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甯人物新聞】
(遼甯區域經濟/佚名)浮躁的世界裡,匠人的内心是安靜的,他們被冠以“精細、緩慢、少量、勞作”的标簽,但這些标簽的背後則是“專注以及對完美的追求”。手工制作,是生活,更是一種态度。
初見
這是來到喀左的第四天,連續兩天的“龍源杯全國紫陶技藝大賽”圓滿落幕,白湘陽老師憑借一把“龍源湖(壺)”榮獲茶壺制作技藝組金獎,我也有幸得到這次采訪白湘陽老師的機會。踏進紫龍原創紫砂工作室的那一刻,白湘陽老師正坐在茶海前,工作室很簡潔,一方茶海,一個工作台,其餘便是琳琅滿目的紫砂壺,我們的采訪就在這些精美别緻的紫砂壺包圍中開始了……
“半路出家”制壺人
與白湘陽老師相對而坐,仔細打量,面前這位身高一米八,體格健碩的東北大漢,怎麼也無法與細膩的紫砂聯系到一起。相對紫砂匠人而言,我更相信他是一名運動員,可現實往往有些“事與願違”。白湘陽老師一面熟練的斟茶,一面開門見山的講起他和紫砂的故事。
“其實,我以前是開大車的,15年的時間,我這雙手都是在握方向盤。後來,是一個偶然的機會,我看到一把紫砂壺,當了解到他的‘身世’,便深深的被紫砂所吸引。于是,松開了緊握方向盤的手,開始學習紫砂壺制作。”
“握了15年的方向盤,這雙手還能做這麼細膩的活兒,也是付出了很多吧。”我打斷了他的話,問道。
白湘陽老師喝了一口茶,笑着說:“的确付出了不少,為了能夠更深入的了解紫砂,學習紫砂手藝,2012年我去了宜興。”
他說的很輕松,可我卻心情有些重。一個奔四的男人,放棄現有的工作,暫别家人,去追求一個飽含未知的夢想。這是要下多大的決心,拿出多少的勇氣。可我面前這個男人就這樣不顧一切的做了,而且,我可以很認真的說:他成功了。
在宜興期間,白湘陽專心學習,受到多位大師指點與教誨,制壺技藝突飛猛進。學成後,他選擇回到東北,來到喀左,并創辦了“紫龍原創紫砂工作室”。
破繭成蝶
在白湘陽老師工作台上,大大小小放置着幾十種制壺工具。可以說,這個地方是工作室的心髒。
有人說過:“透過小小的台面我們能看到匠人的内心,他的工藝特點,他的個人品味,他個人制作中的智慧以及他的制作歲月。一把壺的完成從腦中想法到構思,到設計,再到實施操作,過程中需要不斷的修改,甚至全盤否定重新來過也是常有。這個過程是常人無法想象的煎熬。”
但是,藝術本身不就是這樣嗎!不斷地努力,不斷的否定,最終在不斷的完善中破繭成蝶。
白湘陽老師制作的紫砂壺裡,“花貨”比較多。他向我介紹,所謂花貨,是紫砂壺造型術語,是把天然界、動植物界的天然形态用浮雕、半浮雕等造型裝飾設計成仿生形象的茶壺,人們稱之為“花貨”。花貨是非常常見紫砂壺款型,通常由紫砂壺藝人的獨特創意而設計出來,花貨的魅力所在就是它不會為傳統紫砂壺造型所限制,獨特自由的藝術風格,巧妙有趣的款型,為現代藝術人類和紫砂壺愛好者所喜愛。
可見,白湘陽老師是比較喜歡花貨,因為在他工作室的展櫃裡,随處可見各式各樣花貨造型的紫砂壺,壺型精美、造型别緻,其中的“南瓜壺”還獲得了省内大獎,獲得了業界認可。
匠人精神
制作一把成品紫砂壺,要求制作者要連續堅持工作十幾個小時甚至更久的時間,非常磨耐心,白湘陽教授過的徒弟中,有一半都是因為“坐不住”而放棄了。
一張工作台,一盞燈,一塊泥和手邊零零散散的工具,這就是紫砂壺制作者的全部家當,陪伴他們的沒有歡歌笑語,甚至沒有其他的工作夥伴,隻有自己,坐住、熬住、穩住,是一個紫砂壺制作者的最基本也最重要的要求。也正是在這樣日複一日的制作中,白湘陽老師對“匠人精神”也有了自己的了解。
用心泡茶,認真對壺,做喜歡的事情,其實白湘陽這個人很簡單。雖然是在經商,可他的身上卻沒有多少金錢的味道。他隻是簡單地熱愛着紫砂壺,簡單地希望更多人可以用到好壺,簡單地想結交志同道合的好友。他一直都是秉持這種實事求是的作風,去做好自己每一把手工壺。這也許就是我們曾經說的“匠人 初心”,我不敢說,這種初心完全與金錢無關,畢竟金錢雖是貨币,但也是物件的價值展現。我隻能用自己最淺顯的了解,認為初心是亦為金錢,卻不為金錢所累。
我們将期待白湘陽老師這份匠人精神,在未來的創作裡更具一番風采,這一份對紫砂的情懷會随着歲月沉澱,芳香而自在。
責任編輯 武克敵
責任校對 楊芳
稽核總編 傅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