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虎3年前從遵義職業技術學院畢業時,曾得到一份在貴陽的工作。幹了一個星期後,他就打定主意回到老家陝西榆林。如今,他是榆林靖邊縣朝農農資店農作物植保員,利用所學知識服務農村,給老鄉們提供技術服務,普及新技術。
土生土長的浙江人應超畢業後,在城裡一家機械制造廠工作了一年,最終也選擇了回到家鄉。他是嘉興職業技術學院2017級學生、2021年嘉興職業技術學院植保無人機教育訓練班學員,如今是嘉興市綠康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團支部書記、總經理。
像王世虎和應超那樣擁有技能,然後傳回家鄉投入鄉村振興的“新農人”,如今大有人在。這些年來,西安交通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副教授、實證社會科學研究所研究員蔡萌一直在關注返鄉就業現象。從2022年開始,他把目光投向了返鄉就業的高職生這一群體。
由西安交通大學牽頭,蔡萌團隊于2022年10月至12月分批次開展了“中國高職院校大學生綜合調查”。按照随機分層抽樣方法,團隊在大陸東、中、西部各選取2到3個地級市的2到3所高職院校,共發放問卷30746份,最終得到29529份有效問卷。有效樣本的戶籍地完整覆寫大陸的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今年6月,蔡萌和他的博士研究所學生巨紹炜一同發表了階段性研究成果《高職院校大學生返鄉就業意願的影響機制研究》,嘗試從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雙重視角,建構高職院校大學生返鄉就業意願影響機制的理論模型。
“我們調研發現,高職學校的學生大部分來自農村地區,尤其是我們調查的這幾所學校,大概占比80%以上。”蔡萌說,這一點也基本得到了官方的證明,在2020年教育部的一次新聞釋出會上,時任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司長陳子季表示,職業院校70%以上的學生來自農村。
在蔡萌看來,鄉村振興既需要引領者,也需要實踐者。而高職學生的優勢在于擁有技能特長,鄉村建設對這個群體,本就有很大需求。
剛剛結束的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上提出,“完善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加快建構普職融通、産教融合的職業教育體系”。在蔡萌看來,這意味着高職院校學生返鄉就業可以成為鄉村人才振興的關鍵一環,不論是城鄉融合還是産教融合,都需要高品質的技術技能人才。
帶着技術回家鄉的“新農人”大有可為
應超家裡是務農的,他還記得小時候家裡養殖白玉蝸牛,節假日他也會搭把手做農活。他覺得,如今應該是“新農人”的天下了。
“老家那些傳統的務農方式特别苦,農民在田裡面辛苦耕作,無論是人還是技術,都沒有新鮮血液注入。是以我決定返鄉,靠我自己所學的數控機械專業,幫家鄉的人打開農業機械代替人工這條路。”應超對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說。
插秧機、打捆機、摟草機……應超的無人機也開進了田裡,越來越多當地老鄉也加入進來,開始使用機器來務農。也有越來越多80後、90後的年輕人返鄉就業,加入了應超的團隊。他們大多和應超一樣,也是職業院校畢業的,有學機械修理的,有學數控的。
“不怕你沒有高學曆,就怕你不肯吃苦。”應超說。
王世虎決定回鄉的時候,家裡人起初也是不支援的,“大部分父母都不希望兒女上了個大學又回來種地”。
他是帶着技術回家鄉的“新農人”,為馬鈴薯種植戶提供種植技術,把産量提高到畝産4噸。最近他正在進行玉米高産種植技術推廣,畝産1800到2000斤。
3年下來,這個年輕人用田間地頭的真實成績說服了父母。今年他新搞了一塊試驗田,嘗試了一種新的密植技術,“今年産量想上2400斤”。
王世虎把這個目标告訴了自己的老師邱甯宏。他回鄉之後,一直和遵義職業技術學院的老師們保持着聯系,在生産中遇到了問題、難題,從蔬菜的病蟲害,到玉米底葉發黃,都會與老師溝通,邱甯宏都會及時幫他想辦法。
“對于學生返鄉創業,學校始終關注,提供指導與鼓勵。”邱甯宏說。
今年最累的播種階段已經過去了,玉米棒子已經結上了杆子,等到10月收割,他就能知道今年的實驗成不成功。
王世虎在遵義職業技術學院原本學的是建築工程專業,後來因為“喜歡農業”,轉到了園藝技術專業。遵義職業技術學院教授邱甯宏統計了兩個有代表性的班級:一個是2009年畢業的園藝技術專業,學生共43人,畢業14年,仍有28人在從事農業農村工作;另一個班級是2013年畢業的作物生産技術專業,學生共28人,畢業10年,有14人在從事農業農村工作。
“他們中有的考取了農技員,紮根基層成為一名農藝師;有的成長為所任職企業的管理骨幹或技術骨幹;有的自主創業,開辦了自己的農業公司。”邱甯宏說。
“曾幾何時,農民工紛紛從鄉村湧入城市尋求工作機會。然而,近年來,不少農民工卻作出了相反的抉擇,他們離開城市,重返故土,投身于家鄉的就業與創業浪潮之中。正是通過這一群體的動态變化,我們深刻意識到了返鄉就業現象的普遍存在及其重要性。”西安交通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博士研究所學生巨紹炜說。
“從個體的層面來看,返鄉就業是高職畢業生穩就業保就業的職業選擇,是實作個人價值的關鍵路徑。從國家層面上看,高職學生的返鄉就業為鄉村振興注入人才紅利,是弘揚鄉土文化,助推鄉村産業發展,優化鄉村人才隊伍的重要途徑。”蔡萌說。
依托鄉土情結的紐帶,引導高職大學生返鄉
“鄉村地區存在中青年人才持續外流的問題,是以,人口老齡化、人口結構失衡、人才儲備不足這一系列沖突都非常突出。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認為,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當中,鄉村人才隊伍建設這一問題尤為重要。”蔡萌說。
調研發現,鄉土情結正向影響高職院校大學生的返鄉就業意願,城市融入感在其中發揮部分中介作用;家庭禀賦通過個體社會資本與人力資本的部分中介,負向影響高職院校大學生的返鄉就業意願;返鄉政策感覺正向調節鄉土情結對高職院校大學生返鄉就業意願的影響。
應超對記者提到,自己回鄉,正是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把家鄉帶動起來,“讓家鄉越來越好”。王世虎也對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解釋,自己家“祖上三輩都是農民”。
“回老家什麼也不友善,交通也不便利,總體來說肯定沒有城市好,但是我對家鄉情感比較深厚,就想着回去把地種好,把産量提高。”在他老家榆林,煤炭、天然氣資源豐富,農業相對不占優勢。王世虎想着,要學以緻用,拿自己學到的技術給家鄉“改善一下現狀”。
“這些來自農村地區的孩子擁有更多的鄉土情懷。”蔡萌對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說。對此,他建議地方政府“應該敢于打出鄉土情結這張感情牌”,借助鄉土文化的振興、家鄉民俗場景的再現、鄉村面貌的全景宣傳這些方式,喚醒在外就讀的高職學生的鄉土情結。最終,“依托鄉土情結的紐帶,引導高職大學生返鄉”。
2020年7月15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要支援高校畢業生、返鄉農民工等重點群體創業就業”。2023年中央一号檔案指出,“允許符合一定條件的返鄉回鄉下鄉就業創業人員在原籍地或就業創業地落戶”。
針對如何激勵高職生返鄉就業這件事,蔡萌提出了一系列建議。從高職院校層面來講,可以加大對于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就業扶持力度,協調他們去補齊個體資本的短闆,增強返鄉就業的現實能力;同時,高職院校可以同步推進對學生返鄉下鄉實踐的關懷工作,一方面激勵那些本來就具有鄉土情結的學生,明确他們返鄉就業的意願,另一方面也幫助那些城市融入感較差的學生,幫助他們作出符合自身需求的就業選擇。
“我們現在關注的重點,是高職學生返鄉就業的意願。但實際上我認為應該更加關注的,是鄉村振興人才的‘留’與‘流’的問題。一個是留下的留,一個是流動的流。”蔡萌感慨地說,“找到驅動年輕人返鄉就業的長效路徑,不僅關系到鄉村振興的戰略布局,也關系到年輕人的發展和前途,更關系到廣大農村的繁榮和穩定。”
高職生返鄉還需政府助力
對王世虎來說,返鄉創業最大的困難是資金問題。他畢業後回到家鄉,家裡沒錢,他自己手裡也沒錢。他打聽到當地有大學生創新創業貸款政策,但“門檻比較高”,找不到擔保人。王世虎咬着牙扛過了頭一年,狀況才慢慢好了起來。
“返鄉創業最好是選擇自己比較擅長的,或者熟悉的行業。而且要多調研,選擇适合當地的行業或者項目,這樣做比較穩妥一點。”王世虎誠懇建議。
應超返鄉後遇到的最大挑戰,同樣是資金方面的壓力。“剛開始賺不到什麼錢,我又想購入一些現代化的農業機械,就隻好貸款。”
除了資金上的短闆,他還對農業機械上的短闆深有體會。
“早些年,農業機械沒有現在這麼發達、先進。我們通過各方面的考察,決定了購買某款機器人,然後一步一步把它的性能提升上去。”頂着各方面的壓力,應超堅持了下來。
據應超所知,村裡對青年有一定的政策支援和教育訓練支援,10年來,支援力度在逐漸加大,尤其是鄉村振興戰略提出之後,他明顯感覺到了大環境的變化。
“在我們鎮上,有專門面向農業的扶持政策,有對農田的整治,還有美麗鄉村的建設,讓我們在田裡面操作更加友善了。”應超說。
王世虎也經常參加當地農業局定期提供的教育訓練,學習本地的務農經驗:“我之前學的都是課本上的東西,肯定有經驗不足的地方,學無止境。”
這個年輕人忍不住感慨,如今在家鄉務農比他小時候輕松了很多,新技術的推廣降低了人力勞動的成本,變化一直在發生。
2018年,他離家上學時,老家用的還是傳統的人工灌溉方式,人力放水,用鐵鍬挖水渠。“當然比較累,我家二三十畝地,可能要澆個3到5天。但是現在,新的滴灌技術推廣普及了,隻需要拉下電閘開一下水龍頭,一兩天完全解決,而且還不需要在地裡面專門照看。”王世虎感慨。
2017年,國家提出鄉村振興戰略,随後在鄉村地區,通過國家層面的政策與資金扶持,衆多鄉村的面貌得以顯著改觀。巨紹炜介紹,在此背景下,各地政府積極響應國家号召,紛紛出台地方性的返鄉就業政策,旨在吸引包括農民工及大學生群體在内的各類人才回歸家鄉,共謀發展。
“我們在調研中發現,一些地方政府迅速行動,制定了明确的政策措施,承諾為返鄉就業創業的群體提供就業補貼、資金扶持等實質性支援。這一系列舉措,均是在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的宏觀架構下,為吸引和留住本土人才而采取的積極措施。”巨紹炜專門提到,廣西壯族自治區編制了《鄉村振興戰略緊缺人才名錄》。這一名錄詳細列出了該地區鄉村發展中急需的各類人才類型,為精準引才、育才、用才提供了科學依據。“通過明确緊缺人才的具體領域與要求,能夠吸引更多符合鄉村發展需求的專業人才返鄉就業創業。”
安徽省則是較早關注并推動返鄉就業政策的地區之一,早在2013年便開始陸續出台相關政策措施。貴州省近年也在加快打造“黔靈家政”“貴州工匠”“貴州繡娘”“貴州護理”等特色品牌,發展面向農村的職業教育,支援新型職業農民通過彈性學制參加中高等職業教育,滿足鄉村産業發展和振興需要。
“通過細緻的比對與歸納,我們沿着時間軸清晰地觀察到,自鄉村振興戰略正式提出以來,各地政府紛紛響應,陸續出台了一系列旨在促進返鄉就業創業的政策措施。”巨紹炜說。
但他同時也注意到,高職生返鄉就業的情況地域差異非常明顯。東部發達省份的高職生相對願意返鄉就業,“家鄉的經濟和就業環境其實非常好”。西部地區的學生鄉土情結更重,也會考慮返鄉。而中部地區和東三省,學生返鄉意願較低。
蔡萌提到的另一個情況是,目前國家為了鼓勵高校畢業生到鄉村就業,出台了很多扶持的政策,但是在實際操作當中,大專學曆的招錄人數占比很少,政策更傾向于吸引大學大學或者以上學曆的人才,“針對高職學生的政策比較少”。
在蔡萌看來,高職生掌握着專業的知識和技術,他們的返鄉就業,對于鄉村産業的振興、農業技術的改造、鄉村企業的生産用工等環節都具有重要意義,引導高職大學生返鄉就業是一個順勢而為的舉措。
“但是目前我們看到,各地現行的返鄉政策多還對學曆提出要求,把重心放在大學生、研究所學生群體上,對于引導高職大學生返鄉就業實際上是有一些忽視的。”蔡萌建議,出台針對高職大學生返鄉就業的優惠政策。(記者 張渺)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