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戰國之殇:魏國究竟有多不争氣,才把自己給玩沒了?

前言:

公元前225年,秦軍号稱要從邯鄲發兵攻打魏國,四十萬魏軍陳列河北嚴陣以待,實際上秦軍以王贲為将從楚國越境而來,直逼魏都大梁。

秦軍引黃河之水灌淹中原第一雄城大梁三月有餘,城池被水沖破,魏王假出城投降,被王贲所殺,魏國宣告滅亡。

戰國之殇:魏國究竟有多不争氣,才把自己給玩沒了?

而在黃河北趕來救援的四十萬魏軍,被王贲他爹王翦堵在了安陽邑,成建制的消滅了魏國的武裝力量,魏國全境淪陷,成為了秦國的郡縣。

從魏國的滅亡來看,戰國初期獨霸百年的魏國,是怎麼把自己給完沒的呢?

天胡開局:

三家分晉後的魏國強到什麼地步?把老牌諸侯關西霸主捶得不敢出門,在魏國面前,赳赳老秦想東出函谷關就是個笑話。

别說出兵關東了,整個河西之地都被魏國霸占,還是有理沒地方說的那種。

面對這種情況秦國扛把子秦惠公不是沒想過反抗,舉國之力集結了五十萬大軍,要跟魏國決一勝負。結果就是被魏将吳起帶着五萬魏武卒打得丢盔棄甲找不到北。

從此以後魏國内合三晉,拳打燕齊,腳踢秦楚,獨霸中原百年,無人敢惹。

戰國之殇:魏國究竟有多不争氣,才把自己給玩沒了?

可物極必反,嚣張跋扈慣了的魏國,瞧誰都有點瞧不上眼,管你是名家大儒還是百戰骁将,在大魏國的地盤,是龍得盤着,是虎得卧着,等着魏國君主點菜才能有發揮的機會。

人才流失:

在這種境遇下無數懷才不遇的人才投奔他國,來看看有魏國流失人才有哪些,咱就能更清楚的了解魏國衰弱的格局:

變法強秦的商鞅:本來是衛國人的商鞅,受強魏變法的李悝影響極大,本來打算到魏國追星自己的偶像,同時也一展包袱,結果不被魏惠王待見,這才到了秦國。

連橫抗合縱的張儀:出身魏國的張儀天然對家鄉應該是有親近感,但偏偏在六國都混不下去了才到了秦國,之後出名後也任過魏相,但是出的主意兩任魏王都不聽,難怪張儀對秦惠文王死心塌地。

遠交近攻的範雎:範雎本來是魏國人,跟着中大夫須賈混,這兩人出使齊國的時候須賈被齊襄王各種瞧不上,反而是作為門客的範雎進退有度被欣賞。回到魏國後須賈對範雎各種穿小鞋栽贓陷害,差點沒把範雎給玩死。範雎沒辦法隻能逃到秦國,這才有了後來秦國的“遠交近攻”。戰略。

戰國之殇:魏國究竟有多不争氣,才把自己給玩沒了?

五國攻齊的樂毅:樂毅先祖樂羊就是魏國人,起先也在魏國為将,但是不怎麼受待見,出燕國的時候被燕昭王以國士待之,這就留在了燕國,後來五國伐齊樂毅主帥連下七十餘城,差點沒把齊國給滅了。

再有就是兩位大佬孫膑跟吳起了,都有機會留在魏國,但也最終去了其他諸侯那大放異彩,至于其他像尉缭、魏章等實際上很牛但不為人熟知的将才那肯定就更是不勝枚舉了。

這麼多人才的流失,一方面削弱了魏國的實力,另一方面壯大,甚至改變了敵對諸侯的格局,此消彼長,魏國怎能不衰弱。

戰略膨脹:

除了人才的流失,戰略上的膨脹跟混亂是導緻魏國滅亡的直接因素。

韓、趙、魏本來處于中原地帶的四戰之地,魏國的崛起,也得益于這三個諸侯打斷骨頭連着筋的淵源。

戰國之殇:魏國究竟有多不争氣,才把自己給玩沒了?

可強大後的楚國,有點膨脹了,首先就不把韓、趙放眼裡,三個諸侯窩裡鬥就耗了不少國力。

之後魏國更是嘚瑟的四面出擊,結果就是東敗于齊,西喪秦地七百餘裡,南辱于楚,誰都想弄,誰也打不過。

國策上也是搖擺不定,一會聽張儀的連橫,一會聽公孫衍的合縱,想一出是一出,就這種混亂的戰略規劃,衰敗是不可避免的。

地處中原核心,不強大己身穩步發展,各種浪,浪到後來被秦國收拾得不要太輕松。

可能在秦國滅的關東六國裡,除了南韓太上不了台面,也就後期的魏國手拿把恰。

結語:

從戰國初期的霸主到國滅,這落差不可謂不大,魏國的劇本本可以更宏偉,但最終隻能淪為秦國的三川郡。

不能盡地利,不能籠人心,魏國從巅峰下來,基本就沒走對過,生生把自己給玩沒了,可惜了一副天胡開局的好牌。

#曆史##戰國##為什麼魏國人不接受商鞅了?##戰國初期,魏國作為霸主,國力遠超秦國,為何不先把秦國滅了免除後顧之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