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馬克·亨利·羅斯韋爾在加拿大一個普通的家庭中誕生。他是一個有着金發碧眼外貌的男孩,但他的命運卻早已跟一個遙遠的東方國度有了不可割舍的牽連。
馬克最喜歡的不是加拿大的感恩節和複活節故事,而是他爺爺講述的關于中國的往事。每次提到中國,爺爺的眼中總是閃爍着特别的光芒。
“那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爺爺總是這樣開場,聲音裡充滿了懷念。
每逢中國春節,爺爺總會用生動的語言向小馬克描述中國的傳統習俗。例如,紅彤彤的燈籠、噼裡啪啦的鞭炮聲、熱鬧非凡的廟會等等,這些生動的畫面在馬克幼小的心靈裡種下了一顆向往中國的種子。
然而,爺爺在中國的經曆并非全然美好。當年撤離中國時,爺爺的三個孩子中有兩個不幸在船上染上肺痨去世。這段悲傷的往事,也讓馬克對中國産生了更深的情感聯系。
小馬克經常暗自許下心願,有朝一日能親自到爺爺曾經生活過的地方看看。他渴望親眼去見證爺爺曾經戰鬥過的地方,感受那片充滿魅力的東方國度。
這個小小的願望成為了馬克日後人生道路的指引,他暗自下定決心,一定要學好中文,了解中國文化,以期有朝一日能夠踏上這片神奇的土地。
是以,在爺爺故事的陪伴下,以及對中華文化的熱愛中,馬克的"中國夢"悄然生根發芽。這個來自加拿大的男孩,似乎命中注定要與中國結下不解之緣,開啟一段跨越國界的文化之旅。
馬克在進入大學後,出于對中國的向往,選擇了中文作為專業。這個決定起初讓家人和朋友感到驚訝,但馬克的熱情和決心最終打消了他們的疑慮。
馬克非常喜歡漢字,并對一個個方塊字所承載的深遠含義感到驚歎課後,他常常和同樣熱愛中文的朋友們交流,分享他們所了解的中國文化。
随着學習的深入,馬克對中國文化的熱愛與日俱增。他發現一個漢字竟然可以表達出那麼多種不同的意思,這讓他感到非常神奇。
在中文老師的鼓勵下,馬克決定将中文作為主修課程,并憑借優異的成績獲得了前往北京大學做交換生的寶貴機會。
1988年,23歲的馬克終于踏上了中國的土地。當他站在北京大學的校門前,他的内心激動得難以言表。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氣,仿佛要将這片土地的氣息深深地印在他的心裡。
在他在北大的歲月中,他對中國文化如饑似渴地學習,他的國語說得越來越道地,在留學生中也算得上是一個"中國通"。
中途意外的機會,馬克接觸到了中國的相聲藝術。兩人在舞台上你争我搶的對話,妙語連珠,讓觀衆捧腹大笑。馬克被這種獨特的藝術形式深深吸引,心想:"這實在是太有趣了!要是我也能登台說相聲,該有多好啊!"
機會總是眷顧那些有所準備的人。馬克的中文老師推薦他參加當地電視台的晚會,懷着忐忑和興奮的心情,馬克來到了電視台,但是他并不知道,自己竟然要參加的是央視舉辦的元旦晚會。
1989年央視元旦晚會上,馬克扮演許大山的鄉下人,他用一口流利的中文向觀衆展現了外國鄉下人的幽默感,此舉讓觀衆驚呆了并爆發了熱烈的掌聲和笑聲。
馬克因為一場演出而一炮而紅,憑借“許大山”角色在觀衆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便決定将自己的中文名字改成了“大山”。他認為這兩個字筆畫較少、好讀,也能給人一種親切的感覺。
就這樣,馬克.亨利.羅斯韋爾化身成為了"大山",在中國大展身手,留下了無數傳奇。這個名字不僅代表了他對中國的熱愛,更預示着他在中國文化領域即将攀登的高峰。
元旦晚會的成功點燃了大山對相聲藝術的熱情。在晚會背景,他看到了姜昆的相聲表演,深受吸引,于是他多次鼓起勇氣,找姜昆拜師學藝。
剛開始,姜昆覺得有些為難。他認為讓外國人學相聲簡直是天方夜譚。相聲需要的不僅是流利的國語,還需要對各種詞義、韻腳和包袱有深刻的了解。
而且,姜昆從未收過外國徒弟,不知道該如何教導但是,大山的誠意和執着打動了姜昆。
1989年,在一場莊重的拜師儀式上,姜昆正式收下了這個與衆不同的徒弟。為表示對他的重視,姜昆還特意邀請了相聲界的劉偉、李金鬥等好友共同見證了這個時刻。
這一天,大山成為了姜昆的關門弟子,正式踏入了相聲界的大門。然而,大山學習相聲的道路并不平坦。由于姜昆事業正處上升期,無法親自教導,便請來了德高望重的丁廣泉老先生指導大山。
丁老師教學以嚴厲著稱,各種學舌繞密碼讓大山練得苦不堪言但大山咬緊牙關,一遍又一遍地練習,經常練到深夜他知道,隻有付出百倍的努力,才能彌補文化背景的差距。
大山的勤奮并沒有被白費,他得到了應有的回報。不僅成功掌握了相聲的基本功,還開始與相聲大師丁廣泉合作演出。觀衆們驚訝地發現,這個"洋面孔"相聲說得字正腔圓,包袱抖得恰到好處。
大山的表演不僅赢得了觀衆的喜愛,也得到了許多曲藝界業内人士的贊譽。
1990年,在一場舞台演出中大山與甘霖相識。甘霖當時負責接待工作,盡管大山在那次元旦晚會上的表現隻是驚鴻一現,名氣并不大,但甘霖卻被他的帥氣和才華深深吸引。
兩人很快墜入愛河,1993年攜手步入婚姻的殿堂甘霖成為了大山最得力的助手,默默支援着丈夫的事業。
大山的才華和努力使他獲得了越來越多的機會。他是第一位登上春晚舞台的外國人,并且連續四年都受邀參加。除了相聲,大山還涉足了舞台劇、影視作品等多種藝術表演形式。
他的廣告代言也是接到手軟,事業可謂是蒸蒸日上。然而,當大山的事業似乎即将到達頂峰時,生活卻給他帶來了一個意外的轉折。成名并沒有帶來想象中的掌聲和鮮花,反而帶來了更多的困擾。
這個加拿大籍的"相聲演員"将面臨人生中的重大抉擇。
事業正處于頂峰時,大山卻遇到了一個意外的難題。他和甘霖的兩個混血孩子在學校裡總是成為同學們好奇的焦點。雖然沒有惡意,但這種特殊的關注讓孩子們感到不适應。
大山和甘霖為孩子們的成長環境感到擔憂。
經過深思熟慮,大山決定讓妻子和孩子先回加拿大生活,自己則留在中國發展事業。然而,按照生活實際,兩地分居的日子比預期的更難熬。
每次他回到空蕩蕩的家,看着沒有孩子笑聲的房間,大山的心裡總是空落落的。
就在這時,他多年的好友馮鞏對他說:"你要是想成功,就得跳出這個圈子。"這句話如同一道驚雷,讓大山猛然驚醒。他這才意識到,自己似乎迷失在了名利場中,忘記了最初來中國的初衷。
大山開始重新審視他的人生,他回想起自己當初是因為熱愛中國文化才來到中國的,但現在他卻因為相聲的成功而顯得有些迷茫,似乎已經偏離了最初的目标。
他意識到,作為一個加拿大人,他或許可以像自己的爺爺那樣,為兩國的文化交流做出更大的貢獻。
在深思熟慮後,大山做出了一個出人意料的決定,暫别中國舞台,回到加拿大與家人團聚。這一決定在圈内引起了震動。有人疑惑,甚至有人猜測他是因為“在中國掙不到錢才回國”。
但大山心裡清楚,這是他人生的一個新的起點。
帶着對中國的深深熱愛,大山坐上了回加拿大的飛機。他知道,這并非終點,而是全新的起點。在他心中,中國永遠是他的第二故鄉,而他将以自己的方式,持續地搭建起中加兩國文化的橋梁。
傳回加拿大之後,大山并沒有放棄對中國文化的熱愛,相反,他以全新的身份和視角,繼續投入于中加文化交流事業。他是以獲得了"中加親善大使"的榮譽稱号,這個稱号不僅是對他過去貢獻的認可,更是對他未來使命的賦予。
2015年,大山創辦了名為《大山侃大山》的脫口秀節目。這個節目兼具相聲、獨幕喜劇和脫口秀的元素,給觀衆帶來了全新的文化體驗。盡管大山并不完美認同"脫口秀"的定義,但為了迎合中國觀衆的習慣,他選擇了随波逐流。
盡管遠離中國舞台,大山的表演熱情始終如一。在2024年1月,已經58歲的他再次展現了他對舞台的深厚熱愛,主演了由張國立導演的話劇《肖申克的救贖》中文版。
在接受采訪時,他坦承現場舞台依舊是他最愛的表演形式。
大山不僅在國内進行曲藝表演,還積極參與海外春晚,在舞台上表演了《巧學中國話》等節目,為中國文化在海外的傳播貢獻力量。
2023年9月,他創辦了《大山笑友彙》專場演出,将曲藝表演、詩詞朗誦等多種藝術形式融為一體,展現了中國文化的多元魅力。
大山經常在短視訊平台上分享自己的生活點滴,每次談到中國,他總是習慣性地說"我們中國",流露出對這片土地的深厚感情,讓人倍感親切。
很多網友也深受感動,評論區的調侃聲此起彼伏:"别在外國待着了,快回國吧"還有粉絲驚訝地發現:"我才知道原來大山會說英語啊"。
多年以來,大山始終活躍在中加文化交流的第一線。他用自己的方式,講述着中國故事,搭建起中加文化交流的橋梁。正如《人民日報》評價:“大山是外國人,不是外人。”這句話恰如其分地概括了大山在中國人心目中的獨特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