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話題:為什麼雷軍選擇造車而不是進軍AI?
現在啊,汽車可不再隻是四個輪子加一個殼那麼簡單了。新能源汽車、智能駕駛、車聯網……這些新詞兒一個接一個地冒出來,說明啥?汽車行業正在經曆一場大變革!雷軍作為科技界的“老炮兒”,自然能嗅到這股子新鮮味兒。他看準了汽車行業的未來趨勢,覺得現在正是“跨界”造車的好時機。
雷軍和他的小米,這些年可沒少在科技領域折騰。從手機到智能家居,再到各種智能裝置,他們可是積累了不少的技術和經驗。這些技術啊,就像一塊塊積木,現在可以拿出來重新組合,造出一輛輛智能汽車來。是以啊,雷軍造車并不是心血來潮,而是有備而來。
網友也紛紛炸鍋:
這也是雷軍成功的原因, 你看小米進入手機和汽車市場的時機, 都是産業鍊基本形成以後 。小米進入靠着自己無以倫比的整合能力來進行産業鍊的重組獲得成本優勢。
抖音搜一搜就能知道,雷軍本人解釋,造車是因為那個階段,小米也上美國制裁實體清單了,董事會提議造車。仔細想想這麼大一個企業,這麼多員工,假如手機真的不能賣了,轉造車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選擇。
卓越網好像是聯想投資的,聯想金山投資的,到最後快沒錢了,正好遇到亞馬遜收購,不得不賣的,賣的時候雷軍和陳年都哭了。
微軟把工業領域,工業軟體遊戲開發設計,科研軟體開發主流電腦領域都握在手裡,把mac電腦擠到藝術影音處理這桌了。在電腦軟體應用面上,蘋果屬于吃飯坐在小孩那桌的。
中國的優勢在硬體不在軟體,因為國内智能硬體的成本已經降低到人人都買得的程度了,是以才帶動了安裝在硬體上的軟體的安裝量和使用量。像我們耳熟能詳的軟體,包括辦公的、聊天的、娛樂的、生活的app,都是基于智能硬體爆發式增長帶來的普及,并不是國内軟體有麼牛批。如今20年過去了,智能硬體市場已經飽和了,硬體沒了進一步發展,軟體市場無論怎麼抖機靈無非還是那些辦公的、聊天的、娛樂的、生活的,這麼幾大類,重複造輪子沒意思,不如投資幾個看着不錯的軟體,把省下來的精力拿去造智能硬體,比如造智能汽車,這玩意的好處是能長時間的留住使用者,比智能手機、電腦更能留住使用者。對中國企業家來說,造汽車比造AI劃算,AI可以開源,國内程式員幹不過的,但是汽車不一樣,賣汽車屬于“掙一個是一個”,錢實打實地賺到手,特别适合那些資本雄厚且懂營銷的公司去搏一把。
國内外AI是兩條路線,國外是服務端的,目前還是給人看的階段,實用性有限,但是消費者直接接觸,覺得超厲害。國内是工業上的,無人碼頭這種,是要看到實際應用的,消費者接觸不到,就覺得國内AI不行。
說了這麼多啊,咱們可以看出雷軍造車并不是一時沖動或者盲目跟風。他是經過深思熟慮、權衡利弊之後才做出的決定。他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和創新為咱們的生活帶來更多的便利和驚喜。
大家對此如何看待呢?歡迎評論點贊!謝謝各位看官的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