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莊子:忘的力量

作家陳靜若在談到莊子時,曾說過這樣一段話:

用一個字來概括莊子哲學,那就是“忘”。《莊子》一書中,“忘”字共出現87處。在莊子看來,隻有忘外物、忘死生、忘自我,人才能達到自由超越的境界。

人生在世,那些瑣事的牽絆,物欲的糾纏,塵世的煩惱,就像藤蔓将你我牢牢捆住。

若是太過執着,大事小事全放在心裡,你隻能越活越累;

懂得釋然,掃除了一切無謂的負累,那些糾紛與煩惱自然也就随之消散。

凡事該放的放、該忘的忘,你才能身心通暢,活得逍遙自在。

忘外物,是一種清醒

《莊子·逍遙遊》裡說:“鹪鹩巢于深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

對物質的渴求是人的本能。

可若時刻惦記着外物,讓欲望超出限度,你就隻能走向迷失,陷入痛苦中。

人這一生,其實所需甚少,忘掉物欲的誘惑,過簡單的生活,才能獲得身心的解脫。

莊子一輩子都過着清心寡欲的日子,一度隻靠編草鞋為生。

其實憑借淵博的學識,他想要擷取财富和功名,就如探囊取物一樣容易。

楚威王就曾派人攜厚禮請他去做相國,被他斷然拒絕。

他甯願住在草廬裡,穿着有更新檔的衣服,也不願用世俗的物欲拖垮自己。

沒有了物質的束縛與羁絆,他才能活得超脫而自在。

正如莊子所說:“物物而不物于物。”

意思是說,人應該駕馭外物,而不應被外物所奴役。

平劇演員王珮瑜,二十多歲就拿了各種大獎,還當上了上海平劇團副團長。

随名利而來的,是她不斷增大的欲望。

她開始購入大牌包包,買豪宅豪車,出入各種高檔酒店……

為了滿足膨脹的物質需求,她不停地接商演,出席各種活動,每天忙得筋疲力盡。

結果物質豐富了,她的内心卻越來越累。

後來恩師告誡她說:“不要隻為生計唱戲,沒有物欲,人就自由了。”

她如夢初醒,回去後就清理掉那些不需要的東西。

此後她開始追求物質的簡單,一日三餐自己做飯,平日也隻買平價衣服。

将欲望放下後,她将生活重心轉移到平劇上,最終成為一代名家。

明代文人黃宗羲說:“少欲覺身輕。”

其實世間之物千千萬,過度追求物質,不斷撐大欲望,隻會讓自己迷失其中。

人的時間和精力是有限的,把物質看得越重,内心的世界就越荒蕪。

多給欲望做減法,就是在給精神做加法。

學會忘掉貪念,降低需求,物質簡單了,你的生活自然也能舒心惬意。

莊子:忘的力量

忘憂慮,是一種智慧

《莊子·達生》裡記載,有次齊桓公乘坐馬車去山林打獵。

途中,他突然感覺眼前一花,好像有什麼東西閃過。

他以為遇見了鬼,非常恐懼,連忙讓車停下來,然後問旁邊的管仲:“仲父,你剛有看到奇怪的東西嗎?”

管仲搖了搖頭說:“哪有東西,我什麼都沒看見。”

聽了這話,齊桓公更加深信自己遇見了邪祟,不然為何他人見不到,自己卻看見了呢?

回到宮中後,他越想越不安,飯也吃不下,覺也睡不好,很快就病倒了。

莊子說:“為外刑者,金與木也;為内刑者,動與過也。”

外在的痛苦來自刑罰,内在的痛苦,則源自内心的沖突。

過多的思慮,就是在加劇你的内在沖突,讓你的心神不堪重負,給你帶來痛苦。

清代小說家李汝珍,在《鏡花緣》中描繪了一個叫伯慮的國家。

伯慮國的老百姓,平日裡喜歡杞人憂天。

他們總是擔心人在夜裡一旦睡熟,就再也醒不過來了。

于是一到晚上,他們就開始提心吊膽,并且強忍着困意,不敢讓自己睡死過去。

是以伯慮國的人,從出生起便沒睡過一天好覺,沒享受過一天好日子。

由于憂慮過度,再加上長期睡眠不足,伯慮人一般活不過四十歲。

現實中也有很多這樣的人,總是疑神疑鬼,為臆想出來的事憂慮,結果徒然折磨自己。

老話說得好:人生本過客,何必千千結。

人活着不過數十載光陰,若時時憂心忡忡,事事耿耿于懷,就如同給自己套上一副枷鎖。

與其在過度思慮中消耗自己,不妨把心放寬點,把事看淡些。

正所謂,若無閑事挂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學會忘掉憂慮,凡事不糾結、不挂念,你的一切内耗與不安,都會得到治愈。

莊子:忘的力量

忘得失,是一種境界

《莊子》裡有楚國大臣孫叔敖的故事。

春秋時期,孫叔敖曾經三次出任宰相,可他臉上卻從不見任何喜色。

他也曾三次遭到罷免,但也從不見有任何憤懑。

好友肩吾對此十分不解,就問孫叔敖:您三次上任,又三次罷黜,難道一點都不在意嗎?

孫叔敖笑了笑,回答說:

“該來的不必推辭,該離去的挽回不了,得與失豈能自己掌控,何必糾結呢?”

肩吾聽後,大為歎服。

生活本就不能處處由人,得失亦難量。

患得患失的人,難免糾結苦惱;忘掉得失,不在乎失去,就沒有什麼能擾亂你的内心。

唐高宗在位時期,吏部尚書盧承慶,負責朝廷内外官吏的稽查考核工作。

當時有位轉運使,在督運朝廷物資時,因途中船隻遭遇風浪,損失了若幹糧米。

盧承慶給他考評批示為“臨運損糧,考中下”。

看到考評,這位官吏很平靜,沒說什麼就轉身告退了。

盧承慶很驚訝,要知道,考核的等級與升遷、俸祿是直接挂鈎的。

細細思量一番,他覺得此人很有雅量,于是将考績改注為“非力所及,考中中”。

不料,這位官吏知道後,仍如上次那樣,一臉淡定。

盧承慶對此非常欣賞,最後便将其考績改為“寵辱不驚,考中上”。

無論是幸與不幸,這個官員始終坦然自若,展現出一種超然的境界。

很認同一句話:能折磨你的,無非是你在乎的;能困擾你的,無非是你計較的。

人生就是一個不斷得到和失去的旅程。

很多事你看得越重,就像往背包裡放石頭,越攢越沉,最終會壓垮自己。

面對現實中的得失盈虧,最好的态度就是:得之我幸,失之我命。

擁有時不必得意,失去了也不必沮喪。

忘掉得失,凡事都能以平常心接受和放棄,生活自然也就少些糾結,多些灑脫。

《莊子·達生》裡有這樣一句話:

“忘足,履之适也;忘要(腰),帶之适也;知忘是非,心之适也。”

意思是,忘記腳的大小,什麼鞋子都合适;忘記腰的粗細,什麼帶子都合适;忘記是非,心靈就永遠安适平和。

人想要活得通透,就必須懂得忘記,做到心懷豁達,看淡一切。

學會精簡欲望,減少思慮,放下得失。

看淡身外物,放下功利心,忘記該忘記的,你才能卸下精神負累,活得無拘無束。

與朋友們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