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被一條河隔開的2個國家,一個跻身準發達國家,另一個窮得叮當響

本文内容均引用權威資料進行撰寫,文末已标注文獻來源及截圖,請知悉。

在東歐的廣闊腹地,普魯特河靜靜流淌,沿岸風景如畫。然而,這條河流不僅是自然的劃分,更是兩個截然不同命運的分界線。北岸的羅馬尼亞,經曆了劇變後逐漸穩定,現在已是國際貨币基金組織評定的準發達國家,人均GDP超過1萬美元,城市摩登,鄉村繁榮。

南岸的摩爾多瓦則截然不同,盡管曾是同一國的一部分,現在卻因為蘇聯解體和經濟基礎薄弱,成為了歐洲最貧困的國家之一。這兩個國家為什麼會形成這個局面?

被一條河隔開的2個國家,一個跻身準發達國家,另一個窮得叮當響

普魯特河與羅馬尼亞和摩爾多瓦的形成

全長950公裡的普魯特河,從起源地開始蜿蜒流經歐洲的心髒地帶,包括奧地利、德國和匈牙利等國,最終到達羅馬尼亞和摩爾多瓦的交界處,成為這兩個國家間的自然邊界。

河流的流域面積達到27,000平方公裡,這使得普魯特河擁有廣闊的水系和豐富的水資源。在這條河流沿線,可以看到多種多樣的地貌和生态系統,從密集的森林到廣闊的平原,每一處都顯露出大自然的獨特魅力。

普魯特河作為邊界,見證了羅馬尼亞和摩爾多瓦數百年的曆史變遷。這條河不隻是一個簡單的分界線,它的存在對于兩國之間的關系有着深遠的影響。

在曆史的長河中,普魯特河既是交流的橋梁,也是沖突的前線。兩岸的居民在這條河的注視下,經曆了從友好交往到緊張對峙的各種局面。

被一條河隔開的2個國家,一個跻身準發達國家,另一個窮得叮當響

羅馬尼亞的分裂與兄弟情

羅馬尼亞曆史上的長期和平與獨立,在20世紀初期面臨了前所未有的挑戰。特别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國家的統一受到了嚴峻考驗。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羅馬尼亞盡管一開始聲明中立,但最終還是加入了協約國一方,希望通過戰争來實作國家的領土完整。戰争的激烈程度及其帶來的破壞,使得國家資源極度耗竭,社會結構也遭受重創。

進入第二次世界大戰,羅馬尼亞的處境更加複雜。1940年,随着蘇聯的強迫要求和其他軸心國的壓力,羅馬尼亞被迫割讓包括北布科維納和貝薩拉比亞(後來的摩爾多瓦)等地區。

被一條河隔開的2個國家,一個跻身準發達國家,另一個窮得叮當響

盡管失去了重要的領土,但在摩爾多瓦成為蘇聯一部分後,兩地之間并沒有因政治的變遷而完全斷絕聯系。

相反,因為共同的語言、文化和曆史背景,羅馬尼亞和摩爾多瓦之間在民間層面保持了較為緊密的聯系。在摩爾多瓦,雖然官方政策推行俄化,但許多群眾仍然保留着與羅馬尼亞的聯系,特别是在文化和家庭層面。

被一條河隔開的2個國家,一個跻身準發達國家,另一個窮得叮當響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轉變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羅馬尼亞和摩爾多瓦的關系确實經曆了劇烈的轉變,尤其是在戰略和政治聯盟方面。随着戰争的展開,羅馬尼亞在1940年被迫與德國結盟,成為軸心國的一員。

這一決定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地緣政治的考量和領土回收的希望,尤其是希望收回蘇聯占領的貝薩拉比亞和北布科維納,即現今的摩爾多瓦地區。

與此同時,摩爾多瓦地區在戰争期間的命運則與羅馬尼亞截然不同。1940年,随着蘇德非侵犯條約的秘密附加協定生效,蘇聯紅軍占領了摩爾多瓦地區,并迅速将其并入蘇聯構成的摩爾多瓦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戰争期間,羅馬尼亞和摩爾多瓦之間的關系因各自的政治立場而變得複雜。羅馬尼亞的加入軸心國和随後的蘇聯反攻,使得兩地在戰争結束時的國際地位截然不同。羅馬尼亞在戰争後期改變立場,加入了同盟國一方,而摩爾多瓦則深入融入了蘇聯的政治和經濟體系。

被一條河隔開的2個國家,一個跻身準發達國家,另一個窮得叮當響

戰後,摩爾多瓦作為蘇聯的一部分,其社會經濟結構開始迅速轉變。蘇聯政府在摩爾多瓦推行了一系列的社會主義改革,包括集體化農業、工業化建設和俄語的推廣。這些改變深刻影響了摩爾多瓦人民的日常生活和文化身份,同時也加劇了與羅馬尼亞的文化和政治隔閡。

在羅馬尼亞,戰後的重建同樣艱巨。國家在擺脫納粹德國的影響後,逐漸走向了由共産黨主導的政治體系,這在一定程度上與摩爾多瓦的政治軌迹相似,但兩國在蘇聯的影響下仍有不少沖突和摩擦。

盡管政治上存在分歧,但兩地人民之間在文化和曆史上的聯系并未完全斷裂。戰後的幾十年裡,尤其是在冷戰的背景下,羅馬尼亞和摩爾多瓦的官方關系可能時冷時熱,但民間的互動仍然時有發生。

被一條河隔開的2個國家,一個跻身準發達國家,另一個窮得叮當響

蘇聯解體後的獨立與對立

1991年,随着蘇聯解體的曆史大潮,摩爾多瓦宣布獨立,成立了摩爾多瓦共和國。這一事件标志着摩爾多瓦在蘇聯枷鎖下數十年後重新獲得國家主權。

與此同時,羅馬尼亞在1989年經曆了反共革命後,已經較早一步結束了共産黨的統治,開始了向市場經濟和民主政體的過渡。獨立初期,摩爾多瓦面臨的是蘇聯體制遺留下的衆多挑戰,包括經濟的依賴性、工業的落後以及國家身份的模糊。

摩爾多瓦的經濟高度依賴于蘇聯時期建立的經濟體系,特别是在農業和輕工業領域。是以,蘇聯解體對摩爾多瓦的經濟打擊尤為嚴重,國家面臨嚴重的經濟衰退和生産力下降的問題。

被一條河隔開的2個國家,一個跻身準發達國家,另一個窮得叮當響

羅馬尼亞雖然也面臨轉型期的經濟困難,但由于其較早開始市場經濟的轉型,并逐漸融入歐洲經濟體系,是以在經濟發展上顯示出更多的活力和恢複能力。

羅馬尼亞的政治環境相對穩定,逐漸發展成為一個民主國家,并開始尋求加入歐洲聯盟等國際組織,以期擷取更多的經濟援助和政治支援。在政治關系方面,獨立後的摩爾多瓦與羅馬尼亞雖然共享着相同的語言和文化背景,但兩國的關系卻逐漸複雜化。

在摩爾多瓦,親羅馬尼亞的立場和親俄羅斯的立場在國内政治中形成了明顯的對立。摩爾多瓦的政治舞台上,一方面有力量主張進一步與羅馬尼亞和歐洲接軌,希望通過加強與羅馬尼亞的關系來推動國家的歐洲化程序;

另一方面,親俄派力量則強調摩爾多瓦的獨立主權和與俄羅斯的曆史聯系,反對過度依賴西方。

被一條河隔開的2個國家,一個跻身準發達國家,另一個窮得叮當響

這種内部的政治拉鋸使得摩爾多瓦的外交政策呈現出搖擺不定的狀态,有時候看似向西方傾斜,有時又顯著地回歸到與俄羅斯的傳統聯系上。

而羅馬尼亞雖然在文化和民間層面上支援摩爾多瓦的歐洲化道路,但也必須小心處理兩國關系,以免在摩爾多瓦的内政中扮演過于突出的角色,引起摩爾多瓦内部的反感或進一步的政治對立。

在經濟互動方面,羅馬尼亞成為摩爾多瓦一些重要商品的出口目的地,同時也是資本和投資的來源之一。兩國在能源、交通和基礎設施等領域有着合作,尤其在羅馬尼亞加入歐盟後,通過一些跨國項目,羅馬尼亞試圖幫助摩爾多瓦加強其經濟基礎設施和市場經濟體系。

被一條河隔開的2個國家,一個跻身準發達國家,另一個窮得叮當響

經濟發展的不平等

經濟差距是羅馬尼亞和摩爾多瓦之間一個不可忽視的現實。從2000年代初開始,兩國的經濟發展路徑開始顯著分化。羅馬尼亞,憑借其更早期的市場改革和較強的工業基礎,逐漸成為東歐地區發展較快的國家之一。

到了2012年,國際貨币基金組織(IMF)已将羅馬尼亞歸類為準發達國家,其人均國内生産總值(GDP)突破了1萬美元大關。羅馬尼亞的經濟增長受益于多個因素。

首先,其加入歐盟後,大量的歐盟資金流入國家,用于基礎設施建設、農業現代化以及教育和衛生系統的改善。此外,羅馬尼亞的地理位置也使其成為外國直接投資的熱點,尤其是在制造業和資訊技術服務領域。

多家國際公司在此設立了生産基地和服務中心,帶動了就業和技術水準的提升。與此同時,摩爾多瓦的經濟情況則大不相同。雖然摩爾多瓦在蘇聯時期曾獲得一定的工業設施,但這些設施多半陳舊且以重工業和軍工業為主,不适應市場經濟的需求。

被一條河隔開的2個國家,一個跻身準發達國家,另一個窮得叮當響

蘇聯解體後,這些工業基礎設施的支援網絡消失,摩爾多瓦經濟迅速陷入困境。盡管政府試圖通過改革吸引外資和改善經濟結構,但進展緩慢。

摩爾多瓦的經濟高度依賴于農業,這一部門雖然占據了相當比例的就業人口,但由于缺乏現代化的技術和裝置,生産效率低下,難以産生足夠的經濟增長。此外,摩爾多瓦的農産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争力較弱,使得國家外彙收入有限,經濟增長乏力。

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導緻了兩國在生活水準和社會福利上的差異。羅馬尼亞的社會福利制度相對完善,公民可以享受到較好的醫療、教育和社會保障服務。而摩爾多瓦,由于财政收入有限,政府很難提供同等水準的公共服務,這進一步加劇了人民的生活困難。

到了2018年,摩爾多瓦的人均GDP僅為3189美元,與羅馬尼亞的1萬美元以上的人均GDP形成鮮明對比。羅馬尼亞的城市和鄉村看起來更為現代化和繁榮,而摩爾多瓦則還在努力克服經濟落後帶來的各種社會問題。

#長文創作激勵計劃#

參考資料:

[1]趙會榮.地緣政治博弈中的摩爾多瓦——兼議“德左”的走向[J].俄羅斯學刊,2023,13(6):67-85

被一條河隔開的2個國家,一個跻身準發達國家,另一個窮得叮當響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