經濟體制改革一直是圍繞着資源要素配置方式的改革和完善進行的。
中央一系列政策舉措充分展現了要素市場化改革在推動高品質發展、助力實作中國式現代化方面的重要作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确指出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黨的二十大報告就市場化改革作出安排。2020年4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釋出的《關于建構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作為首份要素市場化配置的中央檔案,構築起大陸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的“四梁八柱”。2022年1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要素市場化配置綜合改革試點總體方案》,将要素市場化配置作為一項綜合改革,推動改革向縱深發展。2022年4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釋出的《關于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特别對于打造統一的要素和資源市場進行了謀劃和部署。
下一步,“應完善市場基礎制度規則,制定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标準指引,完善社會信用基礎制度,加強反壟斷和反不正當競争”。國家發展改革委秘書長伍浩指出,要深化要素市場化改革,促進要素合理配置,引導高端要素向實體經濟集聚。經過40多年的改革,大陸商品市場化的程度已經達到98.5%。要素市場建設取得積極進展,土地、勞動力、資本等要素市場實作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轉變。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農村土地“三權分置”成為改革的核心議題,通過将經營權從承包經營權中分離出來,實作了農村土地入市交易。市場在勞動力資源配置中的作用逐漸增強,勞動力流動性不斷提升,人力資源服務業持續發展,勞動力保障體系不斷完善。金融監管體制改革向縱深推進,設立中央金融委員會辦公室、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和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統一監管金融業。企業研究與試驗發展支出持續提高,各類企業R&D支出占比逐年上升,實作了從計劃主導研發向市場主導研發的成功轉型。資料要素市場化改革推動了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
要素市場化改革是目标導向改革和問題導向改革的重要結合點。市場化改革是經濟體制改革的重中之重,要素市場化改革是建立高水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點也是難點。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會長彭森向本報表示,促進新質生産力加快發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全面深化改革,特别是深化經濟體制改革,這就需要加快推進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資料等要素的市場化程序。不論是從問題導向還是目标導向來确定改革任務,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資料等要素的市場化配置改革,都是整個市場化改革最關鍵性、最基礎性的任務。
關鍵:着力補齊改革短闆
過去十多年,要素市場化改革取得了積極的進展,但與建構高水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仍存在差距。要素市場化改革的滞後,是目前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短闆所在。為解決市場激勵不足、要素流動不暢、資源配置效率不高、微觀經濟主體活力不強等問題,必須在要素市場化改革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各種顯性和隐性的市場分割導緻資源配置效率較低。部分要素市場的供給側與需求側存在錯配。”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副校長陳彥斌談到,以土地市場為例,工業用地供給主要以出讓為主,作為需求方的企業要為一次性擷取土地支付較高的土地成本,導緻其需求難以得到滿足。大陸不同要素的市場化程度差異較大,推進市場化面臨的沖突和問題也各有不同。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鳴指出,改革開放以來,大陸土地、勞動力、資本等要素改革取得積極進展,但尚未實作市場化機制全覆寫,仍不同程度地存在“雙軌制”。存在農業轉移人口受到戶籍制度和公共服務供給不均等的制約,還有金融資源主要流向國有大中型企業,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大陸的技術和資料的要素市場發育遲緩。要聚焦制約要素資源循環的卡點和痛點,最大程度提升生産要素的供給潛力與配置效能,在目前具有相當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資料作為數字時代的新型生産要素,是形成新質生産力的優質生産要素。然而,科技資料要素市場化配置面臨多重挑戰。中國資本市場50人論壇副秘書長周代數告訴本報,科技創新領域資料開放流動缺乏細則,科技創新領域資料市場化流動和價值配置設定機制不清晰,基礎制度不完善。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運用不足,導緻資料流動全鍊條部分環節存在“資料裸露”風險。“我們正在加快推進資料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具體來講,通過加強資料基礎設施制度建設,包括産權、流通交易、收入配置設定等,建立良好的政策環境,來推動資料能夠供得出、流得動、用得好、保安全。”國家資料局局長劉烈宏向記者表示。
今年3月,國家網際網路資訊辦公室釋出了《促進和規範資料跨境流動規定》,開出“白名單”,多種場景的資料跨境傳輸可以免除額外的申報或合規手續。一段時間以來,多地密集出台資料要素市場政策措施。5月16日,廣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釋出《廣州市數字經濟高品質發展規劃》,提出制定公共資料營運方案,推動組建數字科技集團。不久前,天津市公共資料授權營運試點工作專班召開會議,審議确定了第一批7家市級公共資料授權營運試點建設機關。
未來:突出改革的整體協同性
推進要素市場化改革,應突出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推動各領域要素市場化改革舉措互相配合、互相促進,提高不同要素資源的組合配置效率。
需要建立高标準市場體系,逐漸解決各類要素市場分割,實作要素在不同部門、不同地區的自由流動,減少各類要素供給錯配、提升市場主體間的交易頻率,激發經濟活力。建立健全與推進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資料等要素市場化改革相配套的法律法規與政策調整機制,統籌涉及的法律法規事項,做好與相關法律法規立改廢釋的銜接。勞動力要素市場化改革的障礙來源于戶籍制度,涉及社保政策,這需要各級政府提供配套的基本公共服務能力,需要有強大的财力支撐。技術要素市場化改革,應尊重科研成果應用轉化成果。資料要素市場化改革,需要在法律上厘清公共資料、個人隐私的邊界。可以通過綜合授權改革試點的方式,利用局部突破帶動全局突圍。(社會科學報社融媒體“思想工坊”出品 全文見社會科學報及官方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