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國乒選手發球前,為什麼要先吹一口氣

國乒選手發球前,為什麼要先吹一口氣

當大家看奧運會乒乓球比賽,沉迷于(國乒選手的盛世美顔和心有靈犀時)咱們運動員的高超球技時,一定會注意到他們有時出現的一個小動作。

國乒選手發球前,為什麼要先吹一口氣

圖為2021年南陽世乒賽的決賽混雙現場,圖中選手就是昨天奪冠的孫穎莎和王楚欽 / YouTube

它一度被戲稱“中國乒乓秘術”[1],網友們也紛紛評論“龍之吐息”“注入靈魂”“魔法開始”……

此乃“吹氣大法”——國乒隊員在發球前,經常會出現“吹一口氣”的動作。别小看了這個動作的重要性,2021年東京奧運會因特殊原因禁止了運動員場上吹氣,劉國梁就坦言:“這次比賽的備戰是極其困難的,有太多太多的問題……包括疫情期間的一些規則,不能吹氣……[2]”

運動員在比賽時确實也不太适應,在被提醒了無數次不能吹球後,馬龍最後隻能吹吹手;許昕緊急停住了欲送到嘴邊的拿球的手,這一幕還被大家冠名“因吹思停”,好笑中透着一絲心疼[3]。

是以吹這口氣為什麼就這麼重要啊,莫非真是趁機注入仙氣或魔法不成?

國乒選手發球前,為什麼要先吹一口氣

大家戲稱龍隊像在“吹美甲”;許昕在上一屆奧運會的混雙項目中“欲吹又止” / [3]

吹“表面”的汗水,

是表面的原因

初代“大魔王”鄧亞萍在2021年就給出了解釋:“因為人在緊張的時候會出手汗,再一抓球球就會潮,很容易直接造成對手失誤,因為球上面那個點就不彈了,接球的時候會有不正常的旋轉,一接球就滑下去了……[4]”

簡而言之,就是球上沾的汗水影響了乒乓球擊球時的摩擦力,進而導緻了球的失控,把球上的水分吹幹可以避免上述情況。

在乒乓球運動的接發球過程當中,除了基礎的球和球拍撞擊産生的彈力以外,更重要的是摩擦力的運用:接球時,當人用球拍對球施加一個特定角度的力——此時球拍和球的運作方向不垂直,于是球拍和球之間相對運動産生的摩擦力的加入,使得球旋轉起來[5][6]。

這樣的旋轉球,其飛行軌迹、彈跳角度和速度都和非旋轉球不一樣,大大增加了比賽的複雜性和接發球的威脅性。高手過招,各種旋轉球是必不可少的選項。當然對于我們觀衆而言,也增加了比賽的觀賞性[5]。

國乒選手發球前,為什麼要先吹一口氣

旋轉球有很多種,根據不同的角度可分為上旋球、下旋球和側旋球等等;圖為孫穎莎的反手拉下旋球 / Youtube

而研究顯示,接觸面有水會讓橡膠的摩擦力大大降低[7]。那麼對于運動員來說,這樣的摩擦力變化讓球不再可控,可能就是擡手出界的事情。

也難怪鄧亞萍覺得吹一吹球其實是個“有利于公平競争的好事情”,甚至于極個别想要作弊的人,會用球沾上自己汗濕的衣服發出去[4],也是利用了汗水對于摩擦力的改變原理。

由此可見,摩擦力對于乒乓球員是多麼的重要。

其實不隻是對着球吹氣,很多運動員對着球拍哈氣,也是要去掉球拍上的灰塵,恢複球拍的粘性,進而恢複摩擦力[8]。

國乒選手發球前,為什麼要先吹一口氣

球員在打球時很怕球闆和球台沾到灰、水和潮氣;高水準選手打球非常精準,是以對場地器材要求很高 / [8]

把球上的汗水弄幹的這個原理是沒錯,但具體實踐時,經過人短暫的吹一口氣,能吹掉多少水呢?

很遺憾,這個數字微乎其微。

假設人用手握着直徑4cm的乒乓球[9],人的嘴呼出的氣體可以覆寫一半的球面,而人的呼氣平均速度大約是12m/s[10],室溫25°C的情況下,根據飽和濕度的氣壓差來計算[11][12],一秒内人吹一口氣可以協助水分蒸發的數值大約有0.00457g[13][14]。

說真的,這個減輕的量可能還不如人吹一口氣攜帶的唾沫星子多。既然每次吹氣其實吹不掉多少水,為什麼還是要吹呢?

用處非球上,用處在心裡

鄧亞萍曾經在自己寫的書《心力》裡曾坦言,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的決勝局上,她本來2:0領先對手。但是緊接着兩局就被對方追平到2:2。決勝局她之是以能21:5完勝對手,隻因為她在逆風翻盤前做了一個小動作[15]。

那也是她的老習慣,就在瀕臨崩潰之際,“幾乎每一個發球回合前,我都會用手摁三下球台。不是很快地摁,是用力地、慢慢地,摁一下、摁兩下、摁三下。就這麼簡單[15]。”

這也是鄧亞萍的教練曾經一直教她做的方法,多年後她退役才知道這是一種叫“思維阻斷”的抗壓模式。一個和比賽看似無關的小動作,卻成為了她阻斷消極思維的法寶[15]。

她之前連失兩局,是因為出現了“瓦倫達心态”——這個詞源于美國高空表演者卡爾·瓦倫達。他在一次重要表演中過于擔心失敗而忘了專注于走鋼絲本身,結果在那次表演中失足身亡[16]。可見過分在意結果的心态,反而成為成功的障礙。

對于鄧亞萍而言,如果沒有那三次手摁球台,她可能也受困于“我千萬不能再失誤”“我一定要衛冕”的雜念裡[15]。

國乒選手發球前,為什麼要先吹一口氣

1996年鄧亞萍對戰陳靜,鄧亞萍用手摁球桌和吹球來調整自己的心态 / YouTube

合理推測,吹球這個動作,對于場上很多的運動員而言,也起得到“思維阻斷”的作用。

1987年由蘇珊·齊格勒(Susan Ziegler)發表的文章中專門讨論了“消極思維阻斷”(Negative Thought Stopping, NTS)在運動員訓練和賽場發揮的重要性[17]。

在比賽場上,消極思維的負面影響遠不止“瓦倫達心态”一種——實際上運動員面臨的最大的對手往往就是“消極思維”。

因為被腦中的消極思維吞沒,最後這些運動員們可能真的會成為一步步走向自己預言的失敗。比如他們因為認定自己“在壓力下發球失誤”,就真的無法發揮出實際水準[17]。

而在消極思維阻斷過程中,除了通過思維方法上的練習,也很重要的一點是通過一些肢體語言來告訴自己“别這麼想”。比如拍自己的大腿,掐自己一下等等[18]。鄧亞萍的摁球桌行為顯然也算。

除了之前提到的鄧亞萍,小胖樊振東也有用球桌擦手汗的習慣。不過因為有2021年的特殊規定,隻能把伸到一半的手拐個彎擦上了自己的褲子[19]。

國乒選手發球前,為什麼要先吹一口氣

2024年了,恭喜東哥又能摸球桌了,對面的王楚欽也在摸球桌;“莎頭”組合還不約而同地一起摸球桌 / [20][21]

同時研究表明,生理心理同時使用的結合方法對于思維阻斷更有效果,且所作的動作如果能短暫地從目前的任務裡脫離,效果也會更好[18]。

由此可見,也許正因為“摁球桌”和“對着球吹氣”這些動作是一些“走神”的瑣碎動作,才更能輔助精神高度緊張的運動員們阻斷腦子中因為焦慮而産生的負面思維[15]。

小小的動作,大大的效果

像乒乓球運動員這樣在具體“發動技能”之前幹點事情自我調節的行為,隸屬于一個更大的範疇,全稱是:“上場前例行動作(pre-performance routines, PPRs)(以下簡稱例行動作)[22]。

例行動作的範圍很廣,從開場前的熱身,試着比劃幾次動作,想象一下場上的流程,到和裁判和觀衆揮手緻意......全部都算[23]。

對于乒乓球運動員,吹氣,摁球桌,擦汗,進行一些簡單的跳躍和拉伸也都算。

實際上,很多優秀的運動員在比賽真正的動作之前,已經形成了一套固定的例行動作[22]。

這些動作好處多多:提高集中注意力;開啟運動模式、發揮出練習好的内容;改善情緒、減少焦慮;提升對局面的掌握感等等[19][24]……

比如馬龍,在2021年的熱身賽當中,因為被禁止吹球,是以他選擇另一個習慣動作:用拍子向地面打球數次,來調整自己的狀态[25]。

國乒選手發球前,為什麼要先吹一口氣

因為發球接連被打斷還被發了黃牌,龍隊隻能靠其他方式調整狀态 / YouTube

實際上,在2024年針對各項例行動作的元分析研究結果指出,在不同的類型中,例行動作都顯示出對提高運動表現的積極作用,且這樣的好處無論單一還是組合的動作,都有效果[26]。

最“誘人”的一點是,在低壓(放松)環境還是高壓(緊張焦慮)環境中,例行動作都有從中等到顯著的效果[26]。

其實,例行動作也分為“有意識的”和“無意識的”。前者需要有意識的思考和準備[27];後者經過長時間的練習而不需要意識控制[28]——比如對于很多乒乓球運動員而言,吹一下球,哈一下拍,這些往往都是從小養成的習慣性的動作,下意識為之,不麻煩大腦。

對于無意識的動作,它們不僅不占用有限的注意力,同時還能維持運動員動作的熟練、流暢和穩定;最重要的是在有壓力或者可能出現變數的情況下,這些大腦自動設定好的程式可以讓運動員心态穩定、增強自信,便于他們随時靈活地調整身體應對場面的新情況[29][30]。

國乒選手發球前,為什麼要先吹一口氣

圖中紅衣服先後為孫穎莎和王楚欽,前者右手持拍跺左腳,後者左手持拍跺右腳 / [31]

除了吹球和摁桌子,國乒隊的許多人還有在發球時候跺一下腳的小習慣。雖然此時他們的注意力都在手上,但是這個腳上動作也無意中幫助他們更好地調整重心[31]。

而這也是為什麼劉國梁在那一年接受采訪的時候表示,因為不能“吹氣”,他要日常訓練中增強“運動員抗壓抗幹擾能力的磨練”[2]。

國乒選手發球前,為什麼要先吹一口氣

圖為2021年劉國梁接受采訪 / [2]

在此借用孫穎莎在2021年國際乒聯比賽中奪冠後的原話:“因為我們在混雙裡都付出了很多,是以這枚金牌是我們最美好的開始。”于是,從那時的金牌到如今的奧運金牌,莎頭組合不負衆望,實至名歸。

祝賀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