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迪安 長江日報記者何曉剛 攝
“每次到武漢來,我都深深地感覺到武漢人文傳統積澱深厚,感受到武漢的城市發展與所處的水系、湖泊、濕地等自然環境相交融的獨特景觀和城市文化品格。”7月31日,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2024武漢雙年展總策展人範迪安在漢接受記者采訪時說,雙年展主題定為“城市流體”,就是想努力和武漢這座城市的文化沉澱、文化肌理、文化性格能夠形成更深度的關聯。
範迪安解讀:“城市流體”主題一方面以“流動”“流變”意會武漢所具有的水文化特征,另一方面強調武漢作為中部崛起和長江大動脈、長江文化帶的中心城市,在文化、科技、環境、生态等方面所呈現出的活态性、多樣性、創新性和可持續性。
從藝術的角度闡述城市流體
武漢具備鮮明代表性
從國内角度講,上海、成都、廣東、濟南等地的雙年展,都在努力打造屬于自己城市的文化主題、藝術主題。範迪安表示,策展團隊有信心将武漢雙年展的主題打造成武漢特有的、争取更是獨有的一個主題。2024武漢雙年展主題“城市流體”這個“流”字和2022武漢雙年展的主題“藝以通衢”的“通”字,其中蘊含着一定的延續性和發展性。
“我們放眼世界選擇邀請的藝術家和作品,都在努力探讨流體的活性和能量,由此來構成武漢雙年展自己的學術特色。”範迪安說,一座城市都有它的曆史文脈,在新時代都在努力建構新的城市形态。武漢在城市建設方面朝向高品質發展的目标,城市的面貌可以說煥然一新。基于原有的三鎮布局,結合科技産業的發展,形成城市的活躍生機。武漢的文化活動也非常豐富,既有近現代以來的曆史文化街區建構,又有博物館、美術館這樣的新平台,為市民提供了豐富的文化生活家園。
這屆雙年展的主題,旨在揭示和探讨城市轉型變遷中“流”與“變”的動能意義。“實際上,‘流動’‘移動’的城市文化屬性,是國際上許多大城市轉型疊代的共同特征。在中國式現代化的程序中,以一個大都市為基點,從藝術的角度闡釋文化的流動性和城市的流體性,武漢具備了鮮明的代表性。”範迪安說。
範迪安認為,每一個人從自己的日常生活角度,或者是對社會發展的體驗觀察,都會深刻感受到一個“流”字,這是今天整個社會發展的一種重要的能量。正是通過交流、流變、流通,構成了當下一種動态的社會發展的程序。也是一個“流”字,構成了人們的日常生活與藝術欣賞之間,對今天的生活感覺與對未來的藝術想象之間,有了更多的互動。通過與藝術的互動、通過對藝術作品沉浸式的體驗,讓人的身心能夠向更寬闊的世界敞開,得到精神的遊曆。是以,2024武漢雙年展要圍繞着“流體”這樣一個既是物質的,但更是文化精神的概念來進行藝術的展示。
5個闆塊圍繞主題打造
展示“流體”的文化内涵
2024武漢雙年展在“城市流體”的主題之下,将設立“文脈探源”“邊界交彙”“微光探尋”“未來編碼”“生靈之境”五個闆塊,分别由孫振華、魯虹、冀少峰,安德烈亞·德爾·古爾丘(意大利),孫冬冬、劉舒暢,新時線媒體藝術中心(CAC):張尕、畢昕、曹佳敏,王乃一等國内外知名策展人進行展覽策劃,深入挖掘并呈現藝術的多樣面貌。
範迪安表示,雙年展策劃也是一個小小的學術工程,既要圍繞着武漢舉辦雙年展的定位來思考,更要着眼于中國藝術和國際藝術在今天發展的一些新特征。“策展團隊成員都是有經驗的策展人,特别是年輕策展人,這些人直接深入到藝術創作現場,同時具有國際視野。”範迪安說,由此展開前期比較熱烈的分析研判和讨論,最終形成了“城市流體”這個總主題和5個闆塊的分主題。
範迪安透露,雙年展對藝術家的邀請、選擇的作品,都是以“城市流體”主題為出發點,以學術的特征、特性、特色為出發點。從目前來看,2024武漢雙年展邀請的國際藝術家将占比近40%。他表示,本屆雙年展無論是傳統的繪畫、雕塑、裝置、影像還是數字媒體,甚至智能媒體,都是圍繞着“流體”的文化内涵以及跟城市的關聯等方面來展開,“策展團隊對藝術家和作品進行了一次又一次的遴選,希望構成豐富多彩的展覽形态,而主題又是武漢獨有的”。
在探索未知世界時
藝術能激活創造性思維
如何使一個當代形态的藝術展真正具有開放性、可觀賞性、可了解性?範迪安認為,需要在藝術作品的選擇、作品的審美觀感、展覽的導覽導讀等方面來下功夫。
範迪安認為,展覽所選擇的作品,既是藝術家創作者的個人感覺體驗,也是在探讨當下人們面對的共同的問題,比如“如何保護好生态環境?”“如何在動物、植物、河水、土壤等自然資源方面有新的人文關切?”等。這也為普通市民了解藝術作品提供了一個基礎的背景。
“當代藝術跨越傳統學科邊界和固有形态的融合創新,使藝術語言呈現出表達的流動性、多樣性,本屆武漢雙年展的作品更多以科技與藝術交融的面貌凸顯出活力。但是,雙年展畢竟不是科學實驗室的展覽,作品是作為一個個公共審美的對象來進行展示。”範迪安說,作品既要展現科技含量,還要有比較強的審美觀感,在展示設計上也會注重将觀衆導入沉浸式的空間之中。據透露,在展覽舉辦期間,武漢美術館還将加大公共教育活動的投入,組織相關的學術講座,通過豐富的導讀、導覽行動,讓市民形成對藝術創新特征的認識。
範迪安提出,希望市民能夠在展覽中感覺到時代生活的變化。通過欣賞、閱讀展覽作品進一步打開自己的感受力、了解力,并通過了解藝術創新來提升文化創新的自覺,更好養成創新思維。“我不認為每件作品都能夠被人讀懂或者完全被接受。但是當藝術在探索一個未知世界時,特别是想象一個未來世界時,它總能起到激活創造性思維、發揮更多想象力的作用。”範迪安說。
(來源:長江日報-長江網)
藝術家簡介
範迪安,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北京市文聯副主席,北京美術家協會主席,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顧問。曾任中國美術館館長,中央美術學院院長,全國政協第十一、十二、十三屆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