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最火的電影,應該就屬沈騰和馬麗的新作《抓娃娃》了。
電影上映僅9天,票房就突破了17億,成暑期檔第一,也成為今年春節檔之後第二部票房突破10億的電影。
劇情講述了富豪馬成鋼為了培養小兒子成材,從别墅中搬回老宅,假扮窮人。
美其名曰:貧窮教育。
然而所謂的“教育”背後,就像一個巨大的“騙局”。
很多人說:
“這部電影揭露了家庭教育背後的恐怖真相。”
但其實,這部電影揭露的,不僅僅是教育的真相,更是我們每個人都必須要了解的生活真相。
決定人生高度的不是财富,是認知
在馬成鋼的設定裡,一家四口(雇了一位教育專家假扮奶奶)祖孫三代都要住在一間小房子;
全家的積蓄隻有一千多塊;
吃飯要精打細算;
水龍頭的出水量要控制在剛好有水,又不會讓水表走字的程度。
很多人說,這樣的環境會給孩子帶來深層次的陰影,很難走到更高的地方。
但是,最後馬繼業卻仍舊有了很好的發展。
因為馬成鋼雖然在生活環境上“窮養”孩子,但在對認知方面的培養上,絲毫沒有落下。
他找員工扮演愛讀書的鄰居,讓兒子去鄰居“周叔叔”那裡借書讀書,告訴孩子,讀書改變命運;
會把“所有積蓄”交給兒子掌管,培養他對财富的配置設定和利用;
在兒子撿瓶子的時候,馬成鋼還會引導兒子去思考,哪裡最容易撿到瓶子。
因為他深切地明白:
如果不懂得提高認知層次,那即便再有錢的人,也無法獲得更高的發展,甚至還會家财散盡。
孩子的底氣不來源于經濟,來源于家人的愛
在馬繼業生日當天,馬成鋼将家裡“所有的錢”都交給了兒子,想讓孩子學會資金管理,合理配置設定财富。
但馬繼業卻意外用掉了所有生活費,導緻家裡沒錢吃飯。
自知做了錯事的馬繼業十分愧疚,不敢告訴家裡。
他隻能每天去大街上撿瓶子賣錢,以此填補資金上的空缺。
馬成鋼得知此事後,沒有責備孩子,而是發動全家,一起幫助馬繼業。
還耐心地引導孩子進行思考。
他還多次告訴孩子:
我們全家都可以幫你;
爸爸永遠是你最堅實的後盾……
他讓馬繼業知道,無需害怕犯錯,我們永遠會陪伴着你,與你一同面對。
弗洛伊德曾經說過:
“一個深受父母寵愛的人,會終身保持勝利者的感覺。
而這種成功的信念,會讓他這一生都能不斷地擷取成功。”
父母的愛,是孩子一生的底氣。
有了父母的愛作為後盾,孩子就不會害怕犯錯,就能更加大膽地去面對生活。
你的優秀,從不需要他人來認可
馬成鋼有兩個兒子,一個是和前妻所生的大兒子,馬大俊;
另一個就是和現任生的小兒子,馬繼業。
馬成鋼之是以會想到貧窮教育,就是因為大兒子在“富養”的條件下,被養“廢了”:
聯考總分98分;
将“老大徒傷悲”認成“老大走傷悲”;
放棄的棄寫成生氣的氣……
這讓馬成鋼對這個兒子十分嫌棄。
馬大俊始終渴望父親的認同,想要一個機會證明自己,但換來的,是一次又一次的“抛棄”。
先是被丢到國外不管,自己回國了,馬成鋼這個做父親的也不知道;
不允許他創業,因為覺得他什麼事也做不成;
不允許到家族的公司工作,認為這是“禍害自己家”;
後又當着自己的面,不停誇贊弟弟,他們二人父慈子孝,自己像是外人一樣……
無論馬大俊做什麼,馬成鋼都不看好他,也絕對不會認可他。
在意識到這一點之後,馬大俊不再期待父親的目光。
他開始拼命鍛煉,最終憑借自己的意志,登上了珠穆朗瑪峰。
在登頂的那一刻,他大喊:
“老馬,我不需要你瞧得起我了!”
事實上,即便沒有任何人認可,也無法否認他的優秀。
家境良好的名牌大學留學生;
敬愛父親,尊重後媽,疼愛弟弟;
被父親百般否定也沒有生出怨恨,從未改變他的純真與善良。
他從來,都是一個非常優秀的存在。
印度哲人克裡希那穆提曾說:
“如果你在他人眼中尋找自己,那麼你永遠得不到心靈的甯靜與圓滿。”
我們根本無需通過他人的認同來證明自己。
因為不管是否有人認同,我們都很優秀。
言傳身教,才是教育孩子的最好方式
教育家李老師假扮馬繼業的奶奶,每天讓馬繼業的媽媽春蘭給自己洗腳。
春蘭作為一個闊太太,對這件事非常排斥,就私下裡問李老師,為什麼要安排這個環節。
李老師給出的回答是:
“教育,是要言傳身教。”
這一教育理念,展現在各個方面。
除了孝順長輩之外,還有讀書。
馬成鋼深知,讀書對一個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他不僅設定了“三味書屋”,讓馬繼業能經常“借閱”各種書,還每天晚上全家“陪讀”。
睡覺之前,一家四口聚在一起,坐在電燈下面,一人捧着一本書。
《後漢書》有言:
“以身教者從,以言教者訟。”
我們經常會對孩子進行說教式教育,告訴他們,要多讀書,讀書可以改變命運。
說着要好好學習,少玩手機,但說過之後,自己就去看視訊、打遊戲了。
教育如果隻停留在口頭,是無法讓孩子了解并接受的。
面對生活,我們都要懂得“點到即止”
電影結束的時候,交待了馬繼業後來的結局:
複讀一年參加聯考,以705分的成績,考上了心儀的體育大學。
但在最後參加比賽的時候,卻因為撿瓶子,耽擱了程序。
有人說:
“這是因為‘貧窮教育’給馬繼業留下了童年陰影,‘撿瓶子’成了他條件反射的行為。”
歸根到底,問題出在馬成鋼錯誤的教育方式上。
而馬成鋼在看到兒子比賽的表現之後,并沒有反思自己的問題。
而是一味抱怨兒子不争氣,甚至還想再“練一個小号”。
但我們都知道,無論馬成鋼練多少個“小号”,都無法達到他想要的标準。
因為他不懂得“點到即止”。
其實無論“窮養”還是“富養”,“挫折教育”還是“反思教育”,錯的都不是教育方式本身,而是教育者對這些方法的使用。
富養,可以讓孩子擁有更高的眼界、更好的資源;
窮養,可以讓孩子學會取舍,也更能克制自己;
挫折教育,可以磨煉孩子的意志,讓孩子在面對困難的時候,更加從容;
反思教育,則可以讓孩子學會感恩,也可以讓孩子不斷從自身出發,更新自我。
而這些教育的關鍵,都是适度。
學會适度,能讓這些教育方法給孩子帶來好處。
但如果教育過了頭,那麼不管是什麼樣的方式,都會給孩子留下不同程度的陰影,影響一生。
不僅教育上如此,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們都要懂得,點到即止。
人生最大的智慧,是學會放手
在影片最後,馬繼業揭穿所有假象,馬成鋼對他說:
“路都給你鋪好了。”
而馬繼業卻說:
“接下來的路,我想自己走。”
在與孩子的溝通過程中,父母經常會對孩子說:
“我們都是為你好。”
我們都是過來人,我們都知道。
路都給你鋪好了,你走就行了。
我們自己走過的彎路,不想你再走一遍!”
父母對子女的教育,大多是出于愛。
怕孩子摔跤,是以手把手領着;
怕孩子吃苦,是以把一切都準備好。
但是卻忘了,孩子終究要成為一個獨立的人。
而父母,也總有放手的那一天。
什麼都替孩子做了,他們永遠也學不會面對世界、面對問題。
如果一直抓着孩子,就會像馬成鋼說的:
“孩子被家長掌控,家長也被孩子掌控。”
雙方都會疲憊。
放手與離别,是每個人都要面對的人生課題。
我們無法永遠陪伴孩子,那就要學會放手;
孩子也不是我們的所有物,要讓他們獨立成長。
學會放手,讓孩子走他自己的路,也讓孩子,成為他自己。
▽
電影《抓娃娃》的名字,除了說“教育從娃娃抓起”以外,也是在說:
生活就像抓娃娃,你不知道抓上來的結果會是什麼。
即便做足準備,迎接到的,也可能是落空;
偶然的一次嘗試,也可能會滿載而歸。
生活總是變幻莫測,了解人生的真相,讓我們更好地面對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