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 ▲書藝公社▲ 與萬千書壇精英,
探尋醉中國的書畫印生活新方式!
來源 l 浙江省博物館
分享 l 書藝公社(ID:shufaorg)
金蓉鏡曾評述沈曾植的書法:“先生早精帖學,得筆于包安吳,壯嗜張廉卿,嘗欲著文以明其書法之源流正變,及得力之由。其後由帖入碑,融南北書流為一冶,錯綜變化,以發其胸中之奇,幾忘紙筆,心行而已。” 終其一生,沈氏臨池不辍,留下了為數可觀的臨摹書作,從中可以印證其書藝的取法方向。在碑派盛行的時代風氣之下,像《張遷》《鄭文公》“二爨”這類漢魏碑刻固然是沈曾植非常重視的師法對象,但對于《十七帖》《書譜》《淳化閣帖》這些典型的二王法帖名品,他同樣投入了對等的精力,悉心臨摹學習。此外,沈氏還是當時最先将考古發掘出土的敦煌遺書、西北漢簡等,納入學書範本加以借鑒參習的書家。為官宦遊期間他經常流連廠肆,晚年以滿清遺老身份蟄寓上海,沈曾植又陸陸續續購置了數量不少的碑拓。沈氏選擇碑帖的标準,一是并不追逐名貴碑帖。二是對刻帖尤為重視。其書學見解主要就是以題跋的形式保留下來,散于經眼或收藏的碑帖上,還包括部分劄記和書信,沈氏的碑帖題跋與其書法實踐往往可以互相參照,互為補充,是“以學養書”的集中展現,也符合沈曾植作為學者的身份。
沈曾植節錄包世臣《藝舟雙楫》論書屏
“古人書有定法,随字形大小為勢,武定《玉佛記》字方小半寸,《刁惠公》《朱君山》字方大半寸,《張猛龍》等碑字方寸,《鄭文公》《中明壇》,字方二寸,各碑額字方四五寸。”“古人論真行書,率以不失篆分意為上。複人求其說而不得,至以直點斜拂形似者當之。”“草不兼真,殆于專謹;真不通草,殊非翰劄。真以點畫為形質,使轉為性情;草以點畫為情性,使轉為形質。回互雖殊,大體相涉。”“《朱君山碑》用筆尤宕逸,字勢方整而足變态。其行畫特多偏曲,骨血峻秀。鹢廬四兄大人屬,寐翁。”
沈曾植隸書節錄《爨寶子碑》成扇“君少禀瑰偉之質,長挺高邈之操,通曠清恪,發自天然,冰潔簡(靜),道(兼)行葦。淳粹之德,戎晉歸仁。複臨數行彌益拙劣,然已臂痛廢書矣。餘齋老人。”
沈曾植節錄孫過庭《書譜》扇面
“又一時而書,有乖有合,合則流媚,乖則雕疏。略言其由,各有其五,神怡務閑,一合也;感惠徇(知,二合也)。”“雲駛月運,舟行岸移。花落春在,香靜夜清。”
沈曾植藏《蘭亭序》劉氏重覆潁井本
“颍本行法較定武為疏,而《紹興禦府書畫式》所記碑刻橫卷定式,所謂《蘭亭》闌道高七寸六分、每行闊八分者,獨颍本近之,定武高相當而闊不及。翁氏引《書畫式》以證定武尺度,不若以證颍本為紹興内府《蘭亭》之确也!此以營造尺量之,未知宋内府書畫尺果如何,然以營造尺量取所記《樂毅》諸碑數皆相近,則相去當不甚遠也!”
“此帖向來疑為米臨,僅以筆意拟之耳。周密《齊東野語》錄《紹興禦府書畫式》:出等真迹法書,次等晉唐真迹,并石刻晉唐名帖,并引首上下(縫)用紹興印、米芾臨晉唐雜書上等,最後用紹興印。據《博議》内府阙字本有紹興雙印,不言在後,則所謂雙印者,正引首上下之印。當時所刻原本為真迹,非米臨無疑也!”“墨妙筆精章原刻少旁(乙)下微有泐文。乙覆本訛變,遂不成字。此本在覆刻本最精,尚複不免此謬,則他固不足怪已!此即《鐵函齋題跋》所稱劉公勇本也,《黃庭》精妙混茫,視原刻幾無筆不備,所稍不及者,原石秀肅,此略加腴暢耳,《蘭亭》則飛騰跌宕之緻,去之尚遠。”
《蘭亭序》劉氏重覆潁井本選自陳錫鈞題《思古齋黃庭經》拓本冊,沈曾植自題“紹興内府本褚模蘭亭劉氏重覆颍井本”。以朱、墨筆小字批跋多段,并過錄元人幹文傳題《蘭亭序》。
颍上本《蘭亭》《黃庭》刻石,又稱“思古齋本”,一說明嘉靖八年(1529),一說萬曆末年,出于颍州(今安徽阜陽颍上縣)古井之中,故亦稱颍井本。帖石正反刻,一面為《蘭亭序》,一面《黃庭經》,《黃庭》前有篆書“思古齋石刻”,《蘭亭》後有“永仲”“墨妙筆精”二印,又題刻“唐臨絹本”正書小字,較一般版本缺二十一字。早期拓本可見明人所刻題記。原石明末被知縣張俊英拓碑後鑿毀。清代重新發現時已僅存殘段,殘石今在安徽博物院。颍上本被歸入褚臨本系統,出土後即受到重視,沈曾植據《桑氏蘭亭考》,認為是南宋禦府藏缺二十一字本,按此原為《書史》所記蔣長源(字永仲)所獲蘇家黃絹摹本,王連起認為是禦府本的再摹刻本,思古齋為元人應本齋号,故當為元刻。颍上真本未殘者難得,有多種翻刻,其中最常見刻工也最精的幾可亂真。沈曾植所藏朱拓本,即為翻刻,沈指出與真本的差別,在于“墨妙筆精”印之“妙”字,翻本刻訛,并認為這種翻刻本即楊賓《鐵函齋書跋》中提到的劉公㦷翻刻本。此外,沈曾植以《紹興禦府書畫式》記載的尺度入手,來聯想比對紹興内府蘭亭與穎本的關系,說明他對尺度驗證、覆本訛變、墨書與刻工差異等問題上都有敏銳的關注。沈藏此種翻刻《颍上蘭亭》有四,朱、墨拓本各二。
沈曾植藏《姑孰殘帖》
“樊問卿翁,北方金石家,有宋芝山、董鏡含風。終日踯躅廠肆,挑剔叢殘,有所得,欣然疾步歸,其所費不過京蚨四五千,直松平數星耳,而往往得奇物。其收入在鹹豐中,散在光緒初。翁卒,蓋在同治末也。其弟子為孟志青觀察(繼壎),好金石,癖性略如翁,不與他人共賞也。”《姑孰帖》,南宋淳熙年間(1174—1189)楊倓、洪邁等刻于當塗郡齋(故址在今安徽當塗)。全帖未見著錄。今存世的版本收錄有蘇轼、陸遊、蘇舜欽三家詩文,摹勒俱精,素為世人所重。故宮博物院藏有清初出土宋石原刻清拓本。浙江省博物館藏有南宋《姑孰帖》殘拓本,手裱,冊頁裝,收錄殘存石拓文字共15開。該本雖為殘卷,卻是宋刻宋拓本,并有樊彬、沈曾植、缪荃孫、朱家濟、沙孟海等多位名人的親筆題跋。鹹豐年間,由樊彬在京城廠肆中購得,樊氏題識中定為《姑孰帖》,民國初年歸沈曾植,封面有沈氏題簽:“宋拓《鳳墅帖》八頁、《姑孰帖》七頁,廣道意齋所收,宣統丙辰(即民國五年,1916)海日樓重裝。”樊彬所題《姑孰帖》其實不誤,沈曾植在重加裝裱時,拓本順序有不少颠倒錯亂之處,進而導緻其誤判一帖為二帖。對于沈氏的錯誤,沙孟海先生在冊後的題跋中已作了更正。 此冊列為一級文物,并已收入第一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
“姑孰帖殘拓,裱存之。偶一披閱,如對古人,飲一勺水,知曹溪味,何必多乎?同治十一年正月廿日問青識。”植案:此殘帖乃曾宏父《鳳墅續帖》之第八卷,卷首猶存“墅”字下半,第三頁末有“辛”字編号,皆《鳳墅》之證。樊題《姑孰帖》,誤。
沙孟海标注“缪荃孫跋語”與“朱家濟抄錄錢大昕跋尾全文并附己見”。
沙孟海題跋
圖文綜合來源網絡, 分享此文旨在傳遞更多有價值資訊之目的。 和萬千書壇精英,一起探尋醉中國的書畫印生活新方式! 原文不代表書藝公社觀點、立場以及價值判斷。如有關于作品内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與書藝公社聯系。
歡|迎|聯|系
文章投稿,請聯系: xshufa活動報道,請聯系: shiyu798加入書藝公社社群,請聯系: xshufa商務、市場合作,請聯系: shiyu798
浏覽結束記得關注@書藝公社及時收看更多有價值的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