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網訊 大提琴深沉細膩,嶺南樂器胡琴悠揚抒情,中國大鼓聲聲恢弘……
8月3日晚,“我和我的祖國”·《澳門意象》大提琴作品音樂會在河南藝術中心上演,20餘位來自澳門大提琴樂團的青年藝術家用音樂描繪一幅絢麗多彩又具曆史厚度的澳門圖景。
本次演出由澳門中聯辦宣文部和澳門特區政府文化局指導、中央音樂學院澳門校友會創作主辦。
西洋樂器與民族樂器結合,相得益彰
随着燈光漸漸暗下,音樂會正式開始。
上半場的演出,由澳門大提琴樂團及大提琴演奏家呂佳、周清風、周遊等分别帶來大提琴作品《使命》《圓舞曲》《獻給大海》《浪漫曲》《彩雲追月》《懷舊金曲集錦》,共六個篇章。
其中,《使命》是2018首屆良渚國際大提琴藝術節特别委約中國當代青年作曲家方岽清為閉幕式創作的一部大提琴作品。這部作品恢宏大氣,帶有強烈的英雄主義風格。
“這些音樂的選曲非常廣闊,既有經典的大提琴曲子,也有将傳統音樂改編為大提琴呈現的曲目。”上半場演出剛結束,現場觀衆朱子潤對大河網記者說。
作為鄭州四中國樂隊的大提琴手,朱子潤對今天這場演出充滿期待。過去他所了解的室内樂演奏,常常是以四重奏的方式呈現,而此次西洋樂器和民族樂器結合的演出方式,他感到非常新穎。
“這次演出,不僅有來自澳門的12位大提琴演奏家,還加入了闆胡、笛子、古筝這些民族樂器,以及打擊樂、鋼琴,對聽衆來說,一定是獨具特色的。”在演出開始前,港澳著名指揮家簡栢堅告訴記者。
下半場的《澳門意象》由八個樂章組成,分别是《鏡海長虹》《三巴聖迹》《媽閣紫煙》《盧園探勝》《普濟尋幽》《燈塔松濤》《龍環葡韻》《黑沙踏浪》,以大提琴室内音樂的形式展現澳門風土人情、人文精神及25年來的滄桑巨變。
伴随最後一個音符強有力的結束,全場觀衆熱烈的掌聲和歡呼聲潮水般湧向舞台,向台上優秀的演奏家們緻敬。
用“澳門八景”創作,激發作曲家靈感
“《澳門意象》是第一部以大提琴獨奏、重奏和跨界合奏貫穿全場的室内樂,以傳統‘澳門八景’全方位展現澳門的一部重要作品,所帶來的意義和産生的影響力将是非常深遠的。”《澳門意象》藝術總監、澳門文化界聯合總會副理事長兼音樂家專委會主任周遊告訴大河網記者。
《澳門意象》開篇“鏡海長虹”深沉恢弘,伴随樂聲,澳門所經變遷若畫卷在觀衆面前徐徐展開;到了第三樂章“媽閣紫煙”,中國樂器胡琴、笛子交織其中,與西洋樂器相得益彰,聽者好似跟随樂手走入媽閣廟,領略澳門民俗風情;“黑沙踏浪”部分,打擊樂器溫暖而厚重,推動樂章積蓄力量,觀衆如踏浪海上觀旭日東升,波光粼粼、弘麗壯觀……
“策劃這個作品的時候,主要考慮到如何全方位反映澳門的風貌。對澳門來講,‘澳門八景’是極具代表性的,用這八景來創作,更能激發作曲家的靈感。”周遊說。
在創作的過程中,作曲家方岽清多次到澳門實地考察,力求通過這些作品展現澳門與衆不同的“小而美”,以及回歸祖國後的巨大變化。
“作曲家在藝術上努力做到精益求精,深入淺出,真正創作出一部帶有豐富多民族特色的,雅俗共賞的,人民群衆有共鳴,都能聽懂的音樂作品。”周遊告訴記者。
是以在《澳門意象》中,既融合了澳門本地音樂、廣東傳統音樂,又融合了葡萄牙音樂等,這樣,不僅豐富了作品的内涵,還加大了作品的藝術表現力。
透過音樂感覺澳門的可愛和嶄新變化
在周遊看來,《澳門意象》的誕生為當代樂壇貢獻了一部優秀的大提琴中國作品。
“作為洋為中用的典範,鋼琴協奏曲《黃河》、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台》早已衆所皆知,深入人心,成為傳世經典。”他說,相對來講,大提琴是“弱勢群體”。
周遊告訴記者,曆史上西方音樂從巴赫、莫紮特、貝多芬到現在的作曲家,都有大量的小提琴、鋼琴、交響樂等音樂體裁的文獻,但有關大提琴的文獻很有限。
“是以,《澳門意象》的誕生,無疑為當今中國大提琴界做出了巨大貢獻。”周遊激動地說。
談到這次來河南演出的印象,周遊對河南的發展贊不絕口。
“河南是人口大省,在農業等各方面對國家的貢獻特别巨大,尤其在科技創新方面的進步非常快,我們在澳門都能了解到河南日新月異的變化。”周遊希望,河南的觀衆能透過音樂能夠感覺澳門的可愛和嶄新面貌,生出“必須到此一遊”的沖動。(李東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