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不該殺關羽
關羽水淹七軍,擒于禁,斬龐德,威震四方。然而,呂蒙白衣渡江,突襲關羽,迫使關羽敗走麥城,最終關羽落入孫權之手,慘遭殺害。
原本,孫權與劉備乃結盟之友,兩強聯手,雖暫難匹敵曹魏,卻足以與之抗衡。但孫權斬殺關羽之舉,徹底斷送了吳蜀聯盟,兩國由友轉敵,無法再攜手共抗曹魏,反而讓曹魏坐收漁利,實力差距進一步拉大。
關羽之死,激怒了劉備,他視孫權為背信棄義之徒,對荊州的失陷和關羽的遇難無法釋懷。在情感和戰略利益的雙重驅使下,劉備決定與孫權決裂,不顧諸葛亮、趙雲等重臣的勸阻,于公元221年七月親率大軍東征。
孫權聞訊,為求和平,派人請求談判,但劉備怒火中燒,堅決拒絕。連東吳的南郡太守諸葛瑾(諸葛亮的兄長)也緻書劉備,勸其冷靜,顧全大局,接受和談,然劉備依然不為所動。
由此可見,孫權殺關羽之舉實為不智,若以此換得地盤或達成其他和平協定,或能避免後續的諸多紛争與損失。這一步,孫權确實走錯了。
關羽不應殺龐德
談及關羽是否應斬殺龐德,其後果引人深思。龐德亡後,關羽不久即在孫權偷襲下兵敗身亡,然故事并未就此終結。關羽雖逝,其荊州家眷多遭不幸,唯有一脈後人在成都得以延續。然而,蜀漢覆滅之際,這僅存于成都的關羽後人又遭龐德之子龐會之手盡滅。此等因果循環,令人唏噓。
據《三國志·關羽傳》裴松之注引《蜀記》載:“龐德子會,随鐘會、鄧艾伐蜀,蜀破後,龐會盡滅關氏家。”關羽雖斬龐德于前,卻未料其後人會遭此報複,家族血脈幾近斷絕。此等情境,若關羽有知,或許會感歎當初之決定。然世事難料,關羽生前又怎能預知身後之事?
曹操不該殺華佗
曹操長期飽受頭風病之苦,此病一旦發作,便使他難以處理任何事務,生活陷入極大的痛苦之中。盡管他四處求醫,卻無人能徹底治愈此病,連緩解症狀也顯得力不從心。直至華佗出現,他迅速穩定了曹操的病情,經過一段時間的精心治療,曹操的頭風病症狀得到了顯著改善。
然而,華佗并不願成為曹操的專職醫者,是以他選擇了欺騙曹操,這一行為最終導緻了他的被捕與被殺。曹操自恃權勢滔天,遠超皇帝,對華佗的不從深感憤怒,認為殺了華佗自會有其他醫者替代,于是不顧勸阻,堅決處決了華佗。但華佗的離世,卻為曹操日後帶來了諸多麻煩。
(此處已添加書籍卡片,請到今日頭條用戶端檢視)
試想,若曹操當初未殺華佗,或許他能多享幾年壽命,更有可能選擇一位合适的繼承人,進而避免司馬家族的崛起,以及随後發生的五胡亂華等曆史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