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網 記者 陳姗 近日,244億市值、年賺20億元的煤炭龍頭企業永泰能源面臨退市危機,這一事件引發業内對于“1元退市”規則的再讨論。
永泰能源股價曾在7月24日跌至1.1元/股,逼近1元面值“紅線”。當日,永泰能源連發數則公告,包括提高回購限額、緻全體股東信以及停牌籌劃資産收購等組合拳,意在提振公司股價回歸至合理水準。截至8月2日,永泰能源已停牌7個交易日。
按照A股面值退市的規則,即上市公司收盤價格連續20個交易日跌破每股面值,将會觸發面值退市。業内人士指出,過去,觸發面值退市的基本上是績差股,或者本身已經是“披星戴帽”的上市公司。但是,在今年市場持續下跌的環境中,不少經營質地較好的上市公司的股價跌近1元面值,存在被“錯殺”的風險。
股價與基本面背離
永泰能源正陷于股價與基本面背離的困境中:一邊是煤電聯運優勢凸顯,業績逆勢增長;一邊是股價下行,逼近1元面值退市“紅線”。
公開資料顯示,永泰能源主要從事煤炭、電力、石化、儲能等能源産業,主營業務形成了煤電互補的綜合能源經營格局。2024年上半年,該公司煤炭業務保持良好利潤空間,電力業務經營效益持續提升。公司預計2024年半年度實作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為 11.6億元—12.6億元,與上年同期相比增長14.54%—24.41%。
相關财報顯示,近年來,永泰能源的經營業績也呈現穩步增長态勢。2021年—2023年,公司營業收入由271.80億元提升至301.20億元的同時,歸母淨利潤由11.28億元翻番至22.66億元;而扣非後歸母淨利潤更是由8.28億元提升至23.59億元,增長184.90%。
永泰能源生産經營正常,業績穩步提升,為何會出現股價背離的情況?上海一位券商研究員表示:“在市場成交量持續低迷、流動性持續疲軟的背景下,很可能會出現股價不能真實反映公司實際經營和市場價值的情況。”
經濟觀察網注意到,永泰能源股價低迷背後,或也受到部分輿論的影響。目前投資者關于公司的疑慮主要包括公司負債、債轉股股票抛售壓力、是否存在二次違約等方面。
對此,永泰能源表示,自發生債務問題以來至2023年12月末,公司累計現金償還本金185.34億元、以股抵債償還本金174.42億元、支付利息119.44億元,共計479.20億元(其中:現金償付本息304.78億元);有息負債規模由709億元大幅下降至411億元,較重整前大幅下降;公司資産負債率從2018年末的73.29%大幅下降至2023年末的52.17%的合理水準,并低于行業平均水準,公司财務狀況進一步得到優化。
公司經營性現金流方面,永泰能源表示,2021年—2023年公司經營性淨現金流分别為51.19億元、64.43億元、70.25億元,2024年一季度經營性淨現金流達11.15億元,預計全年仍将保持良好水準,可以充分保障公司還本付息,確定不會出現違約情況。此外,公司近幾年債務規模和資産負債率不斷下降,财務狀況更趨穩健,公司正常融資功能正在逐漸得到修複。
針對部分投資者對公司債轉股股票抛售壓力的疑慮,永泰能源表示:“公司債轉股股東股份已經全部流通,其轉股價為1.94元/股,公司一直與其保持密切溝通,推動認可公司長期投資價值;根據溝通情況,部分市場化産品的債轉股股東在市場已經進行交易流通,剩餘部分金融機構債轉股股東認可公司資産品質和發展前景,認為公司價值被嚴重低估,目前價位無減持意向,為此不會對二級市場産生壓力。”
随着股價探底,在1元面值強制退市規則下,永泰能源打出組合拳,出手“護盤”。
7月24日午間,永泰能源宣布調整6月26日釋出的回購公告,将回購金額由“不低于1.5億元、不超過3億元”上調至“不低于5億元且不超過10億元”,回購用途由“用于員工持股計劃或者股權激勵”變更為“用于登出以減少注冊資本”。根據永泰能源後續公告,截至7月31日,公司累計回購股份15160萬股,支付的資金總額約1.69億元。
同日,永泰能源釋出公告稱,公司正在籌劃以發行股份及支付現金的方式購買包括但不限于儲能公司、優質煤炭資源等資産控股權事項,依據有關規定,公司股票自7月25日開市起停牌,預計停牌時間不超過10個交易日。
此外,永泰能源還釋出了一則關于維護公司股價告全體股東信的公告。其中提到,受市場多方面因素影響,公司股價出現非理性波動。目前公司業績持續增長、基本面穩定且良好;全面加快海則灘煤礦建設,確定經營業績大幅增長;公司全力采取各項措施,全力做好股價維護,除了正在實施股票回購計劃并用于登出外,永泰能源的董事、監事、高管人員等核心管理人員還于6月21日完成了第六次股票增持。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6月份以來,中信建投、開源證券、德邦證券、廣發證券、東方證券、浙商證券等多家券商對永泰能源給出“買入”或“增持”評級,表示看好該公司業務盈利能力以及在建項目的利潤增長潛力。
面值退市存在優化空間
永泰能源的困境正是近期A股市場上出現的一種不正常現象的一個縮影——業績優良的非ST股也可能會面臨突如其來的退市風險。
新“國九條”出台後,A股優勝劣汰加速,面值退市成了主流退市方式。據經濟觀察網統計,7月份,共有13隻股票摘牌退市,其中6隻是面值退市。截至8月2日,今年以來面值退市的股票數量累計已達15隻,占退市股總數的一半。
具體來看,15隻因股價連續20個交易日低于1元而觸發面值退市的股票分别為ST迪馬、*ST保力、*ST高升、ST億利、ST中南、*ST易連、ST陽光、正源股份、*ST世茂、*ST美盛、*ST民控、ST星源、ST貴人、ST鴻達、*ST華儀。除了正源股份以外,觸及面值退市紅線的多為ST(其他風險警示)或*ST(退市風險警示)股票。
過去,觸發面值退市的基本上是績差股,或者本身已經是“披星戴帽”的上市公司,如今,非ST股遭遇面值退市風險陡然大增。
Wind資料顯示,截至8月2日收盤,A股共有21隻個股價格低于1元,有171隻個股股價介于1元—2元之間,其中128隻為非ST股,多家來自鋼鐵、水泥、航空、石化等闆塊。從市值來看,多家公司市值在百億級别,例如包鋼股份、海航控股、石化油服的最新市值分别為663億元、467億元、276億元,永泰能源、河鋼股份、遼港股份等低價股市值也超過了200億元。
随着股市行情持續震蕩,非ST股面臨的面值退市壓力正在增加。一位私募人士表示:“并非所有的低價股都是績差股,面值退市機制難免會‘錯殺’少數經營質地較好的上市公司。”
浙江财經大學金融學院教授益智認為,“一進制退市” 制度缺乏預警功能,容易被惡意做空。即使上市公司合法合規且與四大退市名額毫無關系,但由于被市場情緒左右,股價恰好滿足了“一進制退市”的條件,該公司即使沒有被ST警示,也會立刻退市。他認為,“一進制退市”規則實施的前提必須是ST類公司,否則便與退市ST警示規則自相沖突,容易誤傷合規公司,造成價值判斷的紊亂。
“在市場成交量持續低迷、流動性持續疲軟的背景下,對上市公司股票來說,很可能會造成價格發現功能失靈的問題。”财經評論員郭施亮表示,目前A股市場的流動性比較低迷,在流動性不充裕的背景下,難免也會導緻部分上市公司的價格表現失真。遇到持續低迷的市場環境,部分上市公司難免會因價格持續下跌也觸發一些退市的風險,最具代表性的是面值退市。
對于績優公司走到退市邊緣的現象,有專家認為退市應該退掉的是劣質公司,而非狀況暫時不佳的企業。對于自身沒有嚴重問題的公司,應該給予更長的交易時間和緩沖期,避免因短期市場波動而被迫退市。也有專家建議,對于非ST公司、非績差公司,可以對符合營業收入和業績條件的股票允許縮股,也可以延長面值退市的時間,比如由20個交易日延長到90個交易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