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探索新模式 聚焦可持續

探索新模式 聚焦可持續
探索新模式 聚焦可持續
探索新模式 聚焦可持續
探索新模式 聚焦可持續
探索新模式 聚焦可持續
探索新模式 聚焦可持續

近年來,各地探索興建了一批城市社群食堂及農村幸福大院(互助食堂),初衷是解決社群老年人吃飯難問題。後來因其“成本效益高、食品安全有保障、口味不錯”,不僅吸引了老年人,一些中國小生、上班的年輕人、社群(村)居民也前來就餐。相對便宜的價格,也導緻部分食堂在收支平衡上出現困難,社群食堂如何實作良性發展?近期,本報記者就此問題采訪了老年人、經營者、從業者及相關部門,大家從政策扶持引導、監督管理、優化服務、發揮市場機制等方面,就社群食堂可持續發展提出了相關意見和建議。

探索“社群食堂+”模式 提高“造血”能力

“四種‘食堂’我都趕上了,但現在的更有成本效益。”榆中縣退休幹部老白今年77歲,身體硬朗。在與記者談及“食堂”話題時,話匣子一下就打開了,滿滿的回憶和對比。從上世紀農村集體大食堂的“清湯寡水”,到外出求學後學校食堂的“千篇一律”;從機關食堂的“精緻豐盛”,到今日社群食堂的“琳琅滿目”,在老白的眼裡,“吃食堂”是難以忘懷的經曆。

“我幾乎每周要到那兒去喝三次小米粥,雷打不動!”老白說的“那兒”,是位于榆中縣環城西路隴翔苑小區南門榆中縣供銷系統首個社群食堂。

7月23日早晨8時許,記者在飯點遇到老白時,他正和老伴吃早餐,邊吃邊贊歎:“味道很好,價格又實惠,吃得放心!”記者注意到,該食堂幹淨明亮的廚台上,小籠包、鹵肉、小米粥以及各類面食小菜等琳琅滿目,色香味俱全。

他老伴說,随着年紀越來越大,行動不便,做飯越來越困難,如今在社群食堂吃飯,不用自己折騰了,而且吃得很豐盛。

“社群食堂的目标是服務好老年人,雖不同于社會化餐飲行業,但客源多元化也是社群食堂持續經營的關鍵。”老白認為,與社會餐飲比,社群食堂具備更強的社交屬性和公益屬性,周邊居民對社群食堂的情感認同更強,不僅讓老年人愉快就餐,還可以利用此項優勢,吸引周邊學生群體,通過豐富經營業态,拓寬售賣管道,打造可覆寫不同年齡段群體的服務模式。比如,以15分鐘便民生活圈為出發點,将用餐服務與生活服務、休閑娛樂等相結合,探索“社群食堂+”模式,不斷豐富社群食堂功能,吸引更多居民參與,提高社群食堂“造血”能力。

兼顧公益性持續性發展 需政策扶持和資源整合

養老問題千頭萬緒,吃飯問題當數首位。如何讓老年群體吃飽飯、吃好飯已經成為人民群衆關切的問題。建設社群食堂是一項民生工程,事關千家萬戶,也是對“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發展養老事業和養老産業”精神的具體實踐。

榆中縣供銷聯社為了滿足不同人群的需求,還在社群食堂提供了多元化的服務。對于行動不便的高齡老年人,食堂提供免費的送餐服務,讓他們在家中也能享受到美味的飯菜。此外,對于沒時間做飯的年輕白領和寒暑期在家的小朋友,這裡也成了他們解決一日三餐的理想之地。

“要加強社群服務,提升服務功能。‘一老一小’是大多數家庭的主要關切。”榆中縣供銷聯社負責人周海燕表示,榆中縣供銷聯社一直緻力于完善社群食堂服務體系,将推進建設社群食堂作為服務群衆的重要任務。

“社群食堂的建設既要保證公益屬性,又要保障自身發展。在這個過程中,政府不僅需要在政策、資金、經營場地、用水用電等方面給予支援,還需要牽頭整合多方資源,引導社群食堂可持續發展。”周海燕告訴記者,針對缺少經營場地的問題,一方面,政府可以通過整合、挖掘區屬閑置房産、場地資源,為社群食堂提供合适經營場地,緩解企業經營壓力;另一方面,政府也可發揮政策支援引導作用,推動社會機關食堂向共享食堂轉變,既保證了員工的用餐需要,也讓轄區内的老年人享受到更便捷的就餐服務。

周海燕坦言,盡管目前建設社群食堂仍面臨諸多難題,但榆中縣供銷聯社将積極為餐飲企業開展社群服務搭建平台、拓寬管道、争取資源,努力讓社會力量更好地滿足群衆多層次多樣化的助餐服務需求。

老年助餐+養老服務 融合發展迎接挑戰

7月25日上午,記者走進西園街道綜合養老服務中心項目,近一千平方米的場地寬敞明亮、布置溫馨,康複區、就餐區、護理區、助潔助浴區等功能區劃厘清晰,幾位老人在護工的帶領下進行做操、理療等活動。

該中心是2022年省政府為民辦實事項目,設有配備護理室16間,護理型床位33張,針對轄區群衆開展全托、日托、臨托、助餐、助浴、助潔、助醫、數智居家、家政服務以及家庭醫生等業務。

據了解,該中心自營運以來到今年6月,共計服務老人18480人次,助餐會員149人,日就餐140餘人次。提供堂食、自提、外送三種就餐模式,外送率7%,随機就餐人數占比50%。人口結構上,80周歲以上日就餐老年人達45人,占比34%。“社群食堂”主要供應:炒菜米飯、雜糧饅頭花卷、湯面燴菜、包子水餃馄饨和養生粥等五大類20個單品供應。

“中心開辦以來,為轄區居民提供了健康、衛生、營養的午晚餐供應以及數智居家生活照護服務,很大程度上緩解了老人們就餐、就醫、照料等難題。但在新的形勢下,我們仍面臨諸多的困難和挑戰。”西園街道綜合養老服務中心營運總監吳昕桐從事養老行業近10年,他告訴記者,社群老年助餐服務項目要實作持續發展,中心将從多個方面努力。

首先,中心将通過中央廚房的形式,在兼顧“長者食堂”正常供餐的同時,定制開發個性化餐食及市場化團餐供應。緊緊圍繞“中心食堂+助餐點”的模式,依托社群優勢資源,保障助餐點周邊1.5公裡配送,確定餐食配送的及時性及新鮮度。中心食堂在豐富餐品種類的同時,高度重視食品安全的監督與管理,從原材料的挑選、進貨、分揀、加工再到制作與儲存都完全嚴格按照食藥部門相關規定執行,做好食品留樣及從業人員的健康管理工作。

其次,在做好現有助餐菜品數量與餐品種類的同時,為轄區老年人群提供更多、更便捷的選擇。全面開展“養老服務+老年助餐”融合業務協同發展,通過助餐點的設立延伸開展:平價蔬菜供應、淨菜配送、廚師上門、家宴制作等特色餐飲服務。

吳昕桐特别談到了中心即将開展的“社群數智居家”模式,他說中心根據轄區老年人居家實際情況,結合家庭結構、經濟收入、身體狀況等綜合因素,開展定制化彈性助老服務,整合社群人力資源,積極推進鄰裡互助。在助餐點非供餐期間,開辦不同形式的文體、知識、健康、安全宣講活動。通過居家數智監護、安全預警和定期入戶的形式,依托大資料,以居家安全預警為保障,專業醫護為支撐的社群開放式數智居家照護模式,降低老年人群在家中發生意外的機率,做好老年人身邊的安全和健康管家,讓老人安心,讓子女放心,讓社群省心。

此外,中心将在現有養老服務架構基礎上,以突出居家、中心帶動、連接配接站點的經營模式,通過“膳、康、安、娛、購、急、醫”七大應用場景,充分發揮好街道養老服務中心的“綜合”屬性,切實将屬地化、社群化助老服務落到實處。

養老服務行業 讓年輕人實作職業夢想

社群食堂不僅為衆多老年人提供了可口的飯菜、便捷的就餐體驗以及優質的生活照護服務,同時也提供了很多就業崗位。記者采訪時了解到,如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擁抱”養老服務行業。不少90後、00後的年輕人陪伴着老年人,正以年輕人的青春朝氣悄然改變着這個行業。年輕女孩楊桂花就是其中一位。

楊桂花今年22歲,是一名剛畢業一年的00後。當年在聯考填報志願時,楊桂花就選擇了新疆職業大學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經過3年的專業學習和實習實踐,她經過考核順利來到了西園街道綜合養老服務中心就職。

“我們的考核比較特殊,先是提前和她服務的老人溝通好,通過老人對她的‘故意刁難’來看看她的應變能力、說話技巧、細心程度等方面的情況如何,來确定她适不适合這份工作。”西園街道綜合養老服務中心營運總監吳昕桐向記者介紹。

好在性格開朗、手腳麻利的楊桂花順利通過了這項特殊的考核。這一年來,楊桂花在已有理論知識的基礎上,開始更加系統學習,如何掌握老人的心理、如何和老人溝通、養老行業的概況、相關政策法規等。

“我現在負責中心三個半自理老人的飲食起居,不論是打掃老人房間、帶老人活動、督促睡覺,我都有自己的一套方法。現在我一個月休息四天,工資也不錯,還是挺滿意的,雖然也有累的時候,但是當我看到在我的引導下、照料下老人有所進步,這讓我很有成就感。”楊桂花深有感觸地說。

從事這一行業時間并不長,但是楊桂花覺得這份職業帶給自己很多變化,讓自己從一個小女孩成長為有責任有擔當,并且一直保持學習熱情的人。對于未來,她也是信心滿滿,她打算更加系統地學習老人的生理、心理知識和社會養老需求,對老人進行更專業的精細護理、康複服務和精神慰藉。

“現在年輕人就業壓力比較大,據我了解,随着老齡化社會的到來,為老服務這個行業前景也很廣闊。我慶幸自己選擇了這個行業,照亮了我職業前行的道路。接下來,我将更加努力學習,堅定地在為老服務事業上走下去。”楊桂花如是說。

□蘭州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楊貴智 周棟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