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C絕緣擊穿場強是Si的10倍,帶隙是Si的3倍,且耐高溫能力更強、能耗更低,被認為是比矽基功率器件更适合應用于新能源汽車、風光儲能等領域的電力電子器件,近年來吸引了大批産業鍊企業争相布局,部分本土企業逐漸嶄露頭角,成為驅動公司新的業績增長極。
分析近期多家A股SiC概念股公司披露的上半年業績預告發現,15家公司中,有12家企業H1業績預增,其中,SiC業務對天嶽先進、芯聯內建、士蘭微等公司的業績預增驅動最為明顯,其他企業也處于蓄勢待發狀态。
SiC成業績增長新引擎
目前A股中,涉及SiC業務的産業鍊企業超過45家,其中15家已于近期披露了2024年上半年業績預告。
分析發現,15家公司上半年歸母淨利潤預計合計為35.59億元~46.07億元,同比預計增長12.23%~45.27%;預計合計扣非淨利潤為25.28億元~35.58億元,同比預增1.37%~42.67%。與上年同期相比,SiC概念股于今年上半年業績上升顯著。
其中,通富微電、天嶽先進同比扭虧為盈;士蘭微、東尼電子、芯聯內建虧損規模大幅收窄;盈利規模下降或由盈轉虧的僅蘇州固锝、聞泰科技、京運通3家公司。
分析2家盈利規模下降的企業發現,蘇州固锝業績下滑主要受研發投入加大以及參投項目公允值下降所緻,事實上,該公司的産品出貨還是呈大幅上升趨勢;聞泰科技整體業績下滑原因較多,不過涉及家電、汽車等領域的內建闆塊業務仍實作同比增長;唯獨京運通還未走出大環境陰霾,導緻今年上半年業績同比由盈轉虧。
15家SiC概念股H1業績預告(機關:萬元,資料來源:Wind)
從歸母淨利潤盈利規模下限看,北方華創、時代電氣均超過10億元,上半年分别為25.7億元、15.07億元,另外,通富微電、捷捷微電、露笑科技、江豐電子、聞泰科技、天嶽先進6家公司的盈利規模均達到億元級,上半年分别為2.88億元、1.97億元、1.8億元、1.53億元、1.3億元、1億元。
從歸母淨利潤同比變動幅度下限看,有ST華微、通富微電、天嶽先進、晶升股份、捷捷微電5家公司同比增速均超過100%,分别為488.4%、253.44%、238.78%、118.72%、105%,其他公司中,除江豐電子外,同比增速下限均達到兩位數。
關于業績預增的原因,天嶽先進、芯聯內建、士蘭微3家公司受益SiC業務增長驅動最為明顯,其中天嶽先進業績增長主要得益于上海臨港工廠産能釋放以及産能使用率提升,并大規模導入需求旺盛的下遊市場,帶動業績提升。
芯聯內建也直接受益于SiC産品等建立産線的營收增長,其中,SiC MOSFET産品上半年同比增收超3億元,同比增長329%,生産效率的提升也對盈利能力提升起到了積極作用。士蘭微方面,在參股公司股價下滑導緻公允價值稅後淨虧損達1.62億元的背景下,仍能提升盈利規模,SiC功率器件産能爬坡、SiC功率子產品放量是驅動因素之一。
其他企業業績增長的原因較多,主要受益于市場需求回暖、新興市場持續景氣,帶動SiC等相關産品産能使用率提升、出貨規模增長,進而實作盈利能力提升。
規模效應加速降本上車
SiC作為新一代功率器件産品,深受新能源汽車、風光儲能、充電樁等新興市場的青睐,導入規模也在持續增加,根據集微咨詢(JW Insights)測算,中國SiC器件市場規模将由2023年的130億元提升至2028年的約400億元,新能源汽車市場始終是最大應用市場,占比将從2023年的68.45%提升至2028年的74.19%。
隻是因本土SiC企業的布局要晚于國際企業,目前仍處于産能釋放前期,導緻國内市場仍主要由國際公司所供貨,尤其是在新能源汽車主驅領域,SiC晶片尚未實作國産化。
不過得益于過去幾年的布局,越來越多的本土SiC産能進入釋放周期,滿足持續增長的市場需求之時,也将逐漸引領SiC市場新變局。
披露上半年業績預告的15家公司中,在說明業績預增原因時,天嶽先進、芯聯內建、士蘭微、北方華創、ST華為、時代電氣、通富微電、江豐電子、捷捷微電、露笑科技、蘇州固锝、聞泰科技等企業均提到産能釋放、産能使用率提升、出貨規模提升帶來的積極影響。
士蘭微更是直接指出,“目前士蘭明镓SiC晶片生産線已處于較快上量中,随着産出持續增加,預計其下半年虧損将逐漸減少。”
愛集微副總裁、咨詢業務總經理韓曉敏認為,随着規劃産能加速落地,預計到2025年基本能完全滿足國内市場對SiC外延片的需求。
随着本土SiC産業鍊規模效應逐漸凸顯,不僅拉動相關公司業績增長,還将加速市場導入。
首先,SiC規模放量,将加速降低上車成本。根據供應鍊消息,今年上半年,SiC整體裝車成本較2023年下降了15%~20%,SiC單管價格更是加速逼近IGBT價格水準。預計到2025年,随着國内8吋SiC産品逐漸量産,有望推動價格再下探30%。
其次,SiC成本下降,又将加速裝車規模,根據行家說資料,在售SiC車型已從2020年的2款提升至2023年的45款,今年Q1又提升至63款(其中,中國43款,國際20款),今年下半年仍将有更多SiC車型投放市場,供應鍊人士分析稱,得益于降本及新車上市雙擎拉動,市場對SiC需求量大增,預計下半年SiC供應端的供貨壓力将會加大。
第三,本土SiC技術的快速進步,還将把應用領域加速向核心場景延伸,集微咨詢(JW Insights)分析認為,目前國産SiC晶片主要在進行上車認證,預測到2025年年底将開始實作上車,主驅等核心領域由國際大廠壟斷的格局也将逐漸被打破。
值得注意是,随着規模效應逐漸走強,本土SiC企業開始将目光聚焦國際市場,尤其是器件及子產品廠商,已走在出海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