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權威醫學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中已标注文獻來源及截圖,為了友善大家閱讀了解,部分故事情節存在虛構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識,請知悉。
在醫學科學飛速發展的當下,雖然器官移植技術已經較為成熟,手術的成功率和患者的生存率已經也有了明顯的提高,卻面臨着供體器官嚴重短缺的局面。
而如今,異種器官移植似乎正站在變革的十字路口,對于需要接受移植治療的患者來說,這不僅僅是科學創新的開始,更是新的希望。
中國完成全球首例人活體異種肝移植手術 “豬到人”器官移植時代來了?
2024年5月17日,中國科學家團隊,包括安徽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雲南農業大學團隊,經過精心準備,團隊合作将一隻經過10基因編輯的豬的肝髒到一位71歲肝癌患者體内,成功完成了全球首例異種“肝”器官移植到人類的活體異類器官移植手術,并在《自然》雜志公布。
移植受試者為71歲的肝癌重症患者,在進行針對性治療無效,且征得患者、家屬同意以及相關法律允許的條件下,參與異種器官移植。
親愛的讀者,為了科普更多對大家有益的内容,作者每天辛苦寫稿,創作不易,不得不在文中加入了短短5秒廣告,觀看即可免費閱讀全文。我知道這可能會稍有打擾,但它确實能讓我獲得堅定繼續寫下去的動力。您的了解是我最大的動力!我會努力帶來更多優質内容!
本次肝移植手術所使用的供體,是一頭經過10個基因編輯的雌性豬,經過精心挑選和培育(并不是所有的豬都可以移植),以確定與受者相容性最佳。
術後第7天,患者恢複狀況良好,已能夠自主活動,肝功能名額顯示正常。
監測資料顯示,移植的豬肝每天分泌約200毫升金黃色膽汁,且CT和B超檢查證明肝動脈、門靜脈、肝靜脈的血流狀況等多項名額完全正常,這表明移植的豬肝髒在患者體内正常工作。
術後半月,患者也無特殊異常情況出現。
盡管器官移植是治療終末期器官功能衰竭的最有效手段,但供體器官的嚴重短缺一直是該領域發展的瓶頸。大陸完成的這例肝異種器官移植手術為世界首例,其成功實施标志着醫學界在“肝”異種器官移植領域取得了從“0”到“1”的突破,預示着未來可能有更多的終末期肝髒疾病患者能夠受益于這種先進的治療方式。
在探讨“從豬到人,肝器官-異種移植”這個問題時,我們不得不提及一些關鍵的發展裡程碑。
雖然大陸完成了首例肝異種器官移植,但這一領域的進步并非孤立,而是建立在國際科研團隊的共同研究、貢獻之上。
全球各地的研究者們都在不斷探索和實驗,以期實作跨物種器官移植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這種跨物種的移植手術在世界上其他國家有成功案例嗎?
關于“這種跨物種的移植手術在世界上其他國家有成功案例嗎?”,答案是肯定的。實際上,除了中國之外,世界各地都有類似的嘗試和進展。
豬心髒移植到狒狒
2018年12月5日,全球知名科學期刊《自然》雜志刊載了一項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研究成果:經過基因編輯技術處理的豬心髒成功地被移植到狒狒體内,并實作了超過半年的穩定運作。
豬心髒移植到人體
2022年1月,美國馬裡蘭大學醫學院宣布了一項重大進展,他們成功為一位58歲的男性患者進行了豬心髒移植手術,這是全球首例此類手術(屬于實驗性手術)。
患者在術後能夠自主呼吸,新心髒運作良好,無需輔助裝置。然而,令人遺憾的是,六周後,醫療團隊宣布患者不幸離世。
2023年9月,英國馬裡蘭大學醫學院再一次為心髒病晚期患者進行活體轉基因豬心髒移植(第二例)。術後第一個月,移植心髒情況樂觀,然而好景不長,其在手術後40天死亡。
豬腎髒移植到人體
2024年3月,馬薩諸塞州總醫院傳出喜訊,成功完成了全球首例基因編輯豬腎移植手術。
手術以及恢複過程總體來說較為順利,也圓滿度過了初期的排異反應,順利出院。可遺憾的是,患者還是在術後兩個月後離世,醫生指出,患者的離世與他原有的心髒病有關,而非豬腎髒移植手術本身。
2024年4月,54歲的美國女性患者接受了全球第二例豬腎移植手術,手術恢複期情況同樣同樣較為可觀,但在7月9日,也就是移植後的第47天,因腎髒功能衰竭而離世,依然沒有打破異種腎髒活體移植存活六十天的“魔咒”。
這些示例為異種移植的臨床應用提供了有力的證據,表明通過基因編輯技術,我們有可能克服跨物種移植的免疫障礙,為人類器官移植提供新的解決方案。
但需要注意的是,這仍處于實驗階段,仍需進一步的研究來確定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在探讨了跨物種移植手術的成功案例後,我們轉向探讨這種手術所面臨的風險。
盡管在某些情況下,跨物活體種移植手術已經取得了顯著的進展,但在實際患者中,這種手術仍然面臨諸多風險和挑戰。
異種器官移植手術的風險有哪些?
盡管異種器官移植為解決器官短缺問題帶來了希望,但這一領域仍面臨諸多風險和挑戰。
免疫排斥反應
免疫排斥反應是最主要的難題之一。
即使是接受親屬的捐獻也存在這一問題,2023年3月份齊魯晚報·齊魯壹點刊發《15歲少年為捐骨髓救父,不到十天增肥十斤》,大家還有印象嗎?
在4月1日完成手術之後,雖然順利出院,但是,術後十天之後,又因為膀胱炎再次入院,肚子痛、高燒、拉肚子、尿血......等等因為骨髓移植後的排異反應在折磨着這位父親。
後續七月份又因為未知原因的疼痛再次入院.......
免疫排斥反應是每個需要移植的患者最怕發生的事情,不過,現在醫療水準有限,隻能盡可能避免這一異常情況的出現,術前配型、術後服藥等過程盡量做到盡善盡美;
尤其是術後服藥這一點,移植術後的患者一定不能忽視!并且一定要遵醫囑,就比如免疫制劑,過少達不到效果,過多可能會增加感染機會,這都是我們不希望看到的!
那麼,我們再說回動物給人做供體,由于動物和人類的免疫系統存在差異,移植的器官可能被視為外來物質,引發強烈的免疫反應,導緻器官功能喪失甚至危及生命。
為最大化降低排異風險,研究專家會通過基因編輯技術對供體動物進行針對性的特殊改造,但完全避免免疫排斥仍是一項艱巨任務。
傳染性疾病風險
異種器官移植帶來的傳染性疾病風險源于動物器官可能攜帶的病原體,這些病原體可能在人體内繁殖并引發疾病。盡管篩選和監測能降低風險,但無法完全避免。
手術和術後管理中的任何疏忽都可能為病原體傳播提供機會。
預防措施包括嚴格篩選供體和優化手術流程。未來研究需關注病原體檢測和預防政策,以降低感染風險并提高手術安全性。
藥物耐受性
如果大家平常感覺自己對于藥物的敏感性不如身邊人,那麼,需要接受藥物治療的時候,一定要和主治醫生溝通好。移植術後患者需長期服用免疫抑制藥物,但患者病情差異可能導緻對藥物的反應不同。藥物耐受性差極大程度影響治療效果和增加并發症風險。
解決這一問題需要考慮患者基因型和藥物互相作用。
生理相容性
異種器官移植面臨生理相容性挑戰,如血型和代謝差異。這些差異可能影響器官功能和患者健康。解決方法包括基因編輯和嚴格監測。
醫生有話說
移植手術的順利實施,供體缺乏一直是一個難以解決的問題,有些患者可能等待很多年也碰不上合适的供體,隻能姑息治療,忍受痛苦,為了解決供體的問題,不同國籍的學者都在嘗試,通過基因等其他手段,使動物能成功為我們提供供體。
就比如說,今年五月份,大陸完成的全球首例人活體異種肝移植手術;不過,現在這一技術想要大面積覆寫還難以做到!因為異種器官移植手術的話,面臨的很多局限以及手術風險,我們不能忽視!通過異種移植,反而在術後很快出問題,這不是我們想看到的結局。
但是,大家也不要灰心,相信随着學者的共同努力,在将來,移植供體的問題會得到完美解決!
文獻來源:
[1] 《異種移植排斥反應及其預防治療政策》,何小舟;付嘉钊;周萃星 2024-07-23
[2] 《異種器官移植,離臨床應用還有多遠》,崔芳,2024-07-11
#長文創作激勵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