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縱橫》2022年10月新刊發行
點選上圖或文末左下角閱讀原文查閱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文化縱橫》郵發代号:80-942
重視新興中産階級提出的新問題
《文化縱橫》2022年10月刊(第5期)新刊手記
▍為什麼在今天讨論中産階級問題
中産階級問題曾在中國學術界和輿論場火熱過一陣。作為轉型社會的核心概念,中産階級被視為中國建構西式憲政體制的社會穩定基礎,也被視為現代社會的主流階層。一個社會如果中産階級占主導,則意味着這個社會是健康的;而一個轉型社會若欲完成民主政治建構,中産階級占主流将會保證其穩定。
但自2008 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全球範圍内的社會政治思潮卻似乎提出了相反的例證。無論是阿拉伯之春的“茉莉花革命”,還是泰國黃衫軍 vs. 紅衫軍的惡鬥;無論是法國喧騰不止的黃馬甲運動,還是美國攻占國會山的特朗普的擁趸們……都顯示出中産階級是這些社會運動的主要力量來源,雖然他們的訴求總是以失敗告終。但顯然,在自由資本主義國際秩序出現劇烈動蕩和紊亂的時期,中産階級并不提供資本主義秩序的穩定保證。
這裡面問題何在?以往界定和描述中産階級政治社會地位的理論叙述與中産階級在全球變局下的現實處境産生了嚴重偏離。
階級分析方法,一直是馬克思主義進行社會結構解剖的有力工具,并由此奠定了勞工階級政黨的堅實社會基礎。但是“二戰”之後,資本主義進入黃金發展期,社會沖突大幅度緩和,加之面對社會主義陣營的挑戰壓力,資本主義的福利國家政策和一系列平均社會财富的努力,都使得社會兩極分化減小,中間階層比例加大。這一經濟社會現實,使階級分析方法不斷被邊緣化,代之而起的是現代化理論中的“中産階級”概念,并不斷被延伸至社會政治領域,用以解釋現代化發展的一般規律。
但2008 年全球金融危機之後的一系列演變卻證明,當自由資本主義進入下行階段,資本主義秩序出現混亂之際,社會中間階層的上升通道收窄,全球範圍内的中産階級陷入普遍的焦慮和恐慌之中,他們的社會穩定性大幅降低,于是中産階級概念及由此引申出的一系列現代化發展理論便開始喪失解釋力。
▍如何認識當代中國的中産階級
當代中國的中産階級,是市場經濟發展中不斷派生出的社會階層。從馬克思主義理論角度出發,它不是依生産資料占有方式而産生的原生階級,而是個次生階級——一度被涵蓋在小資産階級的範圍内。然而,随着工業化程序在全球範圍内的逐漸展開,以及社會分工體系的日益複雜化,中産階級在社會結構中的整體規模及其相應的生活方式的重要性日益凸顯,需要重新加以認識。在市場經濟中,工業化關鍵的生産要素是資本、土地和勞動力,而中産階級則大緻掌握着技術、管理、服務等生産環節,它們的存在可以大幅度提升資本、土地、勞動力的生産效能。伴随着産業結構的不斷更新和社會财富的不斷增加,技術和管理的作用日益重要,中産階級占社會的比重也日益增大。
在傳統社會主義語境中,中産階級并不構成獨立的社會結構和政治概念。例如,在蘇聯、東歐等社會主義國家,專業技術人士、管理人員、知識分子是作為社會主義勞動結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被了解和定義的,與之相伴也存在所謂的“勞工貴族”“特權階層”的問題。而在當代中國,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帶來了全新的社會結構與治理任務。與資本主義國家相比,中國的中産階級的構成有着明顯不同。由于中國存在共産黨的上司及強大的國有經濟,中國的中産階級明顯處于體制力量與體制外市場力量的互相影響和互相作用之中,并為這兩種社會的主導性力量所制約。
一般而言,當代中國中産階級分為三個部分:一是體制派生的國家機關、事業機關、國有經濟及其衍生部門的公務員、教師、軍人、管理技術人員等;二是市場中規模較小的業主階層;三是體制外的管理人員、技術人員、律師人員、咨詢人員等。在這三部分人中,體制外的中産階級占比最大,其社會影響力也最大,也一度被定義為新社會階層。
由于這種特征,中國的中産階級問題比較複雜。一方面,很大一部分中産階級處于全球化分工結構之中,不僅直面全球競争和全球性危機,也受到全球資本主義意識形态和生活方式的深刻影響;另一方面,傳統社會主義要素和體制性資源依然對中産階級的生存狀态及其觀念有着深刻影響,尤其在全球性危機日益凸顯的背景下,新一代青年就業取向的“體制熱”就是證明。過去,市場和體制的“雙軌制”一度被視為“市場化不徹底”,因而需要被克服。但在全球中産階級都遭遇生存性危機的背景下,如何更好地解決中産階級的生存與發展問題,探索更具理想性的社會建設和國家治理方式,就成為當下我們必須面對的重要命題。
▍共同富裕與中産階級
馬克思主義理論和社會主義道路的一個重要目标,是探索如何将技術突破、生産力革命帶來的社會進步紅利為更廣大範圍内的人類社會群體所分享,并形成生産力進步和人類社會組織方式進步的正向循環。
對于中國共産黨而言,在實作扶貧戰略的階段性目标基礎上,繼而又要以“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方式,創造一個世界上數量最為巨大的“中等收入群體”。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形式上是提高人民群衆的收入水準,其實質意味着中國要在國際經濟競争中獲得更多中高端的工作崗位。這要求中國在國際競争中展現出自身的生産能力和技術創新能力,同時也意味着中國必須在全球資本主義體系中探索出一條獨特的發展道路。這一實踐和探索必然面臨重重困難,也會對中國共産黨的組織形态和上司方式提出更多、更複雜、更高層次的挑戰。
社會主義道路,無論是精準扶貧還是共同富裕,都包含對集體權利和集體自由的追求,這與市場經濟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的邏輯以及全球中産個體性的權利訴求之間是有着重要差異的。自由、權利、契約是中産階級普遍信奉的價值,而在目前日益顯現的全球資本主義危機之中,不同國家的中産階級卻試圖依靠各自的政治保護機制來維系自身地位和利益,其走向必然是以鄰為壑的保守主義政治運動。這對世界的共同發展是不利的。而中國的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實踐,以其對共同體利益的堅定主張和對更具團結性的社會結構的探尋,必然要求克服全球保守主義思潮的震蕩,實作人類社會更好的治理方式。
是以,在今天讨論中産階級問題,核心在于讨論面向21 世紀的社會主義道路問題。對于這一新的曆史任務,中國思想界還需要進行大量的原創性工作。
文化縱橫10月新刊上市封面專題|全球危機時代的中産階級
— 2022年10月新刊目錄 —
▍編輯手記
重視新興中産階級提出的新問題
《文化縱橫》編輯部
▍域外
友岸外包:拜登政府産業外交新思想
李巍
▍封面選題:全球危機時代的中産階級
長期以來,中産階級都被視為社會的“穩定器”。但21世紀蔓延的資本主義全球危機,使得世界範圍内中産階級的規模普遍開始萎縮,并呈現出強烈的不穩定狀态。
中國社會的中産化大轉型——對中國大陸、台灣地區及日本階層結構的比較分析
劉欣
分道揚镳?——逆全球化時代的中美中産階級
李成
疫情中的中産:上海市民文化與基層治理
熊易寒 王志恒
新中産階級與中國社會主義
修遠基金會
▍焦點
霸權還會轉移嗎?——重讀阿瑞基《漫長的20 世紀》
瞿宛文
在現在通行的大國博弈說法影響下,我們似乎隻能接受霸權存在的必然性。然而,為何世界資本主義體系一定會有“定于一”的霸權制度?霸權一定會有所更替嗎?機制為何?是什麼樣的因素與機制在決定這過程與結果?這又與資本主義體制有什麼關聯?
▍學術評論
我是如何思考中國小農的
黃宗智
除了行将城鎮化的東南沿海和城郊農村,我們必須接納給定的“小農經濟”将不可避免地較長期延續的現實,并在這樣的前提下探尋出路,而不是堅決追求規模經濟效益的大農場。
從“群眾”到“人民”——丸山真男論三民主義
孫歌
▍重新認識西方
潰于蟻穴:戰時新興工業強國的初級産品之困
嚴鵬
英國對德國的封鎖成為影響“一戰”結局的關鍵因素。而此次封鎖所影響的關鍵領域不是先進技術或軍工生産,而是最基本的初級産品與農業部門,因為哪怕是軍工部門同樣要靠食品來維系。
“雙面國家”:美國曆史上的國家計劃糾葛
陳希
美國的政治文化與社會民情中,雖然包含了極為強烈的排斥國家計劃的一面,但也長期存在着追求符合其國情特色的計劃思想動力及相應的計劃實驗。
▍政策
未來起點收入——共同富裕時代的新型再配置設定方案初探
翟東升等
▍海外民族志
“大衰退”時代的律師生涯
戴昕
▍後發國家發展道路
“一帶一路”:多重主體性的交彙
嚴海蓉等
研究“一帶一路”更需要一種雙向視角——尤其是參與國視角。參與國将“一帶一路”倡議嵌入其國家發展議程,用于發揮自身優勢,并把投資引向符合國家利益的領域。“一帶一路”是由多方利益相關者的活動、互動、利益交織而成的複雜網絡。
非洲一體化是中國的機遇嗎?
鄭宇
在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和中國的關系愈發緊張的趨勢下,俄烏沖突可能會導緻中國更多地向包括非洲在内的第三世界轉向。而非洲大陸自由貿易區的成立是非洲一體化程序的重要突破,也為中國平衡全球布局、對沖地緣政治風險提供了機會。
本文為《文化縱橫》2022年10月刊(第5期)新刊手記,歡迎個人分享,媒體轉載請聯系本公衆号。
打賞不設上限,支援文化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