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95歲鄰居奶奶,生了2兒4女,臨終前隻有侄子在身邊:我不怪他們

村裡玉翁媽是95歲那年去世的,那一年剛好是2008年。

玉翁媽是村裡最高壽的老人,自己一輩子生了兩個兒子四個女兒,最大的兒子都快八十歲了,孫子曾孫子都有了,是現在難得一見的四世同堂人家。

95歲鄰居奶奶,生了2兒4女,臨終前隻有侄子在身邊:我不怪他們

可玉翁媽咽氣的時候,身邊隻有侄子和侄孫子兩人。說來也起奇怪,老人家患上老年癡呆已經很多年了,一直都是糊裡糊塗的,但臨終前突然神志清醒了,甚至還拉着侄子的手讓他告訴自己的子女:我不怪他們……

說起來還真是話長,首先,玉翁媽和侄子,其實也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親叔侄——玉翁媽的公公,和侄子的爺爺是堂兄弟。

在農村,素有“一代親,二代表,三代四代了”的說法,按常理來說,玉翁媽和侄子,即使不至于成為路人,但也算不上很親了。更何況,玉翁媽的公公,和侄子的爺爺早年關系還不好。

上幾輩人的關系到底怎麼不好,人們也不得而知,但據有了解一些内情的人說,玉翁媽丈夫的爺爺沒有生孩子,而侄子的曾祖父卻生了四個兒子。

在農村沒有後裔的解決方法,一般都是從兄弟的子女裡過繼一個回來當兒子養。但玉翁媽丈夫的爺爺竟然完全忽視了自己的四個侄子,反而撫養了一個遠房族侄回來,兩家人的龌龊也就從那時候開始。

可惜的是,玉翁媽的公公長大後也讓成了家,夫妻倆一輩子竟然隻生了一個孩子,也就是玉翁媽的丈夫。

95歲鄰居奶奶,生了2兒4女,臨終前隻有侄子在身邊:我不怪他們

相比之下,侄子的曾祖父一家卻是人丁興旺,先後生了五個兒子兩個女兒,到侄子的父親那一代,也有四個兄弟三個姐妹。

在那個年代的偏遠農村,誰家人多就在地方人多勢衆,玉翁媽丈夫的爺爺不怎麼搭理兄弟。但過繼回來的兒子卻和幾個堂兄相處得不錯,當然也不否認,多少有點“依附”的想法。

到了玉翁媽丈夫長大後,也和侄子的爺爺、侄子的父親都相處融洽。這裡面也不得不說一句,侄子的爺爺和父親兩代人,确實算得上地方上的“頭人”,從來不會因為兩家祖上的那點間隙而踩壓玉翁媽這家。

後來新中國了,侄子還當了幾十年的支書,家裡又有那麼多人,在村裡一直就是一言九鼎的身份。看到玉翁媽一家人丁寥落,經常被别人欺侮,就曾主動告誡自己的幾個弟弟妹妹:

他們家(玉翁媽家)再怎麼不招人喜歡,畢竟也是我們的親房,别人瞧不起他們,你們不幫着說點公道話也就算了,畢竟是新社會要擯棄舊文化,但也不能自己也去踩壓自己人。

自從那時候起,玉翁媽和侄子的關系就親密起來,侄子對這個堂嬸娘也确實很尊敬,不管是講話還是其他事情,都不比其他人家的親侄子差。

95歲鄰居奶奶,生了2兒4女,臨終前隻有侄子在身邊:我不怪他們

玉翁媽的丈夫英年早逝,當時最小的女兒還未出嫁。那時候,她的兩個兒子早就成家了。大兒子先成家,先後生下了六個女兒,就怪自己的“屋場”不好,一氣之下搬出去另立門戶去了。

于是,玉翁媽就一直跟着二兒子住在老屋裡。二兒子也先後生了兩個兒子兩個女兒。不得不說,玉翁媽比她的兩代婆婆都要争氣多了,至少在延續香火上上是功不可沒的。

其實,二兒子成家後,玉翁媽就和兒子分了家,自己一個人搬到了“倒廂房”去住。

可惜後來幾年,二兒媳突然患病去世,當時還在搞集體,玉翁媽可憐幾個未成年的孫子孫女,于是就主動幫着拉扯幾個孩子。

也不得不說,大兒子雖然早年是負氣搬出去的,但在孝敬母親方面卻不含糊。雖然看着母親吃着自己的供應,卻一直幫弟弟帶孩子,也從來沒有說過什麼閑話。

後來二兒子的幾個孩子都長大了,玉翁媽也繼續老去,孩子們對奶奶倒很孝敬,但對伯父伯母卻不咋的。

他們總是認為自己小時候失去母親,伯父伯母卻很少照顧他們。心裡這麼想,年輕人嘛,嘴裡也就難免說點怪話,一來二去就惹惱了伯娘。

95歲鄰居奶奶,生了2兒4女,臨終前隻有侄子在身邊:我不怪他們

玉翁媽的大兒媳其實相當通情達理,在村裡也算是賢惠媳婦,自從受了幾個晚輩的氣之後,也就對丈夫說:

我們供養了婆婆這麼多年,從來沒有眼紅老人家幫着弟弟,想不到幾個小兔崽子不領情,那我們也得做點什麼,讓他們明白這裡面的邏輯。

于是,大兒子夫妻就故意改變了贍養玉翁媽的方式,不再供養錢糧,而是讓老人家輪流在兩家吃住。

這樣隻是麻煩了玉翁媽,畢竟住在老屋,離大兒子家還有那麼一兩百米的樣子,晴天還好,拄着拐杖就能走過去,要是冬天雨雪天氣,老人家就真的舉步維艱了。

那些年裡,村裡人經常看到,大兒媳婦扶着玉翁媽在路上走的場景,早上把她接過來,晚上在送回去睡覺。人們都說玉翁媽遭罪,大兒媳也跟着遭罪,為什麼就不按照以前的方式贍養呢?

巧就巧在玉翁媽在兩個兒子家來去時,中間必定要經過侄子的家,鄉親們的那些話畢竟隻能算是“閑話”,但侄子看不過眼了,幹脆就幫着玉翁媽把兩個兒子給訓了一頓。

其實那些年裡,玉翁媽的大兒子家裡也是煩心事一皮籮,因為隻有六個女兒,就把三女兒留在家裡招了郎(上門女婿)。

95歲鄰居奶奶,生了2兒4女,臨終前隻有侄子在身邊:我不怪他們

可上門女婿卻有點好吃懶做,做點事還得大兒子耐心地去勸。勤勞一輩子的大兒子,一肚子火卻又不好随便發洩,于是在處理贍養母親的事情上,也就随妻子做主了。

幸好大兒媳雖然提了個不大通情理的主意,但在贍養玉翁媽的問題上,還是沒有打什麼折扣,玉翁媽的日子也還算過得去了。

問題是玉翁媽到了八十歲之後,就開始出現了老年癡呆的問題,主要就是不怎麼認識人。

最開始一兩年裡還半清醒半迷糊,從第三年開始,就幾乎不怎麼認識人了,眼睛裡隻認識兩個人:大兒媳,還有侄子。

玉翁媽和大兒媳的關系一直就算不錯,那幾年來風雨無阻地接送老人家,能記得她也算是情理之中。

而玉翁媽和侄子的關系,那就真的是前輩子的緣分。這些年來,叔侄倆、尤其是玉翁媽的丈夫去世後那些年,侄子對這個嬸娘也确實費了心,家裡有什麼好吃的,總要給她送點過去。

玉翁媽很有點投桃報李的心,侄子也有兩個兒子,兒子長大後都娶妻生子,原來的老屋自然就不夠住,但好巧不巧的是,他家老屋周圍的菜地竟然是玉翁媽家的。

95歲鄰居奶奶,生了2兒4女,臨終前隻有侄子在身邊:我不怪他們

侄子先後兩次建新房,都不得不找玉翁媽打商量置換那塊菜地。每一次都不需要說多話,玉翁媽大手一揮:

你要建房子,還别說你占多少就補多少地給我,就算白白占用,我也絕對不說一個不子。

你建房子為了娶兒媳婦,這麼好的事,我這個做嬸娘的能力有限,不能幫其他忙,那地基的事你就随意處置。

第一次算是很順利,玉翁媽的兩個兒子也沒有異議。但第二次就出現了波折,二兒子以“家裡沒有其他菜地了”為由,總是拖着不松口,二兒子的大兒子甚至還要求侄子出現金買他的地。

為了讓别人成就自己的地基,侄子也願意掏錢,但玉翁媽不幹了,說要是收了你的錢,讓我這張老臉放哪裡?硬是逼着兒子和孫子答應下來,最後還是用一塊山土置換下來。

那次的事,事後侄子和二兒子倒還是把話說清楚了沒有什麼隔閡,倒是二兒子對玉翁媽這個老母親不滿了,說母親胳膊肘向外拐,眼裡隻要侄子而沒有兒子。

95歲鄰居奶奶,生了2兒4女,臨終前隻有侄子在身邊:我不怪他們

但那時候玉翁媽已經開始有點老年癡呆了,兒子再怎麼說也無所謂,鄉親們甚至一度認為,玉翁媽後來徹底不認識二兒子了,多少也和那件事有點關聯。

之後的幾年裡,玉翁媽的神志每況愈下,到最後連兩個兒子也不認識了,除了大兒媳和侄子之外的所有人,在她眼裡都是“你這個客人是哪裡的”。

幸好玉翁媽的年齡擺在那裡,大家也都知道她有了老年癡呆,并不會從心裡去厭惡她。

相反,老糊塗了的玉翁媽,反倒給附近的人帶來了很多莫名的歡樂。甚至連一向對她很是尊重的侄子,有時候也會故意逗着老人家開開心。

這樣的歡樂,對旁人來說或許無傷大雅,但對玉翁媽的家人來說,在心裡多少還是有點不怎麼爽快的。

95歲鄰居奶奶,生了2兒4女,臨終前隻有侄子在身邊:我不怪他們

于是,慢慢地,除了正常的生活供養之外,兒孫們都不怎麼搭理老人家了。

這時候,侄子一家真的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玉翁媽徹底糊塗之後,吃的方面倒還不愁,兩個兒子還算送的及時,但其它方面就真的不能說好了。最後的一段時間裡,就連大小便都成了問題。

而這一切就自然不自然地落在了侄子一家的頭上,順帶侄孫子,對這個“便宜”奶奶也很好,并不嫌棄身上總是散發着怪味的她,經常幫着給老人家洗漱收拾一番。

08年的秋天,95歲的玉翁媽走到了生命的大限,臨終前的那天,糊塗了好幾年的她突然就清醒過來,拉着侄子說了一個多小時的往事,無非就是兩家的一些陳年往事。

說到最後,老人家拉着侄子的手說了一句話:你告訴我的兩個兒子吧,我不怪他們。

玉翁媽算是安詳地走了,95歲的她,一個再普通不過的小腳農婦,卻用她認為最合理的方式,在這個世界上留下一段關于親情的故事。

95歲鄰居奶奶,生了2兒4女,臨終前隻有侄子在身邊:我不怪他們

作為外人,我們很難去評價老人家的對錯。隻是從那個年代走過來的人,受文化水準和認知的限制,用現在的觀點去看的話,老人家的行為存在很多讓人不了解之處。但不管怎麼說,老人家和侄子的叔侄情,确實是難得的真心,您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