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皆知,中醫擅治疑難雜症,而疑難雜症中,有相當一部分疾病與瘀血有關。是以,活血化瘀之法,在中醫界有着很深的民意基礎,因為在現實生活中,的确有很多人被瘀血病因困擾,如果不能将瘀血化去,那麼,因瘀血而起的相關疑難雜症就會好不了。遇到這麼情況怎麼辦?自然最好的方法就是活血化瘀。有道是,世上多雜病,大多都有瘀,唯有活血祛瘀,拔除瘀血病根,才能讓人瘀血一去百病消,無瘀一身輕。
古往今來,曆代醫家中,真正把活血化瘀法運用的爐火純青的,也就兩個人而已,一個是醫聖張仲景,另一個是怪醫王清任。但要論及活血化瘀的經典名方,卻有很多,比如當歸芍藥散、抵擋湯、下瘀血湯、大黃䗪蟲丸、紅藍花酒、失笑散、生化湯、血府逐瘀湯、通竅活血湯、少腹逐瘀湯、膈下逐瘀湯等。
但是在衆多活血化瘀的方劑中,如果非要給它們做一個排名的話,血府逐瘀湯、生化湯、當歸芍藥散等方劑都能名列前茅,而血府逐瘀湯不僅位列中醫十大名方之一,而且也是中醫十大名方中唯一一個活血化瘀的,是以,要說活血化瘀的名方誰第一,肯定是非血府逐瘀湯莫屬。
血府逐瘀湯是清代名醫王清任所創,其實王清任也算得上是一個怪才,他原本是習武出生,曾經是一個武秀才,做過六品“千總”,後來棄官從醫,沒幾年功夫就聲名鵲起,由于他有習武的經驗,磕磕碰碰是常有之事,這也為他對瘀血緻病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于是,王清任在中醫上的造詣和成就,皆因瘀血而來。
血府逐瘀湯是王清任衆多活血化瘀方劑中的一個,但卻也是至今無法超越的經典。血府逐瘀湯由“桃仁、紅花、當歸、生地黃、牛膝、川芎、桔梗、赤芍、枳殼、甘草與柴胡”等11味中藥組成的。血府逐瘀湯的創方初衷是為胸中瘀血而設定的,臨床常見的症狀主要以胸痛、頭痛經久不愈為主,不過這個疼痛比較有特色,那就是痛如針刺,而且痛有定處,還有一個典型的舌脈表現,那就是唇色暗紫,或者雙目暗黑,舌質暗紅,或者舌有瘀斑、瘀點,脈象澀或弦緊。
瘀血這個東西,一日不除,就會一日不爽,雖然血府逐瘀湯針對的是胸中瘀血,但是由于這個胸中瘀血不散,會出現很多或然證,比如呃逆日久不止,比如飲水即嗆,或者幹嘔,比如心煩悶亂、眼目昏花、心煩悶亂,比如心悸怔忡,失眠多夢,急躁易怒,日晡潮熱等。而現代使用血府逐瘀湯,隻要記住兩點,第一個是身體任何部位疼痛,且符合“痛如針刺,痛有定處”的疼痛特點;第二個是舌脈,舌質暗紅,舌有瘀斑、瘀點,脈澀,基本上都可以運用血府逐瘀湯進行加減化裁。
血府逐瘀湯的配伍究竟暗藏着怎麼樣的秘訣呢?重點還得看君臣佐使,血府逐瘀湯以桃仁、紅花為君藥,主要起到“破血行滞而潤燥,活血祛瘀以止痛”的作用,而桃仁與紅花也是王清任特别愛用的藥對,而桃仁紅花其實醫聖張仲景也用過,隻是從來沒有将這兩味中藥同方配伍使用。王清任所創活血化瘀的方劑,以桃仁、紅花為君藥幾乎是業界公認的。
不過對于血府逐瘀湯的臣藥、佐藥、使藥,其實一直存在着争議,比如有認為以牛膝為臣藥的,也有認為以芍藥、川芎、牛膝為臣藥的,但從活血化瘀的邏輯以及醫聖張仲景活血化瘀主方的思路來看,以芍藥、當歸、川芎、牛膝為臣藥更為妥帖,一是當歸、川芎、芍藥是醫聖張仲景當歸芍藥散核心中藥,而牛膝作為活血通經、祛瘀止痛的良藥,在全方中的意義重大。而生地黃、枳殼、柴胡、桔梗,作為佐藥,生地黃清熱益陰,枳殼、桔梗升降相因、寬胸行氣,柴胡升達清陽。而使藥,曆來的解釋都是甘草為使,但是從全方的配伍思路來看,牛膝和桔梗可能起到兼以為使的作用,這樣才完整。
血府逐瘀湯的配伍,可以說真的很奇妙,最大的特色可以分為三大點,第一大點就是活血與行氣的配伍,為什麼要這樣配伍呢?因為氣行則血行,氣滞則血瘀,是以這樣配伍,既能夠行血分瘀滞,又能解氣分郁結;第二大點就是祛瘀與養血的配伍,這又是什麼操作?因為活血祛瘀如果沒有人護道,很容易耗血,而行氣破滞如果沒有人節制,很容易傷陰,是以這樣配伍很棒;第三大點是升降相因,标本兼顧,全方既有能夠升達清陽的中藥,又有可以降洩下行的中藥,還有調和諸藥的中藥,使得整個方劑一團和氣。
總體來說,血府逐瘀湯的作用十分強大,現代臨床中,使用範圍極其廣泛,可能超越很多很多的經典名方。不過在用血府逐瘀湯的時候,方證特點可以分為幾大點,第一是疼痛,第二是異常感覺,第三是情志出現異常,第四是睡眠出現異常,第五是發熱。但是在臨床運用時,也有一些禁忌,比如方中活血祛瘀藥較多,是以孕婦、月經期女性以及有出血傾向性疾病的人群要忌用;由于方中地黃、枳殼、柴胡性寒,是以寒瘀者慎用;由于全方很多活血化瘀藥屬于辛溫中藥,如果血虛無瘀的人要慎用。
【本圖文由“神希園”新媒體獨家原創出品。作者神希子,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複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