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锺書先生在《吃飯》一文中說:
“吃飯還有許多社交的功用,譬如聯絡感情、談生意經等等,交際的微妙不外乎此。”
深以為然,人總是免不了和他人打交道,飯局重點不在“飯”,而在“局”。
人際交往中,低情商往往展現在不當的言語行為上,而高情商的人總是從容表達,輕松赢得他人的好感和尊重。
餐桌之上,葷素搭配映射生活點滴;棋局之間,攻守政策盡顯智慧較量。
洞悉飯局進退之道的人,便是掌握了人生大格局的精髓。
巧妙回應,适度謙遜
在《過得好不好,吃頓飯就知道》這本書裡,有一段話說得特别好:
“職場上,生意場上,人難免披上一層謹慎的外衣,而飯局是一個人最放松最無法僞裝的時候。
三兩小酒下肚,推杯換盞間,本性便顯山露水。”
飯局,可以彰顯一個人的修養和人品。
曾國藩深谙此道,他挑女婿便喜歡請人喝酒吃飯。
曾國藩生有五女,唯有小女兒曾紀芬還未婚配。
他看中了好友的兒子聶仲芳,便将他約到家中做客,女兒和夫人則在暗處悄悄觀察。
飯局中,聶仲芳面對曾國藩的提問和誇獎,保持着謙遜有禮的态度,一一巧妙應對下來。
他提前打聽知道曾國藩不是好酒之人,便在曾國藩詢問是否喝酒時,表示自己滴酒不沾,隻津津有味地吃了三碗米飯。
飯後,曾國藩特意吩咐聶仲芳為家中每位成員挑選洋布,他根據母親與姐姐的個人喜好,細心挑選了合适的布料。
躲在暗處的母女倆,細細打量着眼前的來客,見其外貌俊朗,謙遜有禮,行事體貼入微,心中都很滿意。
通過這頓飯局,曾國藩也認為這位年輕人不好酒、品行端,是不可多得的青年才俊,便欣然定下了這門親事。
婚後,聶仲芳與曾紀芬情深意笃,兩人互相扶持,不僅在家庭生活中相濡以沫,更在事業上攜手并進。
在曾國藩的五位千金之中,曾紀芬壽命最長,也過得最幸福,為當世人所稱羨。
飯桌既能見人品,也能見格局。
高情商的人,從來不會輕率地面對任何一場飯局,他們善于利用飯局深化彼此間的情誼與聯系。
飯局後,當對方說“讓你破費了”,回答“别客氣,沒多少錢”是低情商的表現。
此舉易讓人感到被輕視,還可能被視為刻意之舉,引發不必要的猜疑。
在應對他人的客套之際,最好的方式便是适度謙遜,巧妙回答。
面對長輩尊者時,可回答“今日您能大駕光臨,實乃我人生之幸事”;
面對平輩好友時,可回答“都是朋友,别說見外的話,下次換你請客啊”;
面對昔日同學時,可回答“老同學,好久不見,今天好好叙叙舊”;
面對萍水相逢者時,可回答“相遇即是緣分,我先幹為敬,您随意就好”。
高情商的人,能夠巧妙地将一餐飯轉化為家庭和諧的潤滑劑,以及财富積累之路上的加速器。
正如王爾德所說:
“飯桌上的禮儀是一種修養的展現,是品味和教養的重要一環。”
飯局中需把握好尺度、收放自如,隻有雙方都能保持舒服的狀态,才能形成穩定舒适的社交關系。
拉近關系,增進感情
自古以來,家庭聚會或好友相逢,飯局都是不可或缺的情感紐帶。
請客吃飯的意義遠超越果腹,更像是一種情感的交流與深化。
《蘇轼傳》中記載過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次,蘇轼和史學大家劉貢父聊天時,回憶起自己曾經備考的過往:
“某與舍弟……日享三白,食之甚美,不複信世間有八珍也。”
聽聞此等佳肴之誘人,劉貢父的興緻瞬間被點燃,連忙問:
“什麼是三白飯啊?”
蘇轼笑着回答:
“一撮鹽,一碟生蘿蔔,一碗飯,乃三白也。”
劉貢父得知自己被調侃,尴尬地笑了笑。
過了一段時間,劉貢父發請帖邀請蘇轼到他家中赴宴,請他品嘗皛(xiǎo)飯。
蘇轼頗愛研究美食,便欣然應了下來,到了之後卻發現,所謂皛飯,正是他之前提到的三白飯。
蘇轼忍着吃完這頓飯,又邀請劉貢父明日到自己家中品嘗毳(cuì)飯。
劉貢父知道蘇轼肯定“沒安好心”,但還是準時赴宴了。
兩人談天說地聊得十分投機,直到過了飯點,劉貢父忍不住問毳(cuì)飯在哪。
蘇轼大笑一聲,說:
“鹽也毛,蘿蔔也毛,飯也毛,非毳而何?”
古時候的“毛”便是沒有的意思,三白都沒有,就是“毳”飯。
劉貢父聽後并未生氣,反而捧腹大笑,因為旗鼓相當的飯局,二人成為了性情相投的好友。
直到晚年,他們仍然互相打趣,為彼此生活添樂。
一場飯局的結束,也許正是新情誼的開始。
正如主持人陳銘在主持一場節目中說道:
“飯局酒桌,時常喝着就不是酒中味了,更是情誼味。”
飯局不僅是交際的方式,更是一種維系感情的好機會。
面對他人的客套,不僅要巧妙回應,還應該趁機拉近彼此之間的關系、增進感情。
在人生旅途中,我們會邂逅無數人,不必将太多人請進生命。
但有些情分也是需要維護、需要經營的,飯局就是最好的媒介。
人生不過百年,到了一定年紀,别把自己活得太孤單,不妨打開心扉,嘗試走出門和老友聚聚,或是結交新的好友。
喝不了酒就喝茶,不愛喧嚣便尋靜。
三兩好友彼此傾訴日常、互相鼓勵支援,任何時候都可以活出屬于自己的精彩。
互相搭橋,彼此成就
年歲漸長,那些在社交場合得心應手的人,會愈發了解:
社交的本質是建立在互相尊重和了解上的,而不是單方面的挑選或恭維。
正如一句老話所說:
“弱者互踩,寸步難行,強者互幫,渡人渡己。”
人與人之間都是互相的,弱者往往互相設限,彼此拖累,最終雙雙陷入困境;
而格局大的人,則會彼此感恩、互相搭台,共同邁向更寬廣的道路,渡人渡己。
李白遊曆至并州之地時,一次飯局,他偶然結識了尚未成名的年輕将領郭子儀。
他獨具慧眼,對郭子儀贊不絕口,深信其乃世間罕見之奇才,未來定能大放異彩。
當時,郭子儀觸犯刑法,命懸一線,李白不惜花費重金,并親自出面斡旋,最終成功為郭子儀化解了這場生死劫難。
多年後,立下赫赫戰功的郭子儀一路高升,被封為汾陽王,李白恰巧在郭子儀的封地汾州暫住了一段時間。
郭子儀得知李白喜好飲酒,便時常在自家酒坊設家宴款待他,兩人頻繁往來,彼此間的情誼也日益加深。
後來,李白因寫過的詩篇牽涉重案,論罪當誅。
在李白遭遇危難之際,郭子儀挺身而出,向皇上懇切求情,甚至甘願舍棄自己的官位與爵祿,隻為保全李白的性命。
皇上看在郭子儀的面子上,免除了李白的死罪,最終李白僅被判處流放。
自此,兩人成為一生的摯友,他們的故事也流傳開來,成為千古美談。
人這一生,在遇難時能伸出援手的沒有幾個,陷入低谷時不離不棄的更是少之又少。
一輩子最珍貴的際遇,莫過于遇見一個和你互相成就的貴人。
畢竟人才需遇伯樂賞識,才可盡顯其能;
困境之中得貴人相助,方能在荊棘叢中重獲新生。
而生命中的貴人,或許并非是朝夕相處的家人或親密無間的好友。
而是社交場合上,那些慧眼識珠,珍視你的才華,并出言點撥、竭力提攜你的重要人物。
誠然,一場飯局不足以建立深厚的人際關系,但可以成為有心之人互相搭橋的契機。
相遇即是緣分,把握時機,珍惜生命中出現的每個貴人。
心懷感恩,積極回饋,我助你擺脫困境,你為我點亮前行之路。
▽
心理學家阿德勒曾說:
“人的一切煩惱,皆源于人際關系。”
修好人情世故,是每個人終其一生都需要研究的課題。
但天道忌盈,人道忌全,永遠不要為無謂的人情所累,讓“人情世故”耗盡了“幸福指數”。
認清他人,把真心留給值得的人;
認清自己,保留真實的自我。
如此,方能不負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