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夏天,巴黎正熱血沸騰。
而在非洲大草原,也正上演着一場觸目驚心的“天國之渡”。
著名的“天國之渡“。 圖/BBC紀錄片《動物世界》
來自BBC的這一幕,不知多少人曾為之震撼而向往。
每年7、8月的暑假,有約數十萬人奔到非洲,去看這場世界上最大規模、最野性的動物世界大遷徙。
在坦尚尼亞大草原,看獅子。圖/ins @Leva.me.tours
一條馬拉河,橫亘在坦尚尼亞的塞倫蓋蒂大草原,和肯亞塞馬拉草原之間。
數以萬計的角馬、斑馬、瞪羚奔湧而過,向着賽馬拉嫩綠的青青草地前進。
坦尚尼亞草原上的動物群。圖/ins @wanderreisen.de
這裡是東非的坦尚尼亞,世界上最不發達的國家之一。
卻是一個和中國,有着大半個世紀往來的非洲國家。
44年前,一條貫通東非和中南非,長達1860.5公裡的鐵路,從坦尚尼亞首都達累斯薩拉姆出發,到達尚比亞皮卡裡姆波希。
1973年,中國在坦尚尼亞修建鐵路。圖/B站
成為了當時剛獨立不久,還處在困境中的坦尚尼亞和尚比亞,最主要的連接配接通道。
并且還被稱為“非洲自由之路”,為其社會經濟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它就是,中國援建的坦贊鐵路。
存留在中坦幾代人記憶中的鐵路,如今雖因經營管理問題不複往日。
但不能否認,它打開了中國和坦尚尼亞的友誼之門。
此後,成千上萬的人奔赴坦尚尼亞,投資辦廠、開中國餐廳、學習或工作,散布在各行各業。
而在達累薩斯拉姆市,這座别名“達累”(以下簡稱),是坦尚尼亞第一大城市和港口,也因為中國人的聚集,與中國有了千絲萬縷的聯系。
達累薩斯拉姆市港口 圖/紀錄片《中國餐館》
01
一碗來自河南的羊肉燴面
征服了“坦尚尼亞胃”
在央視國際頻道,當一個坦尚尼亞小夥兒邊吃燴面,邊用一口“正宗”河南話,對着鏡頭連連稱贊:“好吃!好吃!”時。
河南周口人王國傑,一定沒有想到,來到坦尚尼亞第12個年頭,會突然憑着一碗河南燴面,成了大紅人。
随之他在達累斯薩拉姆市,位于烏爾西諾路的中餐館,紅紅火火,成為家喻戶曉的道地河南味兒。
這家中餐館,叫“又一新”。
在這裡開飯店,對于王國傑來說,是一次偶然。
2005年,30多歲的王國傑跟很多人一樣,第一次到坦尚尼亞做生意,經營的是中國産的陶瓷餐具、玻璃器皿、不鏽鋼産品等等。
而每個來到達累的中國人,總是愛聚在一起,每人做一道家鄉菜,以填補刻在骨子裡的“中國胃”。
做得一手好菜,尤其把大名鼎鼎河南燴面,做得相當韻味的王國傑,脫穎而出。
在大家的一緻好評和建議下,他的河南中餐廳,開起來了。
1000多平方米,30多位員工,廚師和管理都是河南人,聘請了當地坦尚尼亞人當服務員,餐廳菜式以豫菜為主,除此外還有川菜和粵菜。
就這樣,一道河南燴面在異國他鄉打響了名頭。
作為周口人,王國傑也把家鄉的胡辣湯,搬上了餐桌。
胡辣湯,是河南名小吃,起源河南周口。
餐廳的第一批擁護者,主要是當地華人。
漸漸在華人的帶領和影響下,不少坦尚尼亞人也紛紛走進店裡,從不敢吃、怕吃不完,到最後吃的津津有味。
一間中餐廳,一碗河南燴面,一碗胡辣湯...
承載的豈止是家鄉美食,更是異國他鄉中,彙聚的一縷縷濃得化不開的鄉愁,以及和這裡坦尚尼亞人的友誼。
有的坦尚尼亞人來定酒席,可能帶的錢不夠,王國傑會減免部分費用。
他們常來聚會或辦婚禮,吃到興起,還會邀請隔壁桌中國人一同唱歌跳舞。
除了做出道地美食,王國傑還把餐廳當成了中國視窗。
舉辦國術表演、民間表演;手把手教當地人包餃子、做饅頭、用筷子;教他們一些中國禮儀和中國文化...
是以,才有了最開始,那個坦尚尼亞小夥,一口非常正宗的河南口音。
“中不中?中!”,成為大家無障礙的口頭禅。更有不少人學會了做河南菜。
要說河南和坦尚尼亞的緣分,也許早在坦贊鐵路時,就已經開始了。
當年修建鐵路,中國向非洲派遣的近5萬工程技術人員中,就有大部分河南人。
在非洲其他國家,也有不少河南身影。
2017年,由河南的企業河南國際承建的那密比亞東部道路通車。
河南國際。圖/網絡
在坦尚尼亞旁邊的蘇丹,還有一座“河南廣場”。廣場上的涼亭、噴泉底部的青花瓷、金色的龍...滿滿都是中國元素。
一股中國河南風,在坦尚尼亞乃至非洲很多國家,卷起了不小漣漪。
河南廣場。 圖/網絡
02
一座“中國城”,一家東北鐵鍋炖
牽引着無盡思鄉情
除了王國傑的“又一新”,要在達累再找到一家中國餐館,說難也不難。
去年,一部聚焦海外華人餐廳的紀錄片《中國餐館》開播。
10家中國餐廳,散布在世界各地。
我們熟悉的達康書記(吳剛老師),随着鏡頭,将不同的人文和美食故事緩緩道來。
第二集,就是坦尚尼亞達累市。
在達累,有一個小小的“中國城”,那是一個以中國超市為核心的大院。
院裡有13戶人家,經營着不同的生意。
最顯眼、最誘人的就是于連生夫妻倆的“東北鐵鍋炖”,看名字就明了。豪邁、霸氣、又實在,這是一家以東北風味為主的餐館。
“中國城”,于連生的鐵鍋炖就在這裡。圖/《中國餐館》
一口東北大鐵鍋,深嵌圓桌正中央,粉條和蔬菜打底。
C位鋪上一層雞鴨魚肉,再倒入東北特有的秘制汁水,沿鍋貼上一圈玉米面餅子,蓋上大鐵鍋蓋,開大火焖煮上半小時。
揭開鍋蓋的那一刻,蒸汽水霧缭繞,泡在鮮香汁水中的肉,沸騰着、翻滾着,香氣溢出螢幕。
在這一鍋紮紮實實,冒着食物仙氣兒的東北鐵鍋炖面前,才能讓人一時恍惚。仿佛切換到大東北的農家大院,親朋友好友圍坐一堂,吃吃喝喝,煩惱盡散。
和很多人一樣,于連生夫妻來到坦尚尼亞,為了奮鬥美好生活。
開這家東北鐵鍋炖之前,2009年他們就來過達累,在一家援建坦尚尼亞的國企建築公司做後勤工作。
項目結束後,回到老家黑龍江。
然而,兩個人對坦尚尼亞有些念念不忘,想念這裡常年溫暖的氣候,也覺得開始要為女兒努努力,吃吃苦,多掙一點錢。
女兒在坦尚尼亞一所國際學校裡讀八年級,假期的時候會在店裡幫幫忙,不過也因為日常忙碌,很少帶孩子出去玩。
正值女兒生日之際,于連生決定辦個生日宴,做一頓“坦桑石斑鐵鍋炖”,用上當地盛産的大石斑魚,融入東北鐵鍋炖的靈魂。
奧納帶着孩子們盛裝出席。圖/《中國餐館》
生日宴當天,邀請中國院裡的朋友和坦尚尼亞朋友奧納一家,一起品嘗于連生這道獨創的,中坦創新大餐。
熟悉的大鍋,熟悉的圍坐,讓人感受了美食的能量。
非常有禮貌的坦尚尼亞男孩兒。 圖/《中國餐館》
03
“一家人”自助早餐
暖了中國人和坦尚尼亞人的心
在“中國城”裡,在于連生東北鐵鍋炖的隔壁,有一家自助早餐店,名叫一家人。
張新民夫婦一大早就忙碌不停,準備當日的早餐。
一張自助的早餐桌,食物滿滿當當,包子、炒飯、炒粉、炒面、蛋卷、腸粉...你想吃的基本上都齊了。
餐廳裡的坦尚尼亞員工,已經可以娴熟的做出一隻隻煎餅果子和包子了。
Miffy是這家早餐店的常客,她總是會給同僚打包好幾份早餐。
在一家中國貿易公司工作的她,負責進出口貨物管理。将坦尚尼亞盛産的芝麻和腰果收集起來,經由達累港口,運到中國青島。
再由中國青島發往世界各地,也許成為每家每戶的芝麻香油,也許成為餅幹上的一粒粒點綴。
在這家貿易公司,哪怕到了運貨裝運的尾季,也沒有采用機械化,而是由一批批坦尚尼亞勞工人工搬運。
200多名員工,有的在這裡工作了四、五年,有的長達十幾年,他們要靠着這一份工作養家糊口。
之是以棄用機械化,是為了保留住他們的飯碗。
在這些坦尚尼亞人身上,吃苦和努力,是他們對生活的态度。
還記得在于連生女兒生日宴上,那個一家四口,西裝領帶盛裝出席的坦尚尼亞人嗎?
他叫奧納,是一個豬肉商,認識他的中國人都稱他“勵志哥”。
奧納常來于連生的館子吃飯。 圖/《中國餐館》
奧納生了4個孩子,每生一個孩子就買一塊地,也不管地好還是不好。
多年前,他從農村到城市打工,住在簡陋的小闆房,做過建築工、送貨工...幾乎沒有什麼活兒落下。
經過打拼,奧納終于擁有了一棟獨門小院,院裡有保姆,孩子就在附近學校上學。
奧納的家。圖/《中國餐館》
不善言辭的奧納,靠自己的雙手,給了妻子和孩子們一個穩定幸福的生活。
我想家庭的觀念,在奧納心中一定分量很重很重。
就像于連生夫妻和張新民夫婦一樣,為了孩子,遠赴坦尚尼亞打拼,所做的一切努力,無非是為了給家人更好的生活,給孩子更好的未來。
——
在坦尚尼亞的塞倫蓋蒂浩瀚無垠的大草原,角馬們為了生存,步履不停。
非洲動物遷徙路線。圖/網絡
這片草原上大約300萬動物們,每一年按順時針方向,跨過整個塞倫蓋蒂草原,淌過驚心動魄的馬拉河,到達馬賽馬拉草原。
來年,再回到塞倫蓋蒂,繁育生長,開啟新一輪的征程。
生命的壯闊,來自于,為了生存而無所畏懼;
想要創造美好生活,就要不停的奔跑,周而複始;
就像奧納,要不停在城市兜兜轉轉,才有一個屬于自己的家。
就像一碗河南燴面要經過反反複複的拉扯,才夠勁道。
就像曾經為了生活,千千萬萬遠赴大洋彼岸,坦尚尼亞的中國人一樣,不服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