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舊址更新,讓老廠房換發新活力

  河東區津塘公路與快速路交口處,坐落着一處工業建築群落,院内的職工之家、辦公樓、食堂和廠房掩映在成片的古樹當中,這裡就是天津第一機床總廠舊址。

舊址更新,讓老廠房換發新活力

  始建于1951年的一機床總廠,曾經是中國機床行業的十八羅漢之一,在中國機床行業中創造多個“中國第一”。如今,機器的轟鳴聲已經不再,這個老廠區成了天津城市更新的示範工程。

  老廠區更新工程緊鑼密鼓 記者走進一機床總廠老廠區,項目負責人劉子明正在現場忙活,雖然接手這項工作才3個月,但是院内的各處點位劉子明都已了然于心,每天奔走于各個施工現場,排程各個施工隊伍,因為工期很緊,這些天他總是忙個不停。劉子明告訴記者:“工期還是比較緊張的,處于一個搶工狀态。”

舊址更新,讓老廠房換發新活力

   第一機床總廠舊址的城市更新項目,總占地面積73萬平方米,是天津市重點工業遺存保護區和産城融合示範區。2023年的5月,天津泰達接手老廠區的城市更新項目,總投資66億,開發建設周期5年的時間,預計到2027年完成整體開發。天津泰達城市更建立設發展有限公司招商營運部部長路陽介紹說:“現在初期的第1個片區已經投入營運了,比如我們自營的咖啡館,還有産業創新中心的AB座,這兩棟辦公小樓大概3500多平方米,現在陸陸續續也有10餘家企業入駐辦公了。”

舊址更新,讓老廠房換發新活力

   第一機床總廠是新中國機械制造類工廠的典型代表,也是中國機床行業“十八羅漢”目前僅存的3個還完整保留老廠區的工業遺存之一。對于這樣一個有深厚工業曆史底蘊的老廠區,如何更好保留它的曆史資訊,建設機關也是下了一番功夫。“我們還是遵循了保護為主,修繕加強再利用,比如我們保留片區這4萬平方米的老廠房,從建築物的外立面,到内部的空間結構,以及最有特點的這些排架式屋脊,我們都把它留下來,讓人們在進入建築的時候還能看到它當年的風貌。”路陽說。 第一機床總廠項目内儲存着許多具有曆史和文化價值的工業建築、裝置和文物,通過保護和再利用工業遺産,讓這片老廠區為城市注入獨特的工業文化氛圍。

舊址更新,讓老廠房換發新活力

   如今,老廠區更新項目施工緊鑼密鼓,最靠近津塘路的原一機床總廠的職工食堂,改造正在進行,這是一個占地1700平方米的單體建築,由于處在規劃中的核心位置,未來這裡将成為園區最活躍的地方。路陽介紹說:“它裡面是無柱的一個大空間,我們考慮改造成三個主要空間:一個是營銷中心,一個是招商營運服務,還有一個是河東區的城市更新規劃展覽館。職工食堂的位置跟廠前區的籃球場和大樹庭院都緊鄰,能夠形成一個小聚合,我們也是看中了這一點,是以來做這些功能區。” 在老廠區入口的噴泉廣場旁,坐落着一棟精巧别緻的歐式建築,這是上世紀50年代來技術支援一機床廠的外國專家們居住的地方,如今被更新改造成了一個咖啡館,吧台前擺放着一台機床,上邊排列着大大小小的齒輪,成了這裡獨特的裝飾風格,吸引着人們的目光。“我們年輕人特别喜歡這種調調。牆上還有一些盲盒,裡面裝着以前的老部件,讓人覺得很用心。看到這些就覺得這是一個有故事的咖啡館。”現場的一名遊客興奮地說。

 老廠區裡的工業遺存勾起回憶

  在新改造成的一機床廠史館内,記者見到了原一機床總廠精密傳動裝置制造廠的廠長李彥忠。今年已經86歲的李老,平時喜歡在老廠區裡轉一轉,看一看,更新改造工程開始後,老人更加惦記這裡。看着保留下來的職工之家和食堂,老人告訴記者:“當年我們職工食堂搞的特别好,自己做的包餃子機、壓面條機、面包機,各種炒菜,應有盡有,到下班時間了就在職工之家門口擺上半成品,勞工下班了拿着飯盒買走。職工之家裡邊可以坐1500人,放電影、開大會,附近學校開會啥的,也都來借我們的禮堂。”

舊址更新,讓老廠房換發新活力

   李彥忠這次來,還約了好友陳恭樊一起,陳老曾經是一機床總廠的副廠長,比李彥忠晚到廠一年,兩位老人都是出校門進廠門,在這個廠一直幹到退休,是以這裡幾十年間發生的很多事情,都在他們眼裡、心裡。 看着咖啡館牆上那些已經泛黃的圖紙,陳恭樊的思緒被拉回到60多年前,在那樣的辦公環境中,一機床人硬是啃下了一個又一個技術攻關難題,尤其是在弧齒錐齒輪機床制造方面,創造出了驕人成績。陳恭樊說:“錐齒輪機床裡面有一個叫磨齒機,那是錐齒輪機床的皇冠,不但精度高,而且結構複雜,它是做航空航天一些尖端技術用的,但是那時我們國家沒有,後來我們通過觀察國外的機床,然後進行測繪研究,最後通過短短的兩年時間把它開發出來了。那兩年,一機床人群策群力,全廠都參與,3000多種零件,牽涉到全廠各個崗位,是以這個産品是引以為驕傲的,也在我們機床行業得到一等獎。”自力更生、艱苦創業是陳恭樊他們那個年代産業勞工的真實寫照。經過無數個日日夜夜的攻關,一機床勞工制作出了更多高精密度的弧齒錐齒輪,為大陸軍工航天工業輸送了更多可靠産品,李彥忠就是利用這樣的機床,為當時大陸最新型主戰坦克加工制作齒輪,這也是他一直引以為傲的事。原一機床總廠精密傳動裝置制造廠廠長李彥忠介紹說:“紀念反法西斯戰争勝利70周年大閱兵時,99A式坦克通過天安門,我一看電視高興了,我跟我兒子說,你看這坦克的齒輪是我做的,就那樣激動的不得了。”

舊址更新,讓老廠房換發新活力

   在廠史館的勞模牆前,看到當年廠裡的勞模林德時的照片,李彥忠停下腳步,這個人可是一機床人對産品品質精益求精的代表,曾經創下五年内沒出過廢品的生産記錄。李彥忠介紹:“他是山胞,祖孫三代在日本,後來他的叔叔領着他們回國了,廠裡一般的活都是他把關,後來他帶的徒弟叫王如昌,技術比林德時一點不差。他配那個軸承,嚴絲合縫,在天津市技術比賽第一,嚴師出高徒。” 望着勞模牆上的這些老同僚的照片,李彥忠如數家珍,在他心中,一機床不僅制造出了高精度齒輪等各式産品,更重要的是培養了無數像照片中一樣的,對工作勤勤懇懇、精益求精的匠人,他們是成就大國重器的根基。

  在老廠區聆聽曆史與未來對話

  一機床總廠舊址内,保留着的老工廠中的房間,曾是幾代一機床人工作過的地方,機器轟鳴的聲音,在這裡傳向遠方。未來,這裡将建成一個天津機床博物館,向大家講述天津工業的曆史。

舊址更新,讓老廠房換發新活力

  徐鳳文,城市作家,獨立策展人,一直參與一機床老廠區内展館設計。從小在河東長大的徐鳳文,對一機床這一帶發生的事,有很多了解,這也是他參與這個項目策劃的原因之一。徐鳳文說:“我小時候來一機床總廠,在職工之家看電影。大廠都有電影院、禮堂,還有幼稚園,我們接觸過一機床的很多勞工,是幾代都在這廠裡。發生在這裡的故事,廠史館裡都會有留存,這是有溫度的曆史。” 一機床總廠舊址的更新工程緊鑼密鼓進行中,而對于這樣的更新,長期研究城市曆史的徐鳳文有着自己的了解。“有的工廠的工廠中的房間挑高特别高,看着窗外的陽光,灑射到一些機床上,仿佛能看到曆史歲月的痕迹,那種震撼力真的無法形容。它形成一個曆史、現在與未來城市的一個對話空間。”徐鳳文說。

舊址更新,讓老廠房換發新活力

   曾經輝煌的過往,在一機床總廠舊址的林蔭道上,依舊能透過婆娑樹影,照在斑駁的紅牆上。舊址更新,讓老廠房換發新活力,也讓城市在發展中,不斷換新,滋養屬于天津的城市性格。

來源:津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