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是一門獨具魅力的藝術,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土壤而發展和繁榮。文化修養雖然不能等同于書法修養,但卻是書法家提升創作品位的根基。近日,我閱讀了新近出版的馬子恺的幾部書法、篆刻作品集,深深地為他作品中深厚的古氣、别緻的靈氣和濃郁的文氣所感染。
馬子恺的古篆書法具有獨特之處。
一是他對經典的追求使作品形成了高古典雅的書風。
馬子恺自謂:“書不讀三代以下,字不寫三代以下。”其心長期盤桓于古,其作品從内容到形式表達都呈現出高古、雄渾、洗練、典雅之氣。我們欣賞其作品,可知他用古老的篆書形式濃縮了中國文化經典的思想精華,用豐厚的文化底蘊将書法技術層面的“器”提升至“道”的層面,既展現了他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藝術解讀,又彰顯出其筆墨運用的高超境界。
馬子恺《花開春富貴 竹報歲吉祥》
二是他以深厚的文化涵養引領了書法、篆刻作品精神境界的提升。
馬子恺不僅是一位書法家,而且是一位具有深厚文化涵養和理論修養的學者,發表過很多具有學術價值的理論文章、文采橫溢的文學佳作和格律嚴謹的古典詩詞。他認為,中國書法不是技術的疊加,而是主體生命參與的一種了解和體驗的文化活動。一個書法家隻有認真追求書法的文化内涵,方能提升作品的藝術品位,才能通過書法實作學術和藝術上的創新。馬子恺多年來堅持對中國古代經典著作的研修,并力求用同時代的文字樣式書寫同時期的經典,《易經》《論語》是其多年來解讀與書寫的兩部經典著作。為了學習和了解其含義,他逐字、逐句、逐篇閱讀精研。他研究甲骨文、陶文、金文及秦漢文字,并以齊系、魯系文字為主脈來書寫這兩部經典。《古篆論語》《周易錦言》是他經多年研究、實踐後出版的兩部著作,作品集文辭美、哲理美、書法美為一體,受到了書法界人士的關注。他還注重對詩書畫印的全面修煉,先後師從許麟廬、弭菊田、陳左黃、魏啟後、武中奇等名家,使自身的學術修養和作品品位有了很大的提升。其詩詞格律嚴謹,逸興清發,文辭優美,頗具老莊意趣;畫作筆墨老辣;篆刻銳意創新,不落時俗,深具金石雅趣;書法則篆、隸、行、草皆能,篆書更是取意高古,筆力千鈞,格調高雅。他善于思考,勤于探索,深知當代書法、篆刻發展之大勢,以深厚的理論素養和獨到的眼光論述與指導自己的藝術創作。他的《書法藝術與傳統文化的關系》一文因觀點鮮明、論述深刻而受到學術界的重視。
三是以悟性與勤奮奠定了書法創新的基礎。
品賞馬子恺的篆書作品,我們既能從中找到豐富的傳統元素,又能體察到鮮明的藝術個性。在繼承傳統方面,他溯流追源,博采衆長,還注入了楚簡的奇詭奔放與漢隸的雄渾率意。馬子恺十分注重求變求新,有意識地讓自己的作品有别于前賢,在字法、筆法、墨法、章法上一改篆書結字整饬端莊之程式。其篆書中宮收斂,以求神凝,四面輻射,散而能聚,以斜式求單字之靈動潇灑;中鋒用筆,側鋒輔之,以中鋒表現線條的圓渾流暢,以側鋒彰顯線條的率性自然,以暢達舒展的筆畫破解了篆書的拘謹和死闆;章法則四面取勢,欹而能正,雄放而有韻緻。他取法上古文字之詭奇、秦篆之端莊、漢隸之率性以及今人之風格,在遵守法度的同時随勢行筆,形成骨力遒勁又飄逸靈動、取意高古又别有新貌之書風。
馬子恺将曆史久遠的古篆字濃縮成中國文化符号,在書法和篆刻創新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受到了文化藝術界專家和衆多書法愛好者的高度評價,現整理十家輯評以作總結。
已故著名書畫家許麟廬說,馬子恺印迹熔甲骨、秦漢文字于一爐,創出個人風格,又不失篆書法度……無論章法布局還是刀法均達到大家手筆,可與南北印人相抗衡……他借鑒古人,融會貫通,追求極高。
已故著名書法家歐陽中石說,馬子恺手制頗具匠心,正所謂“古不乖時,今不同弊”,饒有情趣……
故宮博物院原院長鄭欣淼說,他在勤于筆耕的同時,能更加重視理論與實踐的同修、藝品與人格的升華、傳統與現代的結合,體悟古人佳作的高妙之處。馬子恺作品可貴之處在于不僅意境高古,而且清氣暢和,在銳意創新的同時又沒有落入時俗套路,揮灑自如的筆迹之間展現出一派生機。這種寓動于靜的藝術觀點十分符合東方的傳統藝術精神,這在當今十分難得。
著名美術理論家、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陳傳席說,馬子恺以古人的創造精神去造就一種傳統藝術新圖式,将傳統書法與西方繪畫有機結合。這種集古代書法筆墨與現代繪畫色彩于一體的藝術作品,正是我們這個時代所需要的。
馬子恺《樂舞千秋》
北京大學藝術學院博士生導師彭吉象說,中國藝術真正要走向海外,必須要用現代的藝術語言來展現中國的傳統文化。落實到書法來說,就是要用現代的書法語言來展現中國傳統的藝術精神。藝術語言應當具有時代性、國際性和創新性,書法藝術也不例外,但是又必須展現中國傳統文化和藝術精神。我們的藝術精神以中國傳統文化為底蘊,藝術語言與藝術形象最終要通過藝術意蘊展現出來。馬子恺的書法藝術成就即這種藝術意蘊的結晶。
中國藝術研究院博士生導師陳绶祥說,中國人首先創造的文字是甲骨文。文字的第二個發展時期是銘鑄在青銅器上的金文。這兩種文字用成語來講就是“刻骨銘心”。馬子恺不但能“刻骨”,而且也重視“銘心”。我對他在書法藝術領域作出的貢獻是非常肯定的。
中宣部原秘書長官景輝說,馬子恺給我的第一印象是和雅謙誠,與之交談後更覺其學養深厚,胸次開闊,他是位頗具内美之才士……在他營造的藝境中,能看出他讀書養氣、滌除玄鑒之心懷,這種凝神靜慮、笃志于學的精神,在當今書畫界尤為難得。有人評價馬子恺的作品展現了這個時代的審美需求,我覺得這正是他的價值取向。當今的藝術家們也的确需要具備這樣的精神高度,以完善中國藝術的審美品質,為中國文化走向世界開辟新徑。
馬子恺治印
道承乾坤
國泰民安
白首同盟
美意延年
北京大學博士生導師王嶽川說,馬子恺不僅在書法和篆刻觀念上有自己獨特的看法,在實踐上也獨出機杼。他的書法厚重深沉,超越了一般的技法層面,而進入書法背後的文化層面。觀其篆書,我們能夠通過線條感受到其文化修為和心靈的恬淡甯靜;篆刻作品則氣象高古,呈現出其人生境界。馬子恺在書法和篆刻的技法與筆墨線條上很有悟性,對線條和墨色有一種超乎尋常的敏感與癡迷,作品有一種視覺的張力。獨特的藝術感覺提升了他作品的品位,最終将書法、篆刻由技術層面提升至“道”的層面。
北京大學曆史文化資源研究所副所長徐寒說,馬子恺對古篆藝術形式的創新、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他是深研中國傳統文化的學者,對古文字、詩詞、篆刻都有很深入的研究。他把多種藝術結合,創造出一種新的審美形式,賦予了作品深厚的文化内涵。
山東省美協美術理論委員會副主任李新平說,馬子恺的作品讓人看到了其書法審美理想遞進的三個階段。一是追習經典,通過對古代經典的學習以使心意相通、筆墨相連。二是遙接前賢,虔心感懷先賢的襟懷和藝術境界,從古代名人名作中擷取創作靈感。三是将經典筆法、先賢精神作為自己創新的文化底蘊,憑借自己的感悟進入書法、篆刻創作的自由境界。這種守正創新的精神使其藝術境界不斷升華,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
(來源:中國書畫報)
藝術家簡介
馬子恺,當代國學藝術名家、文化學者、書畫篆刻家。别署燕公、号穆齋。幼受庭訓,讀經研藝,及長就學于首都師範大學、北京大學,曾在中國國家畫院任職。現為中國民主促進會會員、馬子恺國學藝術館創始人、國家一級美術師、研究所學生導師、西泠印社社員、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華詩詞學會會員、北京大學通路學者、北京金石書院院長、中國書法學術研究院常務副院長、中國國際書畫藝術研究會數字美術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書畫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林産工業協會沉香分會副會長兼文化藝術專業委員會主任、中國古篆藝術論壇總策劃以及聖荷西國際藝術節評委主席、國際中文+文化創意産業論壇首席專家、博鳌時代智庫文創産業指導委員會主席、香港衛視國際書畫院顧問、《中華藏書內建》副主編等職……
他還受聘多種家鄉濟南的社會職務,如“濟南旅遊形象大使”、濟南市政協委員、政協書畫院副院長、濟南中華文化促進會副主席、漱玉印社社長、山東建築大學外聘導師等職……
其藝術創作涉獵廣泛,尤其擅長書畫篆刻、詩詞文章、雕塑設計等。出版有《古篆論語》、《周易錦言》、《玺印精華》、《馬子恺藝術作品集》等十幾種專著。曾在倫敦、巴黎、紐約、米蘭、多倫多等地成功舉辦三十餘次個展,在北京、上海、杭州、濟南、昆明等地創辦有“馬子恺藝術館”,作品曾多次獲得國内外重要獎項,被衆多知名機構和當代名流收藏展出。
其代表作彩墨古篆系列作品融合了書法、繪畫等衆多中國文化元素,以古人的創造精神造就出傳統藝術新圖式,以中國傳統文化為底蘊,用現代藝術語言來表現中國傳統的藝術精神,具有時代性、國際性和創新性,展現了中國傳統文化和藝術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