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召開的第46屆世界遺産大會傳來好消息,“北京中軸線:中國理想都城秩序的傑作”項目通過大會審議,被正式收錄于《世界遺産名錄》。
祝賀中國!祝賀北京!
(一)
“前後起伏”的建築形态、“左右對稱”的空間布局、“一貫到底”的雄偉氣魄——古代北京城市建設中最突出的成就,就是以宮城為中心的向心式格局和南起永定門、北至鐘鼓樓全長約7.8公裡的北京中軸線。
這條全世界現存最完整的傳統都城中軸線,參照中國古人所描繪的面朝後市、左祖右社、對稱布局的理想都城範式進行規劃、建設和完善,被譽為“北京老城的靈魂和脊梁”,“北京獨有的壯美秩序就由這條中軸的建立而産生”,集中展現了中華文明在城市規劃建設上的想象力、創造力。
中正和諧,承古通今。
随着時代發展的腳步,曆經700餘載滄桑的中軸線正迸發出新的生命力。
永定門向南,世界規模最大的單體機場航站樓北京大興國際機場,以開放的姿态聯通世界,在陽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輝。
鐘鼓樓向北,貫通鳥巢、水立方、冰絲帶、奧林匹克森林公園,也連接配接中國曆史研究院、中國共産黨曆史展覽館、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館……
在首都北京未來的城市規劃裡,南中軸将延長至永定河水系,北中軸則直達燕山山脈。在山水和歲月中不斷生長的中軸線,如同樹木的年輪,記錄着首善之區的建設史發展史。
曆史與當下,自然與人文,在這條線上交織交融,延續着瑰麗的文明,開創着嶄新的未來。
(二)
“曆史文化是城市的靈魂,要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好城市曆史文化遺産。”
從城市改造開發和曆史文化遺産保護利用的角度看,中軸線不隻是丈量曆史、赓續文脈的文化線,也是記錄新時代古都之變、城市之治的發展線。
據統計,在北京老城範圍内,北京中軸線的遺産區與緩沖區約占其面積的66%。從背街小巷環境整治提升,到有序推進胡同微更新計劃,從修訂條例為保護北京老城風貌提供法治保障,到出台五年規劃明确曆史文化名城保護發展一系列具體任務,這些年,老城蝶變與中軸線新生同頻共振、相輔相成。
老城不再拆了、胡同靜下來了、生态景觀多了……得益于大城之治與減量發展,一幅清晰有序、莊重大氣的畫卷徐徐鋪開,為城市打造文化金名片的同時,更推動着國際交往的深入和文明的交流互鑒。
保護遺産,既是守護曆史記憶,也以保護促進改善民生為旨歸。北京中軸線不僅是需要保護的文化遺産,更是人們生活其中的美好家園。
回顧這些年的遺産保護工作,早已與百姓生活水乳交融、密不可分。曾經髒亂差的雨兒胡同已大變樣,青磚灰瓦,朱紅門扇,古樸整潔。停車庫、老年食堂、齊白石舊居紀念館,老街坊和新業态比鄰,友善又舒心。
同樣的故事,發生在北京中軸線周邊更多區域。“一院一設計、一戶一方案”的“繡花”式精細治理,使老屋恢複了原有風貌,完成了現代化改造。從修繕保護文化遺産,到治理周邊環境,再到改造具有傳統建築風貌的商鋪……
事實說明,堅持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不斷豐富文化供給、持續改善人居環境,就能最大程度釋放出綜合效益,讓市民切實感受到保護帶來的好處,吸引更多人成為中軸線保護的支援者、參與者。
(三)
申遺成功是保護和發展的新起點。
作為世界共同的遺産、全人類共同的精神财富,北京中軸線列入《世界遺産名錄》也對遺産保護提出了更高要求。
這些年,從編制《北京中軸線風貌管控城市設計導則》,到釋出《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産保護條例》,再到公布實施《北京中軸線保護管理規劃(2022年—2035年)》,系統、規範、有效的保護管理機制不斷建構,正是為了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這份寶貴的曆史文化遺産。
腳踏實地、持之以恒,繼續以更高标準、更嚴要求推進北京中軸線保護發展,才能讓曆史文化更好地融入生活,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昂首走向世界。
文物和文化遺産承載着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華優秀文明資源。
守護文化遺産,是物質上的繼承與保護,更是精神上的積澱與升華。
以堅定的文化自信、高度的文化自覺堅持推進北京中軸線保護發展,這條“文化之脊”必将見證這座城市、這個國家在新征程上更加光明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