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比瑞亞這個國家的誕生源于美國解放的黑奴們回到非洲尋找新家園的願望。建國之初,他們就遇到了一個大難題如何制定一部适合自己國家的憲法?
經過一番折騰,賴比瑞亞的建國者們想既然我們來自美國,那麼直接用美國的憲法不就得了?他們幾乎原封不動地照搬了美國憲法,隻是把一些名稱換成了賴比瑞亞的,甚至連一些地名都和美國的如出一轍,仿佛在非洲複制了一個小美國。
有了憲法并不意味着國家就能蒸蒸日上,賴比瑞亞獨立後的發展之路異常艱難。這個國家實在太窮了,連個像樣的産業都沒有,隻能靠種植業勉強維持,要想發展經濟,必須另辟蹊徑,但在一窮二白的情況下,這簡直是天方夜譚。
就在賴比瑞亞陷入困境時,一個叫威廉·杜伯曼的人掌權後,立即開始了一系列改革。這時候,美國剛剛結束戰争,國力有所減弱,英國趁機而入,竟然搶走了賴比瑞亞四成的領土!這下可把賴比瑞亞人急壞了。
好在美國很快就恢複了元氣,又開始關注賴比瑞亞了。但賴比瑞亞實在是窮得叮當響,隻能把國家的關稅和其他收入都拿來當抵押,就為了換取一點發展資金。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給了賴比瑞亞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當時日本和美國在太平洋打得不可開交,美國突然發現自己無法從東南亞獲得橡膠了。要知道,橡膠可是重要的戰備物資,沒有它就沒法制造輪胎,這時候,盛産橡膠的賴比瑞亞突然變得炙手可熱起來。
賴比瑞亞人知道這是個難得的機會,于是和美國談判,說可以提供橡膠,但有個條件美國得幫忙修繕賴比瑞亞的基礎設施,美國考慮到賴比瑞亞的戰略價值,也就答應了。
杜伯曼還想解決國内的民族沖突,當時賴比瑞亞的上層人士大多是從美國回來的黑人,本地人常常受到歧視。杜伯曼決心改變這種狀況,他給予了本地黑人選舉權和代表權,這個舉措大大緩解了社會沖突。
在杜伯曼的管理下,賴比瑞亞的政局逐漸穩定下來,還頒布了一系列政策,吸引外國資本來賴比瑞亞投資。在他的上司下,賴比瑞亞一度繁榮昌盛,大家夥都以為這種好日子會一直持續下去。
好景不長1971年,杜伯曼去世後,威廉·理查德·托爾伯特接任總統,起初大家夥對他抱有很高的期望,認為他會是個稱職的上司人,可惜現實狠狠地打了所有人的臉。
托爾伯特上台後先是大肆裁員,把自己的親信安插到重要崗位上,發現國庫空虛,就把主意打到了外國公司身上,聲稱這些公司逃稅漏稅,開始向外企索要巨額稅款,結果把許多外國投資者都吓跑了。
社會各界對托爾伯特的做法極為不滿,很快就爆發了一系列起義。1980年,一個名叫塞缪爾·卡尼翁·多伊的人發動了政變,成功推翻了托爾伯特政權。五年後,多伊當上了總統,成為賴比瑞亞曆史上第一位土著人總統。
可惜多伊的好日子并沒有持續太久,隻當了四年總統就被趕下台了,而且下場相當凄慘。自此之後,賴比瑞亞陷入了長期的内戰。
戰火無情地摧毀了賴比瑞亞本就脆弱的經濟基礎,許多基礎設施在戰争中被毀壞,人民生活陷入困境,曾經被稱為"非洲小美國"的賴比瑞亞,如今卻成了非洲最貧窮的國家之一。
賴比瑞亞那裡的人買雙拖鞋都得分期付款,更糟糕的是,賴比瑞亞的基礎設施如此落後,以至于大家夥最怕下雨天。因為一下雨,道路就會變得泥濘不堪,出行成了一件極其困難的事。
從照搬美國憲法建國,到短暫的繁榮,再到長期的内戰和貧困,賴比瑞亞的曆史就像是一部充滿戲劇性的電影。這個曾經被寄予厚望的"非洲小美國",如今卻淪為了非洲最貧窮的國家之一。賴比瑞亞的故事,或許給我們上了一課繁榮和發展并非一蹴而就,需要長期的努力和正确的上司。