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訊加載中...
文化視界網報道 7月24日下午,著名畫家、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美協會員、中國國家畫院研究員、山東省美協顧問、山東省文史館館員、山東泰山國畫院院長張寶珠先生走進文化視界,接受中華網山東&文化視界網的專訪。
清茗酬知音,茶詩韻意深。中華網山東&文化視界網董事長梁洪文臨窗溫一壺香茶,邀好友共飲。炎熱的三伏天中,伴随着幽幽清香,衆人談笑風生好不惬意。衆人聊人生、談藝術,互相交流繪畫的技法,已然徜徉在藝術的海洋之中。
為了更進一步的探讨,衆人共同移步至中華藝術空間,由董事長梁洪文帶領衆人共同觀賞書畫佳作。在琳琅滿目的畫作之中漫步,從畫作之中回憶起與老友的故事,抑或是品味畫家之間的風格差異,無疑是一場難忘的視覺盛宴。
随後衆人移步至兩網編輯部,“雲觀”了張寶珠院長的畫作,舊日的畫作勾起了張寶珠院長對往事的回憶,他向大家分享着自己在寫生時的有趣經曆。
有限的展示讓大家意猶未盡,為了一睹大家風采,衆人不約而同來到雲間畫室。
在衆人的期待下,張寶珠院長開始了他的創作。片刻的思考便足矣。隻見張寶珠院長下筆如有神,時而激奮昂揚,時而細膩遊走,數筆之後一幅峰巒霞翠美景便躍然紙上。張寶珠院長作畫時可謂是一氣呵成,首尾呼應,成竹在胸,因而給人一種酣暢淋漓的觀賞感受。
張寶珠院長的筆法大有講究,近處的樹木用筆粗放豪邁,繪遠處山巒之筆又多用淡墨,這便營造出一種山巒遠闊、雲霧缭繞之勢,為畫作平添深遠的意境。
《岱宗道中所見圖》100cmx50cm,2024年7月
松柏之志,經霜尤茂
先生之風,山高水長
“豈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取自劉桢的《贈從弟》,所知松柏以耐寒長青與堅韌挺拔,尤為受世人之贊頌。其不僅有“百木之長”的美譽,自古以來也是文人騷客的筆墨文章與書法繪畫中常用的意象,借其風姿,以詩歌詠,以文贊頌,以畫傳神。在不同時代下,不同畫家的筆下,對于松柏的表現形式也不一樣。有人喜歡歌詠松柏歲寒之君子風,亦有人喜愛松齡長久的長壽之意,于張寶珠院長而言,松柏精神早已成為個人精神的寫照。十七歲時看到泰山的松樹和岱廟的柏樹,院長就為其獨特的品格所打動。“它們不畏懼風寒,哪怕隻有一粒土也能夠生長”,這種個性正像在繪畫道路上的張寶珠院長自己——堅韌而執著。是以,張寶珠院長将自己心中的松柏一遍遍描摹在畫紙之上。院長數十年如一日,觀察泰山松柏的各種姿态,将其化為胸中丘壑,筆墨生發,寫取種種情态,為其所摯愛的歲寒之友高度寫照,其筆墨之精妙,精神之堅韌,業界有目共睹,人送外号“張松柏”。
《松蔭對弈圖》66cmx50cm,2024年7月
張寶珠院長自年少初學繪畫時便臨摹老師陳維信的松柏圖,一路走來其筆下所畫松柏不計其數。現在他更是将自己數十年畫松柏的體悟與技法傳授給自己的學生,要求學生在畫松柏時,要畫出其“精氣神”,以書法的線條入畫,反複觀察反複練習,方能畫好松柏。
守望大寫意精神,師法古人與自然
盧禹舜曾這樣評價張寶珠院長的畫作:“張寶珠先生筆下的山水、松柏就有咫尺萬裡的氣勢,這是一種大境界,我想這離不開畫家與自然的浸潤涵養、默領神會,也離不開歲月流逝中畫家豐富的人生感慨和獨特的生命體驗。”在數十年的創作生涯中,張寶珠院長無數次踏入自然,與大自然“對話”,他将體察詠物貫徹一生,這正如王維的那句“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
“畫家應該多向古人和大自然學習,我認為這是唯一的路子。”除了大自然,張寶珠院長還善于從傳統的繪畫中汲取養分。“古人已經為我們示範了很多技法,當感覺困惑的時候,可以去向古人請教。”他反複地去觀察石濤、八大山人等古人的畫作,學習他們的構圖、技法、用墨,不斷學習,不斷升華,每看一遍,都會有新的體悟和感受。
張寶珠院長認為:“氣脈相連,才能産生韻律,在用筆上用墨上都要主張以氣行筆,而氣是最難畫的,由氣才生韻。六法中,最難的一法就是氣韻生動,這是我要用畢生的經曆去研究的東西,就是行筆要講氣,用墨也要講氣,水墨交融又是氣。這種火候,這是我這一生在奮鬥的一個方向,深入基層,體驗生活,挖掘生活中最美的東西,把最美的東西獻給人們,下一步,搞出最好的創作來。”大寫意作為中國繪畫中極具表現力和感染力的藝術形式,強調以簡練的筆墨捕捉自然與生命的神韻,追求“意在筆先,形随意動”的藝術境界。張寶珠院長坦言,在接下來在創作之中,他還是追求“以簡代繁”,在繪畫中“做減法”。所謂“做減法”,就是将繁複的畫面進行簡化,以最精簡的筆墨呈現最佳的畫面。
藝術之路雖長且艱,張寶珠院長始終以一顆赤子之心,诠釋着真正的大寫意精神。
愉快的時光轉瞬即逝,暢快的交談與說笑之中專訪已接近尾聲,衆人手持畫作共同合影留念,我們共同期待下次相見。
來源/文化視界網 作者/董碩
攝像、攝影/王雅晶 李建龍
轉載請背景擷取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