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溫故 | 外國“好漢”愛長城

  長城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象征,也是大陸現存體量最大、分布最廣的文化遺産,僅北京市範圍内的長城就有520.77公裡。新中國成立至今,北京不斷加大對長城的保護力度,衆多國際友人也紛紛伸出援手:有為修長城慷慨解囊的,有親自上長城撿拾垃圾的,還有幹脆搬到長城腳下長期居住的……這些來自世界各地的“老外”們,用不同的方式表達着自己對長城的熱愛。

溫故 | 外國“好漢”愛長城

1973年,亞非拉乒乓球友好邀請賽舉行期間,肯亞朋友遊覽長城。(攝影:王胡)

  長城開放後成國事禮賓重要場所

  北京市範圍内的長城始建于北齊,明代大規模修築,東起平谷區,經密雲區、懷柔區、延慶區、昌平區,西至門頭溝區,全長520.77公裡。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八達嶺長城。

  1952年,時任政務院副總理兼文教委員會主任郭沫若提出要修複長城,向國内外遊客開放。文化部文物事業管理局把這件事當大事來抓,時任局長鄭振铎将重任交給了梁思成的弟子、當時隻有28歲的羅哲文。經過勘察、研究,羅哲文把明長城的重要關隘八達嶺作為新中國修繕長城的第一站。他帶領工程隊,在異常艱苦的條件下,修繕了八達嶺關城東西兩平台等。1953年國慶節,八達嶺長城向公衆開放,成為全國首家開放的長城景區。

溫故 | 外國“好漢”愛長城

1955年6月30日,《北京日報》4版

  開放後的八達嶺長城是大陸政府重要的國事禮賓場所。1955年,印度文化代表團前往八達嶺長城遊覽。印度藝術家們向蜿蜒山間的城牆高處奔跑,在長城上隔峰遙相歡呼。歌唱家穆·查克拉瓦蒂說,他幼年讀書時就知道和向往這個偉大古迹。大家都為能親自登上長城而興奮。同年,越南民主共和國政府代表團來中國通路,胡志明主席參觀長城後興緻勃勃地用中文寫了一首中國詩:“聽說長城萬裡長,頭聯東海尾西疆,幾千百萬勞動者,建築茲城鎮一方。”1961年,尼泊爾國王馬亨德拉和王後在國務院副總理陳毅的陪同下,登上八達嶺長城,眺望長城内外的壯麗景色,并合影留念。

溫故 | 外國“好漢”愛長城

1961年10月3日,《北京日報》4版

  後來,到八達嶺長城遊覽的國外名人越來越多。1985年,患有“漸凍人症”的理論實體學家霍金來到北京,坐着輪椅的他表示甯願死在中國,也要去長城。最終,時為北京師範大學實體系教授梁燦彬和學校兩名學生朱宗宏、徐鋒,陪他實作了登上長城的夢想。當時,霍金還能用手控制電動輪椅,是以,在八達嶺長城相對平坦的路面上,他都堅持自己“走”。遇到輪椅實在無法攀登的台階,才請年輕力壯的朱宗宏、徐鋒幫忙,連人帶椅将他擡上去。爬到一半,梁燦彬建議霍金适可而止,可霍金意猶未盡,一直到接近頂峰,一覽衆山小,方盡興而歸。

  外國友人贊助修長城

  由于千百年的風雨侵蝕以及人為的損害,長城破損嚴重,旅遊條件缺失。改革開放後,國家加大了對長城的保護力度,不斷增加資金投入。隻是,長城的情況仍不盡如人意。據《北京日報》1984年7月6日1版《北京晚報、八達嶺特區辦事處、北京日報等聯合舉辦“愛我中華 修我長城”社會贊助活動》記載,當時北京地區66%的長城已成為土堆或遺留下部分殘壁,基本完好的八達嶺、慕田峪等處長城可以開放的地方屈指可數,大部分是殘垣斷壁。如果僅靠國家撥款修複長城,将會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溫故 | 外國“好漢”愛長城

1984年7月6日,《北京日報》1版

  為了保護曆史文物,加速修複長城重點地段,緩和遊客擁擠狀況,1984年,北京晚報、八達嶺特區辦事處、北京日報、北京日報郊區版、經濟日報、勞工日報聯合發起了“愛我中華 修我長城”社會贊助活動,引發世界關注。旅居海外的僑胞、外籍華裔和巴基斯坦、希臘、日本、美國、英國、法國、蘇聯、瑞典、聯邦德國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國際友人熱情地參加了這一贊助活動。其中,巴基斯坦政府贊助了20萬元人民币,希臘船主拉第希斯全家捐款百萬美元,著名華裔科學家李政道、楊振甯等也從美國寄來了捐款。截至1987年底,“愛我中華 修我長城”社會贊助活動委員會共收到海内外捐款1200餘萬元。

  1988年5月30日,中國民航934号班機載着一批世界明星從法國戴高樂機場起飛前往北京,為修複中國長城和拯救威尼斯進行義演。“去北京為修複中國長城歌唱,這是一件多麼有意義的事呀!”法國著名歌星米海依·馬蒂埃說,“從中學生時代開始,我就對中國的長城和龍十分敬仰。”在國際藝壇享有盛譽的著名歌劇演唱家瑪蒂·馬斯培蕾全年的演出計劃都排滿了,但當她得知6月将在北京為拯救威尼斯和修複長城舉辦大型國際贊助活動時,毅然修改日程,應邀參加。

溫故 | 外國“好漢”愛長城

1988年,一些為修複長城而捐款的外國友人高興地在慕田峪長城紀念碑上找到了自己的名字。(攝影:葉用才)

  那年,舉世聞名的慕田峪長城上矗立起一尊黛色凝重的大理石碑,上面镌刻着230位中外人士的名字,他們是參加“國際修複長城及拯救威尼斯”活動而來的各國企業家和知名人士。在慕田峪長城立碑紀念,是為感謝他們對修複長城做出的貢獻。

溫故 | 外國“好漢”愛長城

1988年6月5日,《北京日報》1版

  “愛我中華 修我長城”社會贊助活動開展到第10年,全國共收到海内外修複長城贊助款6000餘萬元,有關部門用贊助款修複了八達嶺長城北八至北十城台、慕田峪長城三座城樓、司馬台長城、沿河城長城等共計14處長城重點地段。長城旅遊資源得到進一步開發,不僅獲得了明顯的經濟效益,更增進了世界各國人民對中國的了解。

溫故 | 外國“好漢”愛長城

1999年,居庸關長城吸引了大批中外遊客前往遊覽。(攝影:吳強)

  甘當長城守望者的“老外”

  上世紀90年代末,英國人威廉·林賽在北京火了,他的“頭銜”是——“在長城上撿垃圾的老外”。

  威廉·林賽從小就對中國萬裡長城感興趣。1987年,31歲的他來到中國,曆時160天,徒步走完長城。長城下樸實的山民免費為他提供食宿,支撐他走完了全程。從那以後,威廉·林賽開始研究長城,與長城為伴。

  1998年,威廉·林賽發現:有些旅遊者随手把果皮、紙屑等扔到長城邊,破壞了長城的形象。酷愛長城的威廉·林賽立即發起了第一次“保護長城、撿拾垃圾”行動,120位來自世界各地的志願者響應他的号召,參加了這次活動。

溫故 | 外國“好漢”愛長城

2003年8月26日,《北京日報》1版

  2000年5月,威廉·林賽在懷柔區發起了雇用當地農民維護一段8公裡長的野長城環境項目。6名農民成為長城環保員。他們利用空餘時間,到通往長城的山路和長城上撿拾遊客丢棄的垃圾。幾年下來,環保員不僅撿拾了數千公斤垃圾,還将垃圾分類,把有用的東西挑揀出來回收利用,剩下的填埋處理,這段野長城因環境整潔而遠近聞名。

  2001年,威廉·林賽在香港注冊成立了“長城國際之友”協會,旨在喚起更多的人積極參與長城保護工作。由于協會的公益性,獲得了諸如必和必拓、荷蘭殼牌公司等一批長期保持合作關系的贊助者和支援者。

  2007年,威廉·林賽與北京市文物局、首都博物館合作舉辦了《萬裡長城百年回望》大型攝影展。通過72張對同一地點長城百年前後的照片對比,展示自然風化、人為破壞、戰争、重新修建以及旅遊業發展等給長城帶來的實際變化,引起了巨大反響。

溫故 | 外國“好漢”愛長城

2007年1月,《萬裡長城百年回望》攝影展在首都博物館開幕,圖為威廉·林賽先生向觀衆講述他拍攝長城的經曆。(攝影:方非)

  威廉·林賽與長城的故事令京城百姓敬佩,也引起了萬裡之外英國“老鄉們”的關注,北京市政府為他頒發了長城友誼獎,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為他頒發了英國帝國勳章,表彰他為保護世界文化遺産——萬裡長城和促進中英友好關系所作出的貢獻。

溫故 | 外國“好漢”愛長城

2008年5月30日,《北京日報》8版

  2010年以後,威廉·林賽作為節目主持人為美國國家地理頻道拍攝了《跟着威廉走長城》,協助英國4頻道拍攝了《神秘的長城》等紀錄片。2016年夏,威廉·林賽在兩個兒子的協助下航拍長城全線重要地段,紀錄片《鳥瞰長城》于2017年與觀衆見面。

  “除了照片,什麼都不要帶走;除了腳印,什麼都不要留下。”數十年後的今天,威廉·林賽昔日提出的口号早已廣為人知、深入人心。

  長城國際文化村引來外國“好漢”

  近年來,長城吸引了很多“老外”來到北京,他們用各自的方式表達着對長城的愛。

  2010年“五一”勞動節期間,坐落在慕田峪長城腳下的國際化新農村——懷柔“長城國際文化村”開村迎客。此前,由于被慕田峪長城文化吸引,很多外國人來到這一帶租住村民閑置房屋,對其進行中西合璧的改造,搭起了芬蘭小木屋,建起了法國小庭院……逐漸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國際文化氛圍。“長城國際文化村”開村時,已有80多名外國人在此居住。

溫故 | 外國“好漢”愛長城

2010年5月3日,《北京日報》1版

  時年58歲的美國加州人薩洋在慕田峪長城腳下開了個西餐廳,被問及為什麼會在這裡開餐館時,這位外國老人指着遠處蜿蜒起伏的慕田峪長城說:“我喜歡這裡的長城,喜歡這裡的環境。”

  北京語言大學的留學生葉海亞來自埃及。2012年,他參加“我遊北京——外國人講北京故事”大賽時,講述了他和長城的故事:小時候在書本上讀到長城,便夢想着爬長城。到北京讀書後,無論春夏秋冬都愛往長城跑,相機裡淨是自己與長城的合影。

溫故 | 外國“好漢”愛長城

2012年12月26日,《北京日報》9版

  自2017年起,北京市文化和旅遊局開始主辦“長城好漢”系列全球營銷推廣活動。2020年,“長城好漢”成為“北京長城文化節”系列活動之一,推出的5條北京市長城文化帶文旅體驗線路,吸引了更多“老外”。

  “長城上的風景真美!長城的故事也很迷人。”來自庫克群島的卡梅隆·伊娃熱情地說,“我來自太平洋上的一個小國家,我以前從沒想過自己能跨越山海登上中國的長城。”“中國有句話叫‘不到長城非好漢’,親自登上長城,沿途學習了很多曆史知識,我才了解了這句話的含義。”來自薩摩亞的馬可是第二次爬長城,他說,長城雄偉壯觀的景色令他印象深刻,“我還要邀請家鄉的朋友來當一次‘好漢’,讓他們都來感受長城的曆史和文化。”

溫故 | 外國“好漢”愛長城

2022年,北京長城文化節在司馬台長城腳下的古北水鎮開幕,“京畿長城”國家風景道同時亮相。(攝影:武亦彬)

  “不到長城非好漢”,這句中國人的俗語已經全球流傳。作為世界文化遺産,長城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每年,無論嚴寒酷暑都千裡迢迢來到北京登長城的外國遊客成千上萬,長城的“朋友圈”越來越廣,長城文化在全世界得到廣泛傳播和頌揚。

  (來源:《北京日報》2024年7月25日,第14版;作者:賈曉燕;圖檔來源:原文配圖;資料來源:京報集團圖文資料庫、北京市文物局官網;原文有删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