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均基于權威資料整理撰寫,文末有文獻引用來源)
2005年至2021年間,印度六次申請加入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但每次都在最後一票時功虧一篑。
每當四票通過一票否決的結果揭曉,印度的入常夢便被再度打破。
聯合國成立于1945年,其目的是為了防止戰争的再度爆發,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
在聯合國的結構中,安全理事會是最為重要的部分,負責處理國際争端和維護和平。
安理會共有15個成員國,其中五個是常任理事國,擁有一票否決權,這五個國家是中國、美國、俄羅斯、英國和法國。
常任理事國的地位和權力,使其在國際事務中擁有無可比拟的影響力。
五常的地位并非輕易獲得,這些國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付出了巨大犧牲,尤其是中國和俄羅斯。
戰後,為了建立一個能夠有效制約戰争、維護和平的國際組織,聯合國應運而生。五常作為戰勝國和國際大國,被賦予了常任理事國的地位,并擁有一票否決權。
這種安排的初衷是確定五個大國在重大國際決策中達成一緻,以維護全球和平與穩定。
二戰結束後,印度逐漸走向獨立,并在1950年成為一個主權國家。自那時起,印度一直在謀求在國際舞台上獲得更大的影響力。
作為世界上人口第二多的國家和一個快速發展的經濟體,印度渴望在聯合國中擁有與其地位相比對的發言權和決策權。
印度對聯合國常任理事國席位的渴望,源于多個因素。
作為一個開發中國家和新興經濟體,印度希望能夠在全球決策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常任理事國的地位不僅象征着國際地位的提升,還能增強國家安全和外交影響力。
盡管印度在國際事務中表現活躍,但成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并非易事。
根據《聯合國憲章》,新的常任理事國必須滿足以下幾個條件:首先,需要聯合國大會2/3以上會員國投票通過;其次,15個安理會理事國中也需要2/3以上投票通過。
最關鍵的一點是,五大常任理事國必須一緻同意,即任何一個常任理事國投反對票,決議便不能通過。
印度首次申請
2005年,印度正式向聯合國提出申請,希望成為常任理事國,這是印度首次公開且正式地發起入常請求。
在這之前,印度已經通過各種外交手段,争取到了許多國家的支援,包括一些重要的安理會成員國。
然而,事情并沒有印度預期的那麼順利。在投票過程中,俄羅斯投下了反對票。
俄羅斯的這一舉動讓印度措手不及,畢竟在此之前,兩國在軍事和經濟上有着密切合作。
俄羅斯的反對票使印度的第一次入常嘗試以失敗告終。這一結果促使印度開始反思其外交政策,并采取進一步行動來拉攏俄羅斯。
于是,印度開始在軍售和經濟合作上向俄羅斯傾斜。通過大規模采購俄羅斯武器裝備,印度試圖用經濟利益來換取俄羅斯的支援。
果然,在2008年,俄羅斯投下了支援票,但這次法國卻站了出來,投了反對票。
2008年,印度再次發起入常申請,然而這次的反對票來自法國。
盡管印度與法國在軍事合作上也有不少合作,但法國的反對還是讓印度始料未及。為了争取法國的支援,印度不得不在軍售和其他領域進一步向法國示好。
從2005年到2021年,印度六次申請入常,但每次都因為一票否決而失敗。
盡管印度在國際舞台上做出了不懈努力,但要想真正成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還需要在綜合實力、外交政策和國際關系上做出更大的調整和改進。
國際反對力量
除了自身實力的不足,印度在申請常任理事國的過程中還面臨着強大的國際反對力量。
尤其是在南亞和周邊地區,印度與多個國家存在沖突和沖突,這些國家對印度的常任理事國資格提出了強烈反對。
巴基斯坦是最顯著的例子。印度與巴基斯坦自獨立以來在克什米爾問題上争端不斷,幾次戰争和持續的邊境沖突使兩國關系緊張。
巴基斯坦在國際社會中不斷遊說,反對印度成為常任理事國,并尋求其他國家的支援。
巴基斯坦的反對不僅基于兩國的曆史宿怨,也反映了對印度在國際事務中可能獲得更大影響力的擔憂。
此外,孟加拉國、斯裡蘭卡、不丹和尼泊爾等南亞國家對印度的區域霸權主義表示擔憂。
特别是印度在這些國家的内政中時有幹預,這使得這些國家對印度的擴充性影響力持保留态度,并在國際場合上對印度的入常表示反對。
除了南亞國家,日本和德國等同樣申請常任理事國的國家,也在一定程度上成為印度的競争對手。
雖然這些國家之間沒有直接的對立,但在聯合國改革和常任理事國擴充的問題上,各國都在争取更多的國際支援,進而形成了一種無形的競争關系。
特别是日本,作為美國的主要盟友,其申請常任理事國的努力得到了美國的積極支援,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印度的機會。
盡管印度在與五常國家的外交關系上投入了大量精力和資源,但其外交手段和政策并未能完全适應複雜多變的國際環境。
前路漫長
為了實作成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的目标,印度認識到必須大幅提升其綜合國力。
在經濟方面,印度政府制定了多項經濟改革計劃,旨在加速工業化程序,改善基礎設施,吸引外資,提升科技水準。
同時,政府加大對教育和科研的投入,培養高素質人才,為經濟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印度不僅繼續從俄羅斯、美國和法國等國采購先進武器裝備,還大力發展本國的軍工産業,推進國産武器研發和生産。
通過增加國防預算,提升軍隊訓練水準,增強戰備能力,力圖在國際軍事舞台上占據更加重要的位置。
此外,印度還積極參與國際維和行動,通過在聯合國維和任務中的表現,展示其在國際安全事務中的能力和責任感。
在外交領域,印度采取了一系列積極措施,加強與各國的雙邊和多邊關系。印度通過參與各類國際組織和會議,提升其國際影響力和話語權。
在與五常國家的關系上,印度不僅繼續通過經濟和軍事合作争取支援,還加強了在政治和文化等領域的交流與合作。
通過舉辦文化交流活動、簽署雙邊協定和開展高層互訪,印度努力塑造其在國際社會中的正面形象。
參考資料:
[1]張祎.實力、認知、體系壓力:印度“入常”再探析[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07):53-56.DOI:10.13971/j.cnki.cn23-1435/c.2018.07.016.
[2]是否贊同印度“入常”中方稱立場沒有改變[N].新華每日電訊,2011-01-18(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