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新書速遞 | 《士仕之間》:漢代士人宦海浮沉錄|202408-15(總第2797期)

新書速遞 | 《士仕之間》:漢代士人宦海浮沉錄|202408-15(總第2797期)

自春秋五霸逐鹿中原,至戰國七雄鼎足而立,曆史的車輪滾滾向前,終由秦帝國一統六合,開中國大一統之先河。

春秋戰國時期,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也是一個思想碰撞、百家争鳴的時代。天下讀書人(士),也就是諸子百家(儒家、法家、道家、墨家、陰陽家、縱橫家、名家……),心懷“天下大同”的宏願,穿梭于列國之間竭力遊說,推銷各自治國安邦的方略。

秦一統天下後這些士人流向了何方?在繼秦之後的大漢王朝,士人的命運軌迹又經曆了哪些轉折?他們能否在龐大的官僚體系中覓得一席之地,将個人的政治理想和抱負付諸實踐?

上述種種,正是《士仕之間——漢代士人與政治》一書所緻力于探讨的問題。作為思庫文叢·學術館新近推出的再版佳作,該書以細膩的筆觸,深入剖析了漢代士人曆經三次身份轉變的複雜曆程,引領我們窺探中國古代社會變遷的深層脈絡,重新審視士人階層經世緻用、‌心系天下的精神風貌和責任擔當。

新書速遞 | 《士仕之間》:漢代士人宦海浮沉錄|202408-15(總第2797期)

遊曆四方的活躍遊士

西漢前期(高祖—武帝)

經過春秋戰國以來的戰亂紛擾,經過秦的酷政及楚漢戰争,漢初的社會經濟基礎十分脆弱,民生極其艱難。在此背景下,社會亟需恢複元氣,儒術一時難以推行,黃老之學的清靜無為理念恰逢其時,催生了漢初特殊政治——“長者政治”。長者秉持黃老之道,内斂自省,但作為吏依然排斥知識,文化修養不足。蕭何、曹參是“長者”中的代表性人物,“蕭規曹随”反映了長者政治的本質。

新書速遞 | 《士仕之間》:漢代士人宦海浮沉錄|202408-15(總第2797期)

電視劇《楚漢傳奇》劇照楊立新飾演蕭何,徐曉健飾曹參

經過數十年休養生息,社會經濟迅速恢複和發展,各種社會沖突暴露和激化,作為行政主體的長者政治也就完成了曆史使命,随即儒士開始了走入政治的漫長曆程。

“士”,本是貴族的最低等級,有食祿,在行政的中下層任職。在流動不已的社會中,處于貴族與庶人交接點上的士階層震動尤為強烈,他們依憑自身文化傳統上的優勢,直面現實,積極參與政治,形成獨具特色的遊士品格。

遊士之“遊”,大體包括如下兩層含義:從社會階層來說,有很強的遊動性,表明其社會角色的遊移不定狀态;從文化品格來說,有突出的主體意識,是社會中最為活躍的階層。但在“遊”的表象背後,潛藏着十分明确、專注的目的,就是實作自身在新的政治結構中的重新定位。是以,學以緻位、由學而仕成為士的普遍實作路徑。

遊士之中不乏惟利是圖、朝秦暮楚之輩,間或使自己位至卿相、榮華富貴,但士作為社會階層總體上仍以道自任,并非蠅營狗苟,否則就不會有百家間的争鳴,這從儒士觀念的凸顯上充分反映出來。後世所說的 “士”,相當程度上受到儒士觀念的浸潤,儒士作為先秦遊士之一,既具有一般士人的共性,又被賦予了道德、道義的向度,對理性、人文、倫理等人類基本價值表示認同與肯定。

秦處邊陲,文化相對落後,卻為關東遊士提供了廣闊的用武之地,遊士的活躍助力了秦的強盛,也讓他們在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穩固了地位,以至引起宗室貴族的恐慌。秦雖在法律上防範儒士,但文化發展的規律表明:一種文化傳統的消除,僅僅依靠政治的手段是無法實作的。法家鄙視文化的性質決定了它無法實作文化統一的使命,随後焚書坑儒的極端行為更是适得其反。

新書速遞 | 《士仕之間》:漢代士人宦海浮沉錄|202408-15(總第2797期)

《楚漢傳奇》裡于和偉飾演的秦始皇

秦焚書坑儒後數年中,遊士仍很活躍。春秋戰國以來的遊士傳統,在漢初得以延續。劉邦建立漢朝,既沿用了秦的法吏政治,又繼承了遊士的文化傳統,使得漢初呈現出遊士活躍、在反思秦政基礎上對漢政進行設計的特點。

遊弋于政治邊緣的儒士

西漢後期(昭帝—新莽)

漢武帝采納董仲舒“獨尊儒術”的建議後,遊士總體上開始轉變為儒士,這是士人身份的第一次轉變。

朝廷通過設太學郡縣學培養大批儒士,又通過察舉制吸納大量儒士進入仕途。儒士數量劇增,儒士進入政治的正規管道建立起來。由于儒士身份、角色轉變上的遲緩性,自昭帝至新莽這段時間内,儒士在實際政治中仍處于從屬的地位。文吏依然占主導地位,“以經術潤飾吏事”或“以儒雅緣飾法律”成了該時期士人與政治關系的基本特征。

新書速遞 | 《士仕之間》:漢代士人宦海浮沉錄|202408-15(總第2797期)

張國琳版畫《漢代太學與獨尊儒術》

在意識形态上,董仲舒的天人政治學說成為士人的價值标準,決定了他們的價值取向。在董氏學說的影響下,儒士“家天下”觀念淡薄,并不将自己委于一朝一姓,雖然在相當長的時間内表現維護漢廷的強烈意識,但與後世的忠節有着質的差別。

這是因為維護漢廷就是維護“天統”“天命”。在一個王朝尚未最後失去天命之前,仍然是天意所在,隻有當舊德無望、新德興起之時,士人們才順從天命,轉向新德,政治狀況是這種轉變的決定性因素。王莽托古改制,利用儒士對儒學的信仰,輕易實作政權的易手,建立了新朝。這個過程中說明形而上的儒學與儒士遠不能适應王朝政治的需要。

成帝以後,西漢政治每況愈下,漢德普遍受到懷疑,不再為社會留戀,王莽适逢其會,以新德面目出現,一時成為政治的重心,士人們在拯救漢德無望後轉歸王莽,王氏輕易轉移漢祚,建立新朝,幾乎以和平的方式實作了皇權的平穩過渡。

西漢的政治結局說明,儒士身份、角色轉換遲緩的缺陷遠遠不能适應封建政治的需要,東漢建立後推行的“吏化”政策就是為了改變這種狀況,加速儒士身份轉換的程序。

新書速遞 | 《士仕之間》:漢代士人宦海浮沉錄|202408-15(總第2797期)

成為王朝柱石的士大夫

東漢前期 (光武帝—章帝)

經過西漢後期吏的儒化和東漢前期士的吏化,最終士、吏合流,以士為主,形成封建政治的基礎———士大夫階層。儒士轉變為士大夫,這是士人身份的第二次轉變。士大夫階層是士、吏由沖突到融合而形成的,這個過程是儒士逐漸走向政治舞台中心的過程。

士人的吏化,指東漢王朝以行政的手段培育與加強士人的實際政治素質,改變士人“君子不器”的傳統觀念及能言不能行的現實狀況,提升士人在政治實踐中的地位與影響。這客觀上加速了士、吏的結合,加速了封建政治的基礎——士大夫階層的形成過程,同時加速了士人身份的轉換。

士大夫是一種新型政治人格,既有專制政治正統意識,又具有優事理亂的實踐素養;既不像傳統儒士那樣清高自守,又不同于傳統文吏峻峭刻薄;既是專制統治的維護者,又是正統文化的傳承和傳播者。

從身份上看,士大夫既可是出仕的官僚,又可是未出仕的士紳。官僚階層構成行政的主體,負責具體行政事務的“胥吏”地位大為降低,後世常用的“官吏”道出了官僚與胥吏間的分别。如果說官僚的職能主要展現在政治實踐上,那麼,士紳的職能主要展現在文化傳承、社會教化上,維護社會價值觀念及道德教化等。官僚和士紳同為士大夫的組成部分,充當專制政治的基礎。按照吳晗的看法:“官僚就是士大夫在官位時的稱号,紳士是士大夫的社會身份。”

從更廣闊的社會背景看,作為世卿世祿制貴族最低等級的“士”階層,終于完成了自身身份的轉換,實作政治角色的重新定位。在社會結構的巨變和重建中,士階層的小部分下移為庶人,而主體部分卻以文化知識為憑借轉身成為士大夫,成為封建政治的強固基礎。

士大夫政治人格的内涵雖然代有不同,但其模式與作用終封建之世未有變化,成為王朝的中流砥柱、國家政治的基石。

名士風流背後的血與淚

東漢後期(和帝—獻帝)

和帝至獻帝時期,每朝的政治都是外戚—宦官專制的循環往複。外戚、宦官作為王朝政治的異己勢力,與王朝政治的基礎——士大夫階層截然對立。在循環往複之中,政治腐敗的程度日益加劇,士大夫的匡時救世與砥柱中流作用日益凸顯。在與外戚、宦官勢力的兩陣對壘中,士大夫階層自然地結成政治集團,被稱為“黨人”。

新書速遞 | 《士仕之間》:漢代士人宦海浮沉錄|202408-15(總第2797期)

士大夫以天下為己任,展現出強烈的王朝政治意識,矛頭直指外戚、宦官。在與宦官、外戚的鬥争中,士大夫政治人格集中展現為強烈的王朝意識,以澄清天下、整肅風紀為己任;性格耿直方正,嫉惡如仇,鬥争堅決。

在堅決鬥争的同時,士大夫的政治人格也逐漸轉向,酷烈的鬥争構成轉向的前提。轉向,指意識向度上的變化,非指政治人格模式上的變化。士大夫強烈的王朝意識換來的卻是殘酷鎮壓的回報,兩次黨禁尤其是第二次黨禁,死者百餘人,受牽連而死、徙、廢、禁者達六七百人,忠而見疑、忠而被棄對士人心理構成巨大的傷害,士大夫逐漸疏離政治,政治人格發生轉向:由外在名分走向自我天地,清議由評人論政轉向人倫品鑒和形而上學的清談。

比如郭泰選擇疏離殘酷的政治鬥争,以求全身遠禍;王符自稱“潛夫”,隐居著成《潛夫論》;仲長統“叛散五經、滅棄風雅”,“開魏晉曠達之習、玄虛之風”。士人對個性自由與精神解脫的追求,催生了名士階層的誕生。從士大夫轉為名士,這是士人身份的第三次蛻變,也是他們面對社會變革時的一種獨特應對方式。

新書速遞 | 《士仕之間》:漢代士人宦海浮沉錄|202408-15(總第2797期)

宋·蘇顯祖《仲長統樂志圖》

從人的發展來說,政治人格的轉向意味着掙脫正統的束縛,發現自我,具有進步的意義。但在當世,這種轉向卻飽含着士大夫的血和淚。曾參說“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确乎成了士人的座右銘。士人有着自身的文化傳統,具有強烈的使命感,是以士人與政治的關系有超越功利的一面。

新書速遞 | 《士仕之間》:漢代士人宦海浮沉錄|202408-15(總第2797期)

《士仕之間 : 漢代士人與政治》 王保頂 著江蘇人民出版社·思庫2024年7月出版ISBN 978-7-214-27464-9

◎ 内容簡介

兩漢四百餘年間,士人的身份經曆了三次變化:由遊士到儒士、由儒士到士大夫、 由士大夫到名士,士人群體由遊走天下的百家諸子進入王朝政治的結構之中。這個過程既是政治塑造士人的過程,也是士人适應政治的過程。本書主要探讨了漢代士人與政治之間的關系演變軌迹,探索士人政治身份轉變的曆史意蘊,系統梳理、全面呈現了士人從先秦時期懷抱道術、指點天下的自由知識分子,轉化為東漢中後期内嵌于專制統治體制之中的科層官僚的全過程。

◎ 著者簡介

王保頂 曆史學博士。長期從事編輯出版工作,策劃多項重大圖書出版項目,多次獲得中國出版政府獎、中華優秀出版物獎等國家大獎。專著《前四史解讀》入選“中國好書”月榜;在《民族研究》《中國史研究》《孔孟月刊》等海内外學術刊物發表學術論文二十餘篇。

導 言 1

第一章 “長者政治”與遊士遺風(高祖—武帝) 12

一 "長者政治 ” 12

二 遊士遺風 20

三 政治設計的完成及遊士的終結 37

(向上滑動檢視更多)

第二章 “獨尊儒術”後的士人與政治(昭帝—新莽) 60

一 "以經術潤飾吏事”:儒士處于從屬地位 61

二 由扶漢到附莽:士人政治取向的邏輯轉變 83

第三章 士大夫政治人格的形成(光武帝—章帝) 103

一 專制政治理論的确立 105

二 吏化:儒士身份的轉換 119

三 士大夫政治人格的形成及特點 138

第四章 士大夫政治人格的實踐及轉向(和帝—獻帝) 149

一 士大夫政治人格的實踐 149

二 士大夫政治人格的轉向 162

結 語 176

附 錄 185

遊士文化傳統及其終結—西漢武帝以前士人階層的演變 187

論董仲舒五德終始說的影響及終結 202

論董仲舒與司馬遷《史記》著述之關系 217

漢代災異觀略論 233

由扶漢到附莽:西漢後期士人政治取向的轉變 248

王符、郭泰、仲長統:漢末士人政治品格轉向的遞進軌迹 263

參考文獻舉要 276

後 記 283

再版後記 286

整理 | 布布 排版 | Lekky

新書速遞 | 《士仕之間》:漢代士人宦海浮沉錄|202408-15(總第2797期)
新書速遞 | 《士仕之間》:漢代士人宦海浮沉錄|202408-15(總第2797期)
新書速遞 | 《士仕之間》:漢代士人宦海浮沉錄|202408-15(總第2797期)
新書速遞 | 《士仕之間》:漢代士人宦海浮沉錄|202408-15(總第2797期)
新書速遞 | 《士仕之間》:漢代士人宦海浮沉錄|202408-15(總第2797期)
新書速遞 | 《士仕之間》:漢代士人宦海浮沉錄|202408-15(總第2797期)
新書速遞 | 《士仕之間》:漢代士人宦海浮沉錄|202408-15(總第2797期)
新書速遞 | 《士仕之間》:漢代士人宦海浮沉錄|202408-15(總第2797期)
新書速遞 | 《士仕之間》:漢代士人宦海浮沉錄|202408-15(總第279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