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曆史上,葉尚青有什麼故事?

葉尚青先生,中國書畫家、美術教育家、詩人、有名老藝術家、中國畫大師潘天壽入室弟子;是近百年浙江畫史上難得的具備詩、書、畫、印“四全”品質的藝術家。

畫中有詩、詩中有畫,物我有情、兩相浃洽,中國畫以筆墨為語言藝術、畫道之中筆墨相輔相成,謂之“相為表裡”。“畫印詩書融一爐、寓興哲理美且都”,畫為底、輔以詩書以記之,篆刻為博納互補、呈現在中國書畫史上便是不可多得的妙筆橫趣。葉尚青、1930年生于浙江玉環,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西泠印社社員,中國美術學院教授、中國國畫家協會常務理事、中國國學學會名譽會長等。他的畫,筆求氣勢骨力、抑揚頓挫,墨求神韻意趣、情緻節奏,成為浙江百年畫壇史上不可多得的人才。葉尚青先生出生于浙江省台州市玉環縣,古志記載“晨霧繞島,形狀如環;上有流水、潔白如玉”,正是這樣的一個海濱小城、滋養了一代代人的質樸與真誠。鐘光偉說:“葉老師是1930年8月份出生,他少年、青少年都是在玉環長大,解放之前、他參加了革命工作,青少年的時候也受過革命思想的熏陶。”在新中國成立後,葉先生在文工團、青年團和報刊部門擔任文藝宣傳,美術設計和編輯工作,那時候的葉尚青便身兼數職,在工作一段時日後、他深覺學無止境,并于1954年選擇深造進修,考入了中央美術學院華東分院(現中國美術學院)。1959年畢業,後留校任教,至1993年離休,葉老從小便與藝術結下了不解之緣,年少時的經曆更是鋪墊了以後的學藝之路。雁蕩中學呢,這個自己記得印象最深雁蕩中學、當時自己是一年級,住了個草房子、很大的草房子,草房子造得很考究很漂亮,自己就從這個時候開始覺得雁蕩山又奇又險又壯、又雄壯,山的水的特點也很優美,那個時候是比較早了,是61年的時候,62年到雁蕩山、和潘天壽老先生在這裡住了時間比較短,潘天壽老先生有個特點他是默記,憑記憶觀察自然、看到自然,看到自然的環境,山水、花草、樹木,觀察得很仔細,然後再記在心裡,記在心裡以後呢、回去再創作,他有這麼個特點。玉環簡師,全稱玉環縣立簡易師範學校,玉環黨組織經過精心策劃、對青年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引導他們追求進步,使玉環簡師成為共産黨培養革命有生力量的陣地。當時自己是念的是玉環簡師,那個時候玉環還沒有中學,簡師的一個班主任姓董的、董仲升先生,是以他經常用《芥子園》這本書上的示範作品,在黑闆上畫花鳥、或者是畫山水 ,叫我們臨摹,這個就是影響自己當時學囯畫的意向了。有三個啟蒙老師,一個是張懷江、一個是陳沙兵,一個是夏子頤,後來他們兩位老師都到美院了。陳法文講:“自己同葉尚青同志呢、我們是老戰友了,他是1947年到我們括蒼山遊擊根據地來參加革命的,他來到這兒就是搞文化工作,一直到現在、一直搞到現在,70多年都是搞文化工作。”中國畫藝術,約言之、以既新且美為意旨,并不斷開拓超前、上下求索,邃邈情思、高骞遠韻,國畫藝術特征為詩、書、畫、印熔之。葉尚青先生是近百年浙江畫史上難得的具備詩 書 畫 印四全品質的藝術家,他集繪畫、書法、篆刻、詩文多重藝術于一身,“多元”不僅是葉尚青藝術的重要屬性、也是百年浙江中國畫發展過程中累積而成的文化傳統與核心動力。自己接觸中國畫,可以說是從國小開始,很多同學我們經常去看一個畫家、當場表演,這個畫家是我們家鄉,就是玉環當時叫縣、玉環縣,畫得最好的畫中國畫花鳥畫的一個老先生,叫大聾、他的筆号叫大聾,耳朵有點聾、叫他大聾,名字叫陳骐,他為了維持生活經常在街上擺個桌子當場畫,畫了以後人家喜歡賣 就賣錢,他這樣來維持生活,自己看了以後、慢慢慢慢地懂了,看得也很認真,是以這樣子給自己啟發幫助很大,促使自己當時就想到、哦,畫國畫是這樣子畫出來的,那麼以後就是想去畫好的畫國,國小的時候就開始有畫國畫的啟蒙。葉尚青先生原是在中國美術學院學習人物畫的,後因國家培養人才的需要、由上級組織決定,向潘天壽先生從學花鳥畫,為入室弟子、兼潘老的研究所學生及秘書,得到親炙、力學不倦,葉尚青的花鳥創作有潘老的遺意、又有自己的面貌,這種“以貌而取神”的學習方法顯示出葉尚青極高的藝術秉賦。美院選拔了幾個教師,自己選上就是接潘天壽先生的班,做潘天壽先生研究所學生和秘書,具體地跟着潘天壽先生一起活動,給自己最大的啟發、是他提出來的“四全”。這個四全就是詩書畫印、四個方面,後來潘老先生正式把這個觀點寫在書上,從此以後、就是美院的學生,美院的教師基本上都是沿着潘天壽先生提出的四全來繼承、來學習的。觀葉尚青的藝術經曆,轉益多師是其重要特點,在美院求學期間、廣泛涉獵各派的藝術風格和各家的性情涵養。另一方面我們學中國畫、學花鳥畫,要求除了學老師的畫以外、對老師的老師,對老師的老太師,像吳昌碩、潘天壽先生的老師吳昌碩,任伯年、吳昌碩老師是任伯年,任伯年再上去、八大山人,石濤,包括徐渭,一直到元朝、像吳鎮,倪雲林,到宋朝,這些前輩藝術家、他的筆墨技法,他的傳統藝術,我們都要學。葉尚青先生的藝術著作遍及祖國南北,有些畫作遠渡海外供人們觀賞品鑒,在日本、美國等20多個國家展出,并被中外各國美術館、博物館收藏,作品的交流也讓葉尚青先生覓得海外良師益友,葉老也将這些寶貴經曆寫進了自己的詩詞中,如與新加坡嘉賓筆會時所作詩中、有“西泠橋畔留心迹,友好情誼猶永存”之句。參加中日文化交流活動時所作二首,其中亦有“中日群賢聚雅集、即興書畫镌圖章”,“群賢畢至會稽地、賞識丹青拙作藏”等句。在八零年代,日本岐阜市市長來到西泠印社參觀時,也曾作詩“弄花香滿衣、松壽千年翠”,葉尚青先生做了幅畫、題字“梅竹共歲華”,二人交換作品作為禮物、意義深遠。葉尚青先生也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與日本著名書法家青山杉雨先生結下了深厚的友誼,二人常常寫信互相交流、友誼長存。葉老師承交友之廣,每一次遊曆都是他在藝術上的一次修行,切磋琢磨、容量自大、得益良多。葉尚青先生在藝術道路上長期以來總是耕耘不辍、孜孜不倦,故鄉沿海的風景培養着葉尚青對大自然的喜愛,因為他熱愛家鄉的自然美、這種美深深紮根于他的腦海中,同時也展現在他的畫面裡,并且把中國傳統繪畫的核心精神“觀物取象”、“道法自然”表現得淋漓盡緻。這張畫,開始自己就畫荷葉,畫的比較簡單的,這個荷葉的表現風格呢、可以看的出來,自己是從八大山人和吳昌碩這些老前輩他們那邊的一些表現技法,因為自己學的是潘天壽的先生的大寫意,上面是葉子、下面這幾個是荷花,然後畫荷花葉子畫完以後呢、底下畫小葉子,這樣子畫小葉子、感覺畫好以後,最後配上魚、畫的主題思想就出來了,就是魚戲蓮葉圖,有點互相連接配接、聯系的關系。《淨植荷花》、《百鳥圖》、《魚戲蓮葉圖》、《富春江鹳》、《關關雎鸠》等這一幀幀作品,題材源于大自然,所謂外師造化、中得心源。葉尚青的畫作多富有生活氣息和筆墨功夫,故分外親切、耐人尋味。這幾張創作是自己、也可以說是晚年了,晚年的時候的創作,這張老鷹、這個是當時自己提出來的衰年變法,就是老年變法,就是晚年的時候、能夠有一個突破,一個創新,一個求索,是以自己用線來表現,以線為主,比較工整、比較嚴謹地來表現對象,這樣子作為一種嘗試。對于傳統中國畫來說、“以書入畫”可以說是基本常識,葉尚青從小就對書法情有獨鐘,他繼承了潘天壽“骨法”的用筆之道,将“骨法用筆”的概念運用到書法創作之中,展現出一種勁健剛正的生命力量。《百鳥圖》這幅畫,有景有鳥,一百種鳥,後來自己請沙老題字,因為當時沙老已經91歲了,是以這樣子前前後後、自己修改前前後後大概有十年時間。書為心畫、印亦如其人,葉尚青對篆刻同樣癡迷,從小就酷愛書法、印章,國小時篆刻為勞作課、曾在一隻筆筒上刻“抗戰到底”參加全校勞作工藝展。以這個筆筒為依據,這個筆筒是“抗戰到底”四個字,這四個字是自己讀三年級的時候刻的,這幾個字是老師寫的,這個老師是個美術老師、他教我們勞作,當時自己做了這個筆筒、刻得不錯,老師看到了這個字刻得很好,現在這個筆筒已經破裂了、時間太長了,已經80來年了,是以很有紀念意義,自己一直留着、留到現在。葉老的篆刻作品具有一種古拙渾厚、蒼勁郁勃的氣息,他對篆刻藝術的追求、其實也是對繪畫作品中“金石氣”的磨練,落筆圓渾質樸、卻又不失凋疏,一刀一刀刻下的、是叫老對技藝的打磨,對藝術的追求,更是對生活的态度。葉尚青先生的詩詞創作,始于20世紀60年代初,在老師們的傳授以及自己的領悟下,葉老漸入詩學門徑,并養成了古體詩詞寫作的習慣,用詩詞記錄生活、緣情感物、遣興題畫,《葉尚青詩詞吟草》的出版、凝聚了葉老先生藝術創作的心血和對中國古典文化的參悟與喜愛。陸維钊先生從杭大調過來到美院,這個時候陸維钊先生上詩詞課,從這個時候開始、也就是從61年吧,61年的時候開始學詩,當時自己就作了,作了之後、就是在這個稿子上抄出來、已經很正規了,學了以後作了,作了以後他(老師)就修改,紅筆是陸維钊先生修改的;黑筆、黑的,旁邊這個、這個小字的,是潘天壽先生改的,是以自己現在就留下了這麼一個東西。葉尚青先生用文筆詩賦作為記錄,涉及紀遊、寫生、題畫、論畫、漫吟、記事諸方面,這些詩詞直接反映出畫家的藝術狀态與學術觀點,更是葉老藝術人生的真實寫照。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