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古代押送去流放的女囚犯,來回數千裡路,為何衙役們都争着要去?

在中國古代,流放是一種常見的刑罰,将罪犯驅逐到偏遠荒涼之地。這種刑罰從隋朝開始被納入國家法律體系,一直延續到清朝末年。然而,令人費解的是,押送女囚犯前往流放地這項艱辛的任務,竟成為衙役們争相搶奪的香饽饽。為何這些官差如此熱衷于這份差事?是單純為了逃離日常工作的束縛,還是另有隐情?讓我們走進曆史,揭開這個看似沖突卻又充滿誘惑的謎團。

流放千年:刑罰演變與時代變遷

流放,這個聽起來有點陌生的詞,其實在中國曆史上可是大有來頭。它的曆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那時候還不叫"流放",而是叫"放逐"。

春秋戰國時期,各國諸侯為了鞏固統治,經常會把不聽話的大臣或者威脅到自己地位的人趕到邊遠地區去。這種做法,就是流放的雛形。

到了秦朝,始皇帝統一六國後,為了加強對邊疆地區的控制,開始大規模地把犯人和平民遷移到邊境地區。這一做法,既解決了中原地區的人口壓力,又增強了邊疆地區的防禦能力,可謂一舉兩得。

漢朝時期,流放制度進一步完善。當時有個叫"谪戍"的刑罰,就是把犯人發配到邊疆當兵。這個刑罰不僅懲罰了犯人,還解決了邊疆地區兵源不足的問題,真可謂是古代政府的智慧之舉。

隋朝時期,流放正式被納入國家法律體系。從此以後,流放成為了僅次于死刑的重刑。唐朝時,流放制度更加系統化,分為"流"和"徙"兩種。

"流"是把犯人發配到遠離家鄉的地方,"徙"則是把犯人遷移到較近的地方。這兩種刑罰的差別,就像現代的有期徒刑和管制一樣,輕重有别。

古代押送去流放的女囚犯,來回數千裡路,為何衙役們都争着要去?

宋朝時期,流放制度進一步發展。當時的流放地點主要集中在嶺南、黔中等地。這些地方氣候惡劣,環境艱苦,被流放到那裡的人,生存都成問題。

明清兩代,流放制度達到了鼎盛時期。明朝時,流放地點主要集中在雲南、貴州等地。清朝則将流放地擴大到新疆、東北等地。

這些地方地處邊陲,環境惡劣,被流放到那裡的人,不僅要忍受身體上的折磨,還要承受精神上的煎熬。離鄉背井,客死他鄉,對于古人來說,這簡直比死還難受。

說到流放地,可就有意思了。古代的流放地,可不是随便選的。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偏僻、荒涼、環境惡劣。

比如說,湖北的房陵一帶,現在的神農架附近。這地方雖然物産豐富,但是山高林密,與外界隔絕。秦朝的呂不韋和嫪毐就是被流放到這裡的。

再比如海南島,現在是度假勝地,但在古代可是個與世隔絕的蠻荒之地。漢人被流放到這裡,無意中促進了海南文化的發展。

還有潮州附近的瘴江,這地方瘴氣重,蚊蟲毒蟲多,許多犯人到了這裡,還沒等适應就已經不行了。

最苦的要數甯古塔了,這是大陸最北的地方,寒冷幹燥,幾乎寸草不生。被流放到這裡的人,不是凍死就是餓死。

除了這些地方,還有滄州、黔州等地,也都是有名的流放地。這些地方環境惡劣,生存條件艱苦,被流放到這裡的人,無不叫苦連天。

流放制度雖然殘酷,但它對中國曆史産生了深遠的影響。它不僅維護了社會治安,還促進了區域文化交流和經濟發展。

古代押送去流放的女囚犯,來回數千裡路,為何衙役們都争着要去?

許多文人墨客被流放到邊遠地區,把先進的文化帶到了當地。比如蘇轼被貶海南,就為海南帶來了先進的農業技術和文化知識。

流放制度一直延續到清朝末年才被廢除。盡管它已經成為曆史,但它給我們留下了許多值得深思的問題。它既展現了古代統治者的智慧,也反映出了古代司法制度的殘酷和不完善。

長路漫漫:押解女囚的艱辛曆程

押送女囚犯,這可不是一件輕松的差事。想想看,從中原地區到邊疆,動辄就是幾千裡路。

這一路上,山高水長,道路崎岖,天氣多變,危機四伏。押送隊伍要翻山越嶺,跋山涉水,有時還要穿過茂密的叢林或者荒無人煙的沙漠。

路途遙遠不說,還得防着犯人逃跑。你想啊,這些被押送的女囚犯,有的是窮兇極惡之徒,有的是身懷絕技的江湖高手。一個不留神,她們就可能趁機逃脫。

是以押送的衙役們必須時刻保持警惕。白天趕路,晚上還得輪流值夜,生怕出什麼岔子。

再說這些女囚犯,大多都是嬌生慣養的大家閨秀或者養尊處優的貴婦人。她們哪裡受過這種苦啊?走不了多遠,就開始叫苦連天。

有的人走着走着就暈倒了,有的人因為水土不服生了病。這時候,押送的衙役們就得充當起臨時的醫生和護工。又是找大夫,又是熬藥,忙得不可開交。

古代押送去流放的女囚犯,來回數千裡路,為何衙役們都争着要去?

路上的飲食也是個大問題。有的地方人煙稀少,連個像樣的客棧都找不到。押送隊伍隻能露宿野外,啃些幹糧充饑。

遇到下雨天就更慘了。衙役們得想辦法給女囚犯們遮風擋雨,免得她們受涼生病。要知道,如果犯人在押送途中死了,那可是大事啊,衙役們是要擔責任的。

除了這些困難,押送隊伍還要面臨各種各樣的危險。比如說,途中遇到強盜怎麼辦?遇到野獸怎麼辦?遇到瘟疫怎麼辦?

這些都需要衙役們随機應變,想出對策。有時候,為了保護犯人的安全,衙役們甚至要冒着生命危險與歹徒搏鬥。

還有一個不得不提的問題,那就是女囚犯的特殊需求。你想啊,女人每個月總有那麼幾天不友善,路上怎麼解決?

這時候,押送的衙役們就得充當起采購員的角色。跑到鎮上買些必需品,還得想辦法給女囚犯們創造一些私密空間。這種事情,對于一群大老爺們來說,可真是為難。

再說說安全問題。押送女囚犯,最怕的就是遇到那些心懷不軌的人。有些地痞流氓,見押送隊伍裡有女囚犯,就想打些歪主意。

這時候,衙役們就得挺身而出,保護女囚犯的安全。有時候還得使用武力,把那些不懷好意的人趕走。你說這活兒累不累?

還有一個讓人頭疼的問題,那就是路費。押送犯人是公差,理論上是有官府撥款的。但是你也知道,古代的官府哪有那麼大方?

撥下來的銀子往往不夠用。到了半路,錢就花光了。這時候,衙役們就得想辦法籌錢。有的人四處化緣,有的人幹脆自掏腰包。

古代押送去流放的女囚犯,來回數千裡路,為何衙役們都争着要去?

總之,這一路上,衙役們是又當爹又當媽。既要保證犯人的安全,又要照顧她們的飲食起居。還得提防各種意外情況,随時準備應對突發事件。

你說這活兒容易嗎?可就是這麼個苦差事,卻成了衙役們争相搶奪的香饽饽。為什麼呢?且聽下回分解。

衙役争差:苦中有樂的押解任務

說來也怪,這麼個苦差事,怎麼就成了衙役們争相搶奪的香饽饽呢?原來,這裡頭大有學問。

要說這押送女囚的差事,最大的好處就是能撈錢。怎麼個撈法?且聽我慢慢道來。

古代的衙役,薪水低得可憐。一個月下來,連糊口都成問題。但是押送女囚這活兒,卻能讓他們賺個盆滿缽滿。

女囚們大多是富貴人家出身,家裡有錢有勢。為了讓自家人在路上少受些苦,家屬們往往會給押送的衙役塞錢。

這可不是小錢,動辄就是幾十兩上百兩的銀子。對于一個普通衙役來說,這可是幾年的工資啊。

除了家屬的好處,女囚們自己也會給衙役送錢。為的是在路上能得到mejor的照顧,吃得好一點,住得舒服一點。

古代押送去流放的女囚犯,來回數千裡路,為何衙役們都争着要去?

有的女囚甚至會許諾,隻要衙役能在路上照顧好她們,等到了流放地,還會有重賞。這對衙役們來說,簡直就是天上掉餡餅。

再說這押送的路途,雖然辛苦,但比起整天在衙門裡當差,可要自在多了。衙門裡規矩多,動不動就被上司呵斥。

押送女囚的路上,衙役們就是小頭目。他們可以自由安排行程,想走就走,想停就停。這種當小官的感覺,可不是在衙門裡能體會到的。

路上的見聞也是一大樂趣。你想啊,從中原到邊疆,要經過多少山山水水,要見識多少風土人情。

對于那些從未出過遠門的衙役來說,這簡直就是一次免費旅行。他們可以借此機會,開開眼界,長長見識。

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好處,那就是可能升職。押送女囚是個重要任務,如果完成得好,很可能會得到上司的賞識。

一旦立了功,說不定就能升官進爵。這對于一個小小的衙役來說,可是難得的機會。

當然,這差事也不是人人都能接的。衙門裡也有規矩,通常隻有那些資曆老、辦事穩妥的衙役才有資格押送女囚。

是以,能接到這種差事,本身就是一種榮耀。它意味着你在衙門裡有一定地位,得到了上司的信任。

有意思的是,押送女囚的差事還能鍛煉人。一路上要應對各種突發情況,要照顧犯人的起居飲食,這些都需要智慧和能力。

古代押送去流放的女囚犯,來回數千裡路,為何衙役們都争着要去?

經曆過這種曆練,衙役們的辦事能力往往會大大提高。回到衙門後,他們在同僚中就更有競争力了。

還有一個不得不提的好處,那就是可以結識各地的官員。一路上要經過不同的州縣,每到一地,都要向當地官府報到。

這樣一來,衙役們就有機會接觸到各地的官員。說不定哪天就能攀上高枝,找個更好的差事。

有些衙役甚至會利用這個機會,在路上做點小生意。比如說,把中原的特産帶到邊疆去賣,或者把邊疆的土特産帶回中原。

雖然這種行為不太合規矩,但隻要不太過分,上面也會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畢竟,衙役們的日子也不好過。

總的來說,押送女囚這個差事,雖然辛苦,但好處多多。既能賺錢,又能開眼界,還有機會升官。

難怪衙役們會争相搶奪這個差事。在他們眼裡,這哪裡是苦差事,簡直就是香饽饽啊。

但是,這種現象背後,其實反映了古代官場的一些問題。為什麼本該是苦差事的工作,反而成了香饽饽呢?這裡面有什麼深層次的原因?且聽下回分解。

官場弊病:押解亂象暴露深層問題

古代押送去流放的女囚犯,來回數千裡路,為何衙役們都争着要去?

這押送女囚的差事,看似是個苦差事,實則成了衙役們争搶的香饽饽。這背後,折射出的是古代官場的種種弊病。

要說這官場弊病,咱們得從根子上說起。古代的官員,尤其是基層官員,俸祿低得可憐。一個月下來,勉強糊口都成問題。

這種情況下,官員們就想方設法地撈錢。什麼收受賄賂、中飽私囊,那都是家常便飯。久而久之,整個官場就形成了一種潛規則。

衙役們作為官場的最底層,自然也跟着學樣。押送女囚的差事,就成了他們撈錢的好機會。家屬送錢,犯人送錢,路上做生意,這些都成了心照不宣的潛規則。

可問題是,這種做法帶來的後果可不小。你想啊,衙役們為了多賺錢,可能會放松對犯人的看管。萬一犯人跑了,那可是大事。

還有,有些衙役為了讨好有錢有勢的犯人,可能會給予特殊照顧。這樣一來,法律的公平公正就被破壞了。

更嚴重的是,有些衙役甚至會故意拖延行程。為什麼?因為路程越長,他們撈錢的機會就越多。這樣一來,不僅耽誤了公事,還增加了官府的開支。

這種種問題,其實都反映了古代官場的一個深層次沖突:官員的收入與他們的職責不比對。官員們負責維護法律,管理社會,卻連自己的基本生活都難以保障。

這種情況下,A錢腐敗就成了一種必然。從最高層的大官到最底層的衙役,幾乎人人都在想辦法撈錢。久而久之,整個官場就變得腐敗不堪。

再說這押送女囚的差事,本來是個重要的司法環節。可在這種制度下,它反而成了一種利益交換的工具。衙役們争相搶奪這個差事,不是為了盡職盡責,而是為了撈錢。

古代押送去流放的女囚犯,來回數千裡路,為何衙役們都争着要去?

這種現象,其實反映了整個司法制度的問題。本該公正無私的司法程式,變成了一場利益交易。有錢有勢的犯人可以買到better的待遇,而窮苦的犯人就隻能自認倒黴。

更可怕的是,這種做法會影響到整個社會的法律觀念。老百姓看到,連執法者都在鑽法律的空子,那他們還怎麼相信法律的公正性?

長此以往,整個社會的法治基礎就會被動搖。人們不再相信靠正當途徑能獲得公平正義,而是更傾向于走後門、送禮物。

這種情況,在古代社會其實很普遍。不僅是押送女囚這種小事,就連重大的司法案件,也常常被金錢和權力左右。

有錢有勢的人可以通過各種途徑影響案件的走向,而普通百姓卻隻能任人宰割。這種不公平,是古代社會一直存在的頑疾。

回到押送女囚這個問題上來。表面上看,這隻是個小小的司法環節。但實際上,它折射出的是整個官場的腐敗問題。

從最高層的皇帝到最底層的衙役,每個人都在這個制度中扮演着自己的角色。皇帝可能知道這些問題,但也無力改變。因為一旦真的嚴懲貪官,整個官場就可能癱瘓。

地方官員們可能也看到了這些問題,但他們自己也在這個系統中獲利。如果要改變,那就意味着他們自己的利益也會受損。

至于最底層的衙役,他們更是這個制度的直接受益者。對他們來說,這種制度雖然不公平,但至少讓他們能夠養家糊口。

可以說,這種制度已經成為了一種社會常态。雖然人人都知道它的弊端,但卻沒有人願意去改變它。因為改變意味着整個社會秩序的重構,這個代價太大了。

古代押送去流放的女囚犯,來回數千裡路,為何衙役們都争着要去?

是以,押送女囚這個看似簡單的差事,實際上反映的是整個古代社會的深層沖突。它告訴我們,一個社會的問題,往往不是isolated的,而是系統性的。

要解決這些問題,需要的是整個制度的改革。但在古代社會,這種改革幾乎是不可能的。因為它涉及到了太多人的利益,觸動了太多的既得利益者。

這就是為什麼,盡管曆朝曆代都有明君想要整頓吏治,但最終都收效甚微。因為他們面對的,不僅僅是一兩個貪官,而是一整個腐敗的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