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水肥一體化裝置
國家攻關壽陽旱農試驗區、壽陽有機旱作農業科創中心
嘉禾公司大型玉米播種機作業現場
壽陽縣全力推進大豆玉米帶狀複合種植技術
壽陽得天緣15萬頭生豬配套保育育肥場項目
閱讀提示
盛夏時節,記者驅車行駛在壽陽縣鄉野間,目之所及,是一片一片筆直、碧綠的玉米苗。作為典型的雨養農業和有機旱作農業區,今年壽陽縣遭遇了20年未遇的幹旱氣候,玉米長勢受到了一定影響,個别地勢較高坡地的玉米,平均株高不到30厘米。中午時分,炎炎烈日下,玉米葉片呈輕微扭曲狀,仿佛在與高溫抗争。
然而,令人欣喜的是,在接下來采訪的幾個有機旱作現代農業示範園裡,卻是另一番景象:集中連片的玉米株高葉綠、苗壯植密、長勢旺盛。
一樣的土壤、一樣的幹旱,卻是完全不同的長勢!科技在玉米種植方面的重要性再一次顯現出來。許多管用、實用、好用的抗旱節水有機旱作種植技術,正在壽陽縣大面積推廣實踐,為確定秋糧豐收發揮着舉足輕重的作用。
“我們壽陽的土層普遍比較深厚,眼下這旱情,若是在貧瘠的土地上,玉米早已不保了。而我們種植的玉米雖遭遇嚴重旱情,長勢總體上不如雨水充足之年,但主稈依然堅挺,隻要一見雨,所有旱地玉米就會迅速健壯挺拔。”同行的壽陽縣農業農村局局長嶽東明樂觀地說。
壽陽是我省産糧大縣,素有“山西糧倉”之稱,玉米是該縣的主要糧食作物,占到全縣糧食種植面積的90%以上。全縣所有的土地都是靠天吃飯,屬于典型的旱作農業區。獨特的土壤結構和氣候條件,非常适合玉米、高粱等高寒作物的生長。世世代代的壽陽人,在這片厚土沃野上,辛勤耕耘、總結教訓、積累經驗,走出了一條北方旱作區獨有的旱作農業發展之路。壽陽縣也獲得了全國糧食生産先進縣、全國農業标準化示範縣等衆多榮譽,其有機旱作農業的成果和經驗,對大陸北方地區旱作農業産生了積極影響,是全省乃至全國有機旱作農業的重要品牌。
縣情介紹
傳統農業大縣 提質增效典型
壽陽縣位于晉中市東北部,東鄰陽泉市,西與晉中市、太原市毗鄰,處于三市交界的中心地帶,素有三晉東部“金三角”和山西“旱碼頭”之稱。近年來,該縣借助太晉一體化發展機遇,形成更加明顯的區位交通優勢,具有發展城郊農業的先天優勢,是太原經濟圈輻射全國的重要的東部節點,輻射範圍可達北京、石家莊、鄭州及天津等地。
壽陽縣是傳統的農業大縣,土地資源豐富,縣域面積2116平方公裡(317.35萬畝),其中,農用地面積216.67萬畝,包括耕地面積115.27萬畝,占農用地面積的53.20%,旱地面積約114.35萬畝,占耕地面積的99.20%,林地面積約82.33萬畝,占農用地面積的38.00%,全縣人均耕地8畝,高于全國、全省平均水準。壽陽縣的土層深厚,透氣性、透水性好,全年日照2858小時,光照充足,無霜期140天,非常适宜農作物生長,主要糧食作物有玉米、谷子、高粱、豆類和薯類。
壽陽縣素有“山西糧倉”之稱,主要以玉米種植為主。2022年,全縣玉米種植面積達69.63萬畝,産量達34.80萬噸,面積和産量均為全省第一。2022年和2023年,玉米單産最高紀錄都出自壽陽縣大地智農數字水肥一體化示範園區。全縣已建設高标準農田64萬畝,占全縣耕地面積的56%,糧食總産量穩定在4億公斤。該縣曾三次被評為全國糧食生産先進縣,也是全國玉米綠色高質高效行動示範縣、全國雜糧生産先進縣。
壽陽縣是大陸北方地區典型的雨養農業和有機旱作農業區,已形成以糧為主,兼顧菜果肉區域保供的多元化農業産業結構。全縣旱垣蔬菜年産43.18萬噸,曾是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蔬菜專供基地。該縣玉露香梨種植面積達2.2萬畝,量少質優,供不應求。全縣畜禽年出欄96萬頭(隻),積極推進糧改飼,擴大稭稈飼料化利用,構成了糧飼兼顧、農牧結合、綠色循環發展新模式,初步具備了糧經飼統籌、種養加一體、農牧漁結合的生産結構,是全國旱垣無公害蔬菜生産示範基地縣,全省有機旱作農業示範縣和優質雜糧生産基地。
2023年,壽陽縣進入全國農業現代化示範區建立名單,建立期兩年。
目前,壽陽縣正依托農業資源及區位條件優勢,提出以玉米全産業鍊和城郊型特優農産品直供鍊為重點的“雙鍊”發展模式,鍊動一二三産業,全方位推動農業産業提質增效更新,不斷提升該縣特色有機旱作農業在全省、全國農業現代化建設中的影響力。
30年接續奮鬥
領先全國的壽陽有機旱作農業
6月28日上午11時,記者來到位于壽陽縣景尚鄉景尚村的壽陽旱作農業生态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以下簡稱“壽陽站”)。壽陽站始建于1991年,隸屬于中國農科院。該站以晉東豫西旱地農業生态系統為研究對象,針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旱作區生态文明建設和鄉村振興等國家重大戰略需求,開展旱地農田生态系統水、土、氣、生等資源要素演變規律的長期定位觀測和科學研究,重點開展旱作農業生态系統生物多樣性利用、土壤培肥、旱作水肥調控、作物集雨耕作與種植等關鍵技術的示範推廣,推動旱作農業科技成果轉化。
“壽陽站是全國200多個野外觀測站裡唯一一個旱地農業觀測站,2017年被農業農村部準許為第一批國家農業科學觀測實驗站。作為大陸旱作農業科研先行者,30多年來,經過一代代科研人員的辛勤實踐探索,壽陽站積累了大量彌足珍貴的基礎科學資料,攻克了一批旱作農業核心關鍵技術,形成了一批可複制、可推廣的旱作農業技術模式,先後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三等獎1項,省部級成果獎32項。”剛帶隊來到壽陽站搞課題研究的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師高學睿向記者介紹。
壽陽站在立足自身優勢的同時,共享全球資源,緻力于中國有機旱作農業的新發展、新技術、新突破。
記者了解到,近年來,壽陽站持續加強國際合作,與比利時、美國、以色列、澳洲等國家,以及國際小麥玉米改良中心、國際水資源研究所、國際幹旱地區農業研究中心等國際組織在多方面開展長期廣泛的合作研究,尤其是正在開展的中日兩國最大的農業合作項目——圍繞旱地農田水分循環、養分高效利用等中國可持續農業研究發展計劃,将給大陸有機旱作農業提供更多新的有益嘗試和突破。
2023年9月27日,在壽陽縣舉辦的2023“馬首農言”旱作農業研讨會上,農業農村部科技教育司巡視員何藝兵明确表示,科教司将盡全力将壽陽站打造成中 國版的洛桑試驗站,建成中國榜樣、世界一流的農業科學觀測試驗站。
《馬首農言》是清朝“三代帝師”祁寯藻(壽陽縣平舒村人)結合壽陽農耕實踐經驗編寫的一部農業農事專著,與《齊民要術》并稱為指導大陸北方農業發展的重要經典。《馬首農言》中記錄的中國北方特别是山西東部幹旱地區農業生産的基本原則,對今天發展旱作農業仍具有指導意義。
古有《馬首農言》,今有壽陽站,壽陽縣旱作農業技術在繼承、發展和創新過程中始終處于領先地位。
在壽陽站的影響和帶動下,壽陽縣有機旱作農業依托中國農科院、西北農林農學院、山西農大等科研院所,建立了省級農業科技園區,建成了山西唯一的縣級有機旱作農業科創中心、全國玉米科技小院,配套實驗室、試驗田、專家港灣、研習基地、田間課堂、博士流動站等,把科研攻關始終作為壽陽有機旱作農業發展的第一要務,克服困難、創造條件,傾力支援有機旱作農業的科技創新。付出必有收獲,壽陽縣推出的“一換三改加調控”優化栽培技術體系、晉東豫西有機旱作農業農牧結合産業化持續發展技術模式、有機旱作農業農牧結合綜合優化發展模式、自然降水高效利用的“集蓄保提”技術和北方旱作區适水種植技術等技術創新成果,通過大面積的推廣應用,已經産生了良好的經濟、社會和生态效益,為全省乃至全國的有機旱作農業現代化發展作出了貢獻,産生了廣泛影響——
2019年,壽陽縣承辦了全國旱作節水農業交流會;
2020年,壽陽縣承辦了全國農業生産托管工作交流會;
2021年,壽陽縣舉辦了全國旱作農業科技創新與發展研讨會;
2022年,壽陽縣被評為全國玉米綠色高質高效行動示範縣;
2023年,壽陽縣成功入選國家農業現代化示範區建立名單;
2024年,壽陽縣舉辦全國旱區雨水高效利用技術交流會。
作為全國有影響的有機旱作農業示範區和山西有機旱作農業示範縣,壽陽縣近年來接待省内外農村基層幹部1000多人,前來壽陽參觀學習的科技人員、農民超過10000人次。
近年來,壽陽縣全力打造華北有機旱作之“芯”,參與制定了《春播玉米無覆膜旱作技術規程》(DB14/T2429——2022)1個省級地方标準,并釋出《旱作玉米産地環境品質标準》《旱作玉米标準化生産技術流程》等4個縣級地方标準。在有機旱作應用領域探索出的“三控三增三提升”玉米旱作高産高效種植模式(即通過控肥、控膜、控藥,增加植株密度、增厚耕作層、增加機械使用率,使得地力提升、産量提升、品質提升),被專家譽為全國旱作玉米生産最高水準。
科技創新引領
打造全國有機旱作農業現代化發展标杆縣
2023年玉米收割季節,山西省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組織專家組對壽陽縣景尚鄉賈豹村的玉米種植示範區進行現場測産,實收畝産量達到1270公斤。這是壽陽縣繼2022年創山西省玉米單産最高紀錄之後再次破紀錄,2022年畝産量為1151.86公斤。
6月28日,記者來到創山西省玉米單産最高紀錄的那片玉米地。由于這裡是水肥一體化灌溉示範區,是以,玉米的長勢比旱地玉米要好得多。
記者看到,在地頭,水肥一體化裝置非常醒目。一個可存500立方米水的銀色儲水倉旁,是一間安放着三種不同有機肥儲箱的小房子,通過輸水管道和發電裝置将有機肥按時定量地施用到田地裡。百米開外,一組檢測裝置正在運作,根據檢測到的相應資料确定是否給玉米灌溉,何時灌、按什麼比例灌,都以資料為标準。陪同參觀的項目負責人告訴記者,今年的旱情曆史罕見,經常一天要澆灌好幾次。但今年玉米單産可能比去年還要高,因為,今年每畝地的苗株比去年更密,正常情況下應該比去年高。
這片玉米地就位于壽陽站附近,水肥一體灌溉技術正是在壽陽站指導下完成的。
而在位于壽陽縣朝陽鎮勝利村的嘉禾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嘉禾公司”)的有機旱作标準化示範區,又是另一番情景。
在一片400畝的集中連片玉米種植示範區,玉米的長勢不亞于景尚鄉賈豹村玉米種植示範區,但這裡的玉米是純粹的旱作玉米,一滴水也未曾澆灌過。
這一切得益于嘉禾公司獨創的旱作玉米深松密植耕作技術。
“傳統的耕作因機具原因,土壤耕作深度通常不會超過25厘米,久而久之土壤25厘米處就形成了一層堅硬的犁底層,阻止了水、肥、作物根系向下的滲透延伸,是以傳統種植的玉米根系都是向四周延伸的扁平狀。而我們的深松密植耕作技術第一步就是借助大馬力的現代機械打破犁底層,深耕50到60厘米,保障了水、肥、作物根系向下的滲透延伸。”嘉禾公司董事長劉玉柱告訴記者,“深松過的土壤種植的玉米向下紮根,最深處可達2米以上,這樣的玉米抗旱性、抗倒伏性和對土壤水肥營養的吸收轉換都遠超傳統種植的玉米。傳統玉米種植一畝地大約4000多株,而密植深松後的土地每畝地可種植玉米5400株甚至更多。”
嘉禾公司自2018年采用深松密植綠色有機種植技術以來,玉米畝産連續多年突破1000公斤,比傳統種植畝均增産200公斤。
2019年11月,省農業廳、山西農大組織權威專家對嘉禾公司的玉米種植模式進行了嚴格技術論證,結論是“嘉禾模式”研究方法合理,技術路線正确,資料翔實、技術完善,可在适宜地區大面積推廣。
2020年10月11日,全國農業生産托管工作推進會在嘉禾公司有機旱作示範園區召開,會上明确,“嘉禾模式”在全國适宜地區可複制、可推廣。
2022年,省市場監督管理局評審通過并釋出了由嘉禾公司編寫的《春播玉米無覆膜旱作技術規程》和《旱作玉米深松密植耕作技術規程》兩個山西省地方标準。
從水肥一體化到旱作玉米深松密植耕作技術,壽陽縣依托中國農科院、西北農林農學院、山西農大、省農科院等科研院所的資源優勢,率先在有機旱作領域創新完善技術體系,圍繞減化肥、減農藥、減農膜和增地力、增産量、增品質,大力研發并推廣有機旱作“十項關鍵種植技術”,建構了旱地農田高效利用技術體系和綠色有機種養标準體系,為建設全國有機旱作農業現代化發展技術體系先行先試。
肉牛養殖是嘉禾公司的另一個重大項目,這是和有機旱作玉米種植密切相關甚至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通過肉牛的糞便發酵而産生的有機肥,正是去化肥之後玉米生長必須的肥料,所謂有機旱作的有機很大意義上正是從這裡說起。2023年,嘉禾公司已經具有萬頭肉牛養殖規模,玉米種植加肉牛養殖形成了種養循環鍊動,進而建構起了種養結合、綠色循環産業鍊。
嘉禾公司的種養循環鍊動模式是壽陽縣打造玉米全産業鍊循環模式的一個縮影。
多年來,壽陽縣在做好旱作玉米種植主業的同時,同步發展以豬、牛為主的生态養殖業,目前已有雨潤生豬繁育項目、得天緣年出欄15萬頭精品豬項目、佳地萬頭牛場、久田牧業萬頭肉牛養殖場等一批規模養殖戶,鍊動玉米種植,立足糧改飼,大力發展玉米青儲(稭稈)飼料—生态養殖—有機糞肥還田的玉米全産業鍊綠色循環模式。
在壽陽縣農業現代化示範區建立方案(2023—2025)裡,記者注意到,該縣将以景尚數字農業産業園為核心,依托有機旱作農業科技體系和玉米為主體的糧食加工園區,積極謀劃建設集糧食生産、糧食加工、有機旱作科技研發和有機旱作品牌營銷等綜合功能于一體的有機旱作産業園區。同時,在全縣範圍謀劃建設“兩片十二園”,全力推進壽陽玉米生産第一縣向糧食生産第一縣和現代農業強縣挺進。
“作為以玉米為主的糧食生産大縣,我們正在建構以玉米為核心的主導産業體系,探索糧食轉化路徑,沿着食品化、飼料化、肥料化、燃料化、基料化方向,貫通玉米種植、育種制種精深加工等各個環節,協通開展技術攻關,更好地實作‘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打造玉米全産業鍊。到2025年,率先在全國建立有機旱作農業生産體系、産業體系和經營體系,打造華北有機旱作農業之‘芯’。”晉中市政協副主席、壽陽縣委書記趙宏鐘對壽陽縣打造全國有機旱作農業現代化發展标杆縣充滿信心。
農業托管模式
大幅增加農民收入壯大村集體經濟
6月28日下午,在壽陽縣南燕竹鄉南燕竹村的燕州廣場的一間會議室裡,由晉中市太谷區委組織部帶隊的一行100多人正在認真聆聽一場由南燕竹村黨支部書記賈永珍做的關于南燕竹村雙層托管模式帶動農民緻富壯大集體經濟的專題報告。
“去年以來,到村裡參觀學習考察的人就沒有斷過。去年年底,中組部和中央農辦的上司考察之後,今年來的人就更多了。”賈永珍送走太谷區一行人之後又趕忙接待記者一行。
南燕竹村的雙層托管模式簡單說,就是村民把自己的耕地委托給村黨支部,村黨支部再委托給專業的經營主體進行專業化的經營運作,最終使農民獲得收益。南燕竹村村民人均耕地7畝多,主要種植玉米。雙層托管之前,和大多農村一樣,由于缺乏勞動力,大量的土地沒有被充分利用,甚至閑置撂荒,傳統的玉米種植給農民帶來的收入遠遠滿足不了農民日常所需,尤其是村裡大多為老人,守着土地維持着滿足溫飽之後不敢再有太多奢求的簡樸生活。
2014年,時任村長的賈永珍大膽嘗試,從村民手裡流轉過來200畝非承包地,适度規模經營,當年即為村集體帶來6萬元收入,被流轉的幾戶村民也得到了靠自家耕種無法達到的收入。南燕竹村的雙層托管由此開啟。
“去年,僅靠玉米種植,村集體收入就達到84萬元。村民委托的耕地每畝直接分紅1200元,家裡若有兩個老人,什麼也不用幹,一年僅土地分紅就是1.7萬元。除此之外,還有從村裡領取的勞工工資性收入,以及村裡一年一次的年底分紅。是以,準确地說,我們南燕竹村土地帶給村民的收入叫做‘一地三收’。”賈永珍告訴記者。
南燕竹村76歲的冀玉鳳老人,老伴已去世。土地托管前,家裡18畝土地全給了兒女們,每年幾個兒女給老人的零花錢超不過2000元。而土地托管後,老人什麼也不用幹,18畝地2023年僅種植玉米(經營主體運作)就收入21768元。現在,老人不僅不需要兒女們的零花錢,平時兒女們帶着孫子回村看老人,老人還會給孫子們零花錢。82歲的胡來生老兩口,家裡29畝地(部分兒女的),去年僅玉米種植所得的收入就有31844元。
如今,在南燕竹村流傳着這樣一句話,土地就是農民的養老金。
“村裡目前有522戶人家,共流轉農戶承包地8000多畝,流轉回來的土地,我們化零為整,變家家戶戶的塊狀田為集中連片幾百畝的整塊地,便于大型機械統一耕種。村黨支部委托金穗供銷合作社集中統一耕種、統一管理、統一銷售。”賈永珍告訴記者,“過去,家家戶戶隻能靠傳統方法種植玉米,産量收入低。而今集中統一耕作,用的是大型機械,去年深耕36厘米的大型拖拉機一台就100多萬元,看今年的旱情,明年我們計劃深耕到至少50厘米,再購進兩台更大馬力大型耕地機,一台差不多小200萬元。和傳統種植方式相比,現在每畝玉米産量淨增200多公斤,平均每畝節約成本大約30%。還有像遇上今年這旱情,傳統種植的玉米抗旱性遠遠不如機械深松後的。2023年,我們南燕竹村的集體經濟收入是144萬元,玉米種植這一塊,村集體有845畝非承包地,每畝綜合收入1000元,這一塊就是85萬元。今年村集體經濟收入有望突破170萬元。”
南燕竹村的雙層托管模式一個顯著的特點是,村黨支部委托的金穗供銷合作社不是以盈利為目的的經營主體,而是主要服務老百姓。這就是該村雙層托管模式黨支部作為中間主要環節的目的和意義,也是南燕竹村托管模式備受各級各界廣泛關注的一個重要原因。
賈永珍給記者仔細算了一筆賬:“就拿2023年的實際情況看,村裡每畝玉米平均産量為825公斤,去年每畝收購行情價格是1.2元,這樣每畝毛收入為1980元。其中,除去給村民每畝1200元外還餘780元。接下來就是成本投入,肥料約300元、除草藥200元、種子50元、地膜約30元、農藥15元、人工勞務支出120元、玉米保險60元,基本持平。整個過程村黨支部和經營主體無利可圖,主要展現為服務。”
雙層托管模式實施以來,南燕竹村的黨群關系、幹群關系更加和諧、親密,村集體壯大後,村裡又開始發展鄉村遊,南燕竹村已經成為節假日孩子們最熱門的旅遊“打卡地”,壯大起來的村集體又更多更好地造福于村民,極大地促進了和諧、文明、友好、幸福的新農村建設。
在嘉禾公司,其托管模式為整組整村全程托管。具體為,嘉禾公司提供三種收費方案供農戶選擇:一是收取每畝600元服務費,次年傳遞農戶每畝900公斤糧食;二是給農戶每畝900元收入,公司負責從種到收及糧食的銷售;三是收取每畝600元服務費,保證每畝比周邊農戶同等地塊增産100公斤(公司現場專家測産資料)。公司與村民小組簽訂周期為3年的服務合同,以50畝為一個作業單元,破除田壟,負責從種到收全過程服務。
目前,嘉禾公司在朝陽鎮勝利村的7個村民小組,托管玉米種植10200畝,惠及955戶2555人;在景尚鄉的4個行政村,托管玉米種植10700畝,惠及1000戶3000餘人。經過幾年的運作,選擇三種方案農戶比例由開始15%:80%:5%變為15%:5%:80%。
“嘉禾公司通過農業生産托管服務規模經營,一是實作了糧食增産,從2018年到2023年,玉米平均畝産始終保持在1000公斤以上,比周邊農戶高出30%,老百姓從不願接受托管,到半信半疑試試看的态度,再到積極接受托管,農業生産托管服務徹底赢取了被托管農戶的信任;二是壯大了公司力量,集中連片種植能有效整合地邊地沿,每千畝土地可以提高10%以上的種植空間,農資集中采購成本減少30%-40%;糧食成熟度和容重高,黴病蟲蝕粒少,籽粒收割破損率低,糧食品質優,售價高于散戶3%左右;三是促進了綠色發展。與當地小農戶傳統種植方式相比,畝均化肥農藥投入減少30%,節約機械動力20%以上,人工投入減少75%,不用地膜覆寫,改變了托管農戶10多年覆膜習慣,杜絕地膜白色污染。”劉玉柱告訴記者。
“嘉禾全托管模式”引領小農戶發展現代農業,實作了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的有機銜接。
2020年10月11日,全國農業生産托管工作推進會在嘉禾公司有機旱作現代農業示範區召開。
作為首批全省農業生産托管服務項目試點縣,截至目前,壽陽縣種植耕地全部實作了環節托管,全流程托管達31萬畝,5000畝以上托管主體14個,整村整組托管達32個。
2023年,壽陽縣163個行政村集體經濟收入全部達20萬元以上,其中100萬元以上的有33個,經營性收入10萬元以上達85.9%。
“以壽陽有機旱作農業為引領,積極打造壽陽、榆次、太谷有機旱作‘黃金州’,啟動建設晉中國家農高區、山西農大、省農科院、神農集團‘四農合一’的有機旱作科創帶,随着晉中國家農高區有機旱作三大省部共建實驗室的啟用,随着壽陽、榆次、太谷國家農業現代化示範區成功獲批,晉中有機旱作農業将迎來最好的發展時機。我們要舉全市之力,抓住機遇、迎難而上,努力将晉中的有機旱作農業打造成為全國農業的重要品牌。”晉中市委書記常書銘熱情号召。
專家點評
壽陽有機旱作農業獨特發展之路有意義有價值
山西省社會科學院(山西省人民政府發展研究中心) 孫秀玲
山西面對自然禀賦山多地少、農戶生産“靠天吃飯”、農業經營效益低下的客觀現實,如何順應目前農業農村發展的新需求新變化,實作“特”“優”農業的生産現代化水準與經營效益雙提升,一直是擺在山西鄉村全面振興面前的一道難題。
壽陽縣圍繞農業科技和生産托管“齊頭并進”的探索,一方面以關鍵核心技術為突破口,多措并舉推動科技與農業生産融合、科技與農業生态融合,促進新技術新成果服務于農業生産全鍊條全周期并不斷轉化成農業生産效能,從“農田、農機、農技”三方面推動農機農藝融合、良種良法配套,促進生産要素配置與組合的優化協同,促進農業生産經營效益提升;另一方面,農業生産托管的推行,将先進适用的農業生産技術、裝備群組織形式等現代生産要素有效導入農業生産,幫助小農戶解決一家一戶幹不了、幹不好、幹起來不劃算的事,真正實作“離鄉不丢地,不種有收益、多方能共赢”。
整體來看,壽陽有機旱作農業的發展,不僅實作了旱作農業關鍵技術突破和技術模式的交流推廣,樹立了有機旱作農業現代化發展标杆,同時也走出了“新型經營主體+适度規模經營+社會化服務”的農業現代化發展路徑,破解了“小農戶與大市場”“小規模與現代化”之間的沖突。全縣有機旱作農業産業鍊不斷延伸、價值鍊持續提升、利益鍊更加完善,既增強了農業市場競争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也拓寬了農業新模式新業态的發展空間,為回答“誰來種地”“怎樣種地”做出了成功探索,真正實作了做大産業、留住收益、聚集人氣、繁榮農村。
圖檔提供機關:壽陽縣農業農村局 本報記者郝光明馬永亮
(責編:馬雲梅、褚嘉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